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楞严经、咒》于公元年译成,经过千余年来无数真修实证的大德高僧的反复验证,确认绝对是真经真咒,毋庸置疑!过去的大德高僧,所有这一些有智能的高僧,没有哪一个不赞叹《楞严经》的。

《楞严经》是真正的“经中之王”,楞严经关系到佛教的命运,有《楞严经》存在,佛法就存在;《楞严经》如果毁灭了,佛法也就毁灭了。楞严经、法华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所谓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要深入佛陀智慧之海,楞严经是必读的经典之一。

《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佛顶”是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

古德曾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粕书。”又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可见此经之重要,《楞严经》这是佛教里一部照妖镜的经,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魉,一见到《楞严经》都现原形了,他无所遁形,什么地方他也跑不了。所以宣化上人说:“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

《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虚云大师说:“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历代祖师大德们与楞严经的资料实在太多,稍作整理供养各位。

唐.百丈怀海大师之引用(-)

大师是最早将《楞严经》与《楞严咒》纳入丛林之朝暮课诵内容。大师所订的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创下划时代之功绩,亦为《楞严经》的流传跨出历史性的第一步!详于《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中下。征引《楞严经》文亦见《古尊宿语录.卷二》,《卍续藏》第一一八册页上。

唐.马祖道一禅师之引用(-)

马祖禅师对《楞严经》之引用并不明确,下有二处可证明:

1、马祖曾见大珠慧海所撰的《顿悟入道要门》而赞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而《顿悟入道要门》内即明确的征引《楞严经》之文。据上文便可推知马祖亦应知晓《楞严经》。

2、《马祖禅师语录》中云:「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暗合《楞严经.卷三》文:「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又云:「佛无知见,知见乃魔」暗合《楞严经.卷五》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详见《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下和下。

唐.大珠慧海大师之引用(约为-)

俗姓朱,世称大珠和尚、大珠慧海。生卒年虽不详,但可确定与马祖同时代之人。曾游诸方,参谒马祖道一(),曾事奉马祖六载,撰有《顿悟入道要门》一卷。大师之《顿悟入道要门》即征引《楞严经》。征引《楞严经》文见于《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一一○册页下。

唐.乌龙少康大师之精诵(?)(莲社宗第五代祖师)

善导大师灭后,慕其遗风者兴起倡导净土法门,尤以法照、少康二师大力提倡,世人乃以「后善导」称美少康大师。如《宋高僧传.卷二十五》之「少康传」载:「时号后善导」。大师其年十五岁即精通《法华》、《楞严》等大经。足证其善根之深厚,亦明《楞严经》之地位!按:少康大师十五岁精通《法华》、《楞严》之事详载于《净土往生传.卷下》、《往生集.卷一》和《佛祖统纪卷.二十六》。

唐.神清大师之虔诵(?)

大师昌明(四川彰明)人,俗姓章,字灵庾,少习儒典,多闻强记,工诗文。于开元寺出家,致力经论史传,虔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曾撰《北山参玄语录》十卷,都计百余轴,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翫焉。《宋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五十册页下。

唐.神凑大师之专弘()

大师一生志在《楞严经》,行在《四分律》。讲法三十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衣缝枲麻,坐荐槁桔,每夜捧籚秉烛行道礼佛,徇十二时,少有废阙。元和十二年示疾,九月二十六日俨然坐终于寺。详于《宋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页上中。

唐.圭峰宗密大师之引释(-)(贤首宗第五祖)

宗密的《禅源诸诠集》和《禅藏》二书,皆是阐明《楞严经》之作。其《禅源诸诠集》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据JanYun-hua.P.H.D.Mcmasteruniversity,Canada,TwoProblemsofTsung-Mi’s(宗密)CompilationoftheCH’ANTSANG(禅藏)一书谓:「宗密的《禅藏》已失佚,但其大部份内容,都已收录于延寿的《宗镜录》中」(见于一九七四年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十九卷)。

唐.黄檗希运禅师引述(?)

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曾谒百丈怀海,并大开心眼,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学子云集而来。谥号「断际禅师」。禅师语录广引《楞严经》文。详于《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上下,或见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下、页上、页上。

唐.玄沙大师之引悟(-)

《宋高僧传.卷十二》载:「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822)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曰:『备头陀其再来人也』」。其着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唐.干峰大师之引悟(约为-之间)

唐末曹洞宗僧。生卒年不详。为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869)之法嗣,住于越州(浙江),大师以「干峰一路」之公案与「干峰二光三病」之法语而知名禅林。有一僧至干峰处,以《首楞严经.卷五》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之经文,请问「十方诸佛一路涅盘门」究竟在何处,干峰以拄杖划一线,答说「在这里」。此乃表示不须远求,事事物物之当体皆为佛作佛行、涅盘之一道。(干峰的公案参见《从容录.第六十一则》、《无门关》第四十八则、《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三》)。《联灯会要.卷二十三》。《卍续藏》第一三六册页上上。

唐.景岑招贤大师之征引(约为-之人)

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师机锋峻峭,与仰山慧寂(803唐代禅僧)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其引释《楞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下下。

唐末五代.云门文偃禅师之征引(-)

唐末五代僧。为「云门宗」之祖。南汉王刘龚敕赐「匡真禅师」。二年四月十日上表辞王,垂诫徒众,端坐示寂,世寿八十六,僧腊六十六。北宋干德四年(),太祖复追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师之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大师征引《楞严经》之文详见于《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中。

唐末五代.道丕大师之礼拜(-)

师为唐之宗室,俗姓李。天佑三年(),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赐号「广智」。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后晋天福三年(),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大师好礼经,于后周世宗时,沙汰僧尼、毁僧寺、化铜佛。大师力礼《楞严经》,二年礼毕,结果毁教灭佛之举并未太深,此皆大师礼拜《楞严经》之德。大师于显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世寿六十七。详于《宋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第五十册页中。

唐末五代.义楚大师之持诵(生卒不详,史上载大师于宋开宝年间()入寂,世寿七十四)

大师曾阅藏达三次,撰《释氏六帖》(又名《义楚六帖》)。禅居时曾「诵《大悲》、《佛顶》咒俱一亿遍」。按:笔者认为此亿遍似乎不可能是持「全咒」,应是持大悲心咒、楞严心咒较可能也。详于《宋高僧传.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册页中。

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之引释()(莲社宗第六代祖师)

《宗镜录》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钱谦益之《楞严经解蒙钞》云:「禅师会三宗学者,集录大乘经论诸家语录,撰《宗镜录》一百卷,折衷法门,会归心要,多取证于《楞严》,所引古释即悫、振、沇三家之说也。《长水疏经》裁决要义用《宗镜》为诠准。而寂音《僧宝传》,发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为缘起。古师弘法确有渊源,今人习而不察,间有采剟徒取骈偶之词,资为旁证而已」。又云「《宗镜》全序,皆发扬《首楞严》宗妙」。详于《卍续藏》第二十一册页82下和页上。

北宋.文遂大师之深究(生卒年不详,史载干德二年迁长庆寺)

文遂禅师,杭州人,尝深究《楞严经》,谒己师述己之所业心得,深符经旨。师云:《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云:是。师云:明还甚么?遂云:明还日轮。师云: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师诫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请益,始忘知解。详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中下。或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下。

北宋.汾阳善昭大师之征引(-)

宋代临济宗僧。住汾阳太子院,广说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诀、十八唱等机用接化学人,名震一时。师足不出户达三十年之久,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阳」称之。宋仁宗天圣二年示寂,世寿七十八。谥号「无德禅师」。其征引《楞严经》之文详于《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中及下。

北宋.长水子璇大师云(-)(贤首宗第八祖)

「《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上。

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之征引(-)

杨岐方会禅师乃北宋临济宗「杨岐派」之开山祖师。其引《楞严经》之文见于《杨岐方会和尚后录》页上。《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北宋.晋水净源大师云(-)(贤首宗第九祖)

「《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征诵咒则六时围绕,辨证果则百日宴坐。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说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首楞严坛场修证仪》。《卍续藏》第九十五册页上

北宋.法演禅师之征引(-)

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世称「五祖法演」。其引《楞严经》之文见于《法演禅师语录.卷中》页中。《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之征引(-)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从文照法师学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与佛鉴慧懃、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后又被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荼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一日大师偶见寂音尊者所著的《楞严尊顶法论》叹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长财,百缗劝发」。大师征引《楞严经》非常多,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四》页上。《卷八》页上及页下上。《卷十》页中下(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又其《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页中。《卷二十》页下(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弘一大师对于《楞严经》的极力推崇

弘一大师创作了《世梦》、《山色》等一些专门讲述佛法修行的歌曲,曲调优美,义理深邃,可以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以《观心》这首歌为例,弘一大师所作歌词中说:“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可以说是对《楞严经》“七处征心”的简明概括。可见,《观心》代表丁弘一大师对于《楞严经》的艺术性理解。弘一大师还留下一轴书写宋代法常和尚《渔歌词.楞严一笑》的珍贵墨宝,遒劲的笔力表现了大师直面生命的无常而潜心修行,证悟后连生命来时的足迹都已忘却。

虚云大师对《楞严经》是特别重视

他曾开示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参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消除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他活了一百二十岁,一生就只批注过这部《楞严经》。这个稿子他是很注意地来保存,保存了几十年,结果以后在云门事变时就丢了,这是虚老一生一个最大遗憾的事情。他主张我们身为一个出家人,都应该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来,由前边背到后边,这是他的主张。

宣化上人开示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而《楞严经》即是为《楞严咒》所说的一部经,是佛教的骨髓。人若无骨髓,一定会死;佛教里若无《楞严经》,也可以说就无佛法了。所以在此末法时代,最好护持正法的方法,就是把《楞严经》能背出,《楞严咒》更要能背出,能背诵能读念,滚瓜烂熟,尽量发挥经中妙旨,一一为人演说。各位为了护持佛法,一定要把《楞严经》读得熟之又熟,随时随地可背可讲,此才不愧为真佛弟子。”

历代高僧大德如此重视《楞严经》,因为《楞严经》存在,佛法就存在,《楞严经》如果毁灭了,佛法也就毁灭了。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结缘《大佛顶首楞严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