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中海内师湘潭历史上的另一个高僧慈运
湖南湘潭人杰地灵,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在佛教领域也是人才一拨接一拨,巨星耀眼。 说起湘潭佛教高僧大德,很多人都知道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著名的爱国诗僧八指头陀。另外,还有中国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虚云长老。 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中兴宁波七塔寺的住持,临济宗第三十九世传人慈运法师也是湘潭人。 而且,慈运法师与八指头陀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竟然还是同一个村的人!学术界的人只知道慈运法师是湘潭人,具体什么位置是不清楚的。经笔者考证,他们均为现湘潭县杨嘉桥镇银湖村人。 慈运法师和八指头陀,这两位高僧为中国佛教史和湘潭文化史留下了极有价值的佳话,本文现就此作出专门阐述。 1—慈运法师简介 释慈运(—),俗姓朱,字隆根,讳灵慧,号皈依,湖南湘潭人。母亲郭氏生下兄弟三人,慈运法师是第二子。 慈运法师自幼聪明异常,对世事和人生都有自己敏锐的见解。对佛教非常亲切,充满了宗教情怀。湖南人自古淳朴重义,勇敢尚武,为了养家糊口,慈运法师少年时代就出外做贩米生意,往来于湘鄂之间。 他身材伟岸,腰粗膀圆,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一天,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强盗,盗匪惊异慈运法师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气与武艺,威胁他加入盗团,遭到慈运法师的严词拒绝。 强盗感到震惊,不仅不恼,反而对他更加敬重,最后不但没抢米船,还反过来给他不少钱。以后,水盗之间流传:“那位朱某是一位奇男,以后大家要是遇到他,一定要谨慎,更不要加害于他。” 清道光二十四年(),十八岁时,他目睹世间种种不幸,深感世事无常,知道尘世五欲六尘困苦不堪,决定去走一条救世救心之路。 于是来到义宁县福田寺,礼昌明长老出家,两年后,在义宁县五竺寺野禅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广参诸方讲肆禅席,奠定了他深厚的佛学素养。 道光三十年(),慈运法师参访了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不久,他又到宁波鄞县接待寺挂单,在寺里担任香灯一职。 时太平天国军兴,战争漫及浙江,造成了市井荒废,盗蜂起,寺院未能幸免,接待寺僧人躲避一空。慈运法师一人独守,焚香礼佛,神闲气定。 一天,太平军士兵来到寺院,看见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呵斥慈运法师:“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个留在这里,难道就不怕我们把你杀掉吗!’ 慈运法师笑了笑说:“出家人早已生死度外,宁愿守护寺院受你们杀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军首领觉得慈运法师是一个义气之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于是送给慈运法师一面黄旗,让他挂在寺门前的树上,这样其它将士就不会再侵犯了。 正是因为慈运法师的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过一劫,因而保存下来,而当地的其它寺院,则遭到焚劫。 太平军走后,慈运法师移居永宁寺,他独立支撑,坚持暮鼓晨钟,使周围五里八乡的信徒慕名前来供养,寺院香火也因此日渐兴盛。此后他又住持修建万寿寺,使这个破败不堪的古刹重新焕发生机。 同治九年(),时年44岁的慈运法师已经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高僧,倍受世人尊重。许多人自动投入到他门下,拜他为师。 这一年,鄞县云龙寺的僧俗两众慕名请他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灯,正式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九世正传传人。 同治十三年(),慈运法师被宁波天童寺推举为推为住持。太白山天童寺是宋代禅宗五山之一,也是清代的四大丛林(另三个是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之一。 相传西晋时,僧人义兴在此结茅修行,因业行感动太白老人,化为童子为他担柴提水。唐代僧人法璿把山改名“天童”。宋代山上兴建景德禅寺,成为中国禅宗分支曹洞宗的重要道场。 这么一座扬名天下的古寺大庙,也没有躲过风风雨雨的洗劫。这一年,水灾蔓延,天童寺亦受冲击,整个寺院损失惨重。慈运法师临危受命,他不怨天尤人,以一颗平常心默默地践履佛教徒的天职。 他珍惜东南名刹天童寺的地位与名声,决心不让它在自己的手中垮掉,发誓要兴复这座有名的古刹。他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修复殿宇、重装佛像,整治水利,强调农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慈运法师在重新修复寺院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弘法利生,他首倡佛像开光仪式、度僧发放度牒、建立水陆道场等等佛事活动,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重新恢复了生气。 光绪十六年(),七塔寺僧众礼请慈运法师住持修复七塔寺。此时该寺因经战乱,只剩断壁颓垣,破败不堪。 年过六旬的慈运法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受命以来,多方募集,亲自设计。在他的带领下,几年之间,七塔寺先后修建了库房、禅堂、云水堂、钟楼等建筑,同时塑造了观音菩萨等诸佛菩萨像,寺院渐具规模,香火日益旺盛。 在寺院硬件设施完成之后,慈运法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寺院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来。他先后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僧人,招收了友法、月波、岐昌、一禅、本来、玉忠等法徒,设监院、知客、维那各职,让他们各负其责,执事各寮,负责寺院的管理。 这些人在慈运法师的指导下,个个成才,后来都成为一方名僧,对四明地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慈运法师还在古稀之年开坛传戒,续佛慧命。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北京,请朝廷颁发龙藏,朝廷对他的忠心与复兴佛法、弘化一方的事迹予以表扬,除批准颁发龙藏外,还敕赐“报恩寺”额。 第二年,寺里建起了藏经楼,将藏经全部安顿进去,龙藏成为镇寺之宝。七塔寺经过慈运法师的苦心经营,规模超过前代,寺院香火也日渐兴盛。慈运法师也因其对七塔寺的卓越贡献被尊为“七塔寺中兴之祖”。 光绪三十二年(),在慈运法师八十寿辰,寺院为了报答法师对七塔寺的贡献,专门开了一堂寿戒,各地的法子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前来受戒。 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为佛教献出自己一生的慈运法师在七塔寺圆寂。世寿八十有四,僧腊六十有七。消息传出,四明为之动容,信众排着长队依依向他告别。 慈运法师荼毗后,弟子们将他的舍利塔安在天童玲珑岩下。他的48位法嗣,承师遗志,弘法传道,播及四面八方。 四明地区的天童寺、育王寺、观宗寺、雪窦寺、施祥寺、接待寺、总持寺、龙圣寺、看经寺、德云寺、大隐寺等数百主持寺院工作的法师,大多都出于他的门下。 据查《天童寺志》载:慈运灵慧禅师塔,原在玲珑岩下,今不存。 不过,寺志尚保存有塔铭,为存史,录全文如下: 临济第三十九世,有法器,曰隆安大师者,湖南湘潭朱氏子。初从昌明禅师披剃。受具戒於野禅声和尚。已而,遍参江浙善知识。普洽长老,契其根利,为传法印,遂以佛号,为正念法门。 久之,法席宏展,外护交崇,推主天童、七塔、万善等寺。以清之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示寂於七塔寺,安骨於宁波太白山右。世岁八十四,僧腊六十有六矣。 其未祝发时也,尝贸米湖北,道经洞庭,为盗所掠。盗喜师魁梧,有智略,昂然美丈夫、胁籍其党,要以不义之利,否则必致之死。师誓死不允,盗壮其气,自反所夺。且曰:“厥后朱某经此,有加害者必罚之。” 初莅宁波,充接待寺苦役。时洪、杨之役,鸡犬无存,住持等弃而先遁。寇至,谓师曰:“诸僧已逸,汝胡独留?”对曰“我非不欲求生。我去,谁侍佛香火者?心不忍耳!”盗义而与之黄旗。 且戒其众曰:“犯此者,杀无贷!”当是时,全邑精蓝,焚劫一空,而是寺赖以无恙。难平,住持等归,疑师恃功而恋,赠金速行。师一无所需而去。 越五十余年,寺主子孙衰落,典是席者,为其法徒,盖亦天之报施善僧也耶!其卓锡天童、七塔也,甫驻天童,百废俱振。 未几,大水淹田,桥裂,损及庙貌,虽施规复,而檀越希踪,重以吏绅阻行法会,停建水陆道场。四来宓萏,膳粥不继。师口苦心诚,感孚学官,得弛前禁。自是,礼忏者不绝於道,而衣单实利赖焉! 七塔寺者,唐季丛林,兵燹迭婴,宇圮僧散,虽有周氏母子,苦行倡募,厥功未竟,赉愿偕亡。师主是寺贫迈,天童缁流,闻风来以百计,於是举债新营,庄严诸佛,请藏布法,宣戒度僧,信施日众,水陆道场,同期竞建,岁以为常。 旧俗凡尸斋者,携眷入聚,茹荤款客,歌姬杂沓。师乃撰规,痛革肃之、至今世称七塔中兴云。 师字慈运,号皈依。生平为人,临祸不怖,义利区明。主万寿垂二十年,艰难创复,大率类是。至其慈怀济物,不讦不矜。在他人所不能者,其次焉已。 法徒四十余人,或性相澄通,或专勤顶佛,或禅智默照,或净土趋心,僧俗钦揄;长方丈者,已过半矣。呜呼!盛哉! 民国戊午秋,余供阿育王寺释迦舍利,道经七塔,其弟子方丈僧唆等曰:“方君延龄,尝为先师建窣堵矣。今同门诸友,醵金广造,请锡之铭。” 余既阐其大凡,用贞诸石,以告来际,乃为述师事状,且为铭曰: 猗法王之苗裔兮!濒险变而不惧。 贪嗔痴不可毒兮!寺既完而返故。 禅侣翩其腹枵兮!感财施于善主。 树与鸟共演佛音兮!神栖迟於西上。 2八指头陀与慈运法师的关系 慈运法师的弟子中,有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高僧。一个是他的同乡,中华佛总会首任会长八指头陀释敬安,一个是新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也是慈运法师的得法弟子,继承了临济宗法脉,为第四十世传人。不过,圆瑛法师同时也是八指头陀的弟子,在天童寺亲侍八指头陀习禅达六年之久。这里,只阐述八指头陀与慈运法师的关系。 释敬安于同治十三年(年)从湖南远游吴越,此行历时达十年之久。 慈运法师于同治十三年正在住持天童寺,光绪三年(年)退居万善寺。 而释敬安恰好于光绪三年(年)住在宁波,曾小住三茅山普安寺,又游镇海灵芝山、四明山阿育王寺、慈溪骠骑山,春、夏、秋均往来于太白山天童寺,并曾于玲珑岩结茅闭关。 秋在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烧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所以,这段时间是八指头陀与慈运法师长往来的开始。八指头陀对这位同乡兼佛门前辈以师礼事之。 光绪三年()春天,慈运法师由天童寺退归镇海万善寺,八指头陀赋诗一首相赠: 芒鞋竹杖归来日,山色泉声怅别时。 但愿人天更推出,长康依旧侍吾师。 光绪四年()春天,这时慈运法师正在修建万寿寺,八指头陀又作诗感怀慈运法师: 春风吹雨日凄凄,风雨怀师欲寄题。 遥忆青青江岸上,幽斋新筑与云齐。 光绪二十年(),八指头陀回到长沙了,但仍写诗回忆慈运法师: 太白峰前听法回,寒梅二十度花开。 何时七塔桥边寺,重礼明州布袋来。 宣统二年(),慈运法师示现疾病,八指头陀曾经前往七塔寺探视问候。这年慈运法师圆寂,八指头陀又亲自封棺,并且说法,其法语在《七塔寺志》中保存下来。 只可惜这段法语和诗作在《八指头陀诗文集》中失收。同样为存史,现全文照录。 八指头陀为慈运法师起棺法语: 八十年中海内师,赵州古佛德堪追。 秋风忽动西归兴,黄菊无情也泪垂。 恭维长庚退席,七塔中兴,慈公老和尚,诞质湘潭,披缁江右。遍参烟水,久历风霜。 卓锡甬东,浮杯海上。庄严万善,总持一心。道俗翘诚,人天推出。宏法太白,中兴报恩。清澄碧海,光应彤庭。 颁请龙藏还山,光扬象教。四众欢腾,八部交赞!此犹是世谛流布,未足为老人颂。惟其为法为人,慈心济物,四来不拒,一粒同餐,有求皆应,无愿不从。 年逾八秩,道播十方。义龙律虎,俱出其门,春兰秋菊,各擅其美,真所谓喜舍慈悲皆具足,福德寿考悉俱圆。生荣死哀,举世无匹。 第当此魔强弱之时,僧宝云亡之际。耆旧凋谢,诚我法门之不幸也!虽然如是,只今起棺归天童入圹,又作麽生道?“更无黄叶随风舞,惟有青松夹道迎”(卓柱杖)云:“起。 八指头陀为慈运法师入圹法语: 这座无缝塔,谁能请样描?浮根俱已谢,神理岂能超。幽坑一以闭,千年不复朝。惟有无影树,千条复万条。 八指头陀在慈运法师灵前小参法语: 如华严经所明,十地菩萨,于六波罗密,各有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敬安则谓我慈老和尚于万行门中,惟德最胜。更难得者,一生不矜已长,不谈人短,喜成人以德,济人之困,为人忘己,损自益他,处逆若顺,遇险而安,其肚量宽宏,若太虚之广,不拒诸有; 如大海之深,不拒众流,故能建大道场,作大佛事,福寿全归,唯德所至。 回忆敬安在跨塘庵闭关时,持过午不食戒,时过不吃,惟老人来庵,即为取表定时,时至亲持钵饭碗羹,送入关房,有病为调汤药,慰问备至,此犹令人铭心刻骨,不能忘者。 今秋七月,至七塔问疾,老人含笑谓敬安曰:‘与尔相交四十载,今将长别!’呜呼!不意竟成谶语。 桑梓情深今已矣,云水年迈更何依。 慈运法师灵位在祖堂入牌时,八指头陀法语: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于此会得,慈老人八十年前未曾生,八十年后不曾灭。既不曾生,又不曾灭,则昨日灵柩入山,全身入塔,乃成虚设。 是故当知,圣人于无生灭中,示现生灭,求其生灭之迹,了不可得!譬如日生于东、而没于西,日果东生而西没乎! 仲尼川上叹曰:‘逝者于斯,未尝往也。’ 肇法师又曰:‘江河竞注而不流’即不生灭亦成剩语。 良久云: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知休。 伏维尚飨! 从以上的诗作与法语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八指头陀和慈运法师深情厚谊,惺惺相惜。他称慈运法师为“八十年中海内师”,又特别指出,桑梓情深,云水何依。可见,这两位老乡非同一般的关系。 慈运法师之后,七塔寺住持是其弟子岐昌大和尚。八指头陀和岐昌仍旧感情深厚,交往极多。 在宣统至民国初年,八指头陀主持宁波、浙江乃至全国僧教育会,宁波僧教育会的会务,都是依赖岐昌大和尚协助。 八指头陀与慈运法师的终生交谊,以及天童寺与七塔寺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3慈运法师故里与八指头陀故里同村考 同治十三年(),八指头陀行脚吴越,这段史实大家都熟知。在八指头陀东游过程中,这一来就是十年,难道他真是独游吴越吗?为什么会到这边来,而不是其他地方?研究他在这边这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发现,有两个湘潭同乡是特别重要的人物! 这两人,一个即是天童寺住持慈运法师,一个是鄞州知府秦簧秦鹿笙。 据查秦炳直《秦簧行状》(一卷,清光绪刻本,现藏湖南图书馆),秦簧(—),字甲峰,号鹿笙,清同治三年()举人。时任鄞州知府。有《听湘流书屋杂著》四卷,另修有《光绪兰溪县志》。著述今多不存。 其子名炳直,字子质。号习冠,清光绪元年()举人,官京曹十馀年,后署福州知府,官广东提督。 八指头陀诗文集中,有许多与秦氏父子应酬的诗作,可见他们来往极多。 举两首例子,如光绪五年(),八指头陀有《将之跨塘禅院,留别秦鹿笙明府》: 天涯同是未归人,唱罢离歌更怆神。 万叠云山两芒屦,百重烟水一闲身。 寒岩枯木原无想,野馆梅花别有春。 安得渊明辞五斗,共从林下避红尘。 另光绪七年()写了一首诗送给秦簧的儿子秦炳直,名为《赠湘潭秦子质舍人》: 不怕风波险,孤帆独远征。 省亲来越国,谒帝去燕京。(时尊甫鹿笙明府宰鄞邑) 只为全忠孝,非关爱利名。 五湖烟水阔,随意濯簪缨。 从上面这首诗可见,当时八指头陀与秦簧在宁波鄞县,又恰逢秦的儿子秦炳直来看望父亲,当然,秦炳直是进京赶考,路过宁波,顺道而来的。 我们不难看出,他与秦氏父子关系非同一般,后来的诗文集显示,他们保持了终生的交情。 当然,当时有个大的政治背景,由于曾国藩湘军兴起,湖南人物从此遍及全国各地,老乡之间,相互照应,自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八指头陀的成长环境自然也与这个背景分不开。 光绪七年(),八指头陀的第一本诗集《嚼梅吟》在宁波刊刻,八指头陀请了许多知名人物题跋作序,毫无疑问,第一个写序的就是当地地方官秦簧,他的序全文如下: 光绪纪元之岁,余差次浙之甬东。暇日游于天童,询悉方丈皈依俗姓朱,为吾邑丙子翰林朱卓夫本家也。 皈依禅气冲盎,道体清宏,真不愧法门弟子。时有往来,晤玄之余,颇饶兴会,三年六月,余二次至甬,复得晤皈依。 有寄禅者,俗姓黄,亦家于潭之姜市,缘中落,至为僧。喜学为韵语,时有全句。出示《嚼梅吟》一卷,绝去尘俗,天然为真门妙谛。 一见之后,闻就于皈依所常住万善庵,坐关不出者几年余。五年,余需次武林候潮门,寄禅曾有诗来,尘事匆冗,未暇复答。 六年,余莅任兰溪,相距较远,每至洞源及大寺等风日清幽之处,未尝不念二僧于怀也。 今年二月,余由兰邑量移,榷篆鄮山。二僧同来相访,寄禅复出旧本索序。 余以一行作吏,正陆务观所谓:“官身早莫不容闲,尘土堆胸愧满颜。也有向人堪说处,坐衙常对水南山。” 阅《嚼梅吟》,不啻水南山之对也。他日寄禅禅味日深,诗思日进,所造诣者正未可以限量。因皈依代为敦促,略述其颠末,如此而已。 钦加同知衔署理浙江宁波鄞县知县湘潭秦簧谨识。 我们读毕秦簧此序,对先前八指头陀来江浙一带的疑惑也开始解开了。 秦簧说的天童方丈皈依,就是慈运法师。秦评价他为“禅气冲盎,道体清宏,真不愧法门弟子。” 同时还说与他“时有往来,晤玄之余,颇饶兴会。” 后又有经慈运法师介绍,认识了另一位湘潭老乡释敬安八指头陀。八指头陀又借机为《嚼梅吟》索序,从此奠定了他们的交情。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秦簧在本序文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说慈运法师是湘潭丙子翰林朱卓夫的本家。这位朱卓英也是银湖村一位知名人物。 朱卓英(—),字倬夫(常写成卓夫)。系今湘潭县杨嘉桥镇雁坪银湖村人氏。 经查证《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1、卷50),朱卓英于光绪二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七名,殿试登进士二甲第十七名。 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绪三年四月(年6月9日),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朱卓英事迹,据湘潭前辈学者朱康瑞、王剑云及刘德安三位先生记载: 幼聪慧,读书一目数行,家贫,母亲张氏期望甚殷,拮据从师。每外归母携就灯下课读,纺声与书声相应。 三岁遍读五经。试为文,下笔辄惊长老。其师谭余初,深器异之,以女事焉。 年十五应试屡掇前茅。由是师友期许,州府惊羡,才名灿然,君亦高自标,置有雄视万夫之慨。 咸丰庚申(),学使胡公,按临科试以经学,名冠阖郡,补博士弟子员第一,胡公号知名人籍甚,时有房考某公器之,招致门下,先生不肯往,人咎其仿,先生曰,此何等事,岂可以苟就耶?旋登同治丁卯科举人(),光绪丙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朝考一等,敕授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 其二子伯垣仲培,皆入泮,补博士弟子员,女适杨政子。时值洋务日棘,中日失和,辽潘登莱,同时告警,环海骚然,清庭腐败,俯首割地受和。 公亲睹神州有陆沉之危,主张自强救国,丙戌(),曾上刚健中正疏,未蒙上纳,同是叹外患难之日深,事权之不属,热血填膺,无处挥洒,只数载,遂辞职挂冠而归,仕宦之心绝矣。 晚年,隐居潭城之西隅芙蓉园(今雁坪银湖村朱家湾)。读书讲学,优游乐道,里居二十年,凡善堂公事,如重修黉宫,再造万楼,以及育婴保节诸务,无不竭力为之。 时值里中大饥荒,哀鸿遍野,先生急告县令剀切示谕,严富室闭粜之罚。由是闾左感戴,微先生事几殆然,先生不自功,认为乃已之分内事也。宣统元年,殁于斯,葬于白鹿冲奇湾,享寿六十有八。 慈运法师与银湖村的朱卓英是本家,又加之秦簧在叙中明说了一句: 三年六月,余二次至甬,复得晤皈依。有寄禅者,俗姓黄,亦家于潭之姜市,缘中落,至为僧。这又是一条重要线索。我们得悉银湖村在当时名姜市,八指头陀在诗文集中多有提及,如《姜市扫周孺人墓》等。 我们现在到银湖村之银湖塘边一看便知,这一带就是八指头陀故居遗址所在地,门前一条古驿道,痕迹犹存。 这条古驿道是石潭至姜畲的交通要道,当时即已形成集市,八指头陀有为其父买药的记载,可见,姜市之名由来有自。 秦簧说八指头陀和慈运法师皆“家于姜市”,也就是,他们都是现今杨嘉桥镇银湖村人,确证无疑! 经过对这几位湘潭先贤的研究,已知朱卓英、慈运法师、八指头陀均为银湖村人。 这让我们极其震惊,一个村,出了两个佛教界高僧(法脉至今绵延,当世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大和尚亦是相邻的杨嘉桥镇柳湖村人),另加一个翰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0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玄奘法师取经路上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