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版繁體字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三十一堂課》

上天下因律師主講

年正覺精舍夏安居

再來「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瞋、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由煩惱混濁我們的內心,這五鈍使。「鈍」,五鈍使,鈍就是它不是恆常有的,它去推求前面的五利使所產生的,叫做鈍,屬於思惑,前面的五利使屬於見惑。這十使,前面的五利使,還有後面的五鈍使,十使就是三界的見思煩惱,見思二惑。煩惱,「煩惑」就是煩惱,煩惱增盛,也就是說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的煩惱。

「貪」就是貪求無厭,貪得無厭也就對於順的,順於我們內心,隨順我們內心的境界,生起愛著的心,不能夠捨離,這是貪。

在《大智度論》裡面講:說到有一個國土,這個王叫做月分,王有太子,非常愛著美味。這國王有水果園,有一個守水果園的人,天天從裡面摘了水果,送上好的水果來供養這個王。這個水果園當中有一棵大的樹,樹上結了鳥窩,這個母鳥經常飛到香山去,取山中裡面好的、非常香的水果,來養這一些小鳥。有一次這一些小鳥為了爭食,爭這一些水果,結果,誒!一顆掉下來了,掉到地上了。這一個守園人來到水果園,早上來看,誒!很奇特喔,這個水果看起來它的顏色,聞聞,喔!很香耶,很香。他就趕快送上去供養給國王,國王很歡喜這個水果,這個王子看到之後就索求了,跟王索求:那個水果給我吃啦!這個王因為愛念他的兒子嘛,就將這個水果給太子吃了。太子吃了之後,感覺非常的美好,就深深的染著了,每天想要獲得這樣的水果,就要求王:我要吃這個水果!這個王因為愛念兒子嘛,就敕令這個守園人:你,每天要送上這樣的水果。這守園人就苦惱了:這個水果沒有種子,我是從地上撿來的。我不管、我不管!你每天要送上同樣的水果來。

這個人就思索著:這是怎麼回事呢?就又轉頭回去這個水果園,到他撿水果那個地方,看看上頭這個樹上,一看有鳥窩。這個人很聰明,他想可能這個母鳥到其他的地方,咬了這個水果,帶了這個水果來了。所以他就爬到那個樹上去,等著母鳥又從香山當中,又帶了好的水果回來了。回來之後他看到了,就把水果奪過來,就送給國王,國王給太子吃了,天天如此。

後來這個母鳥就很生氣,哎呀!你這個人真的沒有道德啊,奪取我的水果。這個母鳥就很生氣,就同樣牠飛到香山去,就取這一些有毒的水果,這個顏色跟香味,跟那個好的水果是一模一樣的,又把它帶回來了。帶回來,這個守園人也是同樣的,就躲在樹上,這母鳥一回來,他又把水果奪走,再去供養給王。王接著就拿給太子吃,一吃就死了,被毒死了,這身體就潰爛了,就是貪著,貪著美味的過患。

所以這個貪,貪為大患,世尊在律上裡面講「貪為大患」,種種的過失由貪所生起的,貪不到就瞋。為什麼會貪、會瞋呢?愚癡心重,所以這裡講「貪、瞋、癡」這是三條毒蛇,毒我們生生世世不得出離的。

第一個是貪,第二個是瞋煩惱,「瞋恚無度」,前面是順內心的就貪著,接著乖違內心的就瞋恨,不能夠容忍。愚癡心,這個「癡」,這愚癡心,說你這個人很愚癡的,就是沒有明了性的,無明不了。對於非違非順的境界,不是隨順內心,但也不乖違內心的境界,起愚闇的心,不能夠覺察,這是愚癡心。

接著「慢」,「自視凌他」,就是對於一切眾生起驕傲心,向上欺凌,向下輕忽,不能夠恭敬,不能夠遜讓,這是慢。

「疑」,那個疑就是猶豫不決,對於諸多的善法起猜疑之心,要進要退不能夠決定。疑心當中對於人、對於法,心裡面都會生起分別,不能夠決斷的,這是疑心。

貪、瞋、癡、慢、疑,這是五鈍使,這五種煩惱擾亂我們的心神,使令我們真性不能夠顯發,不能夠明朗,這個叫做「濁」,叫煩惱濁。煩惱濁當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在煩惱濁當中,這煩惱貪、瞋、癡、慢、疑熾盛,假使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以凡夫心投大覺海,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念念念佛,念念就是佛。「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就是念佛,沒有修習念佛法門,你不能夠度越的。

再來「眾生濁」中,「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麤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這「眾生濁」是指著我們五陰假合的果報體。這果報體怎麼來的呢?從前面的見濁跟煩惱濁,從見濁跟煩惱濁來的,那也就是三界的見思惑。你造作這一些有漏業,所以感得「麤弊」的,比較麤惡弊劣的「五陰和合」,所謂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和合。「假名眾生」,這五陰聚合的時候,「假名」就是假藉安立一個名稱叫做眾生。這眾生叫「眾緣和合而生」,聚集的五蘊。色陰,還有心,就是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色心這二法。無論是色陰的四大,身體啊或者心,就是受想行識這四陰,是屬於心的功能作用。無論色、無論心都是陋劣的,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所以叫做「濁」,眾生濁。

眾生濁當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在眾生濁當中,假使不是欣求極樂,厭離娑婆之行,我們信願念佛,必定不能超越你捨身受身。「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前面的異熟果報,這五蘊身心沒有了,接著後一個果報又現出來了,時常都是在三界裡面輪迴,不能超越生死的,捨身受身。所以一定要假藉信願念佛,橫超生死,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就蓮華化生,是清淨莊嚴,三十二相身金色,每一個去的都是如此的,這個眾生濁,這個果報體,那就是非常清淨無染的。

再來「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命濁,「命」就是壽命,我們眾生的壽命有三種組合的,息、煖跟識。「息」就是呼吸,出入息;「煖」就是身體的溫度;還有我們在身上的八識,這個識是八個識,簡單收攝來講就是第八識。就是息煖識,息—出入息。所以我們第一個來講,我們要死了,死了之後,第一個先斷氣,氣斷了;氣斷了之後,接著身體慢慢地冰冷,第八識不再執持它了,慢慢的冰冷;冰冷到最後面冷透了,第八識就離開了,就離開這個身體。有煖處的地方、有溫度的地方就是阿賴耶識還住在身體上,「隨有煖處,識在其中」。死人身體是冰冷的,因為第八識不再執持的時候,那個火大就散掉了;有第八識執持的時候,那個火大會執持我們色身不爛壞的。那要是我們第八識不再執持,火大沒有了,這個身體冰冷了,身體就會爛壞了,會爛壞掉的。由息煖識三種相持不散,就是我們一個人的命根,這裡所講的「命」,就是命根、壽命。

「命濁者」,命濁的情形,就是說若因若果,因,前面種種邪見煩惱;果呢,就是我們五陰陋劣的果報體,若因若果都是下劣、陋劣的。我們這個時候正當減劫,壽命短促,乃至於不滿百歲。我們世尊是出現在人壽一百歲的時候,說世尊八十歲入滅,捨後面的二十年,在毘舍離就宣布三個月入涅槃,捨二十年,以三昧力執持這個身體,三個月到拘尸那竭羅入涅槃。所以這個地方講:「乃至不滿百歲」,所以叫做「濁」。這「命濁中」,我們的壽命短促是修道一種障礙,說這個法非常殊勝,但是可惜啊你還沒修成,人已經死了,那就太可惜了。說道業未成身先死,這是很可惜的。

所以命濁當中「非不費時劫」,假使不是不需要長時間的修行,「不勞勤苦之行」,那「必不能度」。說聲聞的法,利根的三世得阿羅漢,鈍根要六十劫,你看時間很長。利根的、緣覺的人,四生成就辟支佛,鈍根的要一百劫,所以這個都不容易呀。大乘來講的話三大阿僧祇劫,你要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無數,三大無數劫,「無數劫」就是沒辦法數的,太久了,那你壽命短促,你怎麼修?你沒有到達一個程度,你來世的時候還是從頭來,有時候還造惡業、退了。所以我們有時候想,這個前面跟我們大眾講過了,死亡是我們修道當中一個最大的障礙,死亡。你這一輩子沒有契入不退位的時候,你死亡的時候,下一輩子來的時候,你都不知道了。因為你過去生可能修了很多苦行、累積很多福報,你做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開始就「匪類」了,這不行啊,造惡業啊。

所以我們要保險的話,壽命短促,你就念佛。念佛,沒有說我幾歲修可以成就,沒有!你只要信得及,發起懇切的願,下下品生的臨終的時候,就臨終那個時間點而已,他成就了,你說要多久的時間?你要信得及這個法,發起懇切的願,決定可以往生,他是沒有時間性的。從《淨土聖賢錄》裡面看,有修了一輩子的,有修三年的,有修了幾天的,都有啊,所以他沒有時間性的。所以在命濁當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你要生生世世,不是迴入娑婆度有情,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裡面打滾,流轉生死啊。所以我們要深信這個法門,確實是希有難得的,「他力門,果地教」,這是特別法門的。

好,接著我們再看著:「明妙行能得」,淨土妙行能得五清,「復次祇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復次」又者,說「祇此」,這個「祇」就是我們平常寫的那個只,是相通的。「祇此」就是指就著,我們能夠深信、發起懇切的願,來「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就是念佛,持名。「轉」,圓轉五濁而成就五清。「轉劫濁」,濁法聚會為清淨海會;「轉見濁」這邪見熾盛,為智慧光明,「無量光」;轉煩惱增勝,這個「煩惱濁」,煩惱增勝,「為常寂光」;「轉眾生濁」,色心陋劣「為蓮華化生」,這果報體蓮華化生;「轉命濁」,壽命短促,而「為無量壽」。

而講到這個轉,這當中它還是有一個次第。第一個首先轉煩惱濁,那也就是說,我們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佛號一念起來,念茲在茲,綿綿密密,一定要產生調伏煩惱的功效。你要轉煩惱,這樣其他才能轉,你煩惱都不能轉了,其他不能轉了,第一個要轉煩惱濁,你這樣念茲在茲,能夠調伏煩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煩惱濁一轉,其他的就跟著轉了。

再來「明釋迦所得」,說明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得的。「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一聲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釋迦本師,在五濁惡世當中,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怎麼講?也就是說這一句佛號,就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佛佛道同,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這阿彌陀佛就總持十方諸佛所有的功德。所以也可以說總持我們釋迦本師在五濁惡世當中,辛勞的修習六波羅蜜、十度種種的功德,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的,就是這樣的意思。那也就是強調這一句佛號,它的功德甚深,總持所有的功德。

接著「明釋迦所說」,說「今以此果覺」,以這圓滿果覺所得的這一句佛號,而完完全全的授與濁惡的眾生,這叫果地教。「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才能究盡的,《法華經》所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諸法實相。」那也就是說你一個生死的罪業凡夫,他只要能夠信願,深信、發起懇切的願,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萬德洪名。他不用斷煩惱,能夠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到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所以古人講:說「此事說來太奇妙,只教一念越三祇。」到極樂世界去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就是一生成佛了,所以說唯佛與佛,才能夠究竟看清楚的,非九界靠自力修行的人,所能夠信解的,所以這個法也叫難信之法呀。

我們時間到,講到這個地方。剩下的就是三頁,三頁多,我們下一堂課就準備把它作圓滿,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就是圓滿啦。因為這裡要講故事很多,可以再講一堂課,但我們就是這樣,就是下一堂課星期三就作圓滿,預先跟諸位來報告。

好,向下文長,付予來日,迴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