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pf.39.net/xwdt/131204/4302715.html

理想,遥

生活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过客学长前言:

年4月22日认识了王学妹,5月份的时候,王学妹准备申请川大夏令营,问了我一些关于夏令营个人陈述的一些细节,虽然学妹觉得没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感觉报了也进不了夏令营,不过我还是建议她有机会就去申请,多尝试嘛,万一过了呢?后来我批改好学妹的申请书,凌晨发给了她,学妹早上六点多起来看到回复,觉得很抱歉,不应该这么晚了发给我。

其实我也是夜猫子啦,特别是批改文学评论那段时间,很多同学晚上十一点多把文章写好了,就去安稳地睡觉了,然后第二天醒来就可以看见我的回复。也很能理解大家写了文章,想快点看到批改意见的急切心理,因此我一般都会速度与质量都保证的,所以学妹也不必太为此感到过意不去啦。不过这也说明学妹是一位很善解人意,懂得为他人着想的细心的女孩子。

后来学妹也时常来问我一些关于学习问题,虽然对文学理论中有些概念不是很清楚,但是学妹慢慢地就步入正轨了。今年2月26日,她发来了她的初试成绩,公共课都是70+,专业课一门,一门,总分是我当时统计的古代文学同学中的第二名,后来出拟录取名单后,也证明她初试成绩位居第二。

临近复试时,我凌晨两点多给学妹发消息,问她最近准备得怎么样,没想到她一会儿就回复我了,虽然我也在熬夜,不过也叮嘱了她不要这么熬夜了,可能学妹临近复试,比较担心,所以熬夜在看书。一切的付出也终于有了回报,学妹也顺利成为川大古代文学研究生。

最后祝愿学妹在川大深入研究宋元文学,在学术上收获累累硕果。学习之余,骑着单车逛逛成都的街巷,相信天府之国的美食定会让学妹流连忘返。每年夏天,川大望江校区北门的荷花池也是仙气缥缈,采莲可能是不允许的,不过是拍照的好去处。

1.写在前面回忆往昔果实熟落

年4月1日,我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记得这一天,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拟录取通知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姗姗而来。这种感觉奇妙得有点难以形容,就像种了一棵柚子树,你给它浇水,施肥,从一颗种子开始等待,当柚子终于开始涂抹自己的声色的时候,一场骤雨倾盆,你以为落尽梨花,绿肥红瘦。而当你小心翼翼走到它面前的时候,扑通一声,熟透的柚子就这样扑进你怀里。

从川大复试结束的那一刻,一直到收到拟录取通知,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写这篇文章,我所期望的,也不过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而已。

2.年:一战时光倒退

难以定义我自己。我不是一战考生,因为届已经准备过。但我又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二战考生,因为我的的确确是第一次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

(一)谋定而后动:3—4月

在18年的时候,大三下学期,院里已经有人开始准备本校的研究生考试。当时,我其实挺难理解,因为并没有怎么认真研究,跟着室友一起蹭过几场各种培训班的招生宣传,也不过是盲人赶庙会——瞎凑热闹而已。

就这样到了19年,3月份大三下学期到来,我突然发现和我一起蹭过培训机构小礼品的室友,已经开始每天泡图书馆,准备考本校了。而我却茫茫然不知今夕何夕。这种脱离于世界的感觉真的很糟糕。于是,我开始跟着思考,我究竟想考哪里呢,备考资料如何获取等等问题。

而在搜寻学校的过程中,我主要倾向于离川较近的学校,可能是本科离家太远的缘故吧,灯火辉煌的异乡,总是在深夜勾起游子的相思。而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使我难以选择理工科类院校,

因此,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以及西南大学,就成为我游离目光的三个聚焦点。而之所以最后选择四川大学,原因其实有点苍白,重庆大学每年的统考招生人数真的极少,19年古代文学好像只招2个,大浪淘沙,信心弭绝。

而西南大学,我当时放弃它的原因,说起来可能都会被笑话,因为他们家好像是全中国的高校里面最晚出成绩的,还没开始考试,我就觉得,这种拖到最后一刻的速度,实在是影响调剂,万一复试没过,连调剂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调剂系统已经在西南大学复试结果出来前就关闭了!综合各种不切实际匪夷所思的原因,我就选择了四川大学。

其实,在专业方向里面我真的纠结了很久。唐和宋就像是冰淇淋与茶,舍鱼而取熊掌可得而行之的原因,在于鱼与熊掌的价值差距较大,而冰淇淋与茶更适合搭配使用,二者难分高下。后来促使我选择宋元文学,可能在于唐宋往往并称,言宋者多言及唐的原因吧。

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一如唐陶之绚烂郁丽和宋瓷之青沉淡远,各有其审美法式,而宋青出于蓝。

(二)一鼓作气:5—8月

等我正式开始复习的时候,已经是4月底了,我记得,我收到过客学长的第一本资料,是那年的4月23日。从这一天起,我似乎终于跟上了大家的节奏,正式开启了学习阶段。

这里说“似乎”,是因为图书馆和宿舍的气氛太浓厚,总给我一种自己起步太晚,跟不上节奏的错觉。

从四月底一直到六月底。早上七点半到图书馆,12:00-2:00吃饭和午休,6:00-7:00晚饭,22:00离馆回寝。这两个月大概就是这样子,时间分为三个部分,上课、考研、完成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前前后后改了四稿。

那个时候最喜欢订图书馆二楼的沙发,一个人就占据一片空间,读川大教材《中国文学》,本科教材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还有钱理群的《现当代三十年》,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下午阳光正好的时候,午睡起来,翻《全宋词》和各种文献,边写边改学年论文,一直到六月初,学年论文才算是初步告捷。

文学类的书最难啃的是刘黎明的《中国文学》,我一直从四月搞到六月,每天基本上平均花在上面两到三个小时,才终于读完一遍。不过,真的读一遍效果还是挺明显的,里面选取的作品很多在本科阶段只是了解过名字或内容,一知半解,也有一些是全然陌生的东西,但是一字一句顺完一遍,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突然就在我脑海里丰满起来。

那段时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傍晚,买一杯冰镇西瓜汁,站在连接两栋教学楼的当风的走廊上,站着小小声读《中国文学》。这场景我真的会记很久。

这期间,英语就听朱伟讲《念念有词》。基本上每天一节课吧,一个月左右可以顺完一遍。

晚上看阎嘉本文学理论,粗粗看完一遍之后,过一遍在过客学长这里买的理论资料,将阎嘉本提到,但没有展开的理论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补充到阎嘉本上。

干完这一轮之后,过真题,将真题出过名词解释、论述题的地方,用红色的笔标注出考察形式和考察年份。这一步做完,基本上看到阎嘉本就能够把握的历年考察内容了,同时里面还补充了很多可能考到但是暂时还没考的内容,后期可以直接背诵阎嘉本。

到了六月十五号,开始做英语。基本保持在两到三天两篇阅读的频率吧。单词其实背的不熟,很多单词只能记住常规的意思,到阅读里就抓瞎。所以前期做的超级慢,一篇阅读基本上要做四十分钟的样子。

第一天做完,一句一句翻译在纸上翻译一遍,翻译完就开始对着《考研真相》里面的翻译梳理文章,勾画长难句,标注不认识或者熟词僻义的单词,句子搭配等等,第二天再翻译另一篇(这个方法还是在过客学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