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峻专栏总第期

-1-

这些年来的乡村行,还有一种意外的收获,就是顺便走进了不少寺院,有机会与方丈、住持、僧人的交谈。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又同是社会的一部分。无神论者,同样可以在此获得文化价值,找到心灵和谐,得到悟性感应。

盛世寺庙兴。寺院的发展和兴旺,折射出太平盛世。僧人的话语道白,更是呈现出社会和谐。唐朝盛世完成的儒道佛融合,在新时代更是达到至高境界。佛事、家事、国事谈笑间,管中窥豹知晓天下兴。也算是雅事一件。

近日去宁海过“五一节”,方知个行政村的这个县有二百多个有名有号有点规模的寺庙,一位寺院住持还说道把小寺小庙算进去超一千个寺庙也有。其实不少县的寺庙数量都不会在一个少数。这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是一个客观存在。

笔者进入的寺庙,基本上都是在一千多年以上历史的寺庙旧址上复建起来的。可以说历朝历代曾建过寺庙的旧址上,大都是重建起更加气势的寺庙。这也印证了当下的寺庙在数量和气势上,都是在香火最为旺盛的时候。若还有人说佛教活动不够自由,那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了。

寺院方丈、住持和高僧,既有佛家因缘而来的,也有不少各种机缘巧合出家来的。莫干山的高峰禅寺方丈来自一家著名的美院,他的书画为寺院捐献善款贡献不少。长兴最大寺院的方丈,更是来自上海刑警,他的一番悟性论道,数年后仍记忆犹新。径山寺一位僧人,更是当过兵,因为一次亲眼目睹大佛泪出而出家当和尚。僧人出家的多元来历,恰恰是社会价值多元和自由选择的印证。

寺院中上了年龄的老僧已经很少见,佛学院毕业和各寺院流动来的年轻僧人已经占据主体。余杭径山寺一位颇有慧根和悟性的专门负责接待的年轻僧人,毕业于佛学院。这次在宁海交谈的两家大寺院住持,一位40刚出头,一位80后的,但都是寺院建筑在数亿以上和佛学禅修达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大师。

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兴衰交替的寺院,谈兴甚浓的高僧,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反映。媒体对此报道的很少,自媒体作些补记,对社会也许有所裨益。

-2-

其实,当下的寺院大多是重建起来的,方丈主持却大都掌寺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新建寺院,稳定高僧,是时下的寺院真实写照。

印象深刻的是,一高僧一寺院。一个方丈一个住持,就是一寺院的建造者。这些大师高僧,不仅要完成诺大寺院的繁杂法事活动,更是要辛苦的去完成数量很大的善款筹捐和寺院建筑的所有项目管理。

没有固定资本的投入,靠的是一笔笔化缘而来的善款捐赠。没有专班机构人员的管理负责,靠的是住持高僧一人的全面打理。甚至于没有专业设计、美学指导、行内监工,硬是凭籍住持高僧一人的理念智慧知识和自己亲历亲为能力来完成的。

现在的寺院早已走出“农禅并重,以农养院”的传统,捐赠善款替代资本投入已经成为现代寺院的发展模式。尽管寺院住持高僧并不认同资本、产业、市场的元素存在,其实这些元素改变着方式在寺院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大的寺院产业化和市场化已然达到相当程度,只不过会和政府的文旅产业交叉融合在一起罢了。

莫干山里的高峰禅寺,方丈大师用时十余年建起一座投资总额不会少于上亿元的寺院。笔者盯着方丈那身陈旧的长袍,无法想像是他一人四处奔波筹款到的天文数字善款,还有他一边修行、一边建寺院、一边画画的僧人艺术生活。

宁海越溪乡王干山,三面临海,是一个观看第一缕阳光和沧海桑田的理想之处。山间有座油盐寺,住持界荣是位80后的年轻僧人。界荣住持仅用十年时间,建成大雄宝殿、观音殿,登善书院、厢房偏殿等,寺庙初具规模,香火旺盛。特别是大殿中的塑像全用台湾阿里山特有的桧木雕刻而成,十分难得。

年轻的界荣法师还在绘制更加出彩壮观的寺院发展蓝图,准备筹款1.5亿元建造一个康养项目,并以春夏秋冬取名,融合康养、禅修、讲法为一体。界荣法师介绍之时,若没有穿那件长袍,如同一位企业家在介绍自己的一个市场项目。

更加宏伟壮观的是宁海广德寺。一期明清风格、二期唐宋经典、三期宋式建筑,一座大气、精致、经典、简洁的“五星级”寺院,在有圆大法师十几年的努力下已经基本完工。如笔者前些年看到的西安一些大寺院和日本仿照中国唐朝建造的名寺院相同,肯定会成为中国寺院的经典之作。

在与有圆住持聊天和拍照之后,他叫来一位法师当导游并提醒重点观看行将完工的三期工程。建筑面积约两万一千平米,三期合计占地共95亩,殿堂楼阁花池园林,重现宁波宋式建筑美学之经典。法师介绍,三期工程花费二亿多元,若工程外包可能十亿元都不够,为节省考虑全由住持大师自己亲历亲为来完成。

走出寺院,不无感叹。一座寺院,一无专项资金,二无专班机构,三无专业人才,却在短短二三年间建成经典。寺院发展尚能如此,整个经济发展又有何忧?!

-3-

方丈住持乃是寺院的高僧。一高僧一寺院。不仅是新建寺院主要来自于住持大师一人为主的筹款,更是寺院佛音远播的灵魂。一座寺院文化博大精深,更看重的是住持高僧的高德善念、修行高深和禅修悟性。

80后的住持界荣是一位性情中僧人,快言快语,甚至连体系内的话语也讲的很顺溜。笔者调侃道,若去掉那身袈裟与职场人无异。

“做一个不一样的和尚”。界荣法师的开场白,从未听过僧人如此说的这句话引起笔者的兴趣。毕竟是80后的年轻僧人,在寺院佛界的住持话语中,与世俱进竟然成了口头禅。界荣住持还拿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写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书法作品,得到了一行人的一致好评。

70后的广德寺住持有圆大和尚,其实也就是四十岁出头点。但掌寺二十多载,佛法禅修浸润经久,内心宁静如水一般,沉稳把持自然常态,讲法释道更是炉火纯青。

有圆住持不仅用他一人之力呈现出一座经典的寺院,在笔者看过的数百座寺院中也属一流顶尖的。他在三期寺院建筑中还安排了安养院,附房近三百间,集“建筑美学、慈善安养、禅意休闲”于一体,届时可提供多张养老床位。据法师介绍,信徒居士满60岁的,交上5万元,即可在安养院终生养老。广德禅寺,倡导以“佛法教化”,“宗教美学”,“慈善关爱”三位一体的弘法理念,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实践。并在寺院通道中建造了一条商业街,三十多个商铺全免费交给相关信徒经营,经营者可自愿将适量利润用于寺院的慈善活动。

在油盐寺界荣住持介绍康养项目时,觉得寺院的康养项目似有产业发展和市场商业模式。这一疑惑在广德寺得到释然。有圆大师肯定的说,寺院不会收门票,不会去赢利,不会做产业。他告诉笔者,待安养院和商业街造成后,都会交给另外部门独立去运营,寺院只做不准赢利的监督。

油盐寺和广德寺把未来发展重点都放在康养慈善,充分体现了两位住持的佛学价值和弘法理念。他们把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的佛教文化核心,在老人康养这个中国也算一件最大慈善事业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大寺院完美融合了佛法教化、慈善安养、禅意休闲三者的至高境界,走出一条佛教中国化实践的路子。

两个寺院康养社会公益性项目拓展的实践,不仅是推进儒道佛融合至更高境界,而是推进佛教更好地服务公益事业,进一步提升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相适应,进一步增强佛教服务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走进寺院,会被文化经典、艺术氛围、美学享受所折服;会有一种宁静、一种淡定、一种境界所浸润;会让一份追求、一份执着、一份忘我的精神所感佩。或许这种体验感觉与体制内价值认定是相违的,但那怕是一种瞬间的感悟记录真实示人也无妨。

即日写于运河之畔

作者徐峻:用思想为社会服务,用文章呈现价值。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