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无门观(终南山-罗羚元)致力于收集分享终南奇闻、问道修行故事,公益救助。

分享实战奇闻异事,为各位解疑答惑;以自利利他之心,助诸位增立修行信心。

风水、奇门、姓名、八卦可致电:

无门观(终南山-罗羚元)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云居山就是这样一座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融合一体的名山,充分体现佛教文化的“清、静、幽、雅”的特色。

  云居山宁静而秀丽,真如寺座落在云居山之顶,周围群峰环绕,状如莲瓣攒簇,形成了“莲峰簇簇绕华台,一钵中央倚镜开。对寺面看云捧出,当湖直逼海浮来”的意境。

  真如寺:佛教祖庭历史悠久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寺。道膺法师(—年),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创建后,传到六祖慧能时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后又分化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派别。曹洞宗由良价(—年)和本寂(—年)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创立,主要是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而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脉在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绵延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禅宗五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后都失传了,只有临济和曹洞二家保存下来。由此也可看到云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谓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择地建寺,大有风水讲究。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年)。相传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道容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年),道膺禅师应邀住持,才使此寺闻名天下。它位于海拔米的五脑峰之巅的“莲花城”内。我们步入寺院内,环顾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片平坦。碧湖明镜,梵宇和琉瓦衬托生辉。宛如一朵莲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宽敞匀称的堂局,让我感到天公有意将这一风水宝地,赐给有佛缘的人来此开创佛教圣地。

  真如寺创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历史了。千百年来高僧辈出,现为国家重点开放寺庙,又有全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

  吸引我来云居山的原因还有我无限敬仰虚云老和尚,近年来追随他当年中兴佛教祖庭的足迹到过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寺。云居山真如寺是虚云弘法事业的光辉样板,年,时任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大师来到这里,集众僧百余人,开荒种地,重建寺庙。从此名声重振,影响扩及海内外,印度的东南亚僧人不时前来拜谒。年,虚云老和尚在此圆寂,享年岁。真如寺山门上有“天上云居”四个大字,中间一块直匾,上书“真如禅寺”,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着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

  名山有名寺山美水亦美

  我们进入直如寺客堂,由耀伟法师等人接待,登记之后,安排我们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杨钧独自在寺院内外游览。等我醒来后,他回到房内兴奋地说,云居山真是风水宝地,值得考察!

  我听后急切地走到寺院内,怀着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宝殿、大雄宝殿以及祖庭等处,一番礼佛后,开盘测真如寺坐山立向为辛山乙向甲戌界缝,漫步寺后,可观一条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过堂,两水交汇于明月湖,湖水碧绿荡漾,倒映蓝天白天,水口为乙辰,水口砂封闭。后周游寺外风景。寺右侧,有棵高大的白果树,相传是道膺和尚亲手所栽。树龄一千多年,现在仍枝繁叶茂,树干可十人围抱,成了山中一宝。我静伫树下,默想时光流转至今,它见证了云居山几度兴衰。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桥,名叫佛印桥,也叫碧溪桥,据说该桥是佛印禅师所建。相传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曾在此处谈论经典和佛法,后来人们就把此石称为谈心石。石边刻着“石床”二字,这是苏东坡亲笔写的,字体雄浑脱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哗哗作响,它流经千年不竭,这是云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在万绿丛中的山谷里,有一座虚云塔,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这是年为纪念虚云老和尚而建的。虚云和尚,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17岁出家,虔诚修炼,广结善缘,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曾经步访全国名山古刹及南亚、东南亚各国佛寺,修成正果。云居山真如寺祖庭的焕发生机,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一九五九年九月十日下午,老和尚向大众作最后开示及遗嘱,老和尚说:“我的最后遗言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过一会儿又说:‘要以正念正心,培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老人训诫众僧要好好持戒修行。为了纪念虚云法师重建真如寺的功德,年9月,真如寺又兴建了“虚云纪念堂”。我屏住呼吸,静静地参观虚云大师的生平事迹,一件件遗物在诉说虚云大师的高风亮节。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虚云老和尚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格,这样的导师。

  虚云老和尚是佛教界伟大人物,继承百丈怀海的农禅传统,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风。他曾带领云门寺僧,从事各种劳动,并留下了意境深远的禅诗。如《山居》诗云:“彗帚扫穿百杂碎,锄头筑破五家宗;清风明月常如此,懒较诸方同不同。”“锄云种出松千树,汲水携来月一瓢;除此现成公案外,更无别法可相抬。”虚公提倡禅净并重,他指出,禅净二家是互通互融,相辅相成。他也是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者。他信服“天人合一”理论,并在弘法实践中按照风水理念进行整治寺院环境。

  学习虚云的风水思想

  虚云老和尚所到一地,就要考察周围的风水环境,据载一九五七年六月上旬,天气酷热,一天,虚云老和尚忽然要到五老峰顶看地形。当时有晴空、净行、传印师等人,陪同大师上到山巅。云居山顶是群峰簇拥的一块平地,宛若天然城廓,人称“莲花城”,可能在修行人的眼里,更像一个莲花座。

  由此我想到近年来我曾追随虚云老和尚的足迹,考察过经他调整风水的名寺,留心学习了他成功调整风水布局的作法。

  一九三四年,虚云老和尚住持南华寺,第一件事就是整治风水环境,首先进行风水环境现状勘察,发现南华寺的风水格局犯了五忌“寺后横山是象牙,乃本寺之主靠山。自憨山(明朝万历年间南华寺住持,重兴南华未果)挑培以后,历次修缮者,不审山脉,削去靠山,使飞锡桥水直冲寺后,形成洗背水,此一忌也;龙潭之右小冈,形似象鼻,系寺内之白虎山,挖断数处,包围不密,缺乏遮蔽,此二忌也;外往曹溪路之山坳,破缺多处,正当北风,又无丛林掩护,此三忌也;寺之前后靠向不正,头进山门,中有深坑,墓地丘陵起伏,秽积乱葬,坎坷寓目,幽明不安,此四忌也;云海楼下之井,名罗汉井,井右有一高坡,逶迤达天王殿门口,成为白虎捶胸格,此五忌也。寺后大山,虽号双峰,其实太弱,更因寺之坐靠不依正主,以凹洼为背,是以日渐衰弱。”

  虚云老和尚在充分了解南华寺风水缺陷后,毅然因地制宜,大力整改风水环境:

  (一)更改河流,改变反弓格水形,以避凶煞。一夜雷雨大作,水涨平堤,冲开新河,旧河已被泥土淤塞,砂石涌起,形成寺前之一字案,此为天意促成。

  (二)改门向:旧日山门在樟树西边,越过深坑乃得出入,不成门面。山门外杂乱无章,野葬纵横。因此先迁葬乱坟,挑平土石,即以土石筑成左右护卫山,高有数丈,以其基地改为曹溪正门。外辟广场,栽种树木,缘荫翳天,白云覆地,望之俨然一清净道场。

  (三)培山主和平衡左右护砂:南华寺寺所枕山,形像似象。后人将方丈后之靠山,分段铲去,使寺后落空无主。寺坐象口,其左右系象之下颔,夷成平地,阴阳不分。其右系象鼻,应当高耸,分节起伏,又被人在毗卢井处切断,一路挖平,直到山门,成大空缺,又无树木拥护,远望孤寺无依,近察鼻节已陷,殊痛恨也。虚云老和尚指挥众人拆平旧殿堂及丹墀时,所有土石悉归三处。右高于左,形象鼻也,稍曲而东,形鼻之卷也。中凿莲池,象鼻之吸水处也。培高后山,依倚固也。三处皆栽风水林,藏风聚气。

  虚云老和尚,对佛教祖庭一往情深。他中兴云门寺也是风水大手笔。云门寺由五代时期的文偃禅师开创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历史悠久,是云门宗(佛教五大禅宗之一)发祥地。

  历史进入民国年间,云门寺已逐渐衰废。当时住持南华寺的虚云目睹云门祖庭沦落,就连云门祖师——文偃大师的肉身也兀坐於危殿之中,痛心的凄然泪下,发愿重修。年在李济深、李汉魏、邹洪等诸大居士的护持下,虚云移锡云门,像整理南华寺风水环境一样,他首先观察山川形势,为旧寺把脉,查出风水症结:“寺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向,大殿三门,正对雷公岭,于风水格局均属不利。左侧背受山沙溪流之冲煞,右前方遭白虎山之威胁,左前方不现青龙岭,于整个堂局不相称合……”

  然后虚云大师对症下药:“改正山向,仍坐西北向东南,取辛山乙向,置大殿三门,正对观音岭,如此有四利焉:一者,全寺靠正主山,不形偏倚,且避免左侧背山气之冲煞;二者,青龙岭高于白虎山,免除右前方之威胁;三者,正对观音岭,案山佳胜,诸峰罗列,并有大小旗山,形成贵人拱卫之象;四者,全寺梵宇,称合整个天然局势,后座稳靠,前面开展,左右拥护,凶煞尽避,吉向全收。”另在大殿左侧沙溪冲煞处人工堆筑挡煞砂。

  由上述事例,加上我在云南鸡足山所观察的虚云老和尚所主持的名寺,都可见他老人家是风水大师,注重形法上的山水平衡。所调整的寺院格局无不体现四神象的美学理念。四神相应指的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符合四神相应的地形都是最佳的地形。在过去懂风水的工匠营建阴阳宅,都是按这样一个风水理想模式来定向和施工。

  佛塔:众多高僧大德为信仰而奋斗一生的标记

  佛教界重视饮水思源,对老一辈仙逝的高僧大德,无不敬仰,往往其弟子会遵师生前嘱托,择风水形胜之地,营建墓塔安放先师之遗体。云居山的僧塔林也闻名佛界。有历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个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僧墓塔有91座,他们是千百年来历代高僧圆寂的宝地,僧塔的建筑设计,堪称中国僧塔的典范。墓塔林造型各异。

  保存下来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禅师塔、北宋罗汉塔、宋心印禅师塔、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禅师塔、清元宗禅师塔、清雄庆禅师塔、清古镇禅师塔、清戒显和尚全身塔、海会塔等。

  僧塔建筑取自于山体岩石,建筑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构成,附设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该塔林中其中最为恢宏的一座是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为唐道膺禅师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

  云居山:山依文彰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云居山的诗词歌赋文化也影响深远。千百年来,云居山以其山势雄峻、环境优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与莲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刹——真如禅寺的悠久历史,高僧辈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贵宦,文人骚客登山游览,或参禅礼佛,或读经论道,或探胜访幽。在此之中,提咏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绝作。曾经上山的着名文人代表有: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陆游等。现今保留的古人诗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文以山题,山依文彰,世代相续,成为一笔有着较高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这是苏东坡游云居山后写的诗,也是对云居山景物的真实写照。

  五龙潭观瀑布:对人生的启示

  在云居山礼佛的同时,我们还游览了着名风景区五龙潭,沿着石板路一路往下走,移步换景,瀑布从山涧倾斜而下,逐级相连。山上山下,深林茂密。松杉楠樟,郁郁葱葱。游完一个瀑布景观后,我坐下休息,叫杨钧友不必等我,他继续下山。虽是正月,但早春气温陡升,暖风吹拂,我有点睡意,闭目养神。正欲睡之时,手机唤醒我,杨钧说山下有漂亮的瀑布景观。美景不看,枉来五龙潭,我快步下山,果真山下一个十几米宽的瀑布,其势从高处跌落汇合而成,颇为壮观。从瀑布景观我想到人生起伏之间,就是动静结合,静之时就是蓄积力量的过程,当力量蓄积到一定时候,就要择机爆发,朝着远方的目标勇往无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因为生命是一种过程,我为理想而奋斗,我努力过,我坚持过,至于是否如意,就看运气!所谓听天命,尽人事吧!

  虚云和尚用风水为云门寺定位

  虚云和尚年谱里有记载,虚云和尚规划云门寺建设,在山门修建时,他按传统风水原理,对山脉形势进行了勘察和坐向定位。据书上说,他将原来的乾山巽向改为辛山乙向。这一故事可能令许多对风水、阴阳五行嗤之以鼻的佛友感到不解。其实,这件事情上,恰恰体现虚云和尚是个洞察因缘、利用因缘的大智者。要弘扬佛法,就要具备诸多善缘,好风水是道场空间环境的善缘。把寺院建在风水不好的地方,小则修行的僧人身体欠佳,大则寺院受风沙、泥流、洪水等侵袭。哪个都不想寺院建筑容易败坏、坍塌,僧众身心造成不利,弘法遇到阻碍,那么哪个不极为   不光是虚云和尚关心生存环境弘法空间,许多高僧大德在修建道场时都广涉山川,观察捕捉吉象。其实他们从不迷信,而是尊重因缘——山川大地自然、气候有其特性和自身运行方式,应尊重、观察、认识它们,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知道和把握自己生存位置。

  虚云和尚与南华寺风水

  作者李守力

  风水的布局,其目的是要做到众生离苦得乐,起码要以风水去令自己生活和顺,家人和睦。有些对风水术抱有偏见的宗教人士,认为风水术数不究竟,非解脱道,故对风水之说十分抗拒,甚或严禁门徒与风水师交际接近。

  这些见解,十分偏激而且成见与我执俱重。

  其实在历代佛教史中均有记载过有大德以风水术布置寺院的案例。较为著名的,应该是曲江曹溪南华寺的风水改动。

  曹溪南华寺始以溪水曲折绵长闻名,其后以南华寺为六祖祖庭而名闻于世。

  据《传灯录》载:「梁天监元年,有僧智药,泛舶至韶州曹溪水口,闻香,尝其味曰:『此水上流有胜地』。遂开山立寺曰宝林。

  又云:『去此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

  《传灯录》讲的无上法宝、去此百七十年,即指唐朝时,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此大兴佛法之事。

  自唐朝六祖慧能在南华寺弘法,嗣后南华寺即享有「东粤第一宝剎」之誉,一花五枝,禅风广流於天下。

  可是自六祖弘法以后,宋元之间,已有所衰盛交接。至明朝憨山大师抵南华寺时,但见祖庭凄冷,丛林制度荒弛,可用一片衰颓的景象来形容。

  因此憨山发愿重修,历八年寒暑仍未竟全工。一直冷落不振,宗风丕失。

  迨民国初年,曹溪南华寺仍然是门庭荒颓,僧律废弛,几成酒肉场所。

  至年,李汉魂将军发心重修,翌年礼请虚云禅师移锡曹溪并主理修建南华寺。

  虚云和尚不忍宝剎蒙污,兼得与六祖在梦中相邀,遂移锡南华寺,大事重修,终於使南华寺禅门规律再现起来。

  虚老更正山向,整治溪流,历时十载,将原东西两侧建筑群改為以塔为中心轴的南北向佈局,并将所有殿宇拆旧建新。

  虚云和尚之重兴南华寺,是完全依照风水法则来布局的。

  南华寺又被称为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南二十公里,依山面水,峰峦奇秀。

  山是庾岭分脉,水為北江支流曹溪,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

  南华寺的风水布局占地辽阔,寺前的曹溪河流曲折迂迴,远自山后的东天王岭一路绕出寺前,西达虹光桥以入马坝。

  未经修整以前,溪道因年远失修,沙石壅塞以致溪水改流,竟向寺前大路激射,虚云和尚认为这是「反弓水」格,以致寺院的安定受到破坏。

  因此,必须设法更改河流才成。

  可是改变河道,谈何容易!不惟工程浩大而人手不足、资金不够,更是旷废时日才可望做到的大工程,虚云老和尚为之踌躇不已。

  岂料在民国二十四乙亥年夏天,正勘定水线准备填补旧河以使改道之际,在七月二十日夜突然连绵夜雨,雷声大作,一时间水冲平堤并且冲出一条新河道,在寺前成为一字长案。原来反弓水势竟在一夜雷雨之后为之改观!

  时人均认为是虚云老和尚感动了苍天,以致护法山神暗中襄助以使河流改道云云。

  且不论是巧合抑或是天神护持,自从南华寺前的曹溪改道以后,南华寺的确在虚云和尚手中成为禅宗弘法的大道场,在民初亦因此而聚集了许多佛教名宿,殊非易事。此外,在虚云和尚领导之下,南华寺在民国二十五年丙子新建大雄宝殿,以大殿为全寺之主体,是最重要的风水布局。

  于是虚云和尚相度地势,改移大殿于灵照塔前,即以灵照塔成为大雄宝殿的靠背,取坐癸向丁兼丑未线,以令其座向与宝林门为同一方向,燁然巨构,气宇恢宏。以上资料,具见於虚云和尚撰的《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一书内。

  诚以虚云和尚撰的《重兴曹溪南华寺记》所言: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秋。憨公清山始入山重兴祖庭,意欲填筑龙潭,统一各家方位,纠正山向。越时八载,工程及半,以魔事去,后虽重来,不久示寂。

  “自憨山挑培以后,历次修缮者,不审山脉,削去靠山,使飞锡桥直冲寺后,形成洗背水,此一忌也;

  龙潭之右小岗,形似象鼻,系寺内之白虎山,挖断数处,包围不密,缺乏遮蔽,此二忌也;

  外往算溪路之山坳,破缺多处,正当北风,又无丛林掩护,此三忌也;

  寺之前后靠山不正,旧日头入山门,即在现今西边大樟树林内,中有深坑。如现今曹溪门前,墓地丘陵起伏,秽积乱藏,坎坷寓目,幽明不安,此四忌也;

  云海楼下之井,名罗汉井,在旧天王殿西边,井右有一高坡,逶迤达天王殿门口,成为白虎捶胸格,此五忌也;

  寺后大山,虽号双峰,其实太弱。更因寺之坐靠,不依正主,以凹洼为背,是以子孙日渐衰弱,云至曹溪,房分只有五家,其数不上十人,不居寺内,各携家眷,住于村庄,耕植牧畜,无殊俗类。

  “夫以我六祖大鑑禪师,道侔千佛,德被含生,固足以耀后世而垂无穷,独於其肉身所在道场,区区咫尺之地,輒不及百年而即中落者,虽曰人谋之不臧,要亦未尝非地形之失利。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岂虚语哉!”

  可见民初四大高僧之虚云和尚亦甚信服风水布局,於出世间法之弘扬时亦会借助世间法,以期日后能够弘法更為畅顺。

  正如医生为救病患,不计较药性是否带毒性,合用便可。

  风水的运用,足以使一宅更為安定,即使是斋堂、寺庙亦往往会运用风水布局以期上下安稳,发展如意。

  虚云和尚以风水布局去令南华寺振兴起来,便是一个实例。

  佛教为何钟情于风水?(文/李守力)

  ——“天下名山僧占多”/话说佛教与风水

  风水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说。从深层次说,风水是研究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的。

  那么,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到底如何?两者孰为第一性?唯物、唯心到底谁对?

  佛在《楞严经》里告诉我们:“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又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佛教认为精神与物质不二,不是两个。心物一元,依正不二。精神与物质是一体两面。这个道理是很难明白的。

  地球是释迦牟尼佛的依报(凡圣同居土),当年在维摩诘法会上,舍利弗看到我们这个地球“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对“依正不二”就生起了疑心。而螺髻梵王则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

  即时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世界变为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皆自见坐宝莲华。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风水是依报,即物质环境,是依报。人心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即是心能转物,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而对众生来讲,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由于无量劫的坚固妄想,不但不能转化物质,而且我们已经沦为物质世界的奴隶了。是正报随着依报转,是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的。众生为物所役,流转生死,难出尘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环境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如此。

  诚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以不仅是一般凡夫,即使是明心见性的圆教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萨,修行也要在心与物两个方面下手,而且精神与物质同等重要!

  佛陀和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离不开物质条件。所以佛陀得病,还要耆婆医生为他配制汤药;佛陀犯头痛,让阿难去讨牛奶。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教对物质因素决不忽视。

  佛在《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云:“如来因地时五百万生中。每游历诸山隐居净室。常感诸梵天而来侍卫。亦有天龙八部而来现身。虽有善相仍被魔恼法事不成。或为曼荼罗(坛城)不得其地。以此法多不成。今案经有四十二种择地法。堪作曼荼罗。使持咒者如意法成。不得此法者徒消日月。”佛陀告诉我们,菩萨修行若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择不吉之地修行,会白白的浪费时间。

  佛在《毘盧遮那經》也提到要建立道場,既要擇地,又要擇日:“凡欲建立曼荼羅,先擇其地,自量本所求願,擇取相應之處,先須從師稟受加持之法,心無疑滯,然後善擇其時,取良日吉辰,方可建立。”

  佛为了在舍卫城弘法,建立道场,吩咐舍利弗按行(堪舆)伽蓝地。舍利弗从城东到城西,又从城北到了城南,费劲心力才找到一块最好的地皮,舍利弗慎之又慎,言:“我為小果,道力卑微,待我入定觀看,然可知其善惡。”舍利弗收心入定,斂念須臾,觀此園亭,盡無過患。過去百千諸佛,皆曾止住其中,說法度人。于是汇报:“此園非但今世,堪住我師,賢劫一千如來,皆向此中住止。吉祥最勝,更亦無過,修建伽藍,唯須此地。”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最為著名的佛教寺院,大乘教的許多大師都曾在此講學和研習。玄奘法師在其整個西遊行程中,曾滯留在那爛陀寺求學達五年之久,而他在《大唐西域記》卷九,有關於那爛陀僧伽藍風水選址的記述:“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迭多,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乾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逮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逾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這塊寶地,必要興旺,千年之後還將興隆,後進研學之人,易於成就功業,遺憾地是,可能會發生有人吐血的現象,因為開工之時戳傷地之龍脈也。

  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吐蕃当时正是佛法初传的时期,文成公主依据运用易经八卦进行推算,知道雪域西藏的地形,俨若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而且进一步勘察得知,拉萨平地卧塘湖为女魔心血聚集之地。三山乃女魔的心窍脉络,在布达拉红山上已修建了王宫,镇住了女魔的心骨。尼泊尔公主乃依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佛像,镇压女魔心胸,为了进一步镇压女魔的四肢关节,保护西藏平安幸福,在女魔四肢关节部位,修建了镇魔十二座寺庙,作为制伏魔女的十二颗不移之钉。

  “天下名山僧占多”,历代高僧建立道场均极其重视风水,易经风水之绝学往往藏于佛家,道教最精于易经术数的陈抟,其学竟是师从一佛家高僧。为了让佛法长存世间,历代高僧将道场建在风水宝地上,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歷史悠久的一些寺院,都是理想中的風水布局模式。

  智者大師天台山國清寺是风水理氣和巒頭的经典。國清寺開山於智者大師時為上元一運,癸山丁向兼子午六度,坐後坐五十里大氣脈,近十里內一路澗水曲折奔赴,遙相護送,後方來水及左右澗流,繞至巽方全襟流出,寺坐坎宮入桂峰,高插碧空,及艮方琴峰,巽方靈芝峰,兌方祥雲峰,五峰環擁,坤方有環繞曲水,遙相映照。自隋智者大師宏闡大乘止觀法門以來,台宗大昌,迄今已歷一千餘年。风水之说,岂无信乎?

  五台山的形勝,《清涼山志》卷一記述詳盡,其曰:東震旦國清涼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雄居雁代,盤薄數州,在四關之中,周五百餘里。左鄰恆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陵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開,曲屈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岭。巍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狀焉。」

  回放近景,在群山環抱的五台山腹地台懷鎮,有一座高高聳峙的大白塔,大白塔所處的寺院叫塔院寺,寺座北向南,殿閣重重,全寺佔地一萬五千餘平方米。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在塔院寺東面建有一座名為「青龍樓」的高大建築,其形狀如古城樓,下部為磚結構四方樓台,其高度與塔院寺兩側的山梁相近。因塔院寺西有一道山梁圍護(白虎砂山),而東面卻顯得空曠無助,在風水思想指導下,為彌補東側失重感的缺憾,故築青龍樓。

  沩山道场与风水: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之处(前不久我在湖南找到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所住的好道场)。”

  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禅师问:“何也?”

  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和尚是个骨瘦之人,而那座山却是丰腴之山。假设你在那儿住山,徒众不会超过一千人)。”

  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我的弟子中是否有人住得此山)?”

  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待我一一观察)。”

  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头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

  司马头陀便请华林觉禅师先謦欬(qingkai,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

  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请灵祐禅师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

  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遂召灵祐禅师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近代虚云和尚以风水布局令南华寺振兴更是传为佳话:

  自唐朝六祖慧能在南华寺弘法,嗣后南华寺即享有「东粤第一宝剎」之誉,一花五枝,禅风广流於天下。可是自六祖弘法以后,宋元之间,已有所衰盛交接。至明朝憨山大师抵南华寺时,但见祖庭凄冷,丛林制度荒弛,于是发愿重修,历八年寒暑仍未竟全工。一直冷落不振,宗风丕失。

  迨民国初年,曹溪南华寺仍然是门庭荒颓,僧律废弛,几成酒肉场所。至年,李汉魂将军发心重修,翌年礼请虚云禅师移锡曹溪并主理修建南华寺。

  虚云和尚不忍宝剎蒙污,兼得与六祖在梦中相邀,遂移锡南华寺,大事重修,终於使南华寺禅门规律再现起来。

  南华寺的风水布局占地辽阔,寺前的曹溪河流曲折迂迴,未经修整以前,溪道因年远失修,沙石壅塞以致溪水改流,竟向寺前大路激射,虚云和尚认为这是「反弓水」格,以致寺院的安定受到破坏。因此,必须设法更改河流才成。

  可是改变河道,谈何容易!不惟工程浩大而人手不足、资金不够,更是旷废时日才可望做到的大工程,虚云老和尚为之踌躇不已。

  岂料在民国二十四乙亥年夏天,正勘定水线准备填补旧河以使改道之际,在七月二十日夜突然连绵夜雨,雷声大作,一时间水冲平堤并且冲出一条新河道,在寺前成为一字长案。原来反弓水势竟在一夜雷雨之后为之改观!

  时人均认为是虚云老和尚感动了苍天,以致护法山神暗中襄助以使河流改道云云。自从南华寺前的曹溪改道以后,南华寺的确在虚云和尚手中成为禅宗弘法的大道场,在民初亦因此而聚集了许多佛教名宿,殊非易事。

  风水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说。从深层次说,风水是研究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的。   那么,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到底如何?两者孰为第一性?唯物、唯心到底谁对?   佛在《楞严经》里告诉我们:“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又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佛教认为精神与物质不二,不是两个。心物一元,依正不二。精神与物质是一体两面。这个道理是很难明白的。   地球是释迦牟尼佛的依报(凡圣同居土),当年在维摩诘法会上,舍利弗看到我们这个地球“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对“依正不二”就生起了疑心。而螺髻梵王则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   即时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世界变为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皆自见坐宝莲华。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风水是依报,即物质环境,是依报。人心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即是心能转物,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而对众生来讲,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由于无量劫的坚固妄想,不但不能转化物质,而且我们已经沦为物质世界的奴隶了。是正报随着依报转,是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的。众生为物所役,流转生死,难出尘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环境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如此。   诚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以不仅是一般凡夫,即使是明心见性的圆教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萨,修行也要在心与物两个方面下手,而且精神与物质同等重要!   佛陀和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离不开物质条件。所以佛陀得病,还要耆婆医生为他配制汤药;佛陀犯头痛,让阿难去讨牛奶。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教对物质因素决不忽视。   佛在《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云:“如来因地时五百万生中。每游历诸山隐居净室。常感诸梵天而来侍卫。亦有天龙八部而来现身。虽有善相仍被魔恼法事不成。或为曼荼罗(坛城)不得其地。以此法多不成。今案经有四十二种择地法。堪作曼荼罗。使持咒者如意法成。不得此法者徒消日月。”佛陀告诉我们,菩萨修行若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择不吉之地修行,会白白的浪费时间。   佛在《毗卢遮那经》也提到要建立道场,既?要择地,又要择日:“凡欲建立曼荼罗,先择其地,自量本所求愿,择取相应之处,先须从师禀受加持之法,心无疑滞,然后善择其时,取良日吉辰,方可建立。”   佛为了在舍卫城弘法,建立道场,吩咐舍利弗按行(堪舆)伽蓝地。舍利弗从城东到城西,又从城北到了城南,费劲心力才找到一块最好的地皮,舍利弗慎之又慎,言:“我为小果,道力卑微,待我入定观看,然可知其善恶。”舍利弗收心入定,敛念须臾,观此园亭,尽无过患。过去百千诸佛,皆曾止住其中,说法度人。于是汇报:“此园非但今世,堪住我师,贤劫一千如来,皆向此中住止。吉祥最胜,更亦无过,修建伽蓝,唯须此地。”

  那烂陀寺是古印度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大乘教的许多大师都曾在此讲学和研习。玄奘法师在其整个西游行程中,曾滞留在那烂陀寺求学达五年之久,而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九,有关于那烂陀僧伽蓝风水选址的记述:“佛涅槃后未久,此国先王铄迦罗阿迭多,敬重一乘,遵崇三宝,式占福地,建此伽蓝。初兴功也,穿伤龙身,时有善占尼干外道,见而记曰:“斯胜地也,逮立伽蓝,当必昌盛,为五印度之轨则,逾千载而弥隆,后进学人易以成业,然多欧血,伤龙故也。”这块宝地,必要兴旺,千年之后还将兴隆,后进研学之人,易于成就功业,遗憾地是,可能会发生有人吐血的现象,因为开工之时戳伤地之龙脉也。   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吐蕃当时正是佛法初传的时期,文成公主依据运用易经八卦进行推算,知道雪域西藏的地形,俨若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而且进一步勘察得知,拉萨平地卧塘湖为女魔心血聚集之地。三山乃女魔的心窍脉络,在布达拉红山上已修建了王宫,镇住了女魔的心骨。尼泊尔公主乃依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佛像,镇压女魔心胸,为了进一步镇压女魔的四肢关节,保护西藏平安幸福,在女魔四肢关节部位,修建了镇魔十二座寺庙,作为制伏魔女的十二颗不移之钉。   “天下名山僧占多”,历代高僧建立道场均极其重视风水,易经风水之绝学往往藏于佛家,道教最精于易经术数的陈抟,其学竟是师从一佛家高僧。为了让佛法长存世间,历代高僧将道场建在风水宝地上,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历史悠久的一些寺院,都是理想中的风水布局模式。   智者大师天台山国清寺是风水理气和峦头的经典。国清寺开山于智者大师时为上元一撸锷蕉∠蚣孀游缌龋嶙迨锎髿饷},近十里内一路涧水曲折奔赴,遥相护送,后方来水及左右涧流,绕至巽方全襟流出,寺坐坎宫入桂峰,高插碧空,及艮方琴峰,巽方灵芝峰,兑方祥云峰,五峰环拥,坤方有环绕曲水,遥相映照。自隋智者大师宏阐大乘止观法门以来,台宗大昌,迄今已历一千余年。风水之说,岂无信乎?   五台山的形胜,《清凉山志》卷一记述详尽,其曰: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雄居雁代,盘薄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巍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状焉。”   回放近景,在群山环抱的五台山腹地台怀镇,有一座高高耸峙的大白塔,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叫塔院寺,寺座北向南,殿阁重重,全寺占地一万五千余平方米。与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在塔院寺东面建有一座名为“青龙楼”的高大建筑,其形状如古城楼,下部为砖结构四方楼台,其高度与塔院寺两侧的山梁相近。因塔院寺西有一道山梁围护(白虎砂山),而东面却显得空旷无助,在风水思想指导下,为弥补东侧失重感的缺憾,故筑青龙楼。   沩山道场与风水: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之处(前不久我在湖南找到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所住的好道场)。”   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禅师问:“何也?”   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和尚是个骨瘦之人,而那座山却是丰腴之山。假设你在那儿住山,徒众不会超过一千人)。”   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我的弟子中是否有人住得此山)?”   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待我一一观察)。”   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头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   司马头陀便请华林觉禅师先謦欬(qingkai,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   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请灵祐禅师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   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遂召灵祐禅师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近代虚云和尚以风水布局令南华寺振兴更是传为佳话:   自唐朝六祖慧能在南华寺弘法,嗣后南华寺即享有“东粤第一宝刹”之誉,一花五枝,禅风广流于天下。可是自六祖弘法以后,宋元之间,已有所衰盛交接。至明朝憨山大师抵南华寺时,但见祖庭凄冷,丛林制度荒弛,于是发愿重修,历八年寒暑仍未竟全工。一直冷落不振,宗风丕失。   迨民国初年,曹溪南华寺仍然是门庭荒颓,僧律废弛,几成酒肉场所。至年,李汉魂将军发心重修,翌年礼请虚云禅师移锡曹溪并主理修建南华寺。   虚云和尚不忍宝刹蒙污,兼得与六祖在梦中相邀,遂移锡南华寺,大事重修,终于使南华寺禅门规律再现起来。   南华寺的风水布局占地辽阔,寺前的曹溪河流曲折迂回,未经修整以前,溪道因年远失修,沙石壅塞以致溪水改流,竟向寺前大路激射,虚云和尚认为这是“反弓水”格,以致寺院的安定受到破坏。因此,必须设法更改河流才成。   可是改变河道,谈何容易!不惟工程浩大而人手不足、资金不够,更是旷废时日才可望做到的大工程,虚云老和尚为之踌躇不已。   岂料在民国二十四乙亥年夏天,正勘定水线准备填补旧河以使改道之际,在七月二十日夜突然连绵夜雨,雷声大作,一时间水冲平堤并且冲出一条新河道,在寺前成为一字长案。原来反弓水势竟在一夜雷雨之后为之改观!   时人均认为是虚云老和尚感动了苍天,以致护法山神暗中襄助以使河流改道云云。自从南华寺前的曹溪改道以后,南华寺的确在虚云和尚手中成为禅宗弘法的大道场,在民初亦因此而聚集了许多佛教名宿,殊非易事。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