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12岁老人的长寿经,简单几句却有大
他岁还在写出、出书, 还会上网、用智能手机; 他岁开博客、写文章, 太厉害了! 他就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 今年年初,周有光先生在北京逝世。在去世前,他刚刚度过自己的岁(虚岁)生日。他于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有评价说,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的长寿经,更值得所有中老年朋友们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一、长寿五句话 1.病从口入,小心撑出来的病 我以前在银行工作,很多人请客,一些人拼命吃,而我就不乱吃东西。我记得以前我在上海有一个顾问医生,他告诉我大多数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乱吃东西不利于健康,宴会上很多东西吃了就应该吐掉。 俗话说“病从口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哪个不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身体不需要,还拼命吃,反而损健康。吃要健康,没有饿死的人,只有撑出来的病。饮食上,我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但是牛奶和鸡蛋都不能多吃,鸡蛋一天一个,上下午各喝一杯红茶。 2.心宽寿长,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不生气 我对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很多年以前我有失眠症,睡不着觉。“文革”时期我被下放到农村,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我的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任何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生气。 有两句话我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突发意外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错怪冤枉也不生气)。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羡林写过《牛棚杂忆》,各种罪名,都不要生气,都不要惊慌。这就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功夫。想长寿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3.生活越简单越好 我的生活简单: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我每个月发表一篇文章在报刊上,是杂文。穿衣服也简单,别人送的漂亮衣服没有机会穿,因为不怎么会出门,穿出来也觉得不自由。 以前认为我们不可能长寿,因为青年时身体都不是挺好。我年轻时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时,家里的老妈妈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给我们算命,说这对夫妇只能活三十五岁,我们就笑笑。我觉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我们自己改变了我们的寿命。 我们的生活比较简单有规律,不乱吃东西,不抽烟,不喝酒,喝酒就喝点啤酒。我想,生活有规律,胸襟要宽大,碰到许多困难,胸襟宽大就无所谓。 4.人到老年,我一直坚持“三不主义” 人到老年,我一直坚持“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 不立遗嘱家庭和睦,不过生日忘记年龄,不过年节生活平淡。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越好,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越好。 5.夫妻生活要做到“举杯齐眉” 我的太太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我喜欢喝咖啡,她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 喝茶、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我们坚持了一辈子。虽然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夫妻两个人是生活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只有天天开心,才会身心都健康。反之,三天吵一架,五天打一架,不仅谁都不开心,还伤身体损健康。 在世界上许多事情不可能样样都顺利的,吃亏就吃亏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做人胸襟要宽,不生气,家庭里的许多事情都是一点点小事情。 二、最好的长寿滋补品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大意为: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教育人们,不要认为自己年岁大了,再学也没用了,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学无止境,即使自已年岁大了也不要放弃学习。) 85岁那一年,我离开了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又经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年后的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这百余年间,遇到许多大风大浪,最大的风浪是抗日战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颠沛流离20多年。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重庆,日本人的一枚炸弹在我身边爆炸,旁边的人死了,我竟没有受伤。“文化大革命”时期,我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跟着大家宣誓“永不回家”,可是林彪死后,大家都回家了。 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是无意中逃过了“反右运动”。年10月,我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放弃上海的经济学教学职业。过了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反右运动”在上海以经济学界为重点。上海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自杀了。我最优秀的一位研究生也自杀了。经济学教授不进监牢的是极少数。20年后改正,他们中一半死去了,一半衰老了。我由于改了行,不再翻我过去的经济学旧账,逃过了一大劫难。“在劫不在数!”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我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把81岁作为1岁,从头算起。我92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年轻时,我的健康状况不佳,得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的时候,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35岁。现在早已超过两个35岁了。算命先生算错了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医学进步改变了我的寿命。 从年冬天到年春天,我因重病住院。我的99医院里过的。医院的工作人员送我一个蛋糕,还有很大一盆花。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就在窗子外面偷偷地看我这个老龄品种,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死去,叫作“圆寂”,意思是功德圆满了。可我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我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晚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首先想了解3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历代帝王歪曲历史、掩盖真相。考古不易,考今更难。苏联是新中国的原型,新中国成立以后,略作修正,未脱窠臼。苏联瓦解以后,公开档案,俄罗斯人初步认识了过去。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于戴高乐主义反美,共产主义反美,美国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可知,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变得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会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我把部分读书笔记改写成短篇文章,供自己备忘,并与同好们切磋。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天真盲从,年老的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作“两头真”。“两头真”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我家发生过一件趣事。著名的漫画家丁聪,抗日战争时期常来我家。我们一家都很喜欢他,叫他小丁。我那6岁的儿子十分崇拜他。一天,我在家中闲谈,说小丁有点“左倾幼稚病”。我的儿子向他告密:“我爸爸说你左倾幼稚病!”弄得小丁和我都很不好意思。多年以后,我的儿子到了70岁的时候,对我说:“其实那时爸爸的左倾幼稚病不亚于小丁。”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作“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我患白内障后换了晶体,重见光明;我患耳聋后装上助听器,恢复了部分听觉。转暗为明,“发聋振聩”,只有科技能为老年人造福。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寿滋补品。 ——原题为《老来读书》,摘自周有光所著《百岁新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文章综合来源:北京晨报、老中医养生、搜狐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鲁智深为什么是圆寂
- 下一篇文章: 封印背景等级封印的故事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