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放松心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收获不一样的感动。

从宜兴往苏州去,要绕太湖北岸向东行进。我们一清早在东邑国际大酒店门前坐上汽车,近晌午时到苏州古城。苏州有一个典雅的别名姑苏。“姑苏”是由“姑胥”渐渐演变而来的。上古时代,大禹在太湖地区治水,他有两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农业大臣弃的儿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儿子。金友理《太湖备考》说,冥“勤其官而水死”,即是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职了,胥则在水患平定后,被尊为“水平王”。胥被封于当地,想来是洪水退后,需要得力干部领导灾民重建家园。胥是高干子弟,又经历了这次抗洪考验,于是被任命为地方官员。此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我对古代历史不熟悉,不清楚大禹治水的伟业,传说,禹的足迹遍布四方。我老家与“禹”有关的故事就有不少。有关资料显示,山西运城曾是“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发生地,现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了用“禹”命名的地名。比如:禹都、禹门口、禹王庙、大禹渡等等。禹门口离我家只有十几华里,小时候在田地里割草,站在村口的黄土崖上,就能清晰地看见黄河水从禹门口喷涌而出的壮观景象。“禹凿龙门”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有人考证过,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就成为治水的代表人物,把一切与治水有关的功劳都记到了大禹的名下。由此推断,大禹极有可能没有到过太湖。只是,这里的水患得到整治,人们就觉得与大禹有关系,于是就说“胥”是他的助手。历史上像这样张冠李戴的事确实常有发生。我这次来苏州,是来游玩的,不是来考古的。去年4至10月,我动笔写下一部长篇小说《疫行漫记》,创作思想源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人们生活、观念、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但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至今没有丝毫结束的迹象,搅得人心烦意乱,实在无心再静心修改下去。所以,准备先放下手中的笔,出去放松一下心情。我曾在《岁月就像个撕书人》一书中,对生活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我们做一件事情,努力了一段时间,仿佛到达一个顶峰,但实际上还有下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在等着自己。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叫做‘高原期,这时候要学会慢慢放下。”正当我还在犹豫之时,青岛战友相约,我就跟着来了,想想也蛮有意思。苏州在明清时期,一度曾被誉为“人间天堂”。宋代范成大所著《吴郡志》上有一句话:“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在他看来,这地方实在太美了,简直可以与“天堂”相媲美了。究竟有多美,古代的诗人为此不知写了多少赞美的诗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然而,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姑苏城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作为一座现代化都市,中心地带至今仍然保留着一片十分特殊的区域,就显得弥足珍贵。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是罕见的。苏州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是宋代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如今这座城市既有繁华的金鸡湖畔,也有静幽的苏州古城。“城中有园”、“园中有城”,融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古韵与今风、和谐与发展完美结合,目之所及,青瓦白墙、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高木深巷,与远处的“东方之门”摩天大厦高楼群泾渭分明。夜雨初晴,轻雾缭绕,空气闷闷的,这是江南春季特有的天气。我们在烟雨朦胧中,悠闲自得地走进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这些园林的确很美,但真正能感受到姑苏城历史脉搏的还要数这里的古街。站在山塘街的小桥上,放眼望去,河岸两边白墙黛瓦,房屋基本都是二层结构,多数前门沿街,后门临河,墙已不太白了,房屋有些破旧,河岸两边与街上有红色的灯笼点缀,显得色彩灵动!深巷中清净幽深,宜于居住;临街繁华喧闹,适宜经商。因而街道旁多为带店民宅,或后宅前店、或上宅下店。街巷与河道水系依旧保存着并行的双棋盘格局,韵味十足。古街一半喧闹,而另一半则十分宁静。那种宁静,真的令人陶醉。置身其中,不禁使我想起几句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多么希望,相逢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人说,一首诗词即是一座城,这句话用在苏州是再合适不过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朝诗人张继记叙《枫桥夜泊》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姑苏城外夜行无月,而霜华满天,渔火醒目,夜半耳闻乌啼钟鸣,形成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诗人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隽永朦胧,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吸引着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寻梦者。寒山寺并不像我想象得那么大,比起我去过的很多寺庙都小,建筑风格也不同于北方寺庙的宽大恢宏,寒山寺的建筑精巧细腻,紧凑精致,宛如江南水乡纤弱秀丽的女子!满院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各种花草树木,还有碧绿的池水,令人心旷神怡!但这里却让人感受到了,深远的、与别处不同的文化。我在寒山寺牌廊石牌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空是一切”,那就是实相。所谓进到法里,就是向内观心。本心潜藏在每个人里面,每个人也就是“觉知者”。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订了一门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相,便去苏州找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答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阿弥陀佛!这段对话实在太精彩了!其中蕴含了多少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寒山问得很好,拾得答得妙。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寒山寺,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构建了一座“和合”文化的丰碑。而正是苏州柔美的人文环境和“和合缘融”的深厚土壤,使得寒山拾得“和合”的各种传说,深深地扎根于苏州这块土地,孕育出了“和合祖庭寒山寺”,成为吴地的文化坐标。出游的这些日子,我真是快乐逍遥至极。既不看书,也不写作,也没有琐事打搅。每日清晨,利用早餐前的一段时间,到酒店周围转转。在姑苏区漫步,常会邂逅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或半扇式亭阁,或古典式长廊,伫立在路边,自成一道风景,它们便是苏州公交站。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公交站不像北京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周边景点或街道的不同,外貌有所变化。如学士街,以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府第在此而得名。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既是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又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因此学士街公交站便采取了四面攒尖顶屋檐,配以长长走廊,屋檐翘起却不繁琐,严谨庄严,规规矩矩,有着大户人家的气派。平江路上的公交站,靠近水乡民居,加上周边有数座园林,因此站台设计偏向于庭院。洁白似雪的墙壁和高低错落的风火墙,乌黑柱廊高高耸立,朱格窗棂,点缀其中,知道的是公交站,不知道的还以为把哪座园林搬过来了。等走到居民区,公交车站又是一番模样。江南传统民居多为硬山式屋檐,风格朴素简单,因此这里的公交站也多为简约。两排红色廊柱支撑,顶部是硬山式屋檐,虽简单却很实用,为市民遮风挡雨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别的城市很少有这种设计,而苏州却有呢?虽然我在这里只是匆匆一瞥,没有机会体验苏州的公共交通,但看到如此美妙婉约的公交车站,和人性化的服务,还真是让我们这些外地人羡慕不已。我查看了几处公交车站,发现每一处都有一块智能站牌:从外表看,花窗设计充满江南水乡文化韵味,上面还有一个非常贴心的设计,就是在站牌一侧有一串盲文,意思是向下有按钮,按下后,会有语音播报站台名称和公交信息。通过触摸屏,还可以查询换乘方案、天气等信息。公交车的到站信息能精确到分,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