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真长老示寂已是三周年。觉性湛然本圆融,真心念佛愿力宏。胜功回向极乐国,了悟无生万法同。长老于年3月16日(农历正月二十六)上午11时安详示寂,世寿83岁,僧腊72春,戒腊61秋。

长老江苏南通人,年9月9日生,南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高僧辈出之地,信佛学佛的风气在当地百姓中甚是流行。长老少年出家,童真入道。依止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协会长茗山长老为师,乃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传人,曾追随茗山长老在苏、浙、粤、沪等地讲经弘法。

与长老结缘是在上海玉佛寺一年一度的觉群文化周的研讨会上。第一天入会场时恰与长老同行,彼此交换名片,简单说了几句话,便各自入位开会。后来在开会的两天时间里与长老交谈了好几次,记忆深刻的是长老对佛门礼仪制度的详尽介绍。长老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的谦逊、平易、和蔼,说话总是慢慢的,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平和,给人真诚的温暖。

回京后不久便收到长老托人寄来的墨宝及两本书,完全没有想到,竟会有这样的福报,一面之缘,长老会这样平等慈悲相待我这个晚辈。

由此因缘便开始留意长老的信息,感受着长老这一代人的情怀与使命,并时时感染并鼓励着我。

一、僧伽教育的使命感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菩提树下悟道,鹿野苑初转法轮,佛法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的诞生。两汉之际,高僧西来,法流东土,从此佛光普照,寺塔林立。经法显、玄奘、义净等先驱走过漫漫黄沙,跨越惊涛骇浪,求取来一卷卷经典;经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大德“畅显神源,挥发幽致”的不懈努力,使得经籍完毕,法义齐全,来自遥遥天竺的佛教终于在莽莽中原落地生根,结出灿烂的花果。佛教从初传中土之日起,便开启了“中国化”的模式,悠久古老的中国文化以恢弘的气势与博大的胸襟接纳了来自异国他乡的佛教,并将它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从道安、慧能到太虚,中国佛教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古德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人说:佛法弘扬本在僧。何谓僧呢?明教嵩禅师曾写下《尊僧篇》:

教必尊僧,何谓也?僧也者,以佛为性,以如来为家,以法为身,以慧为命,以禅悦为食。……其防身有戒,摄心有定,辨明有慧。语其戒也,洁清三惑,而毕身不污。语其定也,恬思虑正,神明而终日不乱。语其慧也,崇德辨惑而必然。

然而时代的车轮在飞速运转中,我们当代僧伽的气象应是什么模样呢?我们可以从长老的履历中发现,他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将一生精力投入僧伽教育之中,先后担任岭东佛学院副院长,香港佛教僧伽学院执行副院长,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院长,这都是既无名又无利,却要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菩萨志业。

长老年毕业于上海静安佛学院,深知僧才培养的不易与艰辛。他提出现代出家人的三种教育:沙弥教育,就是对沙弥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旨在僧格的养成,所以也叫养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汉传佛教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印两大智慧系统的高度集成。精神核心教育,参禅体悟,就是把善法转化为自身的体验之过程。

长老认为,僧伽教育最重要的是律仪教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在处处体现佛陀制戒摄僧的本怀。佛说法四十九年,后结集为三藏,一名修多罗(经、契经);二名毗奈耶(亦译毗尼,即戒律);三名阿毗昙(即阿毗达摩,一切论部总称)。学佛不离修,修称三学,一名戒学;二名定学;三名慧学。读经明道,体悟真诠,戒为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成法身,定成解脱,慧成般若,故修三学而终成三德。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续佛慧命,三宝住世,必自戒始。戒有多品,律仪即为基础,律仪即为起点。无论出家在家,既为佛子,不可不学佛门律仪,不可不知佛门律仪,不可不持佛门律仪,不可不现佛门律仪。律仪表法。律仪所在,法身所在。律仪庄严,佛法庄严。依正不二,律仪是昭。所以长老希望在僧伽教育这一大事因缘中,不能忽视僧伽的律仪教育。

长老曾专门写有《我对香港佛学院的建议》,从办学宗旨、学制制定、课程安排、机构设置、学员要求均有规划。他认为创建香港佛学院之议,是跨进新世纪的首善之举,是弘扬佛法的根本所在,是绍隆佛种的基本建设,是历史的重任、时代的急需。“教依人弘,法赖僧传”。提高僧伽自身内学素养,改善出家二众佛学素质,培养面对新世纪的僧材,的确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一个佛学院校,学风是根本,道风是灵魂。知识的灌输、义理的掌握与学养的育成,只能在严谨学风和清净道风的基础上方可实现。教学建设中要以学风道风为根本建设。二十一世纪办学,必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点,既要有佛教教义教理的承传性、系统性、主体性,又要有面对新时代新学僧应机施教的灵活性、圆融性。在教学管理上,必须学修并重,坚持佛教学识、佛教信仰与佛门修持三者同步精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具的僧材。

长老这些理念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如醍醐灌顶。

二、文化复兴的责任心

长老这一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骨肉相连的情结,时时不忘振兴中华文化,提升民族正气。他认为,佛教从印度传来,赖有中国文化这个母体,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并且开花结果。离开了中国古代文化,将无法理解自汉以来的一切经论的翻译及其传播,也无法去阅读、研究中国佛教史上历代祖师的大量著作。中国佛教已经不是印度佛教,是经过中国文化的浸润、吸纳、融化、转换而成了中国形态的佛教。如果不懂得老、孔、孟、庄,恐怕就很难懂得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及其中国特色的创造性发展。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儒、释、道已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DNA,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原色,三者相融相依。不通儒,焉能通释?这已是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所形成的,没有传统文化的涵养,很难阅藏知津,也很难认知中国佛教的精髓。

所以,长老一再呼吁,佛教的创新和发展,不能丢失传统,不能丢失中国历史文化的承传。社会是发展的,时代不断向前。佛家也讲无常,无常就是发展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部佛教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无论是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还是别的宗派,佛教都展现出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与创新力,它呈现出与印度佛教不一样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能丢,精神不能垮。如果文化缺失,人们不辩善恶是非,不信因果法则,社会就会出问题。人有人的品格,社会也有社会的品格。一个社会的社会品格,才是人类得以正常生活的前提。假如一个社会的社会生活完全市场化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市场化了,爱也市场化了,人格也市场化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很可怕。因而,最大的不幸是社会道德的市场化。而治理这一社会病,就要呼唤重视天地良心的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个民族的强大,除了经济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生生不息的信仰精神,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走不远的民族。

长老这样的见地正是与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佛教中国化的主题相契合。

三、佛法传播的现代性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佛陀是心灵导师,佛法是生活指南,但佛法如何让普通人受益,却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佛教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佛教文化传播所要面临的转型。长老说他行化各地,见过各种阶层的人,大家说最多的字就是压力大,生活累。现代化给人带来物质便利享受的同时,也使人坠入物欲中难以自拔,人心浮躁,不得片刻宁静,如何断舍离,摆脱身为物役的困境,让身心平衡,成为当代人群心理健康的主题。

长老以出世之心来看待入世之事,长于用现代大众听明白、能读懂的方式弘扬佛法,近年来出版有许多著作,如《心的大学》《和谐人生》《快乐人生》《感知人生》《有容乃大》《享受人生》《当管理遇到佛学》《活出禅智慧》《素往来》《一念之间》等二十余种,还有在海内外发表文章数百万字。长老的著作中多是儒释道三学并进,经律论三藏同行,体现着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宗教、神圣与世俗的共生共荣。其风格轻松自在,纵横恣意,语言精练,情感真挚,许多内容信手拈来,如话家常,洋溢着浓浓的法意禅韵。

多年来,长老巡回演讲,为紧张忙碌的人们指点迷津,为热恼的世俗生活增添一份清凉。曾给长江商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MBA班、国学班讲授《佛学与企业家精神》、《禅与心灵世界》等人文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导师之一。长老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教的义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阐明做人做事的因果道理,消除世俗对佛教的误解,为众多学员打开本有的智慧法门。

这种方便善巧的弘法风格,可从同觉寺曙提法师的回忆中感知:

恩师在日,凡遇初结法缘者,常书“无量寿、无量光”以赠之。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无量寿、无量光,都是阿弥陀佛的异名,您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写佛号送给他们呢?”

恩师看着我,笑了笑,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送他佛号当然很好啦!可是对于这些刚刚接触佛教的人,他拿到了写有佛号的书法,会怎么对待呢?有些人出于敬畏,不知道应该怎么对待才如法,便干脆收藏起来从不轻易示人;还有些人,因工作生活中的不便、怕人误解,也收藏起来不轻易示人;更有些人,因对佛教的片面了解,甚而会生起反感……那解脱的种子,又怎会坚固呢?”

“‘无量寿、无量光’就不同了,长寿、光明,挂在家里或办公室的墙上,谁见了不欢喜?一边欢喜一边念佛,在欢喜中不知不觉念佛,真谛俗谛在这里完全圆融了,你看这样多好啊。”

恩师一生弘法不辍,且善设种种方便。慈悲中不乏智慧,智慧中具足慈悲,所以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能欢欢喜喜修行、高高兴兴学佛!

阅读长老的书,的确会发现长老的著述多是通过身边平凡具体的事例或者人生的境遇,比如家庭、爱情、婚姻、职场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佛法原理,给予解答。

他说,人不能没有生活,因此也离不开烦恼。如何从生活中摆脱烦恼,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所以佛学,就是生命管理学。学佛,就是让我们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生命,就是要发菩提心,为大众尽责任。“人的最大盲点,是不懂得生命管理。人的最大弱点,是不了解生命,不尊重生命。人的最大致命伤,是缺少生命关怀。我们需要补一门课:生命的教学。”

有一次,一个政府代表团到寺里参观,长老负责接待。走进大雄宝殿,忽然一位领导问道:“法师,能不能请你讲一讲,佛和菩萨区别在哪里?”

长老说:“自利利他,是菩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就是佛。”问者先是睁大了眼睛望着长老,接着便会心地笑了。

用这样的语言弘法,接地气,好沟通。长老回忆说:我在跟随恩师茗公上人转徙江浙粤各地讲经的历程中,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宗教,都是人类的已经验。佛教的思想体系,是释迦牟尼的已经验,也是释迦牟尼以来特别是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无数祖师大德的已经验。要让我这个“未经验”来介绍佛菩萨的“已经验”,而且要让更多的“未经验”的受众来理解佛菩萨的“已经验”,这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通俗易懂应该成为向社会大众宣传佛法真谛的原则与方针。

人们习惯上将出家人称为“修行人”。修什么?行什么?长老认为,修就是转变观念、转变心态、转变自心,转向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修。行就是实践,就是去做,当然也包括了不去做。即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就是行。从这些话中,我们看到了“止持”与“作持”的通俗版本。

长老的书中有许多金玉良言,令人品味无穷,受益良多。长老说“有人强调运气。不错,生命历程中含有逢运背运。但是,运气从何处来?运从人际关系来,从你良好的心态来。你的心态不好,你的人缘不好,运气也会从你身旁悄悄滑过。运由心生,信不信由你。”

“世上本没有命运,命运在你自心。你的心灵,决定了你的人生状态。你的心灵,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只有你改变你的心灵,才能改变你的人生状态;只有改变你的心灵,才能改变你的人生方向。”

“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人,人际关系会很紧张。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人,路会越走越窄。包容心是福。量大福大。”

“为善使人知,这叫阳善。阳善易得名,今天就叫知名度。知名度一高,名高福消,若不培福造福,这知名度的‘名’也会变质。为善人不知,这叫阴德。阴德易积累,今天就叫储蓄。储蓄可以增值,愈积愈多。厚德载福,自然福报无尽。”

长老说: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大的健康是心安,最大的心安是自净其意,能够自净其意,就是成佛了。心安,天下安。心平,天下平。心中有和谐,我们的世界才能和谐。这正是人间佛教的智慧之光。

我们可以看到,长老倡导“以戒为师”的精神,是保持从佛陀传承下来的千年血脉、僧伽本色;弘扬传统文化,是不忘祖德,坚持佛教中国化的立场;著书演讲是探讨人间佛教的主旨,开拓现代弘法度众的新路径。

长老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非凡的。长老的弟子真顗法师回忆说:“师父一生为人低调,不管什么事,总不愿麻烦别人。在他眼里众生平等,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他对任何人都是平等沒有分別的。一直到他圆寂,他都是这么做的。师父生前最爱说四句话:低调,让路,低成本高效率,不给别人添麻烦。”

长老远走,但言教犹存,能与清净眼,为现智慧灯。感恩并祈祷,乘愿再来,利乐有情。

同觉寺

年春季短期出家体验营

报名啦

活动时间:年4月28日--年5月5日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年4月20日截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