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不过近人情
总第期点击蓝字↑听涛品茗 好诗不过近人情 ——读陈存夏《陌野蒿吟》 余之舰 书是从一朋友处得到的。朋友原本介绍的是另一本公开出版的诗词集,无意中却见到了这本自印的诗词作品。作者陈存夏,今年已70多岁,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人,自嘲是“一介山翁一老农”的庄稼汉。拿到书后本想浏览一过,但不意竟读了进去且读完了它。能一口气看完一本诗词集的,在我还是第一次。引发我阅读兴趣的,是因为作者是家乡人,书中涉及的人有些我也认识,其作品所写也是自己熟悉的乡野生活,但除此之外,能使我读完的原因还在于书中不少作品写得有情味、有意味、有趣味,通俗而不低俗,戏谑中不乏机智,着实令人解颐,让人喜欢。 客观地说,存夏先生的这本诗词集总体上不能算是特别优秀的上乘之作,因为作者所处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限,其作品也受到很多局限,书中甚至还有不少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失误,但一个身居乡野、以务农为生的庄稼人,能有如此的人文情愫和诗意情怀,能把诗词写到如此水平,却实属难得,也难能可贵!存夏先生在自序中记录了一段他与王俊生先生的交往:有次他到王俊生老师家里闲坐小谈,王老教诲他,诗者要有真性情,唯大喜大悲之人才能写好诗词,好诗多在风雨后。王老对他说,别较真,上岁数人了,学什么也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用心、开心就好。看到这些话,觉得王老的话既质朴又深刻,既实在又真诚,尤其是“诗者要有真性情”“好诗多在风雨后”“用心开心就好”这些话,无不是长者之言、中肯之语,也无意中道出了存夏先生的诗词风格。 我之所以喜欢存夏先生的这些作品,正在于其“性情”二字,在于其写得开心、随心,读着也让人怡心、悦心。存夏自谦是“半路出家,颇多障碍”,说自己的诗词“立意未必高雅,遣词造句未必精炼,起承转合未必升华,概论综述未必到位,故而多有低俗打油之嫌。”但在笔者看来,作诗填词贵在表达感情、抒发胸臆,通俗未必就低俗,打油也能见性情,调侃也可显水平,所谓“神致由性灵出,既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晖芳气而不可自掩者也!”(况周颐语)。如他写《夜读偶见》(实际题目叫做《自度曲》似乎更为恰切):“从不正眼看当官,喝酒不问酒价钱,醉了道旁和衣卧,累了枕着大树眠,不管身后名万千!”写得何等洒脱放达,大有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纵逸狂放之风!与此具有同样韵致的还有其《网上笑侃》中的:“通宵达旦且饮酒,恨无提前买两斤。”《自娱乐》中的“不学渊明醉,不学陈抟睡,学个陈存夏,瞎胡吹!门前小园种诗,场后坡地种歌。小诗写不好,没酒咱去赊!花前邀她对饮,月下举杯高歌。瞎快活!”他写《带月行》:“带月行,披星走,最美还是故乡秋。收获了满墙的笑语,梨呀,苹果,酿好了几坛好酒。妻儿胖了,咱也不瘦。枕上忧,有小愁,那半亩责任田,交新农合不够。这个陈存夏,东坡醉卧,南坡菊前把酒,瞎快活,平生也怕,河东狮吼!”他写《奈何歌》:“睡了吃,吃了卧,一觉醒来,老婆叫去干活。说不怕她,大话吹过。见她一吼,唉,秋天也凉着。凉着凉着,我奈何不了她,她也奈何不了我。”如此等等,读罢无不趣味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朋友曾介绍过一女同志,颇有诗词功底,作品也不错,包括朋友介绍的另一诗词集,都写得很见水平,但存夏和他们风格不同。存夏先生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在诗词格律及遣词造句等方面与上述二位或许还有距离,但相对而言,我似乎更偏爱存夏先生的作品。这里或许有年龄上的原因,那二位同志都大约三四十岁,而存夏先生已经70多岁,其人生阅历、生活积淀和生命感悟毕竟有别,如他写《悟道——康熙问禅》四句:“人生一瞬俯仰间,谁能借得五百年。念珠一串须放下,无念无珠即是禅。”人往往是人生失意、看破红尘了才去坐禅念佛,但存夏先生认为,念佛未必就是真看破,真放下应该“无念无珠即是禅”。没有一定生活阅历,没有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恐怕也难有此语。 诗文本是性情事,好诗不过近人情。古代诗论有性灵派一说,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本无诗”(袁枚语),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情性所至,真妙自得。白居易也曾有诗云:“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喜欢存夏先生的作品,喜欢的正是他的这些性情之作。他的作品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和高远立意,也没有什么激情奔放的颂扬和抒情,其所抒写的都是他自己在乡陌田野、自家小院见到的景、意会的情、领悟的事,而其可贵处,正在其抒发的都是真性情、真情感,写得自然率性,清新流畅,可谓“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朱熹语)。他写《木札岭看红叶》:“山间寻常枝头叶,一染相思脸腮红。”他写自己年逾古稀仍在家种花椒而劳累,先是感吟:“世间何时能公平,疲累身体好梦轻。”但紧接着却又释然了:“但求此生能温饱,半亩瓜豆种平生。”他写《秋园吟情》:“闲来只钓春秋色,不钓红尘与功名。”写在自家小院种菜:“去秋碧玉散几分,今春赠我几簇金。我撷几束小园绿,送君数缕心怡春。”写自家小院的初春景色:“洛城陌上草吐芽,春风杨柳枝条斜。门前池水失冷色,小院晨昏还暮鸦。桃倩影,杏飞花,柴灶晚烟看农家。陌上人家盼燕归,最恼上网信号差。”尤其“陌上人家盼燕归,最恼上网信号差。”俗语入诗,不乏调侃,却因充满情趣意趣而写得饶有风趣、诗意盎然,让人读罢不禁莞尔。 农家生活并不都是闲适恬淡的,农家自有农家的苦累和心焦。他写《麦收旧事》:“新穗未收五月天,农家心焦足生烟。机舞喊倒西天月,牛吼苦战烈日圆。耧唱布谷三千曲,歇镰还剩半道川。鞭抽马嘶声声累,牛盼月色粗气喘。”读此诗,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景象,存夏此诗把三夏大忙之情状描绘得可谓形象逼真、淋漓尽致,让人仿佛也回到了当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麦收现场。 我读存夏先生的作品,是“但见情性,不著文字”,感觉其人,有淡泊之志而无功利之心,是人可爱而文有趣,性洒脱而诗好玩,其诗词多是“老来心静钓清闲”的本色流露而不是刻意为之,而也正因此,才使他的作品随心随性,自然率真,无牵强之迹,无雕琢之痕。虽已是70多岁的老人,但他也能赶上潮流、追上时尚,常在网上与诗友唱和,他自谦是“信口玩趣”,但其诗美诗趣却正体现在这些信口而得之中。看到朋友邢明运从网上发的黄杏图片,他“信口玩趣”道:“谁家黄杏香欲滴,几度伸手被君欺。忘了屏前黄杏远,我欲解馋找老弟。”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看到网上一年轻人从华山绝壁跳下自寻短见的视频,他深感《惋惜》:“何事纠心未曾停,万丈绝壁毁人生?一跃锦华成永寂,再浮魂梦是幽冥。可知沧海本多浪,人生尽在崎岖中。世上如能尽人意,也教黄河向西行。”既有深深惋惜,又有谆谆教诲,读罢不禁让人心有戚戚然。 存夏先生的书里还收有几篇回忆性的文章,尽管文字质朴,叙述也略有些散乱,但读来却让人触目惊心。他写老家灾荒年间“人相食”的惨状:说村中贾中元的老爷当年在铁谢渡口做生意,回家到沟口坡上,被几个饥汉拉住要把他吃掉,只因力气大而挣脱,回来吓得害了一身病。说一汪姓人家,母亲尚未断气,孩子就用火放在母亲大腿上烧着想饥食几口,母亲被火烧疼睁眼问着“儿,你做啥?疼!疼!”说村里陈光明的父母年轻时逃荒山东,路上妻子饿昏过去,遇到一个打烧饼的老光棍,丈夫为让妻子有条活路,决定把妻子给光棍留下,谈好了给十个大烧饼,但在转身之时,妻子唤住他,从身上脱下大襟夹袄嘱他路上凉时穿,就在这回头一眸,夫妻俩相拥大哭,这一哭夫妻俩又决心生死一起、绝不分离,逃荒回来后又繁衍了几十口人的大家族。他写三四十年代村里匪祸横行,打劫绑票,没有渲染铺排,只是平实道来,但读来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这些在今天想都想象不到的事情却都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读罢不禁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也让人唏嘘不已! 我于诗词毫无研究,可以说还是个门外汉,读了存夏先生的诗词,深感吟诗作文,贵在清水芙蓉,自然天成。发挥个性作文就是风格,依着本性去写自能精工。说来都是老生常谈,卑之无甚高论,只是在与朋友交流之余,意犹未尽,遂拉拉杂杂记下以上文字。 (年6月11日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凌晨三点半
- 下一篇文章: 居家防疫精神生活怎么过钢琴家分享8首与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