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全国徒步大朝台隆重招募

驴忻天下俱乐部从事户外活动十多年,是全国大朝台活动最优秀团队之一。拥有多名经验丰富的驴行领队。常年组织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探险及开发周边野线。常年承接全国大朝台、芦芽山、太行山户外团队活动。领队大部分属于蓝天救援队和天龙救援队员,红十字会救援证,多次参加山野救援,曾参与五台山佛母洞救火,南台游客失踪,澡浴池驴友冻死搜救......具有丰富的安全保障和救援经验。

线路规划

全国大朝台忻州签到,由俱乐部外联部接待,夜游忻州古城。

第二天早上5:30集合,6:00整装待发,(早餐自行解决),车上各组长清点队,全程约3小时,上车开收落实组长职责,禄马,手抄经书,经幡,审核健康码,门票检查,发放行动干粮等

全程到了服务区解决个人问题后,开始缘聚的相识,介绍自己,组长队员拟名自己战队名称,约1小时进入门票收费处,检票进入台怀镇,南山寺,台怀寺庙群,晚上组织看巜又见五台山》夜宿,台怀镇宾馆或农家(根据景区房源择优)

第三天,台怀镇一鸿门岩一东台顶一鸿门岩一法云寺一华北屋脊一北台顶一澡浴池(挂单)

凌晨5点到达鸿门岩,抵达鸿门岩后集结各自组员,做热身运动,随即一声令下,徒步攀登东台望海峰,游览那罗延洞、望海寺,文殊殿里拜过聪明文,找东台师傅经文盖大印

从东台望海峰顺原路下山,再次经过鸿门岩,法云寺,去往华北屋脊,沿着华北最高的一段山脊,经过北台顶叶斗峰,沿途游览台顶庙宇古建;在北台叶斗峰顶放飞禄马,挂经幡,为高考学子祈福,为华夏祈福;朝北台灵应寺无垢文殊,预留活动时间30一40分钟,找北台师傅经书盖北台大印

迎落日黄昏向澡浴池挂单地集结,也许有意想不到景色,挂单,(澡浴池也可做法事,祈福活动)

第四天,澡浴池一中台一西台一吉祥寺一狮子窝一竹林寺

一水草滩,约14公里

凌晨约4:3o起床看日出,穿过层峦叠嶂,看那东台日出,云海包台,映红东边,赏完日出,可睡回笼觉,6:00开始早餐,继续途经澡浴池,参观游览中台顶的古迹庙宇、五百罗汉、高山幽泉,朝拜演教寺孺童文殊,预停留3O分钟休整,找中台师傅经书盖大印

辞别中台后,继续沿山脊西行,抵达西台挂月峰,朝拜法雷寺狮子吼文殊,西台顶预留30分钟朝拜,找西台师傅经文盖大印

西台朝拜完毕,各组长集结人员下撒,牛角边,西台牌楼,向吉祥寺出发,12点左右,吉祥寺吃露餐,稍做休整2O分

向下一站狮子窝出发,领略万佛塔,预留30分集结,向竹林寺古道出发,预计下午6点集结清点人数,向水草滩农家露营??,开起夜场模式

第五天:水草滩一气象站一南台一佛母洞一白云寺

今天是一个名次的比赛,穿密林深处向南台,向着功德圆满南台出发,南台顶留影合照,记录你朝台圆满,胜5oo年修行福报

南台师傅经文盖大印,

随后整合队伍,了解各队员体力透支,选择下撤就从南后最后一站,如选择继续前行,拉弓没有回头箭,因为这是一段下坡苦行程,佛母洞,

佛母洞停车场乘坐大巴向佛光寺出发,朝台圆满完成,结束愉快的旅程,向忻州大本营凯旋而归

至此,大朝台顺利结束,功德圆满。

晚上在忻州大酒店组织庆功宴,颁奖

年团期计划及费用

第01期:5月1.2.3.元/人

第02期:6月中旬

第03期:7月中旬

第04期:8月中旬

第05期:9月中旬

报名条件

1、年龄9—60周岁。

2、无不适合户外活动的疾病(如:心脏病、严重高血压、哮喘、传染病等)。

3、未成年人必须在符合前两项条件的监护人的带领下方可参加活动,并由监护人对其负责。

4、妊娠期妇女谢绝参加。

5、花粉和草籽过敏者需做好防护准备。

6、报名截止时间为开团前2天,支付元定金后预留名额,视为报名成功。

费用包含:

1、三晚住宿:

第一晚:台怀镇宾馆,或农家(含早餐)

第二晚:澡浴池(高低床多人间,有独立卫生间可洗澡,(含早晚餐)

第三晚:农家(多人间,可洗澡)

*具体住宿根据行程不可抗拒的天气及情况而定

3、禄马,心经卷轴,经幡,证书等

4、意外险

5、庆功宴,温泉泡澡

费用不含:

1、全国各地到五台山的交通费用。

2、五台山景区的进山门票。

3、第一晚的《又见五台山》

3、行程中的所有午餐以及第一天报到时的晚餐。

4、台怀镇自己要求单住或酒店升级的房差

5、紧急救援费用及台顶晋旅车辆,以及其他个人消费等等。

五台山各路段距离及海拔高度(仅作参考)

1、鸿门岩,海拔米,距东台1.8KM,海拔上升米(重复路线)

2、东台望海峰,台顶望海寺,海拔米

3、鸿门岩至法云寺,3.8KM,海拔上升59米

4、法云寺至华北屋脊牌坊,3.2KM,海拔上升米

5、华北屋脊牌坊至北台顶,2.1KM,海拔上升米

6、北台叶斗峰,台顶灵应寺,海拔米

7、北台顶至澡浴池,3KM,海拔下降米

8、澡浴池,海拔米

9、澡浴池至中台顶,2.5KM,海拔上升米

10、中台翠岩峰,台顶演教寺,海拔米

11、中台至西台垭口,2.7KM,海拔下降米

12、西台垭口海拔米

13、西台垭口至西台顶,1KM,海拔上升米

14、西台挂月峰,台顶法雷寺,海拔米

15、西台至吉祥寺,3.8KM,海拔下降米

16、吉祥寺,海拔米

17、吉祥寺至狮子窝,4.6KM,海拔下降30米

18、狮子窝海拔米

19、狮子窝至金阁寺,5.6KM,海拔下降米

20、金阁寺海拔米

21、金阁寺至南台牌楼,1.7KM,海拔上升15米

22、南台牌楼海拔米

23、南台牌楼至气象站,3.2KM,海拔上升米

24、气象站海拔米

25、气象站至南台顶,3.4KM,海拔上升米

26、南台锦绣峰,台顶普济寺,海拔米

27、南台顶至佛母洞,4KM,海拔下降米

28、佛母洞海拔米

29、佛母洞至停车场,台阶级,平台56个,1KM,下降米

大多数人到过五台山的,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紫府佛都(东汉时山西五台山名为紫府山)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多座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

东台顶位于山西省台怀镇以东10公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米,为五台山东台,位于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米,面积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

隋文帝时台顶始建寺院,元代重建时名为望海寺,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内供文殊。远望望海峰,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古人说:“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本段来源百度百科)

  进入寺庙,书香扑面而来,满目井然、满心大爱,得益于望海寺住持释觉一法师。五台山望海寺住持释觉一法师,为华严宗第四十代祖师释本如大和尚的心传弟子。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望海寺,兴建名刹,为现代五台山禅宗杰出代表。如今的望海寺,在释觉一法师的努力和各方居士的资助下,已然成为一方宝刹。(本段来源《五台山解说》文章)

  东台顶的正殿文殊菩萨之一。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东台顶的正殿文殊菩萨之一。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1尊,铜像通高2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笠子塔是东台一大圣迹,位于东台北麓米处。《清凉山志》载:“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异人入那罗延窟,留笠子,建塔藏之”,故名。该塔通青石砌筑,高约5米。塔基平面呈方形,石质束腰须弥座承托着瓮形塔身,塔身上又置一圆形基台刹座,其上又是十三级相轮刹身,此塔原来的华盖及塔刹座,其上又是十三级相轮刹身,此塔原来的华盖及塔已毁,只留下了刹杆,但从此塔现有的形制来看,应为一座覆钵式的喇嘛塔。(本段来源百度百科)

  那罗延洞在五台山东台顶下不远的半山腰处,海拔米。

传说那罗延洞和金刚窟是相通的。《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

那罗延洞的洞口很小,“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即使在最热的季节,洞里的温度也很低。

三十五佛忏悔文中第二十三尊即是那罗延佛。相传,那罗延佛在此洞修行而即身成就,成就时以佛之法力冲开洞顶而升天。

那罗延洞呈狭长形延伸,洞内空间很小。石壁潮湿润泽,光洁平滑处不断滴下甘露。这里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明确授记文殊菩萨安住的山洞,是文殊菩萨长期与金刚手菩萨等一万菩萨转法轮的地方。凡夫人会有疑惑,这么小的山洞怎么容纳一万菩萨。一个小小的微尘可能容纳无数的净土,凡夫无法看到;我们这个小小的范围也有无数的空间,所以你们一定不要有疑惑。

无数尊者,高僧大德均在此闭关修行而获证悟,著名的有憨山大师,在此闭关天,仓央嘉措三次在此闭关,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在此虹化。布玛莫扎祖师以无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坏之时常住于此,每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扬无上大圆满。

北台顶,又名叶斗峰,海拔米,号称华北屋脊,顶部广圆平坦,方圆五华里,是25亿年前生成的最大地质区域,顶部呈亚高山草甸,奇花异卉生长其间。顶部建有寺庙,名为灵应寺。史料记载,寺庙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内供无垢文殊。北台灵迹二十四处。黑龙池、说法台、生陷狱等,是大自然赐予的奇特地貌。北方在易学中为水,宇宙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利而不争的精神让人心如止水,永不浮躁,处于平静。文殊菩萨大智广布,将水的秉性传递给众生,使所有朝圣者都能保持平常心,沿着人生坦途前行

北台顶后半山麓的生陷狱,是一处崖壁景观,此处高耸陡峭,面临绝壁,其下深渊万丈,险象环生。民间传说,隋朝时候,一位自繁峙县前来的乡民,名叫张爱,游历于供奉龙王的黑龙池,当他到得庙里,见龙王像前的香案上放了若干布施钱,四下观看,周围空无一人,于是就心生歹意,随手将布施银两尽数取来揣入怀中,踏上了归乡的路途。不料,他才刚出庙门,就见黑云四起,遮天蔽日,顿时暴风大作,将其吹倒在地,冰雪覆盖全身,险些跌入深渊。张爱心下作想,今番前往北台龙王祠,不但没有跪拜祈愿,反而偷了布施,我一定是触怒龙王,罪不可恕呵。一念生起,悔恨万分,他在昏迷中口称文殊菩萨圣号,祈求菩萨放他一条生路,再不敢窃取不义之财。祈愿已毕,天开云散,但依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到底哪里是回家的路径?正在他恍惚迷离之际,眼前出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白兔,引领他一直走出云雾缭绕的山洞。为这一则发生在民间的故事,明代高僧释镇澄曾作诗一首:

迷里清凉生地狱,悟时地狱即清凉;

须知二法元无相,不离当人一念彰。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隐峰禅师,小时候又傻又呆又蠢又笨,家人索性把当送到庙里,出家当了和尚。马祖(唐代道一禅师)把这个傻呵呵的孩子留作了徒弟,隐峰天生愚钝,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禅,他只能眼馋。他跟着参禅打坐二三十年,终究一无所获。也曾多次参拜石头禅师,每次也话都搭不上。不过他虽然屡次碰壁,但决不灰心丧气。后来没奈何,隐峰又回到马祖座下。马祖说:你的福报不够,所以智慧不显。于是让他修苦行,每天他推着小车从山下往寺庙里运送物品。这样一晃又是十年,隐峰仍在持劳供养大众。一天,隐峰推着满满一车货物回到山门,马祖正好伸脚坐在路上,挡住了去路。隐峰说:“师父,你把脚收起来。”马祖说:“老僧脚已经伸出去了,就不收回来。”这隐峰就象一头犟驴,见马祖不肯收脚,说道:“你伸出的脚不再收回,我前行的车也决不后退。”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推着车子从马祖的脚上碾了过去。。马祖一瘸一拐地找来监院,让他召集大众,齐集法堂。马祖拎着一把利斧,喝道:“刚才碾伤老僧脚的出来。”隐峰面无惧色,直愣愣的走到马祖面前,毫不畏怯地伸出脖子。马祖大笑三声,放下了斧头。闯祸之后一心等待严厉惩罚的隐峰,忽然见师父放下白森森的利斧,自己那颗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就在他放下心的瞬间,隐峰禅师开悟了。隐峰准备入灭的时候,问众僧:“各方禅师在迁化的时候,有的作吉祥卧而去,有的安详地跏趺坐逝,有的站立而逝,你们有没有见过倒立而终的吗?”众僧面面相觑,隐峰禅师莞尔一笑,双手撑地,倒立而起,悠然而逝。众人搬运遗体时,却推不倒,搬不动。他有一个妹妹也出家为尼,正好也在,上去拍着尸首呵斥道:“老兄,你活着时候不守戒律,死了还在迷惑人。”说完,用手一推,隐峰禅师应声而倒。火化之后,五色舍利数不胜数,灿烂如宝石,晶莹似珍珠。

黑龙池,亦名金井池,位于五台山北台叶斗峰,台峰海拔米,为五台山之最高峰,同时也是华北地区的海拔最高的山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是五台山北台灵迹之一。黑龙池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呈椭圆形。水深二尺左右,四周嫩草翠绿,俨然高山平湖。五台山俗语“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主要依此为据。高山空气洁净,绿草成茵,黑龙池水更显得清澈透明,宛若镶嵌在绿色地毯中的一面宝镜。随着地质的变化,雨水的多少,池子也随大随小,池水也时深时浅,常年不涸,既是台顶僧人的水源之一,又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名胜。称台顶建有灵应寺,内供五台五方文殊之无垢文殊。

澡浴池是北台和中台之间的一座小寺院,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寺院的名字,但确实就是这样叫的,全称是万圣澡浴池寺。寺的得名是院中有一水池,据说是文殊菩萨沐浴的地方。

关于文殊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沐浴,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文殊和康熙皇帝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人们却是津津乐道

说是三百年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康熙大帝在北台上完高香,打道回宫。路过澡浴池的时候,发现了异常情况。

远远地看见几个良家女子正在池边洗衣服,正想仔细观察是否有绝代佳人好带回后宫,却猛然发现池内有一个和尚在裸体而浴,而且其乐融融。这还了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美女面前洗澡,成何体统!于是,康熙皇帝拔出弓箭,怒而射之。

箭带着皇帝的愤怒和威严朝着和尚飞奔而去,直接次刺中了和尚的右肩膀。面对飞来横祸,和尚只有逃之夭夭,一眨眼,已经没了踪影。关于和尚是否来的急穿衣不得而知,但肩上的箭肯定没顾上拔下来,因为洒下了斑斑血迹。

康熙顺着血迹一路追赶,一直追到了台怀镇的菩萨顶,却发现殿内文殊菩萨塑像的右肩上插着一支箭。皇上是何等的聪明之人,突然之间就恍然大悟:原来是文殊菩萨幻化成俗人在与民同乐啊。自己不明就里,却把他射伤,真是不应该啊!于是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塑像为“带箭文殊”。

中台顶,又名翠岩峰,海拔米,顶部坦若平原。这里保存了完好的冰缘地貌,石海、石流坡、石环、冻融草丘随处可见,尤其是斑驳嶙峋的玛尼石堆,让人叹为观止。中台有寺,演教寺,主供孺童文殊。中部,在五行中属土,土为万物之基,土可以载其他四行。万物土中生,土为万物母。在中台顶朝礼祈愿,可以寻找到生命的本源,感恩滋养万物之主。文殊菩萨恩光惠泽十方,端坐其上,加持众生学会感恩,懂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按常理,现常态,做常人,做到常兴不衰。

中台顶的胜景灵迹32处,其中不乏名泉巨石和奇洞古树,而这些灵迹又都是与地理地质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清凉石虽然是安卧于台畔的一块巨石,但这块石头却在远古时候就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五台山还是顶无林木,寂静荒芜的地方,终年黄沙滚滚,就连飞禽走兽也难以落脚,仿佛此地生来就与生命无缘。就是这样一个恶劣的险境,却被文殊菩萨所看重,她发救渡生灵之大愿,决计改变这里的气候环境,意欲借东海之水,消除五台山的酷热和严寒,彻底灭掉风沙之害。

深居龙宫的东海龙王,养得五个儿子,他们性格暴戾,孤傲无比。施风布雨时不免任意使性,致使生灵遭殃,老龙王很伤脑筋。他久慕文殊菩萨渡化众生之功力,心想,若能让其龙子得到教化,真是万幸啊!

一日,东海龙王来到五峰山,祈求文殊道:“大圣居此高山佛境,真是不同凡俗。我那五个儿子愚顽不化,我特来请你前去讲经说法,早日渡化他们”。文殊菩萨答道:“我乃东土大圣,恪守戒律便是本份,离开道场外出讲经化缘都是有违戒规之事,怕是不妥吧?”龙王听了有点着急,乞求道:“烦请菩萨破例一回吧,只要如愿,我东海龙宫的所有珠宝玉器、金钱财物任你选取,当作酬谢”。文殊菩萨见龙王如此情切,沉思片刻道:“那就破例一回了”。说罢,腾云驾雾,直朝龙宫而去。

老龙王将五子齐集龙宫,恭听文殊菩萨讲经说法。连续数日精彩的演讲,直使龙子及龙宫眷属俯首聆听。不几日,五龙子施风布雨再未使性兴风作浪,龙宫也一改往日的躁动慌乱,显出一派宁静。东海龙王自然十分高兴,非常感激菩萨教化之恩德。

临别,东海龙王引领文殊菩萨观赏了海底风光,观看了珠宝玉器和兵刃剑戟,执意要让文殊选取宝物。文殊菩萨微笑说:“贪取财物是僧家一大忌讳,你的心意我领了。不过,你既然如此仗意,我就不客气了。你的任何东西我都不要,只想要你龙宫门口的一块石头”。面对文殊菩萨的要求,老龙王面露难色,稍一停顿说:“那只不过是一块顽石,是孩儿们施风布雨回宫后戏耍的地方,没什么大用场,菩萨还是挑选他物吧”。文殊菩萨道:“虽然是块顽石,但这石头色青厚重,我带回去一来装点五峰山色,二则改变光山秃岭的面貌”。龙王依然没有应允,但他既已夸下海口,所以又不好回绝。

原来,那石头长有五丈,宽有九尺,厚度六尺,名为“歇龙石”。平日里,龙王五子施风布雨归来,躺卧其上,就能起到养精蓄锐的神奇作用。在东海龙宫,除了定海针为一件至宝之外,就数这“歇龙石”珍

西台顶,又名挂月峰,海拔米,顶部平坦,方圆一公里,顶部的石海巍然壮观。西台周围有灵迹十七处,其中最著名的有,魏文人马迹、八功德水、二圣对谈石、牛心石、石门、秘魔岩、龙洞等。西台建寺法雷寺,始建于唐,主供狮子吼文殊。西方,在五行中属金,金是稀有物,具有沉降作用,对水火等形成的灾害有抑制功能。到西台里朝礼,可以避水火之邪气,得金石之沉降,脾气暴烈的人变得稳重,即使一触即发的凶险也能避之远去。文殊大圣西来东土,入教传法,以大智度化众生,将五行巧妙地纳入自己的修习实践中去,将中西文化有机融合,把互为生克的五行拿来教化众生,“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等中国元素充分体现出来,使众生在生命的旅程中体会到了避让、互敬、相持等,都是人生大智慧

所谓魏文人马迹,就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岩上有印记一样的花纹、好像人马的足迹。很早时候,民间就认为北魏孝文帝曾经来到过这里。所谓牛心石,居处于西台脚下中西台连接途中,这块奇石是一块突出于山地平面的绿片岩石,高10米,长30米,宽3米,灰兰色的巨石上间或出现血色红,与牛心极为相似,史称牛心石。民间传说,远古时候,有一位自雁门代州而来的僧人,因他年幼时生性迟笨,记性极差,家人以为他是个天生的呆子,便于十二岁时送他到五台山落发为僧。出家之后,也因记不住经文不能上殿念经而专给寺里干一些苦力活儿,直到三十多岁,还是笨拙依旧,大家都把他当作呆子,还取了个外号叫“笨牛”。一日早课完毕,众僧人都到斋堂用餐,唯独笨牛没去。他独自一人坐着生闷气,他心想自己天生愚笨,枉在世上为僧。在一个冬日的雪天,他发愿赤脚登台祈求文殊菩萨度化。并在心中想到,纵然是冻烂双脚也要找到大圣住处。这样口念佛号,赤脚去过了四座台顶,那日到了最后一座台顶的西台脚下,实在因饥寒交加而跌倒在地。不一会就进入梦乡。在梦中,他见到一位白须长老在一座雪峰上端坐,不禁心生希望,莫非这就是文殊大圣?便向长老连连跪拜:“师父可知大圣住处?”老僧道:“你找他为何?”笨牛说:“贫徒儿天生愚笨,若能找到文殊大圣,便可为我开启智慧”。长老见他态度虔诚,接着告他:“你在前世曾经做过僧人,却因贪图过寺里斋供布施,玷污了佛法,死后堕入地狱畜牲道,曾为牛,今世虽然转为人身却依然是牛心。你既然这么虔诚悔罪,必是与僧家有缘,那我就为你换心吧……”说毕,长老用如意钩取出了他的心脏,让他看时,却见与牛心一般无二。长老将这牛心放于一旁,取来一颗人心安于其内。“笨牛”身子一欠方知是梦,但他顿觉神清气爽,迅速返回到寺里,跟着众僧做功课。谁料,以前什么都记不住的他念起经文来居然可以倒背如流。剃度师非常奇怪,却也万分高兴,选了一个吉利时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剃度仪式,并正式收他为亲传弟子。

西台有名寺为法雷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正殿内供狮子吼文殊,象征文殊菩萨的广大威猛,庄重的文殊塑像,表现出开启愚顽,觉悟众生的奇特魅力。人们登西台多选七八月间,踏着月夜观赏西台顶。只见一峰耸峙,众山重叠,西望挂月弯弯,每个人都变成了月宫仙子。

西来寺八功德水西来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五台山最早的十几座寺庙之一。传有二梵僧,飞临八功德水,禅坐在不二石上入幻化三昧,一夜造七十二间梵刹阁楼,金碧辉煌影彻天地。后世弟子们为纪念祖师建寺恩德,尊为西来寺,沿用至今。在当地称为先有八功德水,后有五台山。

日本天台宗山门派祖师圆仁法师(-)于公元年到大唐求法,期间巡礼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并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其中记载:

从台西下坡,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两个大岩相对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许。岩上皆平,皆有大石座。

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见对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师子蹄迹,蹋入石面深一寸许。岩前有六间楼,面向东造。南头置文殊像,骑双师子;北头置维摩像,坐四角座。

近于座前,西边有一天女,东边有一菩萨――手擎钵,满盛饭而立。又于此楼前更有六间楼相对矣。人云:“见化现时之样而造之矣。”楼东行百步许有八功德池,水从大岩底涌。

吉祥寺

吉祥寺原名古佛庵,位於中台南麓溪上,在繁峙县茶铺乡富庄吉祥沟。创於唐代,思昙和尚重建,离尘和尚继修。明弘治年间,比丘尼净玉易庵为铁瓦殿。

明未,三昧和尚开始传戒。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钦命督理五台山札萨克大喇嘛罗藏陈盆鼎新寺宇,更教协会会长能海法师於此弘律传戒,又谓吉祥律院。

狮子窝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文殊菩萨从离隔万里的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恰似雷鸣,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到,我佛弘法喻狮子吼,看来此处必是弘法之地。遂点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

从此之后,这位菩萨便云游五台并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台山成为佛门圣地,文殊道场。

在五台山,到处可以看到一种高耸云霄的建筑物一一塔。有的塔耸立在高山上,有的塔耸立于山下,还有的筑在寺院的庭院里。它不仅点缀着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而且也是我国文物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佛塔来自印度,梵语称浮屠。据佛教的意思,佛火化后剩下的骨烬,埋在塔下,可以得福,所以塔是埋葬佛骨舍利的坟墓。

万佛宝塔的传说

万佛宝塔是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筑,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新皇帝登基年龄甚小,其母李娘娘,整日为国事担忧,恐江山有变,为祈愿国泰民安,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忽一日,娘娘似来到一处,周围有五座大山,近前有一对绿色狮子,狮子后有一宝塔,巍巍而立,千万诸佛绕塔而坐,佛光万道,祥云缭绕,一片祥和之象,娘娘欢喜非常,从梦中醒来。事后娘娘一行暗访五台山,来到狮子窝处,见到寺前两尊绿三石狮栩栩如生,寺中确有一塔,名曰:狮子塔。寺院正处五台之中,娘娘赞叹此间正是梦中所见之处,便将破旧的狮子塔拆除,在其原位建造一座十三层大塔,由于塔皆是琉璃佛像构成,且塔内外筑成佛恰好一万尊,故名曰:《琉璃万佛大宝塔》,自建塔后,明朝中叶,进入昌盛时期

南台顶,又名锦绣峰,海拔米。这块冰缘地貌上,呈现出亚高山草甸,顶部花繁叶草貌,山麓森林密布。南台也称鲜花山。周围灵迹二十一处。南台顶有寺院,名为普济寺。为隋朝所建,主供智慧文殊。南方在五行中属火,火的寓意十分殊胜,是赤色,预示人生走向光明。世间万物归于火,朝礼祈愿者,无论是怎样地处于生命低谷,也可在智慧文殊的加持下,如一团升腾的火焰,闪烁起来,从此走向高峰,争取生命价值的实现

南台顶由来名普济寺。据《清凉山志》载;普济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性善诗中对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召绕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这足以说明南台风光之秀丽。原普济寺内有明洪武二十年()晋王、颖国公等游台碑记和明万历二十八年()、康熙五十三年()修葺碑记。寺内3间前殿,内供脱沙弥勒佛像;5间正殿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画像碑;后殿为石窑洞3间,内置一尊石雕佛像和两尊菩萨塑像,其中,石雕普贤菩萨像,做工精细,色泽古朴,当为宋,元时期遗物。普济寺现有三佛殿和后殿两处主要建筑,三佛殿内供横三世佛,而后殿内则供狮子吼文殊菩萨,佛相庄严古朴,笔触细腻遒劲。在普济寺东有一石雕覆莲瓣,下为人,塔身高16米,7层,上部为瓶形,青石裹外。沿塔内旋梯上登塔顶,南台风光尽收眼底,游人至此,如入仙境,总有意犹未尽之感,直叫人留连忘返。普济寺西南月3公里山丘顶有古南台,坐落着一座废弃古寺,是普济寺的下院,几十年前成为了微波站,现在正重恢复为寺庙。南台顶南侧山麓,有古十大青寺之一的灵境寺,始建于公元多年,坐落于灵境沟中。沟中山泉丰沛,景色旖旎,美景天成,是徒步旅游者去佛母洞的必经之地。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9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