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醉美家乡图片妆染生活声音讴歌生命

九龙戏珠大云院

作者:江雪本期编辑:叶子

本文来自平顺县《大云院》导游词

原文字,此为删减版。

大云院原名仙岩院,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年),是我国唯一存有五代壁画、建筑木构最早使用普拍枋实例的寺院。

大云院位于平顺县城北35公里的北龙耳山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邻浊漳水,僻静幽深。这里有一句俚语自古传颂:“新风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股倒流水,八十二个连环洞,九龙戏珠大云院。”大云院所处的新风村即现在的实会村。当时的实会村非常繁华,一里路就有一座观音堂,如今观音堂已经不复存在;而八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即今天平顺实会村的藏兵洞,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寺院后面的九条山峰,蜿蜒盘旋好像九条长龙,形成了一个度的弧圈,将大云院紧紧环抱,大殿后面有一圆形山丘,酷似宝珠,九龙戏珠大云院因此得名。大云院总占地面积为平方米,为两进院落。大云院建筑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建筑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强调“尊者居中”等儒家之“礼”制。这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大云院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大佛殿(亦称弥陀殿)、三佛殿,前院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和地藏殿,后院东西厢房已毁。传说中大云院的创建,与唐国公马三保还有一段难解之缘……话说时至五代,马三保虽早已去世,但当时皇上身边有个很有名望的风水先生,根据国公爷活着时赞美家乡的顺口溜辗转来到新丰村(今实会村)看风水。一到此地,感觉如同来到仙境一般,满山遍野青松翠柏,一年四季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叫绝的是云烟笼罩中的“九龙戏珠”仙岩院,一看地势即知不同凡响。远处有巍峨的案山,近处有高大的靠山,南边是奔腾的浊漳河,北边是朝阳的双峰山。他在这里转游了三天三夜,感觉此处不仅和国公爷说的一样美,更主要的是风水好,龙脉旺,便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面见皇上呈报勘察结果:“皇上,新丰村(今实会村)的龙耳山风水好极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如果不在那里建一寺庙,镇一下龙脉之气,恐怕新丰村再出的人物就不是马国公那么大的官了……为了您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宁,快降旨在那里修一寺院吧。”皇上一听若不修寺院会危及他的江山,便马上降旨在此修寺。寺修成后,由于山中有一仙岩洞,便取名为仙岩院。仙岩院为什么会更名大云禅院呢?“大云”之称与武则天有关。平顺由于地处深山,较少受到外界影响,所以,虽然大山之外世事变迁,战火纷飞,到了五代,这里的寺院不仅保留了初唐的风貌,在寺名的取用上,仅仅用了45年(年建寺,年更名)仙岩寺之名,之后便一直沿用了年前大周女皇天下一个遍地辉煌的寺额——大云禅院。而且,这寺名还是宋太宗御赐,如碑文所讲:“幸蒙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平兴国八年(年)三月七日特降刺额,改仙岩为大云禅院。”大云院的修建与唐太宗大臣马三保有关,“大云”之称与唐太宗才人武则天有关,无论修建还是更名,大云院都打着深厚的大唐印记。大云院有三宝:一殿、一画、一塔。山门——天王殿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了殿堂的样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中间的大门叫空门,左边为无作门、右边为无相门。正门是给重要人物走的,普通人只走偏门。这与北京故宫午门相似,谁能从正门走是讲究规矩的。午门有五个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大云院没有山门,我们看到的山门为天王殿。天王殿建于清代,广深各三间,悬山式屋顶。一进天王殿,只见台座上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箕琚而坐,大肚子滚圆凸出,极为醒目。手掐串珠,喜眉乐目,笑口常开,那是佛国众多的佛爷中最受人们喜爱的“笑佛”弥勒佛,也称布袋和尚。天王殿通常供奉有六位人物,还有一位叫韦陀,与弥勒佛背靠背。韦驮神态严肃,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相传弥勒和韦驮两人原本各主持一个寺庙。弥勒面带笑容,人缘好,香火旺,但他不善管理,年终算帐时亏损;而韦驮不苟言笑,香火不旺,捐善款的人少,年后算账也是亏损。佛祖一看,你们俩还是合作一把吧,于是在一个庙供奉。自此随和的弥勒佛在前面笑迎八方来客;后面韦驮神态庄严、手执降魔杵维护佛法庄严。两人各得其所。大云院的天王殿没有韦陀,但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这四位天王主宰人间“风调雨顺”:南方增长天王,职“风”;东方持国天王,职“调”;北方多闻天王,职“雨”;西方广目天王,职“顺”。大云院一宝——弥陀殿。大佛殿,即弥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因供奉阿弥陀佛而得名,为五代时期复建的,其建筑风格保留了初唐的样子。是我国仅存的四座明确纪年断代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这是大云院极其珍贵之处之一。大云院大佛殿的极其珍贵之二,在建筑上新增加了一个构件——普拍枋。在阑额上加施普柏枋的做法,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大佛殿的极其珍贵之处之三,在斗拱。中国人的祖先很会摆弄这些原始的木头,勾心斗角,相互叠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组合形式——斗栱。斗栱不仅仅起支撑屋檐的作用,更是古建筑发展演变的年历。大云院大佛殿的栱枋用材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四等材规格。因而,大佛殿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大佛堂的极其珍贵之四,在于翼角椽的布列为早期平行布角椽做法的实例。除大云院大佛殿外,此后再也不曾见到此做法的实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五十多年的短暂历史在战火兵燹中烟消云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了四座这一时期的木构建筑。这些珍贵的建筑在战火硝烟、风雨飘摇中坚持到了今天,成为“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中弥足珍贵的藏品。大佛殿供奉的主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是寺观和石窟中常见的佛像。左边为大势至菩萨,手拿莲花经版,右边为观音菩萨。大云院第二宝——五代壁画。大云院最珍贵的、堪称无价之宝的是大佛殿的壁画。这是迄今所知的我国古代寺观殿堂中唯一保存的五代壁画。这也是除敦煌莫高窟外,我国寺观殿堂壁画中仅存的五代壁画作品。这些壁画内容为维摩经变、西方净土变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东壁依据《维摩经》绘制的维摩经变,是弥陀殿壁画之精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王维特别喜欢维摩诘。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便来源于维摩诘。大云院五代壁画讲述了生病的大乘佛教居士维摩诘与文殊等众菩萨探讨佛法的故事。释迦牟尼在毗耶离城庵摩维园中说法时,维摩以称病为由,与释迦牟尼派来探病的文殊菩萨论证佛法的奥妙、义理的深邃和学佛的途径,反复阐明出家住寺不是学佛的惟一途径,觉悟和达到佛教解脱的彼岸主要在于内心的修养。文殊菩萨对维摩所阐述佛教理义的大才大智十分崇敬。这段佛经故事被惟妙惟肖地绘制在大云院的墙壁之上。方丈的来历

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的卧室只有一丈见方,但是容量无限。禅宗寺院用此说来比喻住持所居的寝室,故住持亦称方丈,俗称堂头和尚。这是因为“出堂”(正式列队进入大殿或法堂)的时候,住持走在最前面。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沾花惹草”的来历奇怪得很,凡散落在菩萨身上的鲜花,都不沾身而落地,惟独散落在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却紧紧贴住飘落不下。纵使舍利弗等人一心想拿下,却不能如愿。这就是“沾花惹草”来历。天女见他们如此,就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将花朵拨开呢?”舍利弗说:“因为那种花飘落在我们身上是不如法的,因此才想把它拿下。”“不如法是指……”舍利弗说:“佛制比丘是不准香华着身,香华着身是犯戒。如今这样捉弄我们,岂非违背诸法无差别的花吗?”天女回答说:“结习未尽,固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意思是这样说是不妥的。花瓣就是花瓣,它本身没有什么合不合戒律的分别,这种分别只是你心中的妄想。天女接着又指着那些身上没有粘着花瓣的菩萨说:“你看他们不把花瓣看作是花瓣,花瓣就不粘身了。心中有分别妄想,所以花瓣要粘在身上。”

大云院壁画施以蓝、绿、赭三色,墨线勾勒,采用重彩平塗,间以晕染点缀,线条变化有粗细浓淡之分,上承晚唐“焦墨薄彩”风格,与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这种处理,可以看成是绘画史上由重彩向水墨的过渡。新儒家学派大家徐复观曾评价说:“唐代彩色革命的另一成就,是以淡彩代替浓彩。淡彩在颜色上的意义,与水墨完全相同。”整个画面色彩除遍塗铅粉外,多以青、绿、白、朱红、土黄为主,间以使用少量赭石和椶色,深沉古雅。在冠带、簪花、璎珞、帔帛、飘带以及刀、叉、剑、戟等武器上,均加施沥粉贴金,更增强了画面富丽堂皇的风格。

人物是实,山水为虚,唐代之前,人物始终是绘画的主题,山水居于衬托地位。宋代以后山水反客为主,成为画家心目中最重要的主题,并且不再强调写实,而是突出表达情感意绪的写意精神。弥陀殿内壁画关于人物山水的处理,恰恰体现了由人物占主体向山水占主体的过渡,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趋势。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初创期,形成彩墨(青绿、金碧)和水墨两个发展方向,以青绿金碧的李思训和水墨的王维为代表性山水画家。到五代,中国画发展逐渐成熟期,宋代进入到鼎盛期,出现追求写实和写意时代风格,形成工笔和意笔的两个发展方向。

大云院壁画不仅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趋势,其中还有五代江南山水画派的“平淡天真”的特征,画面清新自然,笔墨秀润、淡雅、温和,与北方画派荆浩的“高远”不同,体现着南方水墨画的“平远”。由此可知,在交通不便的五代时期,南北方文化是有交流的。大云院壁画推测出自一位南方画师之后。这位画师有高超的画技,他没有沿用壁画一般做法,先使用“粉本”或者拓稿,而是直接在墙上勾出底稿进行创作。五代十国为时甚短,历史遗物甚少。大云院弥陀殿五代壁画是为寺观壁画与早期彩绘之珍品,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更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大云院壁画,从某种程度上标示着一个新的绘画时代的到来。三佛殿三佛殿,建于明清晚期,面阔五间,进深单间。坐在正中间的这尊佛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左边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右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三佛也叫“横三世佛”(以空间概念来论)。两山墙壁画为十八罗汉,北壁两边为护法金刚。殿内梁架,稍加砍削即用,清代建筑却有元代遗风。龟驼碑为《刺赐大云禅院铭记》碑此碑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四米,其中碑额高一米,身高2.30米,宽1.30米,厚0.40米,刊刻于宋天禧四年()。为大云院现存体量最大,记载内容最多的碑刻,为研究大云院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一般寺庙的龟都是坐北朝南,与寺庙方向相同,而这只龟坐南向北,并且还是个没头的龟,这是为何呢?这里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寺庙刚建成时,佛祖点化了一只龟到此看守寺院。刚开始,此龟和其它寺庙的龟没什么两样,也是坐北朝南。一来看管寺院,二来潜身修炼,以便将来能成正果。由于南临浊漳河水,龟生性爱玩水,每天一抬头就能看到奔腾不息的河水,龟便生了到河里喝个痛快,玩个痛快的念头。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受四方香火供养和佛光呵护,龟渐渐有了灵性,也动了凡心。每到夜深人静,寺僧睡熟后,它就溜出去,下河上山,进乡串村四处游逛寻乐,待天亮前再悄悄返回原地。这样游山玩水了一段时间,它渐渐感到单调乏味,就打起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歪主意,每次嬉水都会摇身一变,化作一美男子到村里祸害一通。久而久之它的行踪被对面的南龙给发现了。南龙一气之下就把它告上天庭,玉帝就派吕洞宾到凡间了解情况。果如南龙所言,于是将它擒获正要行刑。龟央求说:“你斩我,我活该,不过我有一事相求,按规矩我该坐北朝南,可是南龙告了我的状,我恨南龙,永远不想看到它,更不想以一副无头丑相面对它,所以我想坐南向北。”吕祖满足了它的愿望,斩了它的头,让它坐南朝北,之后又托来一块大碑,压在它的背上。大云院第三宝——七宝塔。七宝塔位于大云院寺院西南面数十米高的山岗上,原是一座青石雕刻的七级塔,现存五级,残高6米,为五代时遗物,建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年)。所谓“七宝”是净土宗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盛景。《无量寿经》描述这里的国土由“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合成为地”。这里的树是七宝合成,神位们穿的衣服也是七宝妙衣,吃饭用的餐具也由七宝做成。自然信奉净土宗的仙师园寂后,安放灵骨舍利的浮屠也就称为“七宝塔”了。七宝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此塔设计精巧,造型俊秀,雕刻讲究,结构得体,独具匠心,且有确切记年,为我国五代石塔中的精品,也是国内少有的珍奇文物,具有极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大云院南米处,相传是三国马超避兵的地方藏兵洞。大云院四周还可看到大天桥、唐朝贞观年间新兴县公马三保墓地等许多古迹名胜。它们和人云院相映成趣,形成一组美丽的文物景观。年,大云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主编寄语:

斟一杯花茶,细细品听,沐一轮明月,静静欣赏。让那隐藏在声音背后的浪漫心情和鲜为人知的心悸感动在娓娓动听的声音中绽放。愿沉睡的文字乘着飞翔的翅膀,在纷繁的红尘中陪您度过一段诗意时光。

欢迎您走进《印象水乡》,聆听花语,笔墨留香,传递美音。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