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160212/4769995.html

  公元年农历二月五日夜半,一代佛学大师玄奘法师圆寂于肃成院。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五),是玄奘法师圆寂玉华山的周年。

  不要一提到玄奘,就想起《西游记》中那个身边有三位徒弟保护的唐三藏。真正的玄奘法师,是砥砺前行取得真经,是不能忘却的民族脊梁!

  玄奘,俗姓陈,名祎(yi),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祖籍河南洛阳偃师。玄奘幼年时,曾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儒家经典,表现得十分聪慧。

  玄奘五岁丧母,十岁父亲因病去世,是他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兄长长捷法师,将他带在身边,入净土寺生活,少年玄奘才开始接触佛教,学习佛教教理。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兄弟二人从洛阳出发,经过长安抵达成都,开始了参谒耆宿,寻师访道的参学生活,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在参学访道的过程中,玄奘法师发现当时众多高僧对佛法的见解不一,没有定准。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没有译为中文,加上前人所译经论多采用意译,使得很多问题,无法解答,让后学们无可适从。为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玄奘法师发愿前往天竺寻访原始梵本经典,探求佛法真义。

  公元年,法师决意西行。在没得到皇帝特许的情况下,他仍冒险出关,由长安经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兰州抵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可是刚到不久,长安的追捕令也紧随其至。法师唯有昼伏夜行,历尽艰险,穿过甘肃走廊,抵达瓜州(今甘肃西北部),不顾留难,执意前行。

  玄奘法师以探险家般的胆魄,勇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只身一人,进入了方圆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白天,地表温度极高,根本无法落脚,法师只能把自己埋在沙间,待到夜间出来赶路。大沙漠广阔无垠,玄奘法师一时迷失了方向。不仅如此,在迷途中,他不小心打翻了水袋,茫茫沙海中,失去了饮水意味着丧失了一切生存下去的希望。

  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法师最初的志愿一直鼓舞着他。他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忍饥挨渴,怀揣一腔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为众生求福祉的悲愿,以坚强的意志,九死一生,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

  走出莫贺延碛,路经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对玄奘法师崇高的僧格和高深的佛学造诣非常敬仰,希望法师留在高昌国。玄奘法师求法志愿坚定,绝食四天。高昌王被法师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动,只好为法师备好粮草盘缠,并挑选国内僧人及侍从数人,护送法师西行。

  玄奘法师带队翻越雪山葱岭,途中染上了冷病,一直到晚年,这种病仍不时发作。但是法师西行求法的意志在各种苦难的磨砺下变得更加坚定。他取道阿富汗进入今天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直至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论师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导师。玄奘法师跟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在此求学的六年中,法师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又学了《显扬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对法论》、《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论,钻研诸部法义。此后,法师游历五天竺圣迹,遍访名师。

  法师从南印度游学归来后,回到那烂陀寺,奉戒贤论师之命,在寺内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当时有师子光论师在那烂陀寺讲授龙树一系的《中论》与《百论》,辩驳玄奘法师的观点。法师于是会和中观、瑜伽两宗,著《会宗论》三千偈颂(已佚)破斥师子光论师的观点。后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偈颂破斥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

  戒日王在当时统一了五天竺,是各国的盟主。他信仰大乘佛法,是那烂陀寺的护法。在拜读了玄奘法师《制恶见论》后,戒日王万分折服,极为推崇,便在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五天竺十八国国王均列席会上,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共七千余人到场参加。戒日王礼请玄奘法师作为大会论主,弘扬大乘法义。

  法师在会上讲述了《制恶见论》的要旨,提出“真唯识量”的论点,并悬之于会场外。一连十八天,法师一人高居论坛,阔论雄谈,没有一个人能辩倒他,也没有人能改动《制恶见论》里的一个字。会后,十八位国王和诸多僧人、学者在玄奘法师座下皈依了大乘佛法,法师成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获得了“大乘天”、“解脱天”的美誉。

  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众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玄奘法师虽然声震天竺,然而,他始终未曾忘记当初离开故土,西行求法的初衷。他无时不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希望学成后东归,振兴中土的佛教。戒日王一再挽留法师在印度弘法,有的国王甚至要为法师供养一百座寺院。

  玄奘法师从怀里取出他一直珍藏的一抔祖国的黄土,对他们说:“支那国去此遐远,晚闻佛法,虽沾梗概,不能委具,为此故来访殊异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在玄奘法师的强烈要求下,戒日王等无奈,只好送他回国。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在举国上下空巷迎接之时,法师毅然决定投入到译经的事业中去。唐太宗曾两度劝他弃道辅政,法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为由推辞。太宗只好遵从法师志愿,辅助他的译经事业。

  公元年10月,玄奘法师携带四大高足及众高僧大德来玉华寺组织译场,翻译佛经。在玉华寺佛门宝地,玄奘法师门人高足及四众弟子云集,海内外高僧哲人慕名而至。在玉华寺4年多时光里,玄奘法师翻译经典卷,约余万字,占其一生翻译经卷总数卷的一半还多,其中20万颂卷的煌煌巨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在这里翻译完成。

  他白天主持翻译佛经工作,晚上抽时间为太宗撰写西行见闻(由其弟子辨机法师笔录)。他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本,介绍了个国家的风俗地理。“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对于今天研究中印交通以及中亚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文地理,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玄奘法师专心译经,分秒必争,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必定要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经结束,还要诵经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后五更起床,继续翻译。如此孜孜不倦,译经十九载,共译出经论75部,卷,计多万字,将印度所学尽传中国。

  玄奘法师在译完《般若经》后,自觉身体大不如从前,知道无常将至,时日无多,便向寺众和弟子欢喜辞别:“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兜率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玄奘法师圆寂前,有弟子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法师报云:“得生。”后,右肋而卧,安然舍报。

  公元年2月5日,玄奘法师功德圆满,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唐高宗惊闻噩耗,哀伤不已,反复说:“朕失国宝矣!”

  出殡当天,五百里之内,四众送葬者有一百多万。当夜留在白鹿原墓地为玄奘法师守灵的四众弟子有三百万人之多。

  与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师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行走、译经,然而他却在这样简明的人生中,为人类创造了史诗般追求真理的征程,为中国翻译了成千上万卷经书。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矢志不渝。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玄奘法师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