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无不通,只有想不通!没有任何人或事是因为我才变好的,那只是因缘推动的结果。这个世界所有的发生,都是因为每个人的愿力而来,有些因缘与你无关,请注意界限。

台州瑞岩空室恕中无愠禅师,昆山荐严妙道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本郡临海人。无愠禅师少时有出世之志,后从径山元叟行端禅师落发,并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此后,无愠禅师开始游方,初往净慈,礼谒灵石芝禅师,次往湖州资福,参一源灵禅师,末后投台州紫箨(tuo)山竺元妙道禅师座下。

  初登紫箨山,无愠禅师隔着一条小溪,望见对面有一老僧正坐在磐石上,旁边站着一位侍者,风度萧然,如画中之应真。无愠禅师猜想这位老僧必是妙道禅师,于是具礼展拜。后一打听,果然如是。

  无愠禅师于是便跟着妙道禅师来到丈室里。

  无愠禅师正要开口请问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妙道禅师却大喝一声。

  在这突如其来的一喝之下,无愠禅师通身汗流,疑情顿消,遂呈偈曰:

  “狗了佛性无,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葫芦。”

  妙道禅师览其偈,为了进一步试探无愠禅师脚跟是否真的站稳了,便笑道:“恁么会又怎得?”

  无愠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妙道禅师遂予印可。

  无愠禅师悟道后,曾经告诉同参们说:“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决不在言语文字上。我辈若不遇者(这)老和尚,几被知解埋没一生。他日设有把茅盖头(指卓庵住山传法),当不忘所自。”

  无愠禅师最初出世于明州灵岩广福禅寺,后移住台州瑞岩净土禅寺。

  无愠禅师曾经上堂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众伎。大众还识得心也未?若识得心便识得意,识得意便识得诸识,识得诸识便识得妄想。妄想灭则诸识灭,诸识灭则意灭,意灭则心灭,心灭则一切灭。所以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说到这里,无愠禅师便大喝一声,接着说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么过?”说完便下座。

  [工伎儿,随着锣鼓等乐器之节拍,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的演艺者。和伎者,调弄音乐以配合演艺者进行表演的伴奏者。]

  此外,无愠禅师曾自设三关,勘验前来参学禅客,契则留住,不契则逐出。这三关是——

  “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识?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尽,因甚不见?”

  无愠禅师对当时丛林中玩弄话头公案、不务真修实证的虚假作法,多有指斥——

  “近代宗风不竞,直指之要往往流为戏论。踞曲录床(禅床)称宗匠者,要笼罩新学,以古人彻骨彻髓为人直指句子,尽拈将来,如乡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弟子读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对机语,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语,者一句是相应带语,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语,密地商量,以为宗旨。一个传一个,谓之传法度生。如斯卑劣,不足枚举。若是有志荷担者,不必求人说禅病,但自退步,向脚跟下,密密体究,岂无到家时节耶?”

  无愠禅师住持瑞岩的时候,道誉日隆,江湖英俊,争相参礼。当时大元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信,国内高僧大德多受其赏赐,唯无愠禅师独不屑世荣,保持着衲僧的本色。

  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后,无愠禅师便辞去住持之职,独居松岩顶上。洪武十七年(),无愠禅师应弟子居顶禅师之邀请,归宁波翠山养老,两年后便圆寂。春秋七十八岁。有辞世偈云:

  “七十八年,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露柱饶舌。”

  无愠禅师生前著有《二会语录》、《三庵杂录》及《净土诗》行世。

后评

无心之时烦恼在何处?但看当下之显照有何不同,却总把影像企图抓住不放!水刚入口今日已过,圆明显照无内无处,声香味触法,人识以色为本,若无执着外色景象,声香味触毕竟法于何处?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

一处所依倒,万般都不合,

缘本自寂静,何处有纷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熏睛”为你开启绿色护眼模式

允许是宇宙、生命的特质,允许你善,也允许恶。你当下的言行观念正在塑造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必须因果自负。给予和接纳都是生命温馨的绽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