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这座讲寺影响了中国一千年,连济公也是
01 至今已有年历史, 济公最早在这里出家 国清寺的隋梅(隋代的梅花树),总在每年的冬春交替之时,凌寒独自开。 开花时节,雪白的梅花和着幽香、伴着疏影,穿越千年的时空,向人们传送清奇雅致的古朴幽情。国清寺的隋梅是年,由第一代住持灌顶大师亲手栽种的,距今已有年 隋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其树干中空而半枯,枝干不多,树的顶部盘结如虬松,树皮铜绿色,树皮裂开的纹路类似鱼鳞,至今已有年。这棵古老的梅树栽于公元年,那一年位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刚刚建成,这颗梅树是第一代的住持灌顶大师亲手栽种的。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国内仅存3株而国清寺,也是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遵照在此地,创立了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遗愿而修建的,智者大师留下的遗言:寺若成,国即清。因之寺名:国清寺。值得一提的是,国清寺的山门,独具特色,一反大多数寺院的山门南向,沿着寺墙陡然来个九十度的旋转。其中缘故,不仅是因为“风水”、对寺院开门的规定和要求,更主要还是因为智者大师的灵塔。在东边的佛陇山,这里面,寄寓着后人对这位天台宗始祖深深怀念。国清寺座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约3公里。坐落在五峰环峙、双涧回澜的形胜之地,七塔拱于前,石梁环其后,风景优美,山水秀丽。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只在南面有个豁口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更见清幽深邃,蓄秘藏玄。山门外,隋塔、寒拾亭、丰干桥、“教观总持”照壁和“隋代古刹”照壁,顺着地势一路逶迤。如繁花纷纭,散散落落,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一组互相垂直。处处借景、对景、框景、漏景、添景,最神奇的是,每每移步换景之间,国清寺的隋塔,始终不离视线左右,如影随形,令人称奇。隋塔:该塔建于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塔身黄褐色,高有59米余,六面九级极目所致,四围是青山绿水,前后是古松曲径,和谐、流畅,自自然然中又流露出设计者的苦心孤诣。智者大师之后,国清寺内高僧辈出,最有名的当属寒山子和拾得的故事。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段充满禅意的对谈,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人们。江浙一带的人们相信,寒山、拾得就是文殊和普贤的化身。寒山子的诗歌,甚至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寒山热”,年,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在路上》的作者)在其《达摩流浪汉》(TheDharmaBums)一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寒山子。”年,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Frazier)在他的那本后来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作《冷山》(ColdMountain)的扉页上写了寒山的两句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吊诡的是,很多中国读者熟悉凯鲁亚克,也了解《冷山》,却对寒山是谁一无所知。如今在国清寺,有一处“三贤堂”,就是来纪念寒山、拾得二位大士。国清寺三贤堂中,塑像从左至右,分别是:拾得、丰干、寒山三位贤者除了寒山、拾得,“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著名的癫僧济公的出家地,最早也是在国清寺,济公(-年)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法名“道济”,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历史上的济公其人,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传说济公的父母四十以后还没有孩子,就到国清寺去求子,突然大雄宝殿里的降龙罗汉掉下来了,那个老和尚说,你回去,会生下来的。意思是说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 香港导演杜琪峰联合笑星周星驰,将这段降龙罗汉的传说故事演绎后,拍成电影《济公》,剧情就是降龙罗汉投胎为“济癫”和尚,一面游戏人间,一面普渡众生,最终改变了九世乞丐、九世名妓及九世恶人的命数,因此打赌得胜,圆寂后回复真身重返天庭,并晋升为降龙尊者的故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济公在杭州净慈寺圆寂,临终作无人读懂的偈语:“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济公身为南宋时禅宗高僧,其事迹跟唐代隐士寒山、拾得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佛道双修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国清寺周边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出生地天台县“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游人带着这些流传千古的传说故事,先过寒拾亭,越丰干桥,方始来到国清寺门前。02 智者大师:东方释迦创立中国佛教第一宗国清寺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阐明了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也带出了隔着时空来和我相见的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是谁?可能很多来此地的游客并不知晓,但如果我们这样说,在印度,是佛祖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而在中国,是智者大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从而结束了佛教东传前五百年杂陈纷乱、南北混乱的历史,使其成为显学大行其道,最终和儒、道二家并驾齐驱,大概我们就知道在今天,我们游历国清寺时,为何还要在心里装上这位智者大师的原因了。智者大师法名智顗,生年在陈、隋两朝之间,从修建茅棚到落成伽蓝,天台法脉在此确立,生长于儒学大家的智顗,在佛法中找寻真理,在道家的圣地进行苦修,收获了别人难企及的成就。他不但圆融了当时所有佛教学派的不同思想,也从义理和修行上破除了儒释道三家的隔阂,使得这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不但有了理论上的沟通,也有了实践上的契合,这就使得佛教的学说,在解释体系和阐述方式上,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从此有了“儒释道”三家的说法。智者大师也被称为“东方释迦”,从此方有佛教影响中国一千年,更有甚者,英国人李提摩太在他离开中国后所著的《亲历晚清四十年》中说,天台山国清寺是和耶路撒冷、麦加等圣城可以相提并论的东方宗教中心。智者大师做过的最牛的一件事,就是创立了中华第一宗:天台宗。从此后,天台山,也宗以山名、山以宗传,智者大师的学说,后经门人灌顶记录整理,集成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天台法统皆荟萃于此三部书中,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天台弟子参研的原典和依据。以慧师智顗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成为佛教东传以来,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说到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其中的“台”,就是本文所提及的“天台宗”了。按说,佛法本是一昧的,但由于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认知、修行的偏重,在佛教的传播史上,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派别了。八大宗派的特点有流传的四句话,非常形象的阐明了各个佛教宗派之间的异同,是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我们来看其中的“义理组织天台宗”,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说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的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者,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后世人评价说:天台宗有“教”有“观”,教观双美,就是说,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深得“法华三昧”、一心三观,在修行上他首倡“止观双修”,命僧人们四时坐禅、六时礼佛,坐禅时,天台宗讲究四禅八定、天台宗的科判是:五时八教,从义理上讲,天台宗讲求的是从一念三千到三谛圆融。那么所谓的“止观”“教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不妨简单理解下,止,是一种是修行观,是一种是理论,止观,就像鸟的双翼,车的两轮,其简便易行的二十五种方便法门,吸引了无数的信众前来修行,从而成就开慧、悟道和解脱。国清寺的影壁上的“教观总持”,本文作者的理解,“教”是说,整个天台宗的教观体系真的是有自己的“核心教材”的,教学体系又很完备。“观”是说,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很便捷,讲求修行的次第,又不太需要师父的口口相授就可以很方便的“自学”,特别适合那些有“根器深厚”的学修之人。晨钟暮鼓,早课晚修,现在的国清寺的僧人,凌晨四时坐禅,六时理佛,下午二时吃饭,晚上再修禅功,一天的生活方式,与一千四百年其实前并无区别,这也是智顗所创立的。为了约束僧人的行为,指导僧人的修行,师者智顗制定僧制十条,这些功课起居的规则,约束着僧人的行为,也保护了他们。这些规范对后世佛教宗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用至今,自明代以后,天台宗的发展。开始走向一条教在天台行归净土的道路。从传灯化物逐渐香火鼎盛,贴近众生,在如今的国清寺,由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已经静悄悄的传承到了第九十三代了。 寺若成,国即清,这样的国清寺你可知道?国清寺在保持一种避世独立的修行态度,坚守佛门应有的那份清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0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月初三南山律宗初祖道宣律师圆寂纪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