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并不一定能和诗相提并论,更多的是无边无际的苍凉;

信仰,也不一定非要遗世而独立,只不过是至始至终的转经;

人生,却只一瞬间,便烟消云散;

百年以后,谁还记得,这些瞬间留下的光影……

D8:大昭寺——八廓街——藏餐——色拉寺——辩经院——林廓东路

交通道路:自驾——市内、导航

注意事项:交通安全、尊重当地宗教风俗

(注:本文插图除注明外,皆由宝爸、宝妈和小宝拍摄)

——续前——

从大昭寺出来,快到中午了,一抬脚,便很自然地加入八廓街上转经的人流。这里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穿白袍的是藏北牧民,来自康巴山地的盘着英雄结,当然还有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游民……这些人一进入八廓街,就好像突然接到了同样的命令,严格地按照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一圈不够,再来一圈,三圈最好,四圈不算少……无始无终。

——佛像工艺品

——氆氇。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服装装饰、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本图中转经者腰腿上围着的就是一块氆氇。

街上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商店,售卖各种民族手工艺品,如唐卡、氆氇(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地毯、尼泊尔木碗、面具、金刚结、藏香等等,但若粗粗走过,便发现和各地景点售卖的旅游纪念品没什么两样,必得细细挑选,分清楚是义乌的货还是本地的或来自尼泊尔的,也许才能找到心仪之物。尤其是得往旁边的小夹弄钻。多走一步,风景便不同。

——制作和绘画唐卡——藏戏面具

其实八廓街不仅仅是一条街,还应该理解为朝周边辐射出去的很多条小胡同和其中的民居,这里是拉萨老城区,很值得探幽访胜。

——装饰艺术性很强的窗户——旁边小巷内挂着的藏毯

——老城区一景

还有很多古迹。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大昭寺四角原建有四座宫殿——老城区导游图

——百年老店

这座黄色房子是敏珠林寺的分寺,不用去专卖店,在这里可以买到纯正的敏珠林寺藏香。(参见《大江东去,桑耶!》的结尾)

肚子咕咕叫起来。走过网红餐厅——黄色外墙的玛吉阿米餐厅。这里曾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秘宫。

仓央嘉措曾在这座房子里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在那东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这里的“未嫁娇娘”,藏语就叫“玛吉阿米”,这位美人据说是仓央嘉措最喜欢的一个情人。如今,这里成了一座餐厅,经营藏餐、印度餐、尼泊尔餐,非常网红。

可是小宝说网红店人太多没意思,便换了一家开在二楼的店,找了临街的窗口坐下,正好可以看八廓街上转经的人们,也还可以遥望那座黄色的玛吉阿米。一边看,一边吃,一边说。

——藏餐饭店内部一景——八廓街上的转经者

“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这一句诗知道仓央嘉措的。后经证实不是他写的。但他写的诗可真不错: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一走,山就空了……”

“我用世间所有的路/倒退/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正如/月亮回到湖心/野鹤奔向闲云/我步入你……”

“那个女子/满身都是洗也洗不尽的春色/眸子闪处,花花草草/笑口开时,山山水水……”

……

他的诗里有禅意,更有情爱。一个活佛会写情诗,传奇就来了。

——在饭店窗口朝下看——糌粑(见《班禅驻锡地》之一,点击标题进入)——八廓街一景

康熙二十一年(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入定”,一切事务均由“第巴”(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他本人)负责处理。桑杰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以便日后一旦真相败露还能有条退路。

康熙二十四年(年),桑杰嘉措找到出身红教家庭的仓央嘉措。

——从饭店窗口往下看转经的人们——从饭店窗口往下看转经的人们

过了11年,即康熙三十五年(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中,偶然得知西藏五世达赖已圆寂多年。康熙十分愤怒,致书严厉责问桑杰嘉措。桑杰嘉措只好赶紧去迎接灵童。

康熙三十六年(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时年九月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在《班禅驻锡地之一》一章中提到过,点击标题进入)为师,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八廓街一景——八廓街一景

第巴这时独掌大权,加上黄教清规戒律十分严格,这些都让生性自由的仓央嘉措难以忍受。他不愿意做傀儡,又无法抗拒,便只好偷偷到民间游历,或把情感写到诗中。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传说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他大量优美的情诗,一定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这一抹拉萨的蓝——饭馆屋顶上的风马旗

康熙四十四年(年),蒙古部落首领拉藏汗杀死了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押送六世达赖进京。

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

——跟着主人一起转经的狗

不过,另有传说,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还有说是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

他是一个诗人,但当诗人卷入政治和流氓相处的时候,都不会有好下场。可是,在那个时代,他又如何能有自我选择的自由呢?

但是,还有一个传说,说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我们大概都很喜欢这个传说。

——我是谁?我在哪?(远处红白两色建筑即布达拉宫)

色拉寺,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又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周围柳林处处,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自古就是高僧讲经说法之处。

——色拉寺门楣——依山而建的殿堂——顺着山势而建的建筑

色拉寺内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马头明王”像,可惜到处都在修缮、扩建,只能看看外景。

——依山而建的殿堂

——快被晒晕的狗

但到色拉寺来的主要目的,是看辩经。色拉寺的辩经可能是拉萨乃至西藏最有名的辩经了,到拉萨不看一次,等于没来拉萨。

——到处可见的画在山岩上的佛像——一块像捏过的糌粑一样的石头

在辩经院门口坐等辩经开始,大概得等到2点半才能进入。3点正式开始。这一天太阳晒的,此时也有点乏力了,正好喝水歇息,顺便四处再稍微转转。

——正在修缮的大殿的屋顶。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之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这种方式叫“打阿嘎”,是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打阿嘎”时,腰围围裙的藏族妇女们,手执木夯,分成若干组(一轮一轮不能停),此起彼伏地唱着歌。歌声、木棒夯土声伴随着她们整齐划一的动作,非常富有艺术魅力。

——色拉辩经场大门还没开,得等

什么是辩经?

辩经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是藏传佛教学僧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

——要先把坐垫放好——喇嘛们进场了

简单点说,就是僧人学习佛经后,对佛经理论进行辩论。藏传佛教的僧人首先要学显宗教义,而后再学密宗教义(关于显密之分,见《西行漫记之七:密宗的故事》,点击标题进入),显宗理论主要以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等理论为主,浩如烟海,记都记不住,辩经这种方式就很有利于修习,而且藏传佛教的教阶要逐渐升高的话,就像我们考职称一样,都要经过宣(讲)、辩(经)、著(作)等步骤。

——入座前得先拜一拜——开始了

至于因明学,是古印度的一种逻辑学,我们学哲学的都知道有三大古典逻辑学,古希腊的逻辑学、古印度因明学,古代中国的“墨辩”。而佛教的哲学思想在义理表述上相当倚重因明学的逻辑表述方式。既然是逻辑学范畴,那么一定可以用来辩论,所以辩经不学因明是辩不好的。

终于等到2点半,开门了。走进院子,树荫之间的地上全是砂石,一些僧人开始出来朝地上拜访坐垫。周围的游客很有次序地远远围成一圈,这里允许用手机拍照,但不允许相机,很有意思。

八世纪时,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

据说当时藏王希望看看谁的法力高深,便让汉僧和印僧开始一场辩论,这就是佛教史上很有名的“渐顿之争”,也可能就是藏传佛教辩经的开始。彼时汉地禅宗盛行,禅宗很有意思,“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时流行顿悟法门,我们看《五灯会元》之类等讲禅宗大德事迹的书时经常看到他们顿悟的情形的描述,比如见桃花开而开悟;日本有部动画片叫《聪明的一休》,师傅突然朝一休脑门子上打一棒子,就让他明白道理。

这次“渐顿之争”,最后是渐门印僧占了上风,汉僧大乘和尚被驱回内地。有意思的是,汉地佛教在彼时也有渐顿之争,慧能六祖的故事(所谓“菩提本无树”)就和此有关,但到后来,顿悟几乎成了禅宗的“代名词”,尤其在文人中流传甚广,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走向。

究竟渐悟顿悟哪个厉害?其实,禅宗绝不是只强调顿悟的,顿悟必然以长期修行的渐悟为根基,所谓"量变到质变"。顿悟更多强调佛性本存之理,从这个角度理解,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佛教强调无分别心,辩论能分出高下,可能非教义之误,也和参与辩论的个人的理解能力或语言表述能力有关,说不定还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求有关。禅宗顿悟派这类不以语言表述为重的修法,怎么跟擅长因明的印度僧辩论呢?此外,也不是所有汉地僧人都不会因明学。修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就在古印度地区用因明学辩论,“说”败了很多知名僧人。所以,汉地和印地佛教各有长短,本无高下,但具体到个人修行层次就有差距了。

传说大乘和尚离开前留下了一只“鞋子”,形象地显示了顿悟法门在藏地的留存。后来宁玛、噶举等派里也出现了一些顿悟修行方式。藏密里有“即身成佛”一说,我们可以拿来和禅宗“顿悟”做一个比较,以此为角度出发,慢慢再扩及显密之分,学问就是这么做的,先存疑,然后解惑。

最后,“本来无一物”,有什么好分别的嘛!

不一会儿,众多僧人走进场地,有的自行坐下,有的站在对方身前,一对一,开始辩经了。这一开始,我们就只能是“外行看热闹、越看越热闹”了,这简直是一出好戏啊!你看他,一会儿拍手——那拍手也有讲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学僧头上或额前。一边拍手一边提问,显然想在气势上威慑对方。坐着的专心回答,虽然身体语言不多,但转转脑袋、眨眨眼睛,都是有的,这些都是他回应乃至驳倒对手的辅助功夫。

这才一会儿,整个辩经场就人声鼎沸,噼里啪啦,到处红袖翻飞,令人目不暇接。

小宝突然提醒我看那边的一对辩经喇嘛。站着的那位个子较矮,但行动敏捷,声音洪亮,气势很盛,咄咄逼人。而坐着的那位体型稍显胖大,转动之间不甚灵便,但一会儿翻个白眼,一会儿扭个脖子,好似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对对方的提问不屑一顾。过了一会儿,坐着的那位话多起来,难道他要反客为主了?而站着的那位则不如之前那么士气高昂,显然对手的理论水平要远高于他。

——坐僧(下同):放马过来吧!——小心对手厉害,略微思索一下——嗯,不过如此。来点厉害的行不?——翻个白眼给你!——你就这水平?——都什么垃圾问题。受不了了,不听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不问了行不?(上述几图配文,纯属世俗玩笑,非对僧众不敬)

这一场辩经看下来,十分过瘾,大呼不虚此行。

——色拉寺辩经视频

年2月21日写于沪上福德家

——待续——

《藏地回忆》系列目录(点击蓝字可进入文章链接、绿字为等待中):

藏地回忆:掠影之一

藏地回忆:掠影之二

藏地回忆:掠影之三

藏地回忆:掠影之四

藏地回忆:在布达拉宫说西藏历史(之一)

藏地回忆02:在布达拉宫说西藏历史(之二)

藏地回忆03:在布达拉宫说西藏历史(之三)

藏地回忆04:天梯、虹化、水葬、圣湖、冰川

藏地回忆05:泯灭于江孜风云的爱恨情仇

藏地回忆06:雪山伴我行,寂寞最高处

藏地回忆07:长在水中的地方、山顶上的高山

藏地回忆08:在最高峰感悟绒布寺的禅机

藏地回忆09:萨迦寺的神秘和传奇(之一)

藏地回忆10:萨迦寺的神秘和传奇(之二)

藏地回忆11:班禅驻锡地(之一)

藏地回忆12:班禅驻锡地(之二)

藏地回忆13:大江东去,“桑耶”!(之一)

藏地回忆14:大江东去,“桑耶”!(之二)

藏地回忆15:千佛廊里熟悉的身影

藏地回忆16:我用世间所有的路倒退(含辩经视频)

藏地回忆17:在最大哲蚌寺和拉萨再见!

宝爸

赞赏随心转发有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