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一代传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题为《送别》的乐歌,仿佛凝固着20世纪初叶新式学堂在华夏大地上像雨后春笋涌现时,同学毕业、依依惜别的画面。一幅夕阳映照下,长亭别离,浊酒消愁,分道扬镳,难言凄凉的情景,镌刻在时代遽变的中国知识分子脑海中。世道沧桑,中西冲突,新旧交替,文化质变,似乎都浓缩在这首百听不厌的短小歌曲之中。曲调来自于大洋彼岸美国作曲家P·奥特威(~)的创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又经过日本音乐家犬童信藏加工改编,取消所有装饰音,填词为《旅愁》一曲,风行岛国。中国近代一位名人填写歌词后,演变为《送别》,民国时期在知识阶层中广为传唱。年,导演吴贻弓根据林海音纪事小说《城南旧事》改编拍摄同名电影中用做背景音乐后,立即打开人们怀旧的记忆闸门,风靡南北。《送别》歌词具有古诗韵味,词曲结合天衣无缝,旋律流畅,感情真挚,意境隽永,成为一首历史经典名作。歌词之撰写者,即是精通诗词、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篆刻,后来剃度出家、皈依佛门,成为佛学大师的李叔同。 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像李叔同这样才气横溢,成就非凡,在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都做出令人敬仰业绩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他的人生始终充满着否定之否定的自我之变。我们不妨循着他的足迹,探求他一生行程所走过少年风流倜傥、中年为人师表、晚年天心月圆的人生“三部曲”。 少年时代风流倜傥 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息霜,又字叔同,名号有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余个。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出生于天津。母亲为浙江平湖人。祖辈在沽经营盐业和钱庄。父李世珍,清朝进士,平生精研王阳明之学,旁及禅宗。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六十八岁,母亲王氏仅十九岁。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亡父,母子相依为命,从母亲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在仲兄文熙督教下攻读《文选》,琅琅成诵;十岁读《孟子》和《古文观止》;十一岁读“四书”;十四岁临摹篆帖,习小楷;十六、七岁时,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作。家境优裕,却无纨绔子弟习气,从天津艺林名士游,饱读经史子集,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均有造诣。在父亲停灵期间,请和尚超度时不绝于耳的诵经佛声和陪早寡的侄媳念《大悲咒》《往生咒》等经文,他都能熟记于心,那时只有五岁,对他后来循隐佛门或有一定因果影响。 李叔同19岁时,正值戊戌变法失败的年,康有为、梁启超曾到天津避难。传曾自刻一闲章“南海康君是吾师”,反映了他对康有为的景仰之心和爱国之情。此年,奉母携眷赴上海,加入名人雅士组织的“城南文社”,和新学界领袖人物许幻园来往密切,所作诗文,被称“冠绝一时”。年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为特班高材生。由于国事日非,外患内忧,报国之情无以发泄,亦以诗酒声色自娱,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朱慧百、李苹香、谢秋云、高翠娥等过从甚密,以诗画艺事交往。年七夕时,过名妓谢秋云妆阁,赋诗以谢:“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留下数量不等的交往诗文。年,和许幻园、黄炎培等一起参加提倡尚武精神、宣传移风易俗的“沪学会”活动,反映了少年李叔同在世事煎熬中的复杂心态。 年3月,母亲病逝。时年秋,他赴日本留学。临行前,填《金缕曲》一词:“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以深厚诗词功力抒发了拳拳报国之心及东渡岛国的惆怅思绪。年10月,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兼学钢琴与作曲理论。20世纪初叶,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文化氛围较之清朝末期的中国有着开放与封闭的天壤之别,此时,李叔同的艺术才华在新环境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创造了多项开风气之先的记录。 年正月,李叔同在日本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刊物出版的先河。 年正月,李叔同独力创办《音乐小杂志》,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刊物出版的先河。正月三日作序,十五日在日本印刷,二十日在上海发行。《音乐小杂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为作者亲绘,也是中国最早发表的贝多芬像。“序”文洋洋洒洒,光彩四溢,高度赞美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迄于今兹,发达益烈。云滃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表达了创办刊物的宗旨。“暝想前尘,辄为怅惘。旅楼一角,长夜如年,援笔未终,灯昏欲泣。”结语反映了作者思恋祖国家乡的孤独、抑郁之情。这是我国20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时代潮流中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音乐文献佳作。《昨非录》则是反思性的短文,文前云:“此余忏悔作也。吾国乐界方黑暗。与余同病者,当犹有人。拉杂录入,愿商榷焉。”文中有:“宁可生,不可滑。生可以练,滑最难医。”“去年余从友人之请,编《国学唱歌集》,迄今思之,实为第一疚心之事。前已函嘱友人,毋再发售,并毁版以谢吾过。”乃是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对自己从事音乐实践经验教训的反思,体现了光明磊落的胸怀。另有木版画两帧,词章五阕。乐歌有《我的国》《隋堤柳》《春郊赛跑》三首,均为五线谱刊印。《乐典》一文是介绍日本音乐家田村虎藏乐理著作文章。“征求沈叔逵氏肖像”启事云:“沈氏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久为海内所钦仰。今拟将沈氏肖像登入本杂志。”对沈心工在我国音乐文化转型时期的贡献做了高度评价。该刊原拟“期年二册,春秋刊印”,未料一期而终。《音乐小杂志》反映了20世纪初叶我国创始音乐期刊的浅易简约、琳琅满目风貌。 《音乐小杂志》在国内原淹没无闻。刘质平之子刘雪阳于年4月函告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谓日本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中有《音乐小杂志》信息,孙继南随即给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谭汝谦先生去信,并与实藤惠秀教授取得联系。实藤惠秀告知该杂志在京都大学图书馆收藏。9月上旬,收到实藤委托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寄出的复印件。自此,在漂泊异乡80年后,《音乐小杂志》经历一波三折,终于回返故土。① 《国学唱歌集》年6月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歌集收录21首歌曲。前15首采用《诗经》《楚辞》以及其它古诗词为歌词,有《葛藟》《繁霜》《黄鸟》《无衣》《离骚》《山鬼》《行路难》《隋宫》《扬鞭》《秋感》《菩萨蛮》《蝶恋花》《喝火令》《柳叶儿》《武陵花》等,后6首为“杂歌十章”,如《哀祖国》《爱》《婚姻祝辞》等。在“序”中作者云:“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粹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乐歌唱集》。”20世纪初叶,正是学堂乐歌蓬勃兴起之时,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曾志忞《教育唱歌集》、辛汉《唱歌教科书》均出版于年至年,《国学唱歌集》则以传统旧学之“古义微言”独具一格,然在《昨非录》中作者自己予以否定,反映了李叔同到日本后在急遽时代潮流中乐歌审美观念的一次转变。 李叔同在中国话剧界、美术界均有开创性地位。在日本时即和曾孝谷成立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加入者有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等人。年春,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誉满东瀛。还在《黑奴吁天录》中扮演爱美柳夫人。李叔同早于年即在上海客串京剧,演出《黄天霸》以及在《虫八蜡庙》中扮演褚彪,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新式戏剧均有广泛兴趣与深厚造诣。他在日本时又专攻西洋绘画,年所作油画《出浴》和炭笔画《少女》,笔触之新潮、大胆,在中国绘画界也开风气之先。归国后,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即开设男模特儿裸体写生课。美术大师刘海粟年7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设裸体女模特儿写生课曾引发轩然大波,被斥为“艺术叛徒,教育蟊贼”。李叔同则是我国近代开设裸体模特儿写生课之第一人。因此,少年时代李叔同,可谓风流倜傥,独树一帜,诗词、音乐、戏剧、绘画、书法、篆刻,靡不精通,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共和政体转型过程中,成为将古今文化、中西艺术集于一身的文艺通才。在文化艺术领域贯通之广博,成就之卓越,近代中国,无出其右者。 李叔同18岁在天津时,奉母命与俞氏结婚,生有二子(长子名准,次子名端,俞氏于年病故)。在日本时娶一日籍夫人,偕同回国,居于上海。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遣日姬东返,此系后话。年3月,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国,开始登上“为人师表”的庄重杏坛,人生历程有了一个几近脱胎换骨的自我之变。 中年时代为人师表 李叔同回国后先在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年春,离开天津,赴上海城东女学任国文教习。同年秋,赴杭州,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该校创建于年,初名“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改名“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年又改“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校长经亨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年秋增设“图音手工专修科”,聘请李叔同为该科音乐、美术主任教师。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创建于年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年特设“图画手工课”,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官办艺术师范学校)设“音乐图画课”,应校长江谦之聘,李叔同为该校图画、音乐兼职教员,每月两校各执教半月,从此往返于宁、杭两地。他在教育岗位工作六年,为艺术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开拓型人才,也为美育实施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丰子恺曾着文描绘李叔同先生上课的情景:“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②描绘了一百年前一位中国音乐教师的庄重形象。丰子恺还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③在日本时,李叔同作为一位艺术家,西服革履,风度翩翩,是彻底自由的艺术家;回中国后,作为一名教师,黑色马褂,布衣布鞋,成为一个彻底严肃的教师,前后判若两人,体现了他一生做任何事情都将“认真”做到极致的态度。 中年时代的李叔同,对中国文化最大贡献是编创了一批经典的传世乐歌和培育了对近代中国艺术师范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几位高足——吴梦非、刘质平和丰子恺。 百年前的中国,尚未有作曲家诞生。诚如梁启超所云:“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阙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④学堂乐歌的制作方式主要是依谱填词,即采用日本或欧美曲调填入歌词用于歌唱,也有少量以我国传统曲调填词的乐歌,更少量的是编创者作词谱曲形式,称“自制曲”或“自度曲”,属于中国音乐创作的早期形式。孙继南教授认为:“李叔同编创乐歌方式大体可分为:作词作曲(如《春游》),选曲作词(如《送别》),选曲配词(如李白《清平调》),作曲(如江易园作词、李叔同作曲《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和作词(如李叔同《清凉歌集》)五类。”⑤同时,他的乐歌编创和他的人生一样,大致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少年阶段以《国学唱歌集》和《音乐小杂志》的乐歌为代表;中年阶段以从事教育生涯编创的乐歌为代表;晚年阶段以出家后所写歌词《清凉歌集》为代表。三个阶段中,以反映学校题材和学生情感的乐歌流传最为广泛,这些乐歌多采用借景抒情手法,既有诗情画意景色描绘,又有个人感情浓郁抒发,旋律优美,风格典雅,为社会广为传唱。如《送别》《忆儿时》《采莲》《伤春》《秋夜》《悲秋》《西湖》《落花》《大中华》等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编创乐歌的经典作品,歌词即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 《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暗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忆儿时》: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讬。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春游》 李叔同作曲的乐歌有《春游》《留别》《早秋》《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等作品,属于我国早期音乐创作范畴,其中刊载在《白阳》上的《春游》为我国最早的三声部合唱作品,旋律清新优美,和声简约丰满,也是近代第一首多声部合唱,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作品”。 《白阳》是李叔同于年5月以“浙师校友会”名义编辑出版的杂志,该刊封面及文字编辑均由李叔同亲自设计、书写并付之石印。书法精美,行文流畅。“白阳诞生词”云:“技进于道,文以立言。悟灵感物,含思倾妍。水流无影,华落如烟。掇拾群芳,商量一编。维癸丑之莫春,是为《白阳》诞生之年。”言简意赅,文辞华美。“文库”重刊《音乐小杂志》“序”全文,命之“音乐序”,可知作者对此文之忠爱。“音乐篇”有《西洋器乐种类概说》一文;“曲集”有《春游》一曲,另有“印稿”“画稿”等内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刊物反映了作者投身艺术教育事业焕发出的青春活力。 李叔同教育生涯中培育的高足,卓越建树者有吴梦非(艺术教育)、刘质平(音乐)和丰子恺(美术)等,师生之间有着许多的感人交往事迹。 吴梦非(~)浙江东阳县人,年小学毕业后考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年考入该校新设“图画手工专科”,师从李叔同学习练耳、视唱、合唱、钢琴等课程。年,与刘质平、丰子恺自筹资金创办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梦非任校长,并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年4月出版会刊《美育》,首期封面由李叔同题签。年,学校改名“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一年后又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该校创建五年毕业生遍及全国17个省区,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者有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沈秉廉、萧而化、唐学咏、何笑明(铭)、徐希一等,对近代中国艺术师范之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期间,吴梦非在杭州的家宅为炮火焚毁,珍藏多年李叔同字画、文稿等皆被付诸一炬。晚年双目失明。年病逝于上海。⑥ 刘质平(~)出生于浙江海宁。年夏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同年秋,李叔同到该校任教,对刘质平格外关照,利用业余时间为他辅导和声学与作曲法。年秋,刘质平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音乐理论和钢琴,因经济困难,李叔同拟从每月薪水中匀出20银元资助他。年3月书云:“君所需至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圆。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爱生徒之情,感人至深。刘质平得知李叔同执意出家修道,即提前结束学业归国,一边在上海城东女学、南通伶工学社等校任教,一边供奉弘一法师衣食物品。抗战爆发后,刘质平舍弃家中所有财物,唯携带弘一大师墨宝精品流浪浙东一带,乃至以小贩和砍柴为生,隐姓埋名,藏匿深山。弘一大师圆寂时,曾书遗偈与之告别。建国后,刘质平先后在山东师范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任教。“文革”中,他视之为生命、相随数十年的弘一大师墨宝在全部抄走后竟如千年古莲一样完整无损保存下来,实在是人间奇迹!浙江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弘一大师墨迹》⑦一书多有刘质平保存之珍品。年,刘质平退休回上海,自己体弱多病,却以每月退休金之半数购药济世,分赠患者,直至年病逝。⑧ 丰子恺(~)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人。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是最早发现他绘画才能的恩师。丰子恺成为名家后,弘一大师五十岁()时,绘《护生画集》五十幅祝寿,大师书写题词。年敬绘《续护生画集》六十幅为大师六十岁祝寿,大师仍书写题词。年《续护生画集》出版后,弘一大师致函云:“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丰子恺复信:“世寿所许,定当尊嘱。”弘一大师圆寂后,年70冥寿,丰子恺绘《护生画集》第三集,共70幅;年,完成第四集,共80幅,在新加坡出版并提前于年完成第五集,亦在新加坡出版;最后一集,应在年完成,由于丰子恺在“文革”浩劫中遭受迫害,不幸于年逝世,未料冥冥之中竟然在年悄悄提前七年完成第六集之幅,其女丰一吟云:“世寿不许,竟也实践了诺言。”《护生画集》洋洋大观,一至六集全套字画共幅,年10月由广洽法师在新加坡出版,全世界纷纷翻印。⑨这是中国美术史和佛教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丰子恺用生命为弘一法师虔诚祝寿的历史画卷。丰子恺为弘一大师栩栩如生的造像画仿佛是一幅凝结着师生永恒缘分的供养菩萨图像。 李叔同培育了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三位高足,他们三人又培育了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唐学咏等一批优秀人才,陈啸空、邱望湘又培养了贺渌汀、吕骥、胡然、张昊等近代著名音乐家……,可谓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夏丏尊曾评价李叔同艺术教育业绩:“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⑩因此,李叔同具有近代中国新式艺术教育开山鼻祖之地位。此外,国画大师潘天寿(~)于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李叔同作为启蒙教师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于年成立“乐石社”,被推为社长。同年加入西泠印社,和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等交往密切。作为印人,治印、赏印、论印,是他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21岁时,曾自刊《李庐印谱》。在《李庐印谱序》中云:“不佞僻处海隅,昧道懵学,结习所在,古欢遂多。爰取所藏名刻,略加排辑,复以手作,置诸后编。颜曰:《李庐印谱》。太仓一粒,无裨学业,而苦心所注,不欲自薶。”印谱中包括他少年时代在天津的刻印。出家前将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纪事:“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印冢中发掘出藏印共92钮。出家后,弘一在书信中所盖常用印章有“弘一”“演音”“沙门弘一”等。李叔同作为篆刻家,在近代中国同样有着一流名家的地位。11 晚年时代天心月圆 人生分期只是相对性阶段划分。李叔同皈依佛门,持戒念佛,时年仅39岁,终其一生奉苦行僧修行,在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界供奉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进入“无上清凉”的人生境界。因此,弘一法师的行踪——我们将其归之为李叔同的晚年时代。 佛教是佛教徒虔诚的宗教信仰。李叔同由杏坛走向佛坛,经历了一个以世俗观念或许无法理解的心灵历程。年夏,李叔同曾赴日本避暑。年秋,入山坐禅前,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云:“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似有皈依之心。他在好友夏丏尊居士处见到《断食的修养方法》一文,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能产生伟大的精神力量,决心一试。寒假,去虎跑寺试验断食三周,有脱胎换骨感,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更名李婴。年春节,到虎跑定慧寺习静听法,拜了悟和尚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年暑假,入大慈山虎跑寺出家。行前将一切书籍字画衣物,分赠朋友学生,并与最亲近的学生丰子恺、刘质平合影留念。同年8月19日在定慧寺剃度出家,事先未告知天津妻子及二子。日籍夫人居上海,托友资遣返日,日姬闻讯至杭州寺院求一见而不得,遂绕房啼哭而去。弘一由此遁入佛门,修行佛法。12 李叔同出家前与最亲近的两个学生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合影留念。 佛教徒的修行,大致有受戒、闭关、研律、讲经等,弘一晚年的佛教活动行踪,主要往来于浙江和闽南两地,与泉州特别有缘,日后成为他生命的归宿之地。 年9月,弘一入灵隐寺从慧明法师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名“比丘”(梵语bhikkhu,意译乞士,俗称和尚);年夏,从华德禅师学唱赞呗;年6月,赴贝山闭关;年正月,自新城贝山返杭州,居玉泉寺。三月,居温州庆福寺闭关治律;年,弘一离开掩关三载的温州,赴沪广结善缘;年五月,至普陀山,参礼印光法师,拜师于后山法雨寺。印光法师一生最为注意惜福一事,衣食住等,皆极其简单粗劣,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从此,弘一律己至严,操行至苦,云游四方,恒跣足芒鞋,孑然一担。至年往返于温州、杭州、上海、厦门之间,治律、写经、结缘;年返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讲学三个月;夏初至上虞白马湖刘质平、夏丏尊、经亨颐、丰子恺等七人为弘一法师募款筑居栖息净修之处——“晚晴山房”小住,时年五十;自此,不时住“晚晴山房”和白湖法界寺、金仙寺研律受戒。弘一法师对《四分律》的研究是他在佛学领域做出的最大贡献。我国佛教的律学,“旧律”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和《五分律》。唐代义净留学印度回国所译的戒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后人称之为“新律”。弘一初出家时学的是“新律”,即《有部律》。他称赞义净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实为空前绝后的佛学大师。后来听朋友之劝,改学《四分律》。“旧律”四大律中,《十诵》《僧只》《五分》研究者少,其注疏至今无一存,惟《四分律》独盛,注释者多。唐道宣所著《四分律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称为南山三大部,是研究《四分律》之三疏。唐道宣因久居终南山,故号“南山律宗”,佛界供他为南山律宗之祖。然至南宋时文本在佛界失传,三大部已无人过问。至清末,这些佛学著述方自日本再传中国。同时,《四分律》也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门律学。弘一花四年时间穷研至精,年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年于法界寺佛前发专学南山律誓愿,由“新律家”变之而为“旧律家”。晚年又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这是他精心撰述的两大佛学名著。南山律学八百年湮没无传,至弘一方又复兴,重传人间,故佛界供奉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13~年的十四年间,弘一最初几年常到上海、温州、绍兴、杭州、慈溪、镇海各地云游,但自年5月应倓虚法师至青岛湛山寺讲律,小住几月之外,整个晚年都在闽南度过。弘一居闽南首尾已十年。在佛教养正院讲演《南闽十年之梦影》,认为“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弘一研究佛学之虔诚,自我修善之严格,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觉悟。抗战爆发后,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到处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条幅,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体现了弘一一生的爱国理念。年春,在泉州、惠安、厦门、漳州讲经;年至年,在永春普济寺茅蓬闭关静修,编辑律典。年夏初,到晋江福林寺安居讲学;年3月,赴灵瑞山讲经,4月,返泉州百原寺,暂住温陵养老院。是年春,郭沫若驰书请求法书,弘一为写《寒山诗》:“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相赠。9月,在养老院讲经时声音语气微带黯然神伤之意。10月2日身体发热;7日,叫妙莲师抵卧室写遗嘱。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13日晚8时,驾鹤西行。弘一皈依佛门凡24年,自入门至圆寂,深研律宗,苦行浙闽,弘扬佛法,实践躬行,以戒为师,功德圆满,经历了“华严为境,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佛学心路历程。圆寂后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佛界在两处分别为之建造灵塔。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纪念弘一法师诞辰周年时献诗镌刻于定慧寺两旁圆柱之楹联: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晚年时代的音乐活动,多与佛教有关。年岁末,弘一至南安雪峰寺过年,太虚法师也到那里度岁。太虚作词、弘一作谱的《三宝歌》即为当时所作,作为泉州慈儿院儿童早晚礼佛时唱的赞歌。太虚法师还赠弘一一偈:“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三宝歌》是一首弘扬佛法的作品,现已成为佛教界广泛传唱的弘法歌曲。年二月,弘一写了五首歌词:《清凉》《花香》《山色》《世梦》和《观心》,分别由俞绂棠、徐希一、潘伯英、唐学咏和刘质平作曲,唐学咏还为《观心》配了四部和声,结集为《清凉歌集》,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清凉歌集》之创意是劝勉青年学子,实际也是弘一心灵净化的折射。如《观心》中的“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虽难而似易。”即为弘一自身的真切体会与感悟。“顿悟”是佛教中哲理认识的升华,弘一晚年终于到达“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的至高境界。《清凉歌集》是将佛教深奥哲理通俗化的一部歌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是唯一一部大型组歌形式的佛教题材作品,在佛教界具有开创意义。《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是弘一法师于年5月2日应筹委会函请编撰的会歌,5月13日发表于厦门《华侨日报夕刊》,弘一法师制谱,云间倪杆尘作歌,于21日运动会开幕式上唱奏。14这首歌曲既是李叔同一生音乐作品之“绝笔”,也体现了在日军疯狂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弘一提倡“念佛不忘救国”这一爱国理念的不朽时代价值。 弘一的书体独具一格,被文化界称作“佛体”书法,他在佛学活动中留下大量珍贵的书法精品:手写佛经、偈语、佛号、诗词、书信、题字等等,无不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价值连城的珍品。台北广元长老云:“在大师诸艺事中相较,成就最高的,要算是他的书法。大师的书法,乃植基于幼时,在十二、三岁时,喜习说文解字,开始临摹篆帖。十四岁时,力摹王猎碣《石鼓文大篆书》。闲居必习魏碑。十七岁从唐敬严学篆书及刻石。二十岁又与津门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笙、姚召臣、冯玉夫、曹幼占诸戚友研究金石书画。二十一岁在上海组织‘书画公会’,往还书画家有常熟乌目山僧宗仰上人、张伯迟、朱蒙庐、高邕之、袁希濂等,俱来入会。高、袁二氏为书家,与之研论书法,日夜临池不辍。此后虽留学日本,归国教书、编报、乃至出家为僧,均从未间断过。”15论述了弘一书法成就之渊源。弘一书法在佛教界内外影响极广,年春到泉州开元寺讲经时,各方求字者颇多。将赴惠安,叶青眼居士送行时说:“此次泉州人士多来求字,少来求法。”弘一法师笑曰:“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为分别。”可知他将书法视为广结佛缘方式之一。他的书法可分出家前与出家后两个时期,出家前以《李息翁临古法书》为代表作,侧重于北魏碑体,端凝雄健,墨饱笔圆,风格独特;出家后以年八月在庐山青莲寺所写《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为代表作。弘一自己也认为是“生平写经写得最精工的”墨迹,由六朝参以秦篆笔意写成。太虚法师推为近数十年来僧人写经之冠。恬静冲逸,敛神藏锋,炉火纯青,韵味无穷,被誉为不见人间烟火气的“佛体”;晚年因体弱目衰,欠缺形上之力,亦如广元法师所说:“但已是不食人间一点烟火,想求其妙处,已是无迹可寻了。”临终前致夏丏尊、刘质平同一偈语为墨迹之精品: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的宗教人生,也像他的书法一样,虽欲穷其妙,却无迹可寻。 信仰产生巨大的动力。李叔同人生不同三个阶段都做出了不凡业绩,做什么像什么,实际上是他信仰艺术、信仰教育和信仰宗教绽开的三朵灿烂之花。在任何缺失信仰,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李叔同的人生信仰及其做事认真的态度都具有榜样的力量。因为,信仰和动力,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双滚滚向前的巨轮。 注释: ①孙继南:《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行止暨研究史料编年(~)》《天籁》年第一期。 ②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第~页,天津古籍出版社,年版。 ③同②,第页。 ④梁启超著、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九七,第77页,文学出版社年版。 ⑤孙继南:《李叔同歌曲艺术的继承与发扬》《音乐研究》0年第1期。 ⑥刘立新:《近代艺术教育的拓荒者──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1),第~页。 ⑦温州博物馆、平湖李叔同纪念馆编:《弘一大师墨迹》,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 ⑧孙继南:《弘一大师与刘质平的因缘》,陈慧剑主编《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第~页,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年印行。 ⑨释慧观:《序──以法滋味益群生》,释慧观主编《如月清凉被众物──弘一大师一三○岁诞辰纪念文集》第2-4页,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印行。 ⑩夏丏尊:《清凉歌集》“序”(写于年8月),《弘一大师全集》(十,附录卷)第页,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 11朱其华:《近代中国第一流印人李叔同》《李叔同──弘一法师》第~页。 12朱经畲:《李叔同(弘一法师)年谱》《李叔同──弘一法师》第21~23页。 13林子青:《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全集》(十·附录卷),第7页。 14孙继南:《音乐史料研究之疑、考、信──以弘一法师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版本考为例》《中国音乐学》年第三期。 15释广元:《弘一大师的佛体书法》《如月清凉被众物──弘一大师一三○岁诞辰纪念文集》第17~24页。 参考文献: 林子青:《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全集》(十·附录卷),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 《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年版。 释广元:《弘一大师的佛体书法》《如月清凉被众物──弘一大师一三○岁诞辰纪念文集》 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刊印,9年版。 孙继南:《音乐史料研究之疑、考、信──以弘一法师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版本考为例》 《中国音乐学》年第三期。 刘再生: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史学家 -end- 了解更多古琴内容,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0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日农历六月十九,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