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八纪念日这尊大佛前高僧辈出
外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09740.html 年上传下喜法师有幸于新昌大佛寺剃度出家 公元一九九四年六月初八 花果繁茂的江南正值盛夏 浙东新昌 古以“东南眉目石佛高大”名扬天下 这一天 石城大佛寺的千年弥勒大佛前 迎来了一位青年剃除须发 青年有幸亲临的大佛久负盛名且曾高僧辈出 它开凿于南北朝齐梁年间 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南朝刘勰用笔近三千字 作《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称大佛“敬拟千尺,坐形十丈” 赞曰“种智圆照,等觉遍知, 扬万化于大千,摛亿形于法界” 孟浩然曾礼拜大佛赞诗一首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新昌大佛寺弥勒佛 渐渐形成民众弥勒信仰 引十方信众纷纷前来朝圣礼拜 一时“名山千古仰,弥勒万家朝” 年明旸大和尚为悟道方丈升座送座 这尊江南第一大佛和千余尊小石佛,经历了千年的时光荏苒,目睹了东南佛国的变迁。一如既往地慈笑看世间,以宽宏大度容天下,以慈心悲愿等待有缘。 三年前,中国佛协副会长明旸大和尚,专程赴新昌为大佛开光典礼主法,为悟道方丈升座送座。 悟道长老呕心沥血重振大佛寺雄风,住持道场弘法利生为人崇敬。其座前净友、净旻、净庆等众法师,承老和尚家风“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多宗弘扬,普利有情,现已成中坚力量。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地位凸显,历朝历代高僧辈出,名扬海内外。 东晋名僧昙光大师时见新昌南明山气象不凡,环境十分清幽,便隐于石室修行,欣然在此建立道场,遂成开山祖师。 “般若炽于香城,表刹严于净土”,佛教中国化始于“格义佛教”,而“六家七宗”中新昌剡东占其六,江南般若学研究弘化中心逐渐形成,新昌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发祥地。 晋代高阳人于法兰自小异能, 年少出家精勤为业, 日以继夜研习经典。 求法问道必在众先, 弱冠之年风神秀逸。 道振三河名流四远, 住锡石城义解高僧。 此后于道邃师法兰, 十六出家学业高明。 内外博览洞谙殊俗, 尤巧谈论高简素雅。 住石城山创缘会宗, 列高僧传正传大德。 魏晋时期清谈代表人物支遁大师,“标揭新理,才藻惊绝”,令群儒无不叹服。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创立栖光寺,讲经说法,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食涧饮,浪志无生,于《道行般若》用功极深,“白黑钦崇,朝野悦服”。 后世高僧竺道潜、竺法蕴、竺法义、竺法猷、竺道壹、于法开、竺法崇、支昙兰,先后于新昌境内习禅讲经,广研释典,演说法华大义,六家七宗始创渐成。 时至南朝风和景明,法味更浓,祖师慧静、昙济、僧护、僧祐等大德,厉行精苦,风姿秀整,容止可观,安住剡东,修道传教,位列高僧榜。 齐梁高僧僧祐律师幼时随父母入寺礼佛,便执意留下做小沙弥不肯返家,14岁时先后投法达、法献大师门下学习,达大师“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献大师“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僧祐律师接受严格系统僧仪律法教育,为日后弘扬律学奠定基础,后师从法颖大师,随侍学律达20余年,尽得心传,卓然为一代律学高僧。南朝律学以弘传《十诵律》学为中心,影响深远。 隋唐盛世,物华天宝,备崇佛法,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曾收隋炀帝为徒。隋文帝开皇十七年,祖师应诏请,进京途中,路经石城寺顶礼膜拜石弥勒大佛,并预言日后将于大佛前圆寂,今日“智者大师法塔”万世流芳。 新昌大佛寺智者大师纪念塔 其弟子普明大师、灌顶大师,潜心天台,集结智者大师遗著。道宣律师传为僧祐律师再来,新昌大佛寺《宝相寺宗谱》尊为列祖玄俨律师住石城寺,修弥勒佛,功同再造。 神楷祖师石城述作,素有巧性,映水塑貌。皎然、灵澈祖师高吟乐道,留诗数首。寂然祖师遍访天台胜境,情钟此地佛事兴。 及至宋元,释学亦浓,吴越嫡孙端裕祖师屡到石城山,参拜先祖修缮的宝相寺石弥勒大佛。济颠法师游戏人间名扬天下,云游宝相寺为大佛贴金迄今如新。 融照祖师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得其法者居简、宗矩、宗权皆法门龙象,炳同祖师出生新昌仗锡诸寺,同为正传大德。 明清法盛,朝野皆崇。怀渭祖师主宝相寺,五时八教多有启迪,所著四会语录及诗文若干卷行世。 近代净土高僧印光大师,曾为新昌大佛寺座上宾;南山律宗十一祖弘一法师,为大佛寺书写诸多墨宝;兴慈法师出生新昌尊为天台宗四十二世祖;当代高僧海灯法师抗战前专访大佛寺,顶礼膜拜石弥勒大佛;当代高僧通一大师曾出任大佛寺寺管会主任,重组僧团,重建大佛寺,功不可没。 代代高僧,灯灯相传 继往开来,传法不殆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高提祖印,与时俱进 忆念祖德,感怀先贤 勤勉奉行,金石为开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26年来,祂的生命始终在我信念的最高处…… 舍利,是一种证明 我们携手同行,是二十二年前闭关的延续 一个人身心达到这种状态,就是福禄寿增加的时候 乘愿再来的人有什么特质 蓬莱拾遗 要每天呵呵呵呵,哈哈哈哈…… 甘露醍醐 选择出家,是放下了,还是提起了?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9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僧行迹玄奘法师传68谒见太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