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和尚广钦猴子献果,猛虎为其看门,
白癜风治愈要多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日常生活中常见关于佛家、道家、巫魔等内容的说法,因为这些领域让人觉得非常神秘,是普通人很难抵达的高大上境界。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而中国人的信仰比较复杂,其中信仰佛教的人不胜枚数,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到寺庙求佛,平时在家里烧香拜佛,少数人直接走入寺庙长期吃斋念佛。 修行到一定程度后会成为得道高僧,修行到位的高僧会在圆寂火化后凝结舍利子。历史上的僧人苦苦修行,但真正修炼成功的人并不多,今天的故事主角广钦老和尚就是其中一位。 皈依佛门的僧人们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很玄妙,门里门外是两个世界,当我们进入寺庙之后,会发现佛教要求弟子止语,而且普通的拜访者也要谨言慎行。 皈依佛门的人更强调静心,有些人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被家人送到寺庙调养,有些人因为看破红尘躲到寺庙了断尘缘,有些人是因为得了重病而有求于佛珠,有些人因为喜欢清净而恬淡修行。 成为佛教信徒的人在远离人烟的地方耕作念经,正式入门还需要举行剃度等仪式,并不是谁都有资格皈依佛门,需要法师和家人的双重同意。 不过有些人也是背着家人皈依,来一个先斩后奏,近年来不乏高学历人才进入僧人队伍,比如龙泉寺中就有很多位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佛门之人讲究吃素,而且倡导放生,在修行的过程中吃苦耐劳,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磨练自己的心智。小和尚比较可爱调皮,老和尚多会重新变成小孩,因为内心清净而特别慈祥。 去过寺庙的人一定见过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和尚,他们非常受小和尚尊重,常常在闲暇时间坐在寺庙台阶上晒太阳,素淡的衣服和裹紧的绑腿昭示着他们简单而约束的一生。 中国著名的老和尚和尚即为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作为出家人与普通的在家人相对,他们的发型、衣着和饮食习惯等都有别于普通人,当然和尚一般指出家的男士,女士另称尼姑。 "和"寓意大一统,"尚"寓意高级,所以和尚是精神上层的存在,如果修行的功力高且收了一些徒弟,就是我们说的法师或者大和尚。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饮誉华夏的高僧越来越多,他们的名字如恒星一般闪耀。中国最著名的大和尚要数玄奘,因为《西游记》的推广而老少皆知。 唐太宗令玄奘去印度取经,他一路风尘历经多年重回长安,在《西游记》中更是夸张地和几个徒儿一起斩妖除魔,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说法应该很贴切,鲁迅先生盛赞玄奘是"中国的脊梁"。 虚云禅师是近代比较著名的和尚,他于年去世时寿满岁,一生依靠禅杖、蓑笠和钟游历天下,最后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从19岁入戒开始修行达年,获得了禅宗泰斗的美誉。 弘一法师也在佛界名声大震,这位大和尚还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和戏剧开拓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歌》就是他创作的,赵朴初评价他"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细心揣摩,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和尚的一生某个阶段突然顿悟,从那时起进入超凡而纯粹的境地,广钦大和尚的顿悟来得更是神奇。 神奇高僧话广钦广钦老和尚和近现代人也有交集,据说他年去世之前还高声诵读佛法,圆寂之前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他本来是福建惠安黄姓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被卖,养父母不幸去世后,年幼的他感叹世事无常,于是在泉州承天寺出家,最初出家时也曾和老和尚发生冲突,不愿意做又重又苦的事情。 中间有一段时间广钦离开寺庙外出打工,后来因为预测准确而被人劝说入庙修行,重回寺庙的广钦看破了一切。 广钦决心进一步修行,选择泉州郊外的山洞坐禅,十多斤干粮很快就吃完,他就以野果充饥,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猴子们发现后就常常把野果子送到他的洞口,从此他再也没有吃过五谷。 山洞附近也有老虎出没,有一天一个老虎和广钦对峙,广钦于是对着老虎说了一番劝诫的话,老虎最后大叫一声就离开了,以后人们常见几只老虎蹲在广钦和尚的洞口,人们称他为"伏虎和尚"。 广钦常常自我反思,有一次起床晚了,导致大家吃饭晚了,他就进行了自我惩罚,后来他犯了一次大错误,就决定今后不再躺着睡觉,而是坐着参禅。 坐在洞里的广钦和尚一度没有了呼吸和脉搏,弘一大师亲自到洞中弹醒了广钦,不禁惊叹他的入定之深。 修炼的最高境界禅定是和尚修行的最高境界,已经完全排除杂念专心修行,即所谓身体、精神和心灵三合一,以此调整身心和净化心灵,从有我、无我走向忘我,忘掉自己的存在是异常难得的大境界。 大和尚终其一生为了到达超越的境界,超越、禅定才能不动凡心,不动凡心反而会大放光芒。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因为尘缘未断很难达到那样的境界,我们依然会在喜悦、悲伤、愤怒、平静等各种情绪中来回奔波,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尽全力克制自己,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能放平心态。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不论是否参禅入道,我们都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力为他人做更多好事,只要我们像广钦老和尚一样秉持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我们也都是生活中的小活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0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僧传记虚云老和尚菩提心愿力厚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