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应中国佛学院之请,时年七十五岁的黄念祖老居士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廿六日正式开课讲授自己所著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简称《大经解》)。历经四个学期,共三十会,惜未能竟。遂于北京西四的莲舍为弟子续讲,直至一九九〇年圆满。前后共三十七会,并留下一份珍贵的完整录音。年5月15日,中国佛学院我们正在研究,也可以说是本经,也可以说是净土这一宗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三辈往生”和“往生正因”。所以我们学佛,不是一个只是学问上的研究,而是要真正的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大事啊。那么怎么解决呢?那就有具体的行持,“三辈往生”、“往生正因”就是让大家知道怎么去做,这非常重要。今天我们有两位特殊的朋友参加,就使我们今天这个因缘更殊胜。上次,〈三辈往生〉里头,我们把“上辈”的已经讲了一些。第二十四品,佛就告诉阿难,“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出家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三辈中每一辈都有的,所以是个共同的必备的条件。因此,这个是咱们这部经的宗。我们已经屡次的讨论了,上次又很详细的讨论了。底下,我们就往下讲了。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寳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修诸功德”就是愿意修种种功德;六度、万行都在修,行持很广大。而修这一切功德为什么呢?就是为愿生其国。愿意把这个功德回向,能生到极乐世界。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要广修万善,同归极乐”,就跟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阿弥陀经》就讲,也说明这个“愿”的重要,“众生闻者,应当发愿”,众生听到这个法门,听到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而且这个世界是没有退转,寿命无量,种种的增上,“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再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所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应当发愿。“愿”就导“行”,有了“愿”就有行动了。那么这样的行动,又“发菩提心”,又“一向专念”,又修种种功德,而发愿回向往生极乐,这一切都是“因”。那么这样的众生,“果”是什么呢?在“临寿终时”,这个“果”就显现了。所以这一点我们也特别要重视。不是有人说,你们修净土法门都是死后的事,不是这样子。有的就在今生就证得,很多很多了。达不到这一步,也是在寿命未了的时候,临欲寿终的时候,还是今生,不是中阴。黄教,宗喀巴大师是中阴成就,那是他死了以后中阴的事。这个是“即身成就”。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我说:“生极乐世界跟我们密宗的『即身成就』是不是一致?”他反问我一句,说:“你问的是什么世界?”我说:“我问的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噢,那一致的。”是即身成就。所以人人都把这个即身成就推到密宗那边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错误、谬解,这都是即身成就。西藏中,理论与实践都考虑的,第一位,就是先师贡嘎呼图克图,这是他的话。所以在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现在其前”,这个“其”就是以前修种种功德的这个人,“现”在这个人的前面。所以这个就是净土宗极殊胜的一点。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头,这一段比鸠摩罗什翻译的详细。他也说到,“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不光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是证到声闻的、证到菩萨的种种弟子无量无边,围绕;“来住其前”,来到临寿终的人的前面。这个时候佛就“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以大慈悲为怀,就是要度众生,佛就加佑。所以这个就显出什么力量来了?显出他力。所以有许多修行专靠自力,当然是好的,佛法没有不好的,但是没有能够凭藉他力。打坐、静坐就是这个例子。静坐当然是好的,戒定慧,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就是摄六度。但是你这个前五度没有般若,都不能称到彼岸;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到般若才有眼睛。你这个禅定一般是得福。所以有的人福报特别大,做国王如何如何,他往往前生是禅定的功德。“清净”,这个清净是福,然而他不能解脱。有的人,也就参禅参得入魔的,这个入魔的,所谓“走火”,先是“走火”,后来就“入魔”,这个多极了,多极了。修什么都要来这个……,所以这个是他就是靠……,释迦牟尼佛说,你们真要想打坐,不靠他力,没有这个可能,种种魔扰。它这个是自力门,所以很困难。那这个净土是定为他力门,果教派,仰仗他力,仰仗弥陀大愿之力。这个圣众来迎接,就慈悲为本,他就加佑这个临终的人,“令心不乱”,让这个人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是一个极难用功的时候,如风刀解体。风就是这个气,练气功的这个气,练气功的人断气是苦恼极了。有的人他就说,你们拿刀子来给我割断吧,他的气断不下去。风刀解体,如生龟剥皮,如活剥皮,乌龟活剥那个壳一样那么难过,用功不了啊!只有这个法门,你念到你能够达到这个条件,第十八愿,你“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都可以生。你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佛就来接引你。接引你做什么?不是一个礼节问题,我来接接你,而是加佑你,让你去,这是个关键!他舍命之后就随佛到了极乐世界。上次讲过的,讲的这个《悲华经》里头,那说得还多了。《悲华经》里头,大众围绕,到那个时候,佛入“无翳三昧”,以三昧的力量,就跟这个人说法,临终的人听到佛说法就大欢喜,就断除一切苦恼,也得到“宝窴三昧”。以这个三昧力故,他心就能够念,就得到无生法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所以我常说,你修什么都可以,你不求生净土,你想今生要脱离六道是没有可能性了。当然你可以再来嘛,所以有些人再来,再来就很难说了。今生的事情有时候你都忘得一塌糊涂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你说来生还记得今生的事情?你今生的事情都忘了。今生,以前念过的书大家还能记得多少?能背出多少?不要说小时候念的,就是前两个月念的,你现在恐怕也就忘了,还要等到来生?所以在我们这儿说,“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所以我们刚才所说的都是解释这几句经文。更引了一些其他的经典来做证明。所以这是“千经万论共指”,不是一部经说的,千经万论都给大家指示这条路;“十方诸佛同赞”,十方的一切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一个微妙法门。所以这个“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净土宗的心髓、净土宗的心,达摩说“汝得吾髓”,这就是净土宗的髓。是由于佛力加被,行人才心不乱。不是要求你在现生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做这个要求就要求太高了,往往人达不到,达不到就心灰、就放弃了,就去学别的法门。不知道别的法门更难,最后一事无成。你要知道,达到“一心不乱”,你就生的不只是“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你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你就生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了。当然是好,但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不要因为达不到就灰心。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关键在于“信愿”,蕅益大师讲得最好。这一点,很多净土宗的不认识这一点,所以念得也就是灰溜溜的、心灰意懒。往生之后,就“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在七宝所成的莲花之中,这个七宝,我们不要以为故宫中的那种宝石什么做成的这些盆景。那种东西我说老实话,你摆在我这儿我都嫌讨厌,笨拙极了。这个不是那样的,拿些什么翡翠、珊瑚、金子做成一个盆景,是说它极庄严、极殊胜、极干净;“极”,就是拿世间的宝来做譬喻,种种的宝所合成的莲花。在这种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而然的就化生了。这个“化”字在这个地方,很容易被体会为“胎卵湿化”,众生有四生,四种众生,“化生”是其中之一种。这个“化生”不能够这么体会,这不是“胎卵湿化”四种之一的那个化生。这个有根据的,《法华文句》中他就说了,他说是《胎经》,《胎经》就是说的《无量寿经》,莲花胎中生出来的。所以东密,密宗的“金”、“胎”两部,“金”就是“金刚部”,“胎”就是“莲花部”,就是极乐世界,这是“胎”。《胎经》就是我们净土宗的经典。《胎经》所说的莲花中生,不是“胎卵湿化”中间的化生,是“非化而言化”也。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这超乎世俗的、世间的这种化生,是以弥陀大愿的力量之所感,是自然而生,不是以这个罪业力的因缘而生。生天也是化生,你有天的福你就生了。入地狱也是化生,没有说是父母生出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地狱中接班人,没有。你死了之后,自然就到地狱中去受生。而且死了之后马上活,活了之后马上再死,一天不知死多少次。那是罪业所定的。这跟那个都不一样,所以不是胎卵湿化的化生。也不是湿生。人类,现在大家有很多争论。现在不用争论,按佛教说,人的来历,“胎卵湿化”这四种都可以生人。最初的人可以化生,也可以从猴子变的,也可以化生,也可以湿生。《涅槃经》说“湿生”,庵罗树女等等人,因树上的花,花里有湿气,她就出生了人了。他是靠这个湿气而生,而极乐世界的从莲花中生,跟这个不一样。大家想想看,这个湿生的,先要有了这个树,有了树上的花,然后生出人来。而现在极乐世界,人和花同时出现。所以不是因为花的湿气而生,皆是弥陀愿力大愿之所感,超乎世间所说的“胎卵湿化”。而且生下来之后怎么样呢?“智慧勇猛”。智慧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成佛就是一个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成功了。把你的“八识”变成“四智”,四种智慧,就成功了,所以整个是智慧。往生的人,这些上品的智慧勇猛、猛利,勇猛精进;这智慧猛利能够断一切烦恼,而且“神通自在”,他通达无碍。所以极乐世界的人,他“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天体有多么大呀!就是咱们人类的知识知道的天体,十四万亿光年,这么多的世界。极乐世界的人,掌中都能把一切世界都抓在手里头,这样的神通啊。现在这一点气功师的奇异功能,那提都不要提了,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所以底下,释迦牟尼佛再叮嘱咱们大家一句,“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所以往生不是以后的事,是今生的事。你要今生见阿弥陀佛的人,怎么样呢?“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你要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还要念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所以还是上头的话再重复一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要“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下辈的也是如此。如果你想高一点,你还要做种种功德,拿来回向;“由此见佛”,由于这些功德而能见佛。“生彼国中”,见了佛之后,一定生到极乐世界。而且“得不退转”。一生之后再也不退转了。你就是再回到娑婆世界,你就再到地狱中去度众生,你到任何不好的地方去,你总之不会再退。你所达到的这种觉悟的水平,再不会退步了。在我们这个世界是进一退九,好容易进了一步,底下就要有退九步在等着你,所以可怕呀!这是说老实话。所以我们就必须得逆水行舟,一篙子松不得;这篙子把船撑上去一点,马上第二篙子又顶上去,只有这样用功。一个松懈,一冲下来,冲下来就好多好多。这一段,就是上辈往生的。这个上辈的往生,在《观经》里头讲到上品上生,比我们这个详细。《观经》是把两头都说到极端了。好到最好是什么情况,那个最低的是什么情况可以来,五逆十恶地狱都现了也可以来,所以《观经》就是把这个极端都说了。咱们这个“三辈”是指着,用现在的话,概率最多的,这往生多半是这种情况的,这样略略分成三辈。所以我们这里都是善人往生,从往生的情况来看,多半是善人。那《观经》恶人也可以往生,那他就是从那边看,最低的也可以来。这个上品上生,我们稍微读一读《观经》的话,我们也可以增加大家的欢喜心。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来接的是这样一个景象,都来了。“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一个莲花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到你的面前,因为这个莲花台就是你要乘坐的。“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加持行者。“与诸菩萨”,诸大菩萨一起。所以接引佛这个手印是这样的,伸在前头的,阿弥陀佛是这个手持莲花,这个手是这样的,这称为接引佛,就是来接你。“授手迎接”,伸出手来迎接你。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数菩萨赞叹你,善男子、善女人,你这很难得,修持精进。女人这个时候也转为男身,然后上这莲花台。“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己看见自己上了这个金刚台,观世音菩萨拿给他的。“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这个就是接引的情况。而且马上就可以分身尘刹,供养诸佛,闻种种妙法,得种种陀罗尼。所以这个上品往生,当时往生之后,你最低是初地菩萨,《疏钞》说甚至于到八地菩萨,你今生就得证到这样的位置。所以有很多人轻视净土,东学西学,这个事情我们觉得是很可惜。又不是不信,但是就这样子,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平坦的道路,枉自辛苦,愈忙愈乱。底下一个讨论。这里头我们很强调,谈了“他佛”的接引,刚才说的都是“他佛”的功德。或者就有人怀疑,你这个跟禅宗就矛盾,禅宗都是讲自心功德,你这个不推崇自心而赞叹他佛,靠他佛,你怎么解释呢?现在引了三部论的内容来证明。真正说透了之后,实在是“自他不二”啊。你还“自”和“他”还是两个,《维摩诘经》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门〉,你永远在“二”里头,你永远也入不了“不二法门”。我们头一个用蕅益大师的《要解》中说,他也设了一问。他说,既然《观经》里头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谈的是心,那心是你自心,你何不就言“自佛”就好了,干嘛一定要强调“他佛”呢?这是蕅益大师设的这一问。这种问题都是很好的,我们将来有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有这个问题,跟着这个我们就可以来解决,自己要说服自己,还要能说服他人。蕅益就答覆了,说“此之法门”,这个法门,“全在”,完全在于“了他即自”,刚才我已经说了一句“自他不二”了,这就更深刻了,蕅益大师的话。要能够“了”啊,这个“了”字最粗浅的说,了解。而这个“了”字不仅仅是了解的了,你这个事了得了,了不了?了不了,不得了啊!“了”有解决的意思,这个“了”字。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他用一个“了”字。“了”什么?了“他”就是“自”。所以“他”就是“自”。我从前不是拿那个磁石做过譬喻吗?今天不重复了。“若讳言他佛”,你很忌讳谈“他佛”,一谈“他佛”你就不高兴;“则是他见未忘”,你在见地中还有个“他”,你有分别;“若偏重自佛”,我就老强调自佛,那是什么呢?“却成我见颠倒”,你我见很深,你在颠倒。“又悉檀四益”,我们用“四悉檀”来利益众生。“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饶益有情用“四悉檀”嘛,这可以利益众生啊。如果这四个悉檀,从“世界悉檀”让他“深发庆信”心,发生信心。如果“世界悉檀”都不能使他得利,那么所谓“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就谈不到了。所以这就讲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悉檀”要不知道,欣慕极乐、厌离娑婆这种利益你也得不到。你现在就连往生都谈不到了,你还说你要能够悟入到理佛?理上的佛就要破无明,那就是地上菩萨了。你连往生都达不到,你连欣厌之心都不能生。唯有怎么样呢?“即事持达理持”。所以我把蕅益这句话又加上另外一句话,作成一副对子,“即事持达理持”作上联。唯“即事持达理持”,从“事持”开始你不知不觉达到“理持”,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这个最微妙,就是你不知不觉一切都放下了,只是这一句弥陀朗朗现前了。这个时候,都放下了就是“无所住”(《金刚经》的话);而这一念……〔录音换带,依其他记录文稿补入:〕而这一念相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相续,即是“生其心”。正在“无所住”的时候就“生其心”,正在“生其心”的时候就“无所住”,这是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事,然而你凡夫就能达到了。所以念佛功德殊胜就在这个地方,暗合道妙。所以,以凡夫的心要入“诸法实相”,只有念佛最容易。其他也不是没有一个不能的,都比这个难哪。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种种的动乱很多,我们总之要求一个我们还能做得到的方法。做不到的、很困难的,这个时候,有等于没有。所以我常常说,你得了病,你现在到美国去,那有一个专门的大夫,他给你一看就好。事实都是事实,但是我们这的病人他怎么能到美国去呢?怎么签证?然后还要旅费,到了美国他怎么能找到这个大夫、怎么去看?你虽然有,跟没有一样,是不是?没有一样嘛!你是有,真有。很多法门也都是,真有,真是这样,但是这个有,对于你来说跟没有一样。在美国的人他还不见得人人都能找得到这个大夫,比我们强一些,他能找到他就治好了,他也有找不到的。还有,他排得很忙的话,挂不上号,就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要问一下具体情况。“即事持达理持”。你就这么念的话,念到念念是暗合道妙,你就到了“理持”。理持就可以破无明、证无生法忍,你就是地上菩萨。“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的明显”。弥陀圣众现前,不是他佛来迎,是你自己的本心的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夏老师有两句话也很好,在《净修捷要》,“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借托、靠,比方说,“我托托你”了,就是那个“托”字。“托”什么?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所以这八个字解释这个话很好,我们把这八个字记住。托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拿观世音菩萨以及七宝宫殿、八功德水等等的,这一切的庄严,干什么?显明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有这么庄严你不知道。这一切赞叹极乐世界就是赞叹你的心哪!你怎么能把它看成……,都推到他那边去了?所以密宗它殊胜,你修法,你自己就是本尊。现在很多人不从根本上入手,就是要找个便宜的法,想很快成功,那只有很快成魔。底下还是蕅益大师的话:“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这个净土宗不是一个愚夫愚妇行的法,这个法门是极深极妙。“斩尽一切意见”,“破尽一切戏论”。一切戏论都破尽了,一切意见都给你斩尽(这意见),你有这些东西,你就不能很好的去信入。从前佛学院讲佛教史的一个方兴,现在常常在杂志上写文章,他问我:“极乐世界的『有』,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啊?”他说了两种,我没照他的两种回答,我说:“是离四句的有。”这四句都是戏论:“有”是一句;“无”是一句;“也有、也无”是一句;“也没有、也不是无”又是一句。这是离开四句的事情,所以,斩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才能)彻底荷担得去”。只有这种大人物、大宗匠才能承当。我们糊里糊涂的认为只有愚夫愚妇去搞,还在轻视。这是什么?这是颠倒见!把殊胜的看成轻,把轻的看成好,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你还在那拿大顶,头冲下、脚冲上,很辛苦啊。这些人才能担当。其余世间的“世智辩聪,通儒”,儒家的通儒,这些“禅客,尽思度量”,尽他去思度的这个量,尽其量。“愈推愈远”。他愈想、愈琢磨,愈想愈远,愈不能明白。“反不若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所以这就把这些通儒、禅客批评得很切合实际。他笑话那些愚夫愚妇,他反不如那些愚夫愚妇。所以印光大法师,现在很多人很尊敬,称为我们近代的三大高僧之一。印光大法师赞叹这个《要解》,他说这是《阿弥陀经》最好的一部注解,释迦牟尼佛自己亲自动手来写也不能超过,他就是这些意见。第二是《无量寿经起信论》,问:“临终你见佛,你是自佛,是他佛?”他这也很厉害了。他说,若是他佛的话,那是成了魔了;若是自佛的话,你自己想出来的。既然这样,你怎么能往生呢?这也是他设的问,也许有人这么问过他。彭绍升居士答得也很好,“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你说自、说他都是戏论、都在这儿开玩笑。“人我两忘”。你要修行的人,“人”跟“我”都忘了。所以《金刚经》的赞子: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我[1]解真空。“人我”得把它忘掉才行,你老有个“人我”,你得两忘,“人我”得两忘才解真空。自跟他不是二,不二,不异就是不二。《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一切不二啊!你老在……,所以我们坏就坏在第六识,第六识就是分别识,种种分别。“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但是弥陀以他的本愿的缘故,所以跟我们修的人就感应道交。也就是“即自即他”,“自”就是“他”,“他”就是“自”,本来是一体的。我们的本心和弥陀的法身本来是一体的,现在就是我们自己所谓“情生就智隔”,一生情念,我们这些念都是情念,智慧就隔住了,就不能了达。实际上,“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就是由于业缘,就妄有分段、幻有分段生死。这个就是由于业力的关系,像在屋子底下搭了很多棚棚,看不见天日。你如果念得很诚恳,这一切的缘就清净了,这个时候把那个棚棚拆掉了,豁然见天日了,你就可以往生。往生之后你证无生忍,发明自己的本心,这也就是本来你所有的。这是第二个议论。第三是莲池的《弥陀疏钞》,这个事理;“着事而迷理”,净土法门很多人是属于这一类,执著这个事相,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黄金为地,好极了,但是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就像什么呢?像小孩子念四书、五经,他不懂,他就只是会背。有的人会背全部的四书、五经,不明白道理的人很多。你年纪很小,智慧没有开,就只能读文章,不了解意思。“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你整天在念佛,你不知道是佛在念哪。噢,我们在念佛,正是佛在念我啊。这是一类。另一类是“执理而遗事”,执著这个“理”。什么东西都不能执著。“理”是好,但有人执著这个“理”,只承认这个“理”、执著这个“理”,把“事”丢掉了。就像一个穷人拿到了阔人家的账本,什么银行有多少存款,什么银行有多少股东,什么地方有多少股票。自己说:“我发财了!”账本是人家的!哈哈哈……,数他人宝,你数别人的宝贝,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是什么?虽然知道“即佛即心”,佛就是心,可是你的心现在绝不是佛。你的心都被这些尘染,刚才不是说,等于屋子搭了棚棚;拿镜子做譬喻,我们的本性如镜子明照,但是现在红墨水、蓝墨水、沥青什么都涂满了,你自心的光明就显不出来。我们看见的只是红的、蓝的,乱七八糟一大堆。就是说,“判然”你现在的心不是佛。所以“约理”,从“理”上说,就没有可念。再从“事”上说,“无可念中,吾固念之”。“无可念中”我就是念,所以有事、有理。虽然在“无可念中”,我还就是“念”。为什么?“念”就是“无念”,又破你的情执。你说,只有“一切都无”,所以这个“无”字他就搞错了,好像就说“无相”、“无念”、“无为”。很多人把这个“无”字就做成一个断灭的“无”去理解,是个大错误。“念”就是“无念”,要真是都没有了,那就是“顽空”。再说的不好,是“断灭见”。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个不是两回事嘛,不相异。“有念”和“无念”,“有念”不异“无念”,“无念”不异“有念”,这不就是一样的话吗?这就“理事双修”,又修了“事”,又修了“理”。“即本智而求佛智”。所以一句用蕅益,一句用莲池,也可以作个对子,蕅益是“从事持达理持”,莲池这是“即本智而佛智”,是一样的,这就叫做“大智”。莲池大师再说,“然着事而念能相继”,执著这个事相,可是你念佛的这个念头能够相继、能够相续;“不虚入品之功”,你还可以得到往生,得到入到品位的功劳;“执理而心实未明”,有的人就觉得我信了禅宗,我很高,执著这个“理”而废行这些“事”,看不起这些“事”;“反受落空之祸”。这几句话好!大家每个人都要很好的去衡量衡量自己。你并没有真正的开悟,你就反而看不起念佛、看不起这一些,你就受到一个什么?落空的祸。那个还有入品之功,你这就是落空之祸。底下他又说,“假使骋驰狂慧”,没有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这个害不轻。这个就是把上品的往生介绍了,而且把自佛、他佛,理和事做了一些讨论。所以这重禅轻净;现在有的人只是重视净土,谈一点禅都不许,好像你就是背叛了我的净土宗了,这个也过了。一部佛法没有不好的,你只要能把一切好的都吸收来,都是好事。总之,不要脚踩两只船,那是决定不行。什么法门都是一样,兼修都是好的,但是你这脚踩两只船,那是一定要掉到水里头去的。兼修和脚踩两只船怎么分别?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底下我们谈“中辈往生”。上辈谈过了,中辈。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中辈”,刚才说“作沙门”、“不作沙门”,这两部经不一样。所以这里就不要执著,我们要“心出家”。《观经》就说,中辈的是出家人,咱们这儿说中辈的就不作沙门了,上辈的是。《观经》上辈没有说是“出家人”,她们听经的都是上辈往生,那是国王夫人、都是宫女,没有出家人。所以这个地方也不要执著,我们说的是“心出家”,不是这个形式,穿上什么衣服就算了。现在有些出家人整个是在家,比这个在家的一点不少烦恼。你不能心出家、不能大修功德,也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中辈也是如此,下辈也是如此。“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就是量力,量自己的力来修行,做种种功德。“奉持斋戒”,“戒”,你受什么戒就好好持戒。所以有很多人,有的贪功德,说别人都受了菩萨戒,我没有受,我也要受受戒。这个就是很冒险。这个戒是不受则已,你受了之后,破戒的罪是大极了。所以都要很务实,好好的,你是什么身份就受什么戒。蕅益大师的比丘戒就退了,说我持不了比丘戒,退为沙弥戒。现在人家都说是大德,没有说蕅益怎么那么没出息啊?他是认真的,他不是贪图这么个虚名。我持不了,我退嘛,我把这个沙弥戒持好就是。你看很多经上写“沙弥智旭”,那就是他执持沙弥戒的时候。中辈者,随己做功德,要奉持斋、奉持戒。“斋”是什么?“八关斋”,“斋”就是过午不食。八关斋戒修一天也可以,今天我受的只是一天,这一天我不要坐卧广床大被,不要去擦化妆品,也不要看电视,这些音乐什么都不行。这一天“八关斋戒”功德很大的,这是“斋”。“戒”,居士就是五戒、菩萨戒;和尚是比丘戒、菩萨戒。“起立塔像”,“塔”是供舍利的,“像”是造佛像。造像的开始,就是佛登天为母亲说法,国王思念佛,就用栴檀木做了佛的像。这是咱们地球上有佛像的开始。等佛从天上下来的时候,这个木头佛也出来接佛。这尊木头佛,大家知道不知道?到了北京,在北海附近有个栴檀寺街,那就有个栴檀寺。栴檀寺供的这个像就是当年这尊栴檀像,到了中国来,后来起火烧了,在清朝的时候。这个像的画像还有,故宫里头有,印出来过,很庄严。这是像的开始,你要造塔造像。“饭食沙门”,供养出家人。《会疏》说,“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你得了多少宝贝,满四天下,你把一个太阳系所有一切地方的宝都得到了,充满了四天下的宝贝都得到了,你不如请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吃饭。这个“清净”首先是戒要清净。你看“斋僧”的功德多大。可是要清净的沙门,不光是身出家,也要心出家。“悬缯然灯”。“缯”是佛前的幡;点灯。“散花”。印度花很多,就把这个花,果木园的鲜花,他们拿这个花散在佛的身上做一种供养。“烧香”,这我们都知道。这个“花”跟“香”很特别。一个是花,佛欢喜,鬼神讨厌。所以现在大家都是亲近很多气功师,实际是亲近了很多鬼神。这个鬼神跟佛法是完全不相应的事情,大家要知道。譬如这个花来说,鬼神讨厌。他对于花,他看作跟大便那么讨厌。香也是如此,你点香佛欢喜,但是魔就跑了。所以他这个是“外”,“外”之中还有魔,“魔外”,有许多。这个还是要有所分别。那彻底来说,那都是佛。但是,平等之中有差别,差别之中有平等,不能单指一样。那么刚才说这一些,是从差别方面说的。下面举了例,“中辈”的做这些功德,“以此回向”,就拿这些功德来回向,回向到哪里呢?就把功德回向到愿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求往生的人,就要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来回向,集中到求生极乐世界。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老师说,他念准提咒。老师问他:“你为什么要念准提咒?”他说:“我想当国务总理。”他真念了,真当了国务总理。但是我们替他很可惜,你就求这个太可惜了。所以就是你念、你做功德,你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是要求生。所以慈照宗主他劝人发愿有几个偈子,“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你持戒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唯得人天福”,所得的只是人天之福,福尽还得受轮回;“发愿持戒力”,你又发愿又持戒;“回向生乐国”,拿这个来回向;“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这样的行持,一千个人一个也不会丢掉,决定如愿。所以就是要发愿。《会疏》也说:行了诸善要回向,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你不回向,那就是给你增加一些福报。像那一个,他去做这些事,他求当国务总理,他短期当了一下,那是军阀混战的时期,当了一下国务总理。所以回向、发愿不可少。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底下经文,“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这个来迎接的阿弥陀佛,就化现他的身,这样的一个化佛。这个化佛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是一模一样,但是你看不出来,但是来的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圆中钞》的解释,《圆中钞》是我们《阿弥陀经》的第三部注解,《疏钞》、《要解》,第三部就是《圆中钞》,幽溪大师的。他说“真佛”是说的什么?是说阿弥陀佛的应身,这个化身就是从应身再变化出来的,这是他的解释。《会疏》是日本人的著作,他的解释不同一点,这两个都可以并存,这没有矛盾。他说《观经》里头“上辈往生”的,都是说的阿弥陀佛和多少化佛来接,所以他认为“真佛”就是指着上辈往生所见的佛,从这个佛再化现的就是化佛了。那么这个没有关系,法身、报身、应身、化身,这是名字上的差别,都是一体的,即化、即法、即报。这个里头和《观经》稍微有一点出入。《观经》中品的没有说发菩提心,而我们这里头特别讲了要发菩提心。再有《往生论》,“二乘种不生”,那就跟我们这个一致了。不“发菩提心”就是二乘种性,那不能生。这个事情怎么圆融呢?这个《净影》,隋朝的慧远大师,《净影疏》是注疏得最早的了,所以中国和日本的许多各家的注解都是遵《净影》,他有个解释,他就专为答覆这个问题。《观经》说小乘可以往生,天亲的《往生论》说“二乘不得生”,怎么回事?他就回答了,说“二乘不得生者”,是从咱们这个国家走的时候的情形说的。修小乘的众生,一直是修小乘,在他临终的时候要发起大心来,就能够往生了。如果是用“小心”,“小心”是什么?就是只想到自己,我要往生,我得好处。实际上我们大家念的这个偈子,“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大乘心。我这一报身完了之后,愿意和大家一起,所有的人一报身尽了,都同生极乐国,是这么回向的,这是大乘心。如果你只是想自己得到好处,而到临终已经证实了,要这样的话,这个人确实利他的心很弱。一种就是说你应该庆幸,我自己得到好处,愿意别人也得到好处,而且是真实的。要发起利他的心,所以这个时候很自然会发起大乘的心来。如果这时候还发不出来,就往生不了,说老实话。所以“女人不得生”在阿弥陀佛的“愿”里面说得很详细。她厌离之后,她往生的时候,她就先见自己转为男身,转了男身之后才往生,在这个世界就转了。在这个世界临去的时候说的,你要是女人不得生,你要是二乘不得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你只想自私自利,只为个人求解脱、得好处,没有能生之理。我常常说,我愿意念佛,今生保佑我消灾免难,遇难呈祥,一切都好,死了之后还要跑到好地方,就是为个人打算,这个不能,往生不了,要利他的心才可以,才能跟弥陀的愿相应。所以这个法,我们这个就是为一切众生,和这个为自己的这个事情……,当然小乘还是好的,我们现在不是说是……,但是就是说,你能够真正的知苦、断集、入灭、修道,还是可以证阿罗汉。从大乘观点上说,这是焦芽败种,他发不起大乘心来。所以这样,天亲就说了“二乘种不得生”。底下他又问:如果去的时候用大心,怎么到那之后他得小果、得声闻呢?《净影》他又解释,因为他在咱们这个地球上所学习的都是小乘的内容,所以去了之后先证小乘果,这个很自然。那就把这个问题,他就说了。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底下是“下辈”。下辈就“不能作诸功德”,更忙了,种种,这个因缘更差一点了,但还是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发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你不管修什么,你不发菩提心,在大乘法中是无法相应。这样的话,“欢喜信乐”,知道这个法门,他非常欢喜、非常相信,他乐,愿意去。“不生疑惑”,所以这个很重要,你听了之后能信,要不疑啊。所以《金刚经颂》,第一句话就是“断疑生信”,你想了解这个“般若”,第一是要断疑,才生信;“绝相超宗”,才离开这些相,超出一切宗;“顿忘人我解真空”,你才能解真空;“般若味重重”,他就欢喜无疑,没有疑惑。这个很重要,他又发菩提心,又念。这个人临终梦见彼佛也能够往生,不过功德智慧比中辈差了。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是念、也是欢喜,从来不怀疑。“不怀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怀疑极乐世界有没有?阿弥陀佛有没有?这个念佛能不能往生?这种怀疑是一方面。还有人这些都不怀疑了,怀疑自己。我这个根器能行吗?我这么念,行吗?这也是疑,要把这些都去掉。所以不疑那一头,疑这一头,疑自己这一头,这都很可能最多生到边地,九品是不行了。“梦见彼佛”,也能往生。这个“梦见”有两个解释,这两个解释都通。一个是日本人的解释,望西是日本人,修一个楼冲着西边,叫做望西楼,他自己就自称为“望西”。他说“先是梦见”,临终还是亲眼见佛。而他引了《汉译》的经文,《汉译》里头“三辈”都有梦见之说,在他修行的时候梦见过阿弥陀佛,但是临终的时候还真是亲眼见着阿弥陀佛,这是望西的解释。他的论点有三个:第一个是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愿,所以对于下辈也要来接引,这是一个论点。他要是不来接,他这个愿就不合了。第二个,《观经》里头所说的下品还都是恶人,恶人佛还来接呢。这个地方,我们是善人,咱们不都是善人吗?你看,还做种种功德,一点疑惑心没有,这样比他那个还水平高,佛还不来接吗?这是第二个论点。他第三个论点就是根据汉、吴两译也都是如此,上品、中品都有梦佛之说,后来佛来接。他这个说法,这是通的。另一说,也是日本人的著作,《会疏》。所以《无量寿经》的注解日本多少种。我们中国有单行本的就只有《净影疏》这一本。这一点我们是贫乏,现在咱们急起直追呀,《无量寿经》。他的说法,他说是,像《观经》的下下品,看见地狱中火在那烧,马上自己就要进油锅了,这个时候紧张;他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佛来接,他怎么能够有十念?就是佛来加持他,才能够有这十念。但是,虽然佛来接了,因为他正在紧张,他恍恍惚惚,好像在梦中一样。这个解释也很近情理。如果不然的话,他怎么能够念,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这个地方的“临终梦见彼佛”就两个解释了:一个就是说,他是以前梦见,这个时候佛还是来了、还是看见了;再一个解释就是说,真是佛来接了,他才能念,可是他在紧张什么的,这一切好像就不是那么明彻,就好像似梦,似是梦中。所以,这个都是靠佛来接引,本人能见不能见,那就是……,佛是来接了,这个本人不见得……。所以有时候,同一的一个情形,有的人能看见,有的人不能看见。比方现在这个梵音洞,就有的人能看得很清楚,有的人看不清楚。常来旁听的一位,他和一个党员一起去出差。到了普陀山,他是看见像就磕头,他是佛教徒;那个是个党员,一律不磕头,而且是个年轻人。到了梵音洞,他恍恍惚惚看到个白衣观音,他正在看的时候,旁边那个党员趴地上磕头了。他说:“你看见什么?”“我看见白衣观音了。”他真看见了,就是同一个地方,各人根器不一样。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来迎,你看见得清楚不清楚,种种;就是现生的时候、平常的时候都有这种情况。那个人看得很清楚,他磕头了,这个很自然嘛,你想一个党员,他要不是真看见,他会磕头啊?他也用不着用这种话来粉饰他自己。要是个气功师,你可以怀疑他,他自己来夸耀自己;这一个党员,一路不磕头,这时候磕头了。也就是,我们说明这个恍惚,就是今生有的人还恍惚,所以临终恍惚很自然。所以这个临终接引,我们这个经在讲,《阿弥陀经》也讲,还有《称扬诸佛功德经》:“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你看,他只要闻名信乐,阿弥陀佛就住在你前面;“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这个时候魔不能干扰你。所以有人就说,我临终见佛来接,是佛来还是魔来?你不要担心,这个时候魔不能来。《鼓音王经》又说了:“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能好好念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这是佛来接,让你看见了。所以能看见,并不是普通事。你看,这个人老修行,他还没看见,而那个人根器好,他看见了。所以就是说,到这个时候,佛的加被让都看见。底下又做一个讨论,佛嘛,“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那为什么我们这儿讲佛现其前呢?佛来接呢?不就有来有去了吗?现在我们就把莲池、幽溪、蕅益这三位大德,一个是《疏钞》,一个是《要解》,一个是《圆中钞》,他们的议论我们介绍一下。莲池大师说,古德说佛是没有去来的,无所来、无所去,怎么说佛现在其前呢?答:“感应道交。”因为我们和佛之间彼此有感有应,这个感应,能感、能应,这个道就相交,就交通,就“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佛虽然不要起个心,安排一些交通自己跑来,不用这种来,可是来了;“无见而见”,见的人也无见,也没有要见之心,而自然就看见了。所以永明大师说:“知幻非实,则心佛两忘。”知道一切都是幻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跟“佛”就都忘了。但是,并不是没有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诸相根本就没有,你看见这些相而不着这些相就是“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这些相是虚妄,现这些相(所以说,还是先见了这个相),而你非相,而不存这个相的这种知见,则见如来。所以,“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心、佛都空了;但是你不妨不见而见,这个时候我们心、佛也没有坏,所以这“事理双融”。莲池又说:“法身真佛,本无生灭。”法身的佛,没有叫做什么生,无生,无生就无灭。《心经》,都不垢不净嘛,没有这一切,没有生,没有灭,没有这一切。“从真起化”。法身佛是没有生灭,“真”就是法身,从法身化现,化现出报身,报身再化现出应身、应化身来“接引迷根”。这就是佛大慈大悲,从体上起用,要有体、有用。佛还是要救度众生,他有他的妙用。这个是佛的本愿功德,令有缘的众生,你专心去想佛念佛,就能够在自心中见到佛来迎。你知道你见着佛,佛就在你自心之中。你知道你自心有多大呀?你自心遍虚空,十方的佛都在你自心里面,没有一个佛不在你自心里面,你虽然不见,还是在你自心里面。因为你专心想这个佛,你感应道交,你就见到你自心本有这个佛了,不是佛另外派一个化身来迎接你。众生见有去、有来,如镜中之形。镜中之形,它那个形是什么?镜中之形是有没有?是真有。镜子里面有没有?这个比方很好。镜子照,里头有个我,这个形宛然,镜子里有我没有我?镜子里哪有我啊?我在这儿,镜子在那儿。镜子中没有我,它现出我来了。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学佛,这佛是无尽藏,这是深入的事情。要通达这些道理之后,将来品位很高,也真能够自利利他,能够和这一切人谈、交,我们可以弘法利生,你才能够使得人真正“折伏信受”,这是佛法的殊胜、高明。所以,就是镜子里头的那个我,“不有、不无”。它有吗?你把镜子砸了,也砸不出个黄念祖来,没有。没有,怎么现出我来?不是没有。所以“有”跟“没有”都对,“有”和“没有”都不对,言语就不行了。所以为什么说“言语道断”?这个言语就不够用了,就这么一个事情就是不够用了。所以经中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是这个意思。“水清则月现”,大家到北海去,水一清,水里就看见月亮了。月亮也不要跑到水里头来,水也不要跑到月亮那去,然而月亮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心中现出佛也是如此,感应道交,这是一个解释。底下《圆中钞》就说,见佛要论感应。你平常是参禅的,或者修空观的,假定你所见的,这就是魔境。因为你修的是空,你突然现出相来了,跟你所修的不相应。或者,是你功用很明显,你自己的心佛自现也可能,也须要观空。所以这个就是跟你修持有关,你是哪个法门。你是从空门入,一种是现相就是魔,魔来找;一种就正是自心,你也要观空,不生动摇。现在是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这是一种好的感应,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这是第二个,《圆中钞》的说法。这个《要解》的说法:十万亿佛土都没有在我们一念心之外,而且我们又靠自心的佛力来接引。你看,不在我们心外,不光是“自”,而且自心中有佛,佛又来接引我,这都是超乎情见的思想,而这是符合实际的。怎么能不往生呢?所以“自他”,自力还有他力,他力还有自力。镜子可以照多少层的楼台、山水,一层一次;不须要时间,先照到近处,然后照到窗户外头丁香树,然后照到那个松树,然后照到大殿;一下,同时都出来了,没有先后。所以这样来看,十万亿佛土也是如此,就在这儿;一个镜子,它没有远近。“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是如此。咱们临命终时,弥陀来接引我们也是如此,这个就是蕅益大师的说法。所以这些说法跟禅宗就相通了,“自他不二”而“自他宛然”哪。光是“自他不二”,都“不二”就无差别了,然而“自他”又“宛然”,有自、有他。“生佛不二”、“生佛宛然”,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是“不二”;然而,咱们是众生,佛是成佛的佛,“生”跟“佛”还是宛然,宛然不同。不同,本体是一样;本体是一样,形象和作用又不同。哈哈哈哈……所以来迎的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自他不二”,佛也不来,人也不去;而宛然现出,有佛来迎,有自己往生,这叫“事理圆融”,事和理都在圆融。所以“事理无碍”,这大乘法门,有事、有理。执著事,不知理,体会得很浅;只知道理,废了事,反而落空之祸。所以既要了解事,又须要了解理。〈三辈往生〉本文介绍过了,还做了不少的讨论。底下这一段是一个特殊的,可以说是殊胜之处。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若有众生住大乘者”,这个下辈之后,这一段在《魏译》本里头是分成两截,一开头前头有一段,最后的下辈里头有一段。所以古人对这已经怀疑,这样的水平怎么搁在下辈里头呢?《唐译》就成为完整的一段。所以蕅益大师他认为《唐译》比《魏译》好。夏老师就是按着《唐译》把这两段集中,所以下面这段经文主要是《唐译》。“若有众生住大乘者”。大乘法,非小乘,大者所乘,就是普利一切众生,皆得究竟成佛。而且住于大乘,安住于大乘,这是什么水平?这个就比“发菩提心”还要高。“发菩提心”是你初发这个心,要增长,慢慢之后才能说住于大乘。“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这一大段,“十念”,“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都“定生彼国”。“一念净心”,“一念”的心念于彼佛都得往生。这个夏老师把它集中了,这是一个大功德。慈舟老法师是华北三大高僧之一。现在在台湾、在国外好多是慈老的弟子,他们来信要慈老作的科判。慈老为这部经作了个科判,他这个科判,他也是独出,他的心光的流露,他提出一个“一心三辈”。“一心”是“一心不乱”这两个字,这里又有一个“三辈”,这是古人所没有的。后头这一段话就不属于前头,而这个里头也包括很广。所以一个大德就这样,他提出这四个字,这里有很殊胜的内容。他这“一心”,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在净土宗别具一格,这里头也有三辈,这是过去净土宗,前所未有的这种说法。我又根据慈老这个科判,对于这段经文,因为古人没有作过注解,古人作注解的是《魏译》本,日本人、中国人作的都是《魏译》本。《唐译》没人作注解,所以这个注解,就我第一次来解释。我们现在就把这一段,初句的,“若有众生住大乘者”,《报恩论》说这一段讲“十念往生”,“一念”也往生。《报恩论》是沈善登对于《无量寿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他说这个是专指着住大乘的人来说的。既然住于大乘,大家要知道,这就不是凡流了。他就举例,指什么人呢?他说在“禅宗得破参”,真正的开悟了。他说“破参”是禅宗真正的开悟的“破初关”。不过现在这个“破关”大家的解释不同了,一般解释得太浅了。这种解释比较深,“破参”只是“破初关”,那现在就是真正的开悟了,但是只是“破初关”。“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大开圆解了。读大乘经典可以忽然间一下子的感应道交,大开圆解。这也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不是这样一点点看、一点点懂,又多读,增加一点、增加一点,不是这个境界;豁然开朗,大开圆解,所以修持要到这一步就是“宗通”了。所以我们说法的人,你要只是按经典讲,按很多注解讲叫“说通”,“说通”不可贵,你要“宗通”。有的“宗通”之后,他没有研究这些教理,他有时候也很困难。所以“宗说具通”是最好,有人称赞这是“宗说具通”的大德,那就非常难得。这里头得“解悟”,这种人是住大乘者。这些人他不是专修净土,例如谁呢?例如,智者大师、永明大师之类。这话很好,不过他举永明,举的这个例子举的不大好。永明可是念佛念得不少,他昼夜弥陀十万声啊,永明,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不过意思很清楚了。“住大乘者”,这个就是禅宗的“破参”,教下的“大开圆解”这种人物,他才能住于大乘。“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清净”两个字是非常重要,没有这些污染、杂垢、怀疑;“向无量寿”,他是无疑、无垢、无染,很纯洁的这个心,崇向无量寿、回向无量寿。这样的念,“乃至十念”,哪怕他只是“十念”,也就是下至“十念”,这是第一种,所谓“十念法门”;“愿生其国”,这是一个类型。这样的可以生,十念。底下,“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都得往生。这个十念,我们还比较熟悉,因为前头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而这个底下,他如果达到一心,一念的净心、一念的净信,只要念一句就行了。所以,这个底下我们要作个解释,要研究一下了。这个说的是“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发一念心”这是“一心”,“一念净心”这是“一念”,“一念”和“一心”是不是一回事?“一念”和“一心”是一回事。《教行信证》里头讲,“一念”是什么?是“信心无二”。这个“信”里头没有“二”,这样的心。因为一有二,二就是矛盾,就对立了,“无二”。“无二”嘛,所以就是一念了,没有二了,不一吗?这个一念就叫做一心,就是无二的信心,这就是“一心”。这“一心”是什么呢?“一心”就是清净的报土(报佛的实报庄严土)的真因。咱们现在生生到“凡圣同居土”,这是四土中最低的土。去了之后还是凡夫,但是凡夫他就可以不退,所以这是最大的恩德了。这个地方,他说是,你如果达到一心、一念,你就是清净报土的真因。所以,“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因跟果是一致的;“因”也清净,所以“果”就清净了。所以这么看来,这个“信心无二”的心就是“一心”,也就是“一念”,而这个就是清净报土真实的“因”。也就是说,往生者你是登了实报庄严土,你证的是报身佛,而且分证常寂光、分证法身。《信心铭》里头最后的四句话,这是禅宗的祖师,“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跟我们这一致。最后的四句讲了很多,他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到了不二的信心的时候,你言语之道就断了,说不清楚了、说不明白了;离开了“去来今”,时间就没有差别了,“三际一如”。所谓“三际一如”,过去是一际,现在是一际,未来是一际。“三际一如”,过去、未来、现在就是一样的事情。现在科学家都懂得这个道理,爱因斯坦他们懂得这个道理,“时间、空间、物质”是人类的错觉。从前很多东西不好讲的,你说“色即是空”,这桌子空不空哪?现在就告诉你,你去找爱因斯坦去,他就告诉你:“这是你的错觉”,既然是错觉,本来没有。你这是人类,你现在那是,我们佛教讲,因为有妄想,妄想跟错觉不正好很相当。“妄”跟“错”,“觉”跟“想”,差不多的东西。他们究竟还是浅,不过已经体会到这个地方了。所以“信心”,“言语道断”,我们语言是不够用的。没有“去来今”,时间、空间,这一切物质都是众生的错觉;“非去来今”,就离开了错觉了。这个《信心铭》的话,也就表示“不二”的信心是不可思议。“不二”的信心不可思议,所以这儿说“一念净信.随愿皆生”。这个“一念净信.随愿皆生”在前头就提过了。前头提的是“一念净信”,现在我们这儿是“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因为他是一个“不二”的心,“一念”的时候就是“所行”成就了。这个“一念”,达到这个“一念”的时候,就有伏惑的能力。咱们不是有惑吗?惑是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连无明惑也能够伏。有“伏惑”的这个功能,所以临终正念就显现。他有“伏惑”,把这个“惑”不是给你除断,伏住,就一定往生净土。所以,达到“一心”,有“一念”的净信,就是“不二”的信心,就可以突破这些时间的障碍,有伏惑之功。要这样来念,往生净土是必然的。再说“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弥陀疏钞》里头说,我们老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老念嘛),无第二念”,不为一切所乱,这个叫做“事一心”。这个“理一心”,他就不是这么念佛了,他是反观、体察,找我们这个念的根源,对于自己的本心忽然间相契合,这就是禅宗了。禅宗说的就是“参究”、“参禅”。古时候没有“参话头”,后来变成“参话头”。然后,这一句把它突破,突然间相契,自心的本明就显现,这个就叫做“理一心”。“一心”和“理一心”,咱们这说“一念”就是“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这个功德。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说的,究竟是“理念”是“事念”呢?这个所谓要说念佛这“一念”,就指着你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十句,十声,就是“十念”。在《观经》说,五逆,最后就这么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念念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彭际清说,你这个“十念”是十声,临终的时候,哪怕你只是念一句,你真正的回心了,彭绍升说,真正的回心了、忏悔了,用这种不乱的心、清净的心,哪怕只念一句,没有不往生的,佛的本愿力故。这是彭绍升说的,十念、一念,连一念都可以往生。十念,《观经》的例子了,那个“五逆”的人念了十句,往生了。《疏钞》对这个解释,很深入。他说是,念一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因为这时候,这个人念佛,他已经到了“理一心”了。你看,这个五逆十恶的人,刚刚要入地狱,可是别人告诉他,“你念佛”;他相信,他念,这时他念佛就是“理一心”。所以佛法,它这不可思议就是在这儿,它不是像我们这个要讲资历的;〔它是〕要讲实际的。这个事,咱们设身处地的体会一下:看那油锅在炸人,惨不忍睹,底下就是我,炸的就是我,我就要进去了。现在有一个方法,念佛,不进去了,到极乐世界,这个人他的心情是“念”的是怎么样?他任何什么思想都没有了。头一个,他不能进油锅呀!眼看着就进去了,现在咱们是,离开我们稍远一点,我们就醉生梦死,其实就在你旁边。你要真把这个信了之后,你看看你念念试试。所以他这个“念”就是理一心。“理一心”是什么?一切放下了。一切放下,你本心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性。杂的东西放下,那不就是本体就显露吗?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句句是“理一心”,所以句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十句就往生了,“理一心”的功德嘛。所以渐法、顿法,这个顿法就是如此,这就叫做“顿”。你这悠悠忽忽,你修多少辈子,一辈子修,下辈子再来,接着再多念一点佛。我常常说,那个开水,你还没开,端下来了,明天又煮,煮一万年它也不是开水,从来没开过。你开一回了之后,它凉了也叫凉开水,是不是?你要开一回。所以我们修行人能开一回,你把水煮开一回。你不开一回总是骗人,实际是骗自己。“事一心”虽能够灭罪,力量差呀,要很多的念才能灭很少的罪。这个至心念佛就是“理一心”哪,这个心要是一明朗,妄就是空啊。所以千年的暗一灯就破了,这个暗室,一千年都是黑暗的,灯一着,那黑暗就去了,不须要一千年才去,当下就去。所以《观经》的“至心”就是说明“理一心”的心,就是“一心”的功德。所以这一段,我们就说明这“一念的净信”,这个信心的功德,你念到“一心”,这个“一心”的功德,“一念”的功德。所谓“至心”,再解释一遍,我们讲过多少次了,就那过河的。后头追兵来了,你这要过河,你心里所想的,别的都不想,就想怎么过河。我脱了衣裳还是不脱衣裳?脱了衣裳,他又马上追上来怎么办?不脱衣裳,在水里怎么办?你想的就是这件事情,怎么渡河?这叫“至心”。这么念佛的话,你要始终相续至“十念”,乃至于就是“一念”,都能够得结果。因为这样的“念”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须要你懂得这些,自然而然你就合乎这个妙道,你很巧的入到“无生”里头来了。所以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一念”也可以往生,这就显弥陀的不可思议的本愿的功德。这是法藏比丘五劫在那思惟,想出这一切一切的这些个“愿”,这个度生的方法,我们称为“大愿之王”。而只有这个方法,众生才能出生死!尤其是现在,现在还要能闭关多少年,这么去修的人太少了。这么忙、这么乱,还要想出生死,离开了求生净土,不可能了。称名就离开了妄惑,可以入“理一心”。因为你一“契理”的话,一切罪都消灭,那就是地上菩萨了,所以不可思议。底下再讨论一个问题:有的人他就听说十念、一念也行,他说那很容易,只要等临终我去念十念,下定决心。这个想法是不行的。你要是平常没有修持,你临终怎么会能念得出十念呢?临终为什么肯念呢?所以《弥陀要解》说,没有平日的功夫,不会有临终的十念或者一念,这都是多少的原因才有这种。怎么念呢?下面这一段:你念的佛本来就“超情离见”,你不用再“说玄说妙”,说这说那,都用不着。只贵你“信得及”。真正能相信,这一句就是一切法门,就是一切咒,就是一切一切的戒律,一切一切的善,都在里头。“守得稳”,不为外面的邪风牵引。“直下念去”,就这么所谓直念去,就这么一句一句这样念。你或者一昼一夜念十万,或五万,或三万。你看蕅益大师这个数,最少是三万。现在我把它降低了,我说念一万。连一万也不肯念,那就不好办了,那就不好办了。这是一个真的,你就是又想得点结果,又想这个……,又不想用功,换句话说,这就是自己骗自己,没办法。“以决定不缺为准”,既然定了之后,就是一天也不能缺。“毕此一生”,这一辈子绝不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如果不得往生,三世诸佛都是诳语。当然,这个里头有前提,你是“信愿持名”,你真是正信。你这念的只是想求你气功,现在这个外道他有这个飞,他说你想练飞的时候,他们本来也有咒,后来他们就念观世音菩萨的《心经》,“揭谛揭谛”那个咒,比他的咒好,他就念它这个咒,他飞得是快了。但他只能够飞,那个咒的功德他得不到别的,因为他求只求这个。所以这个必须是“信愿持名”,那么你一定往生。他又说,如果要“一心不乱”,也没有别的办法,要用数珠,要用念佛珠。所以有很多人不肯用念佛珠,觉得什么,不知道念佛珠有很大的好处,它能够提醒你。所以说,“若要佛不离口,先须珠不离手”,这都是我们确实做功夫的一些办法。“久久纯熟,不念自念”。你要念熟了之后,不须要我现在要来念你才会念,自然而然。这种境界很多人有,“不念自念”,真实用功的人都有。但是就是不经常,偶尔出现这种情形,差不多都还有,“不念自念”,经常那就好了。到了这个时候完全是“不念自念”,你记数不记数就没有关系,拿佛珠不拿佛珠都没有关系了。如果一上来就要圆融,就要什么,就要破相,所以道绰说,“若始学者”就是要破相,你谈这个,那不行,不如你就(道绰的话)“依相专至”,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专心至心地去念,你不管他破相不破相,“无不往生”。你不能破相,你水平低一点,但是你真正念的话,你暗合道妙。这就把主要的,这种念得很少而能够往生的功德,由于一念,这是“理一心”,这个做了解释。那么“十念”呢?刚才一念,每念都是。“十念”有两种,在实际修持中“十念”有两种。一种就像《弥勒发问经》,我们过去讲过,那是菩萨念法,那样的“十念”,那这个凡夫做不到,我们就不说了,以前也讲过。再一种“十念法”就叫“十念法门”,就是十口气,这也说过。这两种都是平时修的。再有就是临终你能念十句,乃至于念一句,都能够往生。这就是“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这是为因,结果呢?“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底下,我们就要解释,“如在梦中”。“如在梦中”,因为咱们是“一心三辈”,所以这个“如在梦中”我也分“三辈”来讲。这个没有前人可参考,因为前人没有做过这个工作。这个“一心三辈”中当然也有上、中、下。“上者”是什么样呢?“上者”生死之情早已经尽了,没有什么叫生死了。“凡圣体空”,禅宗,“圣凡”的差别没有了。明明都认识到佛是没有来去,明明知道佛没有来去,可以见佛来;见佛来,佛也是没有来去。“了达生死本空,而现往生”,虽然生死都空,还现往生。“舍此生彼”,舍掉了咱们这个世界,生到极乐世界,也如同于幻梦,所以说“如梦中”。这个就是一心三辈中“上品”的“如在梦中”的解释。无来去而见佛来,无生死而现往生,一切一切都是如同幻梦。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作一切佛事都是“梦中佛事”也就是这儿的“如在梦中”。此是“如在梦中”的第一解。中间的呢?因为了达这个世间都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对于这个世间的一切有为法毫无留恋,什么妻儿子女,什么什么全无留恋。看到这种临死的爱别离苦,“如在梦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他这“如梦”,这是中辈的,这一心三辈的中辈。第三种,就是上次那个解释,“仿佛似梦”。因为水平不大够,这个时候看见佛来,这个心不十分明朗,有点恍惚“如同梦中”。所以这个“如同梦中”,这水平就低了。这是一心三辈中的下辈。如果没有慈老这个科判,这种做成三种解释,那这个胆量还不见得够。因为他有了“一心三辈”,那你必然要对于“如同梦中”应该有三种不同了。“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所以,咱们这里头讲了两种往生:一个是三辈往生,一个是一心三辈。这个里头,前头三辈往生的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的“宗”。后头这“一念净信,一念往生”,是由于“一念”。一念是什么?是实相。前头的往生合为本经之“宗”,所以往生。现在我们这“一念净信,一念往生”,这样而往生的,一念是什么呢?一念是实相。“实相”大家忘了吗?“实相”是本经的什么?本经的体,本经以实相为体。所以,一上来,概要就讲“实相为体”。这“一念”的净心,所以“念”的这个时候就都是“理”,这“一念不二”的净心,整体就都是菩提心嘛。这还不是发?这已经是了。念于彼佛,他就是是专念。所以这个还是,你看起来在“三辈往生”之外又有这么个“一心三辈”,但是他同样,他还是说的本经之体,也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专念”,所以还是相通的。再底下,所以这个佛的慈悲,《法鼓经》说“若人临终不能作念”,有这个情况,你临终痛苦或什么,你念不成佛了。不出声不要紧,可以默念;念不了六个字,念四个字;四字念不了,可以念一个字;有的人他不能念就手写,写“佛”字,都行。《法鼓经》说,你不能作念,你只要知道彼方有佛,你一心只是想往生,也可以往生。所以佛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这个时候,你不是不想,你力量不够;你有这个力量,不念,你往生不了。你力量不够,你尽了你的最大努力了,“如来悉知悉见”,不会因为你这个条件不行,不是看你的条件,看你的发心哪。你真正是想去,忆念彼佛,愿意来。我“想去”是做什么?我愿意早日去实现我度生的愿望。我们谈度众生。你怎么度众生?你自己还是糊涂虫,怎么度众生?自己在水里头一头出、一头没,你救谁?你自己还等人救。往生之后,你才有能力去度众生。我们就为实现这个愿望求往生,所以这是大乘心。不是求自己我这辈子要好,下辈子也要好,我怕苦,我就永远不苦,我逃难。好像那个时候打内战,跑租界去我就保险了。要用这种心求阿弥陀佛,佛说:“你还不行,你还不能来!”你这还要……,你这个心不是净土众生的心。所以,“当知如来有胜方便”,这是《安乐集》道绰大师的话,“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只要你专意在念佛,“随愿往生”。所以就是说,主要看“心”。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底下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它补助了这个〈三辈九品〉。当然,另外还有一种,后头要讲,这种也可以先提一下。就是不到“三辈九品”的还有两种,还有“边地”,智慧不够。但是还是修善、是念佛,这种人可以生到边地;忏悔,然后能够见到佛。以后再讲。但是除了“三辈九品”这些修持、这些品位之外,往生的一些个“因”,在第二十五品又给罗列一下,这些都是在《魏译》本里头本来没有的。这个里头,今天我们只要讲一个问题,“往生正因”。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第一类的正因就是,“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此经典”什么经典?就是咱们这《无量寿经》。现在,在台湾有人一天念十二遍。我们应当是向海岸那边的同修致敬。现在说老实话,是北京的最不行,南方比北京又好一些,海外又比我们更好得多,人家是真在用功。“闻此经典”,这个《无量寿经》。“受持读诵”,“受”是信受;“持”接住了、奉行、修持;“读诵”,“读”就是念;“诵”是背。背《无量寿经》的人很多很多了。过去我们有几个,这很宝贵,现在在国外,能背的人很多很多了。“书写”,写这个经。“供养”这个经。你把经摆在佛桌上,跟佛像一样供养。在日本,那个《法华经》就是受尊敬的。你随便走走去看,“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刻着,就是供养这部经。如果对于这个经典,你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所以在这个“往生正因”之中,头一个正因,单提这一条。而这种往生的时候,是“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这就是这个上辈的情况。而这个情况,这个“正因”之中,单独提出《无量寿经》,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大家重视。因为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切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为什么到世间来示现“舍兜率”、“降王宫”、“出家修道”,然后“树下成佛”、“转法轮”、“降魔”等等等等的,出现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唯”字很厉害,唯独就是要说,要说“阿弥陀佛本愿之海”啊!是唯一为了这个事而来的。善导大师,日本人对他恭敬极了。咱们中国记载错了,说他是自杀了,说他念着佛跳树。这个就是弄错了。道宣的记载很清楚[2],那是个问法的人。问法的一个青年人跑去,善导正在那说开示,他跑进来问善导,他说:“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就念着佛死,能往生吗?”他说:“可以。”他就听这个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出去出了庙门,爬上柳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摔下去了。是问话人的事情。但是后人记载成,是善导大师爬到树上,摔下去了。这个事情就是,对于善导有点抹黑了。有解释也都解释不圆,不是他的事情,记载的错误。你想,道宣那个时候跟善导同时,而道宣是律宗的祖师,都是讲真实的,不能有妄语的,他的记载能有错呀?所以我们对于善导,因为这样就不大恭敬。而日本人恭敬极了。(我们讲完这一点。因为只有几次了,所以我们就稍微延长一点点。今天完了之后还有三次,就是四个学期,能多讲一点就多讲一点。这《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善导这样,所以大家就……,他这个就是说,像莲池大师,都承认善导是弥陀的化身。莲池说,就算他不是弥陀化身,他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流,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重视。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说弥陀本愿之海。那么“说弥陀本愿之海”的经是什么经?那不就是我们这一本《无量寿经》嘛!当然它不止一本,我们一共是九本。但是九本里头能把“弥陀愿”都包括进去的,只有这一本。别的这个“愿”里头,像《魏译》本虽然很多,它有的重复,实际不足,还有缺陷。那个“国无女人”、“莲华化身”它都没有。所以现在就是说,我们这本经就很重要嘛。弥陀的本愿就是要说这个法。而且“弥陀本愿”之中是什么愿?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前头我们讲了“十念必生”。你这是做得到,十念法,一天念十口气,谁不行啊?但是这个是,你许多的工作,许多许多的事在那,没有时间。你是成天在那玩,你十念法,你决定往生不了。你别的时间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或者你在弘扬其他的,有许多许多工作,你十念法可以。那么为什么“十念法”可以得到往生,就可以得到不退转哪?刚才我们讲了一些,这就是理一心。现在再补充一句,比较好懂一点的,也是蕅益大师的话,你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名以召德,“万德洪名”,你叫什么名字来什么。〔录音换带,依其他记录文稿补入:〕我一喊要茶,茶来了;拿帽子,帽子给我了。名字召来实际东西呀。所以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庄严的,所以你念这个名字的话,阿弥陀佛的万德都到你心里面来了。所以就“全摄佛德成自功德”。如何下手?下手你就从“事念”开始,拿着佛珠念。刚才蕅益大师那个高;我后来说一万。一万大家念不了,你先从一天念一串开始起,一串一百零八遍,你慢慢增加,你总要进展嘛。是不是?只要你相续不断,坚持,尽你最大的努力,这一点必须要清楚。我们现在不是说怎么往生吗?如来悉知悉见,不能骗人,你要是尽了你的最大努力,决定往生。依如来之教,如教奉行,尽了你最大的努力。你自己放弃,自己就在那跳迪斯可,自己在那去吃馆子,为这些事情耽误了时间,你这个功课做得不够,那就不能原谅了,你自己主动的把时间抛掉,没有办法。但你只要不按这么做,如来悉知悉见。所以从“事持达理持”,“达理持”那一念,念念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事情,不光是咱们这部经的一个核心,是整个佛教的一个核心。今天我们谈这话,整个的佛教,佛就是要说的这个净土法门,“弥陀本愿之海”。“弥陀本愿之海”就是咱们这部经,“本愿之海”最核心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念”为什么这么殊胜?佛的功德就成了你自己的功德。你怎么下手?你就“事念”,就“南无阿弥陀佛”。你不管它“破相”不“破相”,“理一心”不“理一心”,什么“般若”都不管,你就这么念,“老实念佛”就这个意思。就老实念佛,大家不肯老实。你就老实念,就行了。所以一部佛教,主要也就是这。今天我们就圆满了,就到这。谢谢大家。

注:

[1]〈金刚赞〉:“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2]《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往期回顾:第1集第2集第3集第4集第5集第6集第7集第8集第9集第10集第11集第12集第13集第14集第15集第16集第17集第18集第19集第20集第21集第22集第23集第24集第25集第26集写在最后:如果你对平台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敬请添加小编恭请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