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

“天下名山僧占多”,有着“海上仙都”之誉的太姥山也不例外,山中散落着大小禅寺20多座,晨钟暮鼓,梵音缭绕,名山因此多有灵性。笔者选取5座名寺,与游客一起体验太姥山充满魅力的佛教文化。

李大辉摄

1

莅临太姥山的游客,大都经历过一个颇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旷坪之上,七根硕大石柱矗立中央,青黛如铁,直指云天,历千年而不倒,周遭横竖堆放着大小不一的石柱、石梁、石础、石塔、石水槽等青石构件,足有二三百件,密密匝匝,残破斑驳,苍凉沧桑。

张争鸣摄

此乃国兴寺遗址,年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有资料显示,国兴寺于唐乾符四年(年)由唐僖宗敕建,寺宇宏大雄伟为当时太姥山之最。宋时曾被废,后又得到重建,规模依然庞大。本世纪初,福建省考古队对国兴寺遗址进行挖掘,认定其建筑面积达平方米以上,是我省现存最大的宋代禅院遗址。

据记载,国兴寺原有石柱根,现已出土多根,还有宋井2口、石塔3座、宋墓一座。恰似清代诗人林士恭《国兴寺怀古》诗云:

古刹卓超群,时迁不得闻。

只留青石柱,三百六凌云。

于是有人倡议,何不把出土的石柱再竖起,让“三百六凌云”重现。我想,如能付之实施,那国兴寺遗址的苍凉壮观场景一定让人更加震撼。

白荣敏摄

写到国兴寺,不能不提及太姥山下的灵峰寺,因为这座建于唐中和三年(年)的古刹,又称之国兴寺下院。该寺尚存唐、宋须弥座雕像多方,有人物、瑞兽、花卉等,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为古代佛教石刻经典之作。下院灵峰寺也映衬了上院国兴寺之显赫地位。

灵峰寺

灵峰寺石刻白荣敏摄

林嵩是历史上最早考察研究太姥山的重量级人物,他的《太姥山记》提及太姥山中寺院达6座,国兴寺即列其中。林嵩出生于长溪赤岸(今霞浦),十多岁到太姥山下筑草堂读书,一生钟情太姥山。他于乾符二年(年)赶考长安,一举考中进士。乾符五年,被唐僖宗授予秘书省正字一职(掌管书籍校刋)。有了林嵩的这段经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乾符四年,唐僖宗敕建国兴寺,归功于林嵩在皇帝面前宣传推介太姥山所致。

2

白云寺被认为是太姥山最早的寺院。古寺距太姥之巅不过几十米,顾名思义,与白云为伴。即使是山中栈道四通八达的今日,也必须攀登0余级石磴,方可到达山门,仰望匾额4个大字:白云古刹。

沈旻摄

据《重兴太姥山白云寺碑记》所云:“唐开元元年(年),白云禅师游方至此于合掌岩内,潜修月余,破魔开悟。开元十三年,慧性禅师开山建伽蓝,追记前贤,故名白云寺,仰慕景行,又称摩霄庵(谐音魔消庵)。”屈指一算,白云寺已有年历史。至明代,遂成临济宗太姥山系之祖庭,清代最为兴盛,统辖全山22寺,僧众达余。近代之后,煌煌大寺趋于式微,但有两次中兴值得一书。

年春,年已古稀的萨镇冰莅临秦屿,这位清末参加过甲午海战,民国时期曾任海军总长与福建省长的老人,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与秦屿名士周梦虞等人游览太姥山,深感山道崎岖,险阻难登,又见梵宇破旧不堪,唏嘘不已,毅然以筹资铺设山道修缮古寺为己任,并委托白云寺住持步德法师负责实施。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所幸的是萨公遗迹犹在,那就是白云寺太姥娘娘殿前的西式门楼保存尚好,使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成为白云寺显著特色。

沈旻摄

年,长净法师接任白云寺住持,正苦于寺院衰败,无力重光之际,佛缘来了,秦屿企业家吴姓檀越朝山觐佛,目睹古刹破陋不堪,心生护法安僧之志,决定捐资修复。据说吴先生的慷慨解囊,缘于一梦,但如何修复,他却是深思熟虑,请来高工精心设计,保留萨公当年建筑风格,使用红木等高档材料,于年春动工,投资0多万人民币,历5载苦心营造,终使梵宫巍巍,古刹中兴。

修复前

修复后白荣敏摄

白云寺倚靠的新月峰与摩霄峰,是太姥山最高峰与次高峰。新月峰海拔.3米,峰顶约20平方米,是“一览众山小”与观赏东海日出绝佳处。如是月明星稀之夜,崔嵬空山,万籁俱寂,俯瞰54峰如剪影,可令人肃穆无语,浮想翩翩;如是黎明即起,极目山海大观,关山千万重,海天苍溟,待到一轮红日跳出海面,大自然与自己尽在一片光明之中,可令人胸襟舒张,仰天长啸。

赵高翔摄

摩霄峰有着平坦开阔的峰顶,虽然望不见大海,却是一个远离尘世,凝望星空的胜境,一个天然天文台。

3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用这句名言评价禅寺,同样贴切。平兴寺现今是太姥山乃至福鼎市规模最大的禅寺,可它建寺历史只有50余年,从一个寂寂无闻小寺,一跃成为当今第一戒律道场,就是“大师之大”的例证。

琉璃光世界摄

平兴寺坐落于太姥山东南麓山腰,背靠奇峰异石,面临浩瀚东海,与太姥娘娘雕像广场相毗邻,实属风景殊佳处。这里早年间只是一片山峦叠翠的茶园。年,福鼎县委统战部组织全县僧众,指派青藏法师负责,到此创办茶场。年,茶场礼请世行法师移锡于此,住持改建本山道场。因平地而起,兴做道场,起名“平兴寺”。世行法师兴建的7间石头房,现已成为平兴寺最为久远的建筑。

平兴寺戒坛白荣敏摄

值得重彩浓墨抒写一笔的是,世行法师慧眼识珠,年在平兴寺为一位年轻人披剃出家,正是这位年轻僧人,后来中兴平兴寺,成长为大师级和尚,他的名号曰:界诠。

界诠法师俗姓李,福鼎店下镇人,上世纪50年代末生人,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年高中毕业,毅然拜别双亲,到平兴寺出家。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是国家恢复宗教政策后招收的第一届学僧。就学期间拜北京广济寺静严大和尚座下,求受具足戒。毕业后到福建莆田广化寺圆拙老和尚座下学律,为当时学戒五比丘之一;同时执教广化寺中的福建佛学院,担任教务长及监院等职。时著《佛学基础》一书,已成为国内佛学院通用教材。

周洋摄

年,界诠受剃度恩师世行法师之托,返回平兴寺。当时寺院十分简陋,他便发动信众集资兴建大雄宝殿,并前往新加坡等地弘法讲学,将所有供养倾献予寺院建设。界诠法师领众熏修,农禅并举,名气渐大,前来习法的僧人越来越多,界诠法师便创办了“普隐学堂”,弘扬南山律学。

平兴寺大雄宝殿琉璃光世界摄

中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以持律著称,圆拙法师是弘一法师的真传弟子,曾侍奉弘一法师多年。界诠在广化寺学习与教学期间,圆拙法师对他期望最高,希望他能挑起弘扬南山律学的重担。实践证明,界诠法师果然不负众望,现今,平兴寺常住僧人达四五百人,且以青年人居多,俨然成为一个十方大道场,培养出了一大批僧伽人才。

年,福建省民宗委与佛教协会多次邀请界诠法师出山,担任省佛教协会会长一职,界诠法师再三婉拒。同年秋,圆拙等几位老法师与省民宗委领导特地上山,恳请界诠法师出任省佛教协会长。界诠法师面对恩师之邀,推辞不过,最终答应出山,但表态只任一届会长之职。年届满,他如约返回平兴寺。

我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有幸结识界诠法师,他当年在福鼎遭遇大灾大难中的所言所行,一直让我铭记于心,让我敬重与感动。6年8月10日,福鼎遭遇超强台风“桑美”重创,致使福鼎市人罹难。界诠法师提出“先救灾后救庙”要求,在他带领下,佛教界上街募捐,第一天就超万元。

界诠法师在受灾最重的沙埕镇为全体死难者遗属发放救助金,每户0元,其中两位遗属是基督教徒,对佛教界的救助金有所顾虑。界诠法师劝慰他们:“我们佛教徒和基督教徒一样,都是上帝的儿子,你们但领无妨。”一句话冰释了基督教徒的心理障碍。一句话也体现了界诠法师诠释佛教的博大胸怀与智慧。

林江声摄

面对灾后惨状,惊魂未定的灾民们一度陷入巨大悲痛与恐惧中,界诠法师组织了多位法师和多位居士,前往沙埕、龙安、南镇等镇村,举办诵经超度法会,还沿着整条沙埕港,进行洒净祈福,死难者遗属和灾民心灵受到及时安抚。

南镇灾民对法师们说,你们做了法事后,不仅灾民得到慰籍,甚至连村里的狗也安静了。界诠法师如是说:法事虽为亡灵超度,更是对生者心灵安抚,狗是善解人意的动物,法事之后,死难者遗属和灾民的悲痛恐惧心情有所缓解,狗觉察到主人情绪变化,也就不那么狂躁了。

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我们曾上平兴寺拜访界诠法师,用餐于寺院膳堂,界诠法师以主人身份陪同,但他手持一钵十分简约的饭菜,自用一钵,频频劝我们享用面前丰盛的素菜,不越雷池一步。

大师者,界诠法师矣。

4

香山寺五百罗汉堂是太姥山的一个传奇。

白荣敏摄

香山寺始建于明朝,相传此地盛开兰花,幽香溢满山谷,故得名。寺院大雄宝殿前有块巨石,外形似“犀牛望月”,内藏一个天然岩洞,旧时佛堂就建在“犀牛洞”内。洞壁有一联“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乃清同治、光绪两帝老师翁同龢笔迹。但这些自然风光与古迹的名气,如今已大大逊色于五百罗汉堂了。

一座占地平方米的煌煌大殿,供奉着尊罗汉坐像,与成年人一般大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6尊大型雕像,即: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佛像皆为缅甸玉精雕细刻而成。

如此规模宏大的缅甸玉佛像群雕,堪称中华之最。然而,它是靠一己之力而成,这“一己”,是一位大字不识一斗且身无分文的老和尚,名号曰:品善。

根椐品善老和尚与他弟子的自述与介绍,现将五百罗汉堂传奇简介如下:

品善和尚为太姥山下郭坪村人,上世纪30年代出生,16岁时梦见太姥娘娘指点他皈依佛门,便上山出家,“文革”中,被以宣传迷信罪入狱7年。出狱后入主香山寺,含辛茹苦修缮古寺,颇有建树。一日,梦见太姥娘娘赐言,命他兴建五百罗汉堂。品善从此立下宏愿,余生不遗余力完成。

又一日,梦见观音菩萨指点,可往缅甸求玉,品善正苦于缺乏路费之时,秦屿镇居士送来5万元善款,解燃眉之急。

到了缅甸日瓦,与一位名叫弗老太的比丘尼不期而遇。弗老太听了品善的话,次年专程到太姥山,深入考察7日,决定发动缅甸僧界玉成五百罗汉堂盛举。品善再往缅甸,在弗老太引荐下,得到国母接见。品善见国母面相极似梦中的太姥娘娘,不由自主下拜,惊得瘫痪多年的国母竟站起身来搀扶,众人叹为奇迹。于是,品善得到了开采玉矿所需巨资。

正当定夺不下到哪一座矿山采玉时,品善又得到佛祖梦中指点,找到一座新的矿山,玉石晶莹剔透皆为上品,产量不多不少,刚好余尊。

张争鸣摄

玉石运输时,边境巧遇一位火车站长,站长信佛,自告奋勇帮助品善协调海关、边检、贮放、转运所有手续,顺风顺水运回国内。

品善联系国内一家著名石雕厂,询问厂长余尊雕像费用,厂长根本不相信其所描述,随口一说,你果真有这么大批量的缅甸玉雕刻,本来一尊雕刻费起码1万元,就算2元吧。事后,这位厂长与五百罗汉堂结下佛缘,精雕细刻不计成本。

余尊佛像雕刻完工,罗汉堂尚未竣工,说来也奇,善款源源不断,直至大殿落成,年开光大典……

真是奇事连连,总让人听罢将信将疑,但有两件事笔者亲历,应是不疑。几年前我与曾任秦屿镇领导的老王聊天,他告诉我,品善和尚把余尊佛像运回来后,因罗汉堂没有盖好,特地找他,请求存放在镇政府院内操场一段时间,他竟想都没想即刻同意,事后感觉不妥,却已既成事实,只好用临时搭盖遮蔽起来。后来想起这件事,自己当时似乎“鬼使神差”。

7年的一天,笔者陪同省里一批贵宾考察太姥山,观摩五百罗汉堂,大家都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莲座中间,居然长出一朵手掌大的灵芝。品善老和尚介绍,这莲座材质是樟木,原木采伐后,为防止干裂,曾浸泡水田一段时间,雕刻之后,供奉香山寺多年,从未见异象,请到罗汉堂不久,便长出灵芝。

张争鸣摄

而今,品善老和尚已经圆寂,这朵灵芝依然盛开,颜色愈来愈深,与莲花座颜色相近,让人乍一看,似乎不是长出来的,而是与莲花座一起雕刻出来的。

5

《航拍中国》电视片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在第三季福建专辑中,俯瞰太姥山画面壮观且新颖,其中一个镜头,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宇凌驾两峰之间,特别耀眼,那即是一片瓦景区的悬空铜殿。

张争鸣摄

一片瓦,一块巨石横空出世,状似一片大瓦,瓦下建有一座庵,名曰岩洞庵,俗称一片瓦。寺庵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修葺。此处为太姥山承上启下景区,上往白云寺,下达香山寺,石峰林立,岩洞深幽,有“鸿雪洞”“金龟爬壁”“一线天”“白马洞”“太姥墓”等著名景点。

鸿雪洞旁有一株白茶母树“绿雪芽”,相传太姥娘娘所植。金龟爬壁为一块石峰,峰顶遗留一只“绣花鞋”,甚是奇异;贴在石壁的金龟神形皆具,正在奋力攀爬。相传,当年太姥娘娘修真圆满,登上峰顶,准备飞升,而那只乌龟一心想跟随升仙,无奈修行未到期限,大德大善的太姥娘娘,便脱下自己的一只花鞋搁置峰顶,告诉金龟将来得道,花鞋将化船载它上天。

“绿雪芽”母树

金龟爬壁

应该说,一片瓦是太姥山人文色彩最为浓厚的一个游览区,除了相传太姥娘娘在此修真以及飞仙的传说,这里还有一座相传建于唐代的太姥娘娘舍利塔。舍利塔为一个葫芦形石塔,塔身刻有字,“尧封太姥”四字依稀可辨。塔外有一座小小石屋,构建刻有“民国甲申”字样,应是年为了保护舍利塔而加盖。这也引来后人质疑,太姥娘娘既然飞升,何来舍利?

就这个问题,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白荣敏认为,恰恰从中可看出,自从太姥山佛教盛行以来,佛教界对太姥娘娘的尊崇,他们不仅认同这位颇有道教色彩的民间女神,而且采取“拿来主义”策略,所以太姥娘娘便有了“舍利”;这也反映出太姥山历史上各种宗教的融合状态。厚厚一本《太姥诗文集》,也可查阅,宋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写到这个太姥娘娘舍利塔。

太姥娘塔

改革开放以来,一片瓦寺院得以重修,并新建了悬空铜殿,展焕新姿。寺院还开辟了富有闽浙边城风味的素菜馆,已成为太姥山一张美食名片。

今天,走进太姥山一座座禅寺,见识不同时期的佛教文化遗迹,思考着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感受到的是敬畏、感动、神秘、希冀等等,还有赏心悦目。

文:唐颐

图:白荣敏周洋林江声李大辉张争鸣赵高翔沈旻琉璃光世界幸福福鼎图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