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禅宗祖师慧能的故事以及开悟曾星
《坛经》:禅宗祖师慧能的故事以及开悟 ——曾星智跨学科读书笔记第12本
从现存的《坛经》版本来看,中华书局由郭朋校释的《坛经校释》是最理想的,以校为先、以释为主,不作今译,自行理悟,繁体字、竖排本。 它以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进行校释,法海本形成于-年间,是目前《坛经》时间最早的版本。 阅读这个版本,可以尽可能的接近慧能和禅宗的原本思想,而不会受到后人窜改的影响。 我最初为禅宗的思想吸引,是很多年前,在我最喜欢的导演胡金铨的电影《空山灵雨》中接触了“禅”的思想。 其中有一个片段,尤其令我着迷: 老方丈即将圆寂时,准备传授自己的衣钵,他从几百个弟子中,找出来其中最优秀的三个人:慧通、慧本、慧思。 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到庙后边池塘,每人打一桶清水回来。” 不久后,三个弟子,提着水桶回来了。 老禅师问:“你们的桶里是清水吗?” “是。” “你们的清水,是怎么打来的?” 慧通说:“弟子和师弟们同心合力,才打到一桶清水。” 慧本说:“弟子是用细沙滤出来的。” 慧思说:“听其自然。心清水自清。” 众人合力协作打出的清水、用细沙滤出来的清水,只是勤修和苦思,“听其自然”的清水,只有心清了,水才能清,要想水清,心先清。 这就是“自然”,水外在的自然,心内在的自然,水和心、内与外,自然而然。 这也即是禅,是即佛的、是顿悟的。 1、慧能朴质的禅宗,以及后世的演变 “中国佛教的禅宗,是由慧能创始的;慧能以前,只有禅学,没有禅宗。……慧能(-)创立了禅宗,而慧能之后,禅宗却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 慧能之禅,朴质无文,不加缘饰,径直倡导‘明心见性’,亦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慧能之后的禅宗,虽仍讲究‘明心见性’,却平添了许多枝蔓。 “晚唐、五代的禅宗五家,虽也都以‘明心见性’相标榜,但却宗风不同,门庭各异。‘机锋’、‘棒喝’之类饱含蒙昧主义的东西,随着五家的兴起,而逐渐取代了慧能之世的比较朴素的‘直指’。禅宗思想及其宗风,于是为之一变。 “入宋之后,儒士、文僧,向禅者多,不仅语录日繁,而且大型灯录也相继出现。‘不立文字’的禅宗,一变而为‘不离文字’的禅宗。禅宗思想及其宗风,于是又为之一变。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所谓‘拈古’、‘颂古’——以‘拈’、‘颂’古代的各种‘公案’,取代了‘直指’与‘参究’。禅宗思想及其宗风,于是又为之一变。 “北宋克勤,创作评唱,致使禅宗由‘直指人心’而演变到‘绕路说禅’。禅宗思想及其宗风,又为之一变。 “南宋宗杲,提倡‘看话禅’,把禅宗引向了更加蒙昧主义的道路。禅宗思想及其宗风,于是又为之一大变。 “元、明、清代,禅宗的主要流派,虽然仍在勉强维持其门庭,但多是在步前人后尘,拾古余吐,陈陈相因,每况愈下。甚至变‘参’禅为‘唸’禅,终而至于由禅入净(完全走向慧能的反面),徒有禅名。” 2、世界观上的真心、解脱论上的佛性、实践上的顿悟 “慧能创立了禅宗,但他并不等于禅宗;同样,禅宗是由慧能创立的,但它也决不等于慧能。 “两者之间,在其基本思想上,即:世界观上的‘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论,解脱论上的佛性论,宗教实践上的顿悟思想,是大致相同的。 “……禅宗提倡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思想的理论根据,是解脱论上的‘佛性’论。所谓‘佛性’论,就是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而且,禅宗还认为:只要‘见性’,便可‘顿入佛地’。 “这也就是所谓的‘顿悟’说。 “……金刚,乃般若系经典,它的思想,世界观上,是‘性空缘起’论;思想核心,是‘一切皆空’。……而慧能的思想,则世界观上,他是一位‘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论者,与‘性空缘起’论是针锋相对的;解脱论上,他是一位佛性论者;宗教实践上,他则是一位‘顿悟’思想的倡导者。” (曾星智思索:郭朋在这里对慧能与金刚经思想,进行了区分,并认为两者在世界观上是针锋相对的,因为金刚是“一切皆空”,而慧能是“性空缘起”,本原如此即如此,自然而然,而非一切空。所以,传统佛教让信众一切皆空,看破红尘走向出世,仿如灰灭。而禅宗是见性成佛,还归自然,本来面目。这里可以看到,禅宗在思想上,就与传统佛教,以及通常人们信仰和言说的佛教,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了,它也因此从一种宗教思想,成为了一种哲学思想。) 3、对“本来无一物”批判:并非慧能和禅宗的思想 “就拿为后人所窜改的‘本来无一物’这句偈语来说罢,千百年来,人们认为这就是慧能的思想。其实,只能说它是被误解了的般若思想,而决不能说它是慧能的思想。 “所谓‘本来无一物’,其实不过是‘本无’思想的重复:而‘本无’一词,乃是‘性空’一词的不确切的译语,是说宇宙万有,只有假象,并无‘自性’,亦即所谓‘缘起有,自性空’,即‘缘起性空’。它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般若系的基本思想。 “而‘本无’一词,以为它是主张什么都没有。其实,般若系所‘空’的,只是事物的‘自性’,至于事物的现象,它是承认其为‘缘起有’的。 “……本无,它不仅是同‘佛性’论思想背道而驰的,而且也是同般若系的‘性空’之说不相符合的。可见,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 “明代的名僧真可,曾明确宣称:佛门并非‘空门’。他说:世之不知佛、菩萨心者,于经论中见其炽然谈空,遂谓佛以空为道,牓其门曰‘空门’。 “殊不知众生‘有’病若愈,则佛、菩萨之‘空’药,亦无所施。‘空’药既无所施,又以妙药治其‘空’病,虽赖‘空’药而治,‘空’病一生,苟微佛、菩萨之妙药,则‘空’病之害,害尤非细。 “世以佛门为‘空门’,其为‘害’也,甚于执‘有’! “明代的另一名僧德清,还提出了‘空非绝无’的命题。他说: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如俗语谓‘旁若无人’,岂旁真‘无人’耶?眼中不有其人耳。 “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着,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何以为妄心?境执着不化者是。何以为真心?不取身心境界之相、了了常知、灵然寂照者是。 (曾星智注:人们误以为佛即是空,入佛即一切皆空,误以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其实大谬矣!本来不可能无一物,一切也并非皆空。自然之物,是有的,不是空的。顺应自然,自然之心,可以有这样的自然之物,这样的自然非空。性空,不是本来无一物,不是一切皆空,而是无妄心、无妄境。所以说,真正禅宗的思想,不是要人一切皆忘、一切皆空,而是悟清真心实境与妄心虚境,空的是妄心虚境,有的是真心实境,则可以物我相合,坦然静寂,自然自在了。以我们做投资时来说,就是只看市场内在的实境,市场与自我相融,淡然的作出判断和决策,而不受那些妄境干扰,不进入错误的理解、虚幻的假象、妄心的预测中,这也即是我推崇的“市场是自然的,投资是自在的”思想。) 4、佛性无性,悟即显,迷即隐 “忍大师至夜,命能入房,大师问:汝初来时,答吾岭南人佛性,与和上佛性有何差别。谁教汝耶? “答曰:佛性非偏,和上与能无别,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更无差别,但随根隐显耳。 “忍大师征曰:佛性无形,如何隐显?能答曰:佛性无性,悟即显,迷即隐。” 5、以心传心、以法传法,何需袈裟? “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大师问和上曰: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 “忍大师曰: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可持衣去。 “遂则受持,不敢违命。” (曾星智思索:以心传心、以法传法,何必需要传袈裟呢?这是五祖忍大师传袈裟给慧能时,慧能的疑问。等到慧能即将圆寂时,他命不传袈裟,从而改变了禅宗的佛法受传。这让我想起了《空山灵雨》,对寺中珍藏玄奘法师的手迹,不是把它保护起来,密不示人,而是将它广印千册惠赠世人。) 6、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法师每劝门人商量论义,时嘱正月十三日悬幡,诸人夜论幡义,法师廊下隔壁而听。初论幡者:‘幡是无情,因风而动。’第二人难言:‘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人:‘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人言:‘幡不动,风自动耳。’ “众人争论,喧喧不止。能大师高声止诸人曰:‘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耳。” 7、如来:无所来无所去,还是来去自如? “大师云:道由心悟,岂在坐耶?金刚经:若有人言如来,如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所从来,曰生;亦无所去,曰灭。若无生灭,而是如来清静禅;诸法空,即是坐。” (曾星智思索:慧能的“如来”,是无所来无所去,无生无灭。我所理解的“如来”,是“去如来”,去的时候如来的时候一样,无牵挂无羁绊,自然而来,自然而去,来去自然。来了后去,去了后来,生而灭,灭而生,自然循环,客观外在,顺应外在之自然,我们就是“去如来”,来去自如,自然自在。对于人生,对于投资,最高的境界,就是来去自如,应来则来,应去则去,一切顺应自然,外自然,内自在,就是来去自如,就是如来。) 曾星智,一个跨学科阅读的思想者,一个专注金融研究的投资者,一个自由自在的旅行者。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3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随喜助印地藏经,化解堕胎重罪功德利
- 下一篇文章: 河南岁高僧圆寂17年肉身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