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历四世皇帝,崇祯皇帝更题诗赞颂,经
百年世事空华里,一片身心水月间;独许万山深密处,昼长趺坐掩松关。——明·憨山德清 憨山大师(-),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神宗万宗元年,他游历四方,来到五台山,沉醉其中、乐而忘返,遂以“憨山”自号。此后,他的名与字反而不如晚年的这个号传播邈远,人们都习惯地唤他作“憨山大师”。 大师博学多才,通诗文,精书法,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在教内主张禅净双修,对外又倡导三教融合,一生著述颇丰,大师中兴曹溪,后圆寂于南华寺,留下不坏金身,在明末佛教史具有很高的地位,与紫柏真可等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一生历经四世皇帝,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曾为其作《御赞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状?撑持法门,已作栋梁。受天子之钳锤,为佛祖之标榜。”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是农历十月十一日,适逢憨山德清大师圆寂纪念日,值此殊胜之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大师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年),安徽全椒县人蔡彦高的妻子洪氏怀孕十月,即将临盆。当晚梦见观音大士携带着一个小男孩,莲步款款地来到自己家里,蔡洪氏一见,情不自禁地迎上前将小男孩搂入怀中,此时,蔡洪氏骤然惊醒,顺利产下一位人见人爱的小公子。 小公子生性聪颖,出类拔萃。他七岁的时候,因目睹生死,就有了“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思考。十二岁即辞亲投南京报恩寺,意欲出家,住持西林和尚见他聪颖,请人教他读《法华经》,以及《四书》、《易经》和诗赋。内江人赵文肃看见他说:“这孩子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代大师!”预言不是虚妄之辞,小和尚后来成为了明代的得道高僧,与莲池、紫柏、藕益三位大师齐名,并称“明朝四大高僧”。 他,便是鼎鼎大名的憨山大师! 宿植善根,融贯诸法 憨山大师出家后刚过半年,就开始参究《法华经》,四个月之后,他竟然就把这部博大精深的《法华经》给参通悟透了,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十九岁,憨山大师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时,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便返回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 一日,听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而恳切仰慕华严宗清凉澄观大师的为人,自字“澄印”。随后,他便就跟随云谷禅师在天界寺结禅参玄。 大师二十六岁时,觉得南方气候温暖和熙,不利于"病自磨砺",毅然北上京师,自入冰雪苦寒之地,锻炼意志,刻意禅学。他先后参华严宗师遍融真圆大师和禅门耆宿笑岩德宝禅师等,请示禅要,并听讲《法华》、唯识诸经。 梦中得启脱胎换骨 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系的梦。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梦本来不值一谈,但大师的梦却与众不同,不单纯是意识的反映,而是渗透着神通妙用及其悟证境界,所以介绍一下大师从开始住五台龙门到抄写《华严经》这四五年间的几个佳梦,现撷取两则,对了解大师在这一阶段的修行悟证境界,是极有好处的。 第一次,大师梦见自己走入金刚窑,看见里边有两扇大门,旁边有座大般若寺。一跨进寺门,就好像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一样,殿宇和楼阁的庄严,无法以言语形容。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大师一见国师,赶紧过去礼拜,然后侍立在右方。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开示着切入法界圆融的观境。随着国师的开示,大师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大师笑着说:“无境界的境界。”大师醒来后,自己觉得心境融彻,再也没有挂碍。 憨山禅师书法《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部分第二次,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天空的下面,像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镜的晶莹。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铺天盖地,雄伟壮观。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那里。 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在这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远去了。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思惟着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着许多身材高大、相貌端严的僧众。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 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大师将经书收起后,即问那比丘:“那个和尚是谁?”比丘回答说:“是弥勒菩·萨。”大师非常高兴,然后跟随比丘引导入位,瞑目敛念而立。过了片刻,忽然听到罄的鸣击声,大师睁眼一看,弥勒已经登座。大师即在圣者前恭敬地瞻仰顶礼,只见他的面容,晃耀着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间上再也没有比他更庄严的了! 大师顶礼后心想:“今天菩·萨特为我升座说法,那我就是当机者了。”于是大师长跪合掌,拿出经卷翻开。这时弥勒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大师听到这里,身心忽然顿空,只觉得声音从空中历历传来。 大师一觉醒后,圣者开示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从此“识”与“智”的差别,完全了然清楚了。并知梦中所至之处,是弥勒的兜率内院。 憨山大师肉身图 曹溪坐化肉身不坏 憨山大师圆寂于年。憨山大师灵体三天之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第二年,弟子们将大师的肉身护送到庐山后,因庐山气候阴湿,侍者福善禅师建造了一座塔院,将大师肉身龛安供在塔上。 十一年之后,庐山猛虎作乱,五乳峰法云寺处在危险之中。福善禅师怕塔地不安全,就恭敬地请出大师的肉身龛,见护龛有一半被虫蚁侵蚀,因不敢入葬,就照旧封在塔中。 又过了九年,岭南弟子陈宗伯、刘起相等受曹溪佛教界的委托,去庐山迎大师归曹溪。当大师肉身护运到梅岭时,正遇到新任广东总镇宋昭明,就命士卒用车载龛,亲自送至曹溪。 宋昭明居士上任后方数月,又来到曹溪。这时护龛的弟子广成法师、慈力法师,见龛内有罅,就在罅上私自凿了一个小洞窥视,见大师肉身端坐如生,想打开龛室,但心里又犹豫不决。 宋昭明知道后,即抽出佩刀,劈开罅龛,看见大师双趺端坐,如在生时一样庄严,指爪头发都在生长,肤色依然鲜红,紫谱罗衣和挂珠还崭新。这时一阵风吹来,衣服忽然如云碎星散,随风飘舞,地方群众把它们掇拾去,作为吉祥的象征。 这时来了一位僧人,他请求要用印度保护肉体的方法来保护大师肉身,征得大众同意后,他就用海南的栴檀香末,涂在大师身上,在外表看来,好似一层油漆一样。这僧人涂毕后,竟自而去。 大师在生时,曹溪的一位善信妇女,她发愿绣制千佛衣一席供奉大师,她怕口气不净,就用黄绢裹口绣制,千佛衣制成后,大师却已入龛,这件千佛衣就藏在宝林库笥里。现在又取出此衣,披在大师肉身上,虽然经过了二十二年,但光彩照人,如新制的一样。 封龛圆满后,弟子们就将大师安置在旧塔院供养,并改号为憨山寺,距离南华寺宝林禅堂的半里地。 弟子们根据供养六祖大师的惯例,每日早晨用热水香汤一盂,熏大师面出汗,又以毛巾拭干,接着和在生时一样,供给饮食。一周年还要进行一次沐浴。 每年二月和八月,各地佛弟子们上山朝拜憨山大师的肉身,带着敬仰的心情在大师前礼拜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师依然以金刚不坏之身端坐于此。 憨山大师一生修道起伏骤变甚巨,直至后来,他仍一本淡泊守道的初衷,虽处倾覆流离之际,却毫无怨尤,心甘情愿地为国为教牺牲奉献,此种不执不取的精神,造就了一代高僧伟大的风范。 今天,我们纪念憨山大师,愿能以祖师为榜样,用大师的言行鞭策自己,在漫漫菩提路上,磨砺意志、坚固道心、死心塌地、决志前行。 附: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 云南大理古城 (鸡足山崇圣寺) 四星级标准酒店 三天食宿 仅需一元 朝拜路上与你方便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1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杭州素食餐厅大合集近60家餐厅,你最爱
- 下一篇文章: 农历二月十八石观音寺黄陂冲然禅师圆寂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