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洮县宝塔寺简介附音频讲解
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城而过。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城内古刹宝塔寺历史悠久,史载元初西藏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之诏,带领其侄八思巴(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一行前往凉州(今武威)商谈西藏归属元朝事宜,萨迦·班智达代表西藏承认归元朝所管,从此西藏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八思巴被封为元朝国师后,回返途经临洮宝塔寺,驻锡达四年之久,主持扩建宝塔寺(即临洮大寺),占地千亩,殿堂庄严,规模宏伟,东至东城墙,西至经文巷,南至广福巷,北至北城墙,直接北城门。康熙年间重修,分建五个寺院,俗称北五寺,住僧侣千余人,后毁于战乱。 明朝时期,临洮籍高僧:端竹领占,于宝塔寺内剃度出家,在端竹领占有史可考的生平里,共有20次进京朝奉。其次,《明实录》中记载的对其频繁赐封内容也可以印证端竹领占受宠程度,如《明宣宗实录》中就有三条、《明英宗实录》中也有两条对端竹领占进行封赏的内容。再次,端竹领占在宣德年间于宝塔寺传教时,明宣宗下诏扩建该寺,并“易倍于前”。 明·宣德八年(公元年),端竹领占于临洮县宝塔寺圆寂。葬于临洮南乡南园村石家寺,建塔立碑以彰功绩。(该塔于六十年代被毁,寺址今存)在端竹领占圆寂五十三年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年),明宪宗差礼部尚书周洪谟谕祭追封端竹领占为:大敏法王。 清光绪二十一年,左宗棠重修宝塔寺,增建熙春台、东西寮房四十五间,分前后三院,占地八亩,佛事鼎盛。《狄道州表》所载《重建宝塔寺碑记》一文描写道:“恢恢乎殿庑重新,不减当年盛概,门廊炳蔚,无殊千代宏模。”可惜所有殿堂及房屋文物古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毁于一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在原址划地六分为寺产;年由时任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县佛教协会会长本静法师,主持号召重修宝塔寺,在此次修建中先后完成大雄宝殿、山门、宝塔、西寮房、东大寮等建筑群,本静长老又于年,八十六岁高龄发大愿心再建燃灯阁,建筑面积约二百余平方米,古建砖木结构。年由时任县佛教协会会长、宝塔寺管委会会长陈德有居士倡议,众居士积极响应重修大山门,以此庄严道场,利乐有情。 年9月,宝塔寺管理委员会礼请宽祥法师、宽弘法师住持寺务管理及弘法事业,宝塔寺自年起修缮寺院、金装诸佛菩萨宝像、庄严道场,带领广大居士修学佛法、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并于年初,成立“定西市佛教协会香光慈善公益”,从而实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间佛教精神,每月开展扶贫、助残、助学等慈善活动,同年被临洮县洮阳镇政府评选为“捐资助学”先进单位。 年3月,我寺被临洮县委县政府评选为“年度平安宗教活动场所”。 历代祖师 大元帝师——八思巴 宝塔寺内的八思巴大师缅甸玉圣像 八思巴(藏文:???????,意为圣者;年-年),原名罗追坚赞(意为“圣者慧幢”),生于后藏贵族昆氏家族,元朝第一位帝师,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之召,赴凉州(今武威)商谈西藏归附蒙古大汗国事宜,班智达携带九岁的八思巴与六岁的恰那多吉,途经两年时间,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凉州。年仅十一岁的八思巴到达凉州(今武威市)后,开始学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这为他以后成为大元帝师,走入蒙古帝国的政治舞台中心奠定了雄厚基础。 公元年,萨迦·班智达于凉州示现圆寂,安葬白塔寺内,享年70岁。临终时,班智达在凉州授予八思巴法螺及衣钵,将教法及弟子托付予他,使他成为萨迦派第五任祖师。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即大元帝师,掌管全国宗教事务。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 武威白塔寺 萨迦·班智达灵骨塔遗址 公元年八思巴离开大都出居临洮处理吐蕃事务,即划定朵思麻宣慰司辖地和委任各级官员。在出居临洮的过程中,他及弟子大力弘法建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极大的扩张了萨迦派在甘青地区的势力,同时也使元朝对甘青藏族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尤其是他长期居住临洮,一时间使临洮也成为了甘青著名的佛教圣地,人称“小西天”,名噪一时。在此地居住的四年中,八思巴命弟子达温波修建临洮大寺(今宝塔寺),又遣弟子修建了甘南州卓尼县禅定寺,在甘青地区传布萨迦教法。与此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和百姓的广泛爱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当时大寺(宝塔寺)内有八思巴木雕像,并且临洮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举行隆重热闹的抬像绕城游行活动,参与者上万人,一时传为佳话。 公元年初,忽必烈与察必皇后因为处理西部国政事务,因几年未见到帝师八思巴,特意前往临洮。八思巴在返藏之前,忽必烈用几天时间,向八思巴咨询他对未来国政事务的意见。年3月,八思巴在皇太子真金护送下,离开临洮返回萨迦。八思巴修建大寺(宝塔寺)以来,临洮及周边地区的佛事活动极其鼎盛。据《三世达赖喇嘛传》记载,三世达赖喇嘛前往临洮,并亲自修整过宝塔寺内的八思巴塑像。解放初期,全县有寺院48座,僧众显密二宗有数千人,仅城内就有“九寺三观,新寺不算”之说。 八思巴一生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出任元帝师期间,他的政治举措在一方面推动了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亦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再次,其宗教思想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巩固萨迦派的显著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八思巴从青年到成长为元帝师期间,在甘青地区留下了大量的足迹,主要活动有讲经传法、修建寺宇、收徒、撰写佛教著作等,并在临洮居住的四年里,撰写了一系列佛教理论的著述,完成了《皈依、发愿、灌顶之教戒》、《胜乐修行法》、《大幻变部坛城仪规》等著作。组织许多学者在这里大规模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校勘和刻印刊行工作。藏文《新唐书?吐蕃传》是公元年由八思巴弟子、汉人译师胡将祖在临洮译成,刻印刊行,广为流布。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将汉文史籍译为藏文的翻译活动,也是最早刻版印行的藏文书藉,在汉藏文化交流史和藏族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明·大敏法王——端竹领占 年4月17日,中国考古学家夏鼐来到临洮县城,与袁荆山先生一同前往临洮县城东北方向的台子寺(今宝塔寺),夏鼐拍摄下了宝塔寺74年前的照片,并在夏鼐的著作《洮河流域工作日记》中详细介绍了宝塔寺山门外的七块石碑的碑题。 明代时期由临洮籍僧人端竹领占在元代萨迦派的废刹基础上重建大圣宝积寺(宝塔寺)。 大敏法王俗姓石,临洮县南乡石家庄人,自幼出家于宝塔寺,法名:端竹领占,萨迦派弟子。为明朝边事边政效力甚多,与明朝宫廷关系十分密切,颇得宠信。 依明代《宝塔寺报恩传流碑》的记载,端竹领占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年),朝觐明太祖,奉诏入驻南京鸡鸣寺。鸡鸣寺是明洪武时期敕建的南京大寺之一,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前,凡藏传佛教僧人入京,一般都驻锡于鸡鸣寺,端竹领占也是如此。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端竹领占”奉旨谕西番八郎儿咂赖藏“,敦促其丢弃异心,忠于朝廷,维护了西藏的稳定。 明·永乐四年(公元年),明代时期的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此时端竹领占奉明成祖圣旨,数次前往绝域沙漠草原地区宣布王化,对中央联络与蒙古各部的感情,为维护蒙古地区的稳定做了大量的疏通工作,得到了蒙古各部的信任。并在川边藏族部落宣布明朝招抚归化政策,为当时明廷在川边藏族部落的政策宣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此时明朝政府第一次封端竹领占为:江苏省苏州府僧纲司都纲(僧官,府设僧纲司,都纲一人,从九品)。 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年),蒙古瓦喇部落鞑靼王子也先土木部二千余人叛乱,端竹领占奉命独自一人劝降,凭着他在蒙古地区崇尚威望和他的大智大勇,说服了迤北鞑靼王子也先,也先率土木部二千余人归降了明王朝,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迤北战乱。同年,明成祖封端竹领占为:僧录司右阐教之职。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年),明成祖再次封端竹领占为右善世(正六品)。 明·宣德元年(公元年),明宣宗封端竹领占为:灌顶园妙广智大国师,给予金印、玉轴诰命。 明·宣德二年(公元年),据《明宣宗实录》记载,这一年派出了以太监侯显为首的使团,前往乌思藏等地进行抚谕宣化活动。回京后,明宣宗再次封端竹领占为:清修净觉崇慈应辅教阐范灌顶园妙广智大国师。 明·宣德八年(公元年),端竹领占于甘肃临洮县宝塔寺圆寂。葬于临洮南乡南园村石家寺,建塔立碑以彰功绩。石家寺内有铜钟一口,约半间房子大,钟身刻有大敏法王事绩,该塔与钟在“文革”时期被毁,寺址今存。 明·天顺七年(公元年),明英宗追封端竹领占为:西天佛子。 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年),明宪宗差礼部尚书周洪谟谕祭追封为:大敏法王。 大敏法王最重要的贡献并不仅是弘法传道,而且和明朝政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端竹领占有史可考的生平里,共有20次的进京朝奉。《明英宗实录》中就在正统五年三月癸丑条、正统六年闰十一月乙丑条、正统八年十二月辛卯条、正统十四年三月丙戌条就有五次记载端竹领占朝奉的行为,其整加封过程长达八十年,由此可见端竹领占的地位之高、影响之长远。其次,《明实录》中记载的对其频繁的赐封的内容也可以印证端竹领占的受宠程度,如《明宣宗实录》中就有三条、《明英宗实录》中也有两条对端竹领占进行封赏的内容。再次,端竹领占受宠的另一个表现是他在宣德年间于宝塔寺传教时,明宣宗就下诏扩建该寺,并“易倍于前”,并以宝塔寺为中心,建东西南北四大蜂窝寺,更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是永乐皇帝的敕谕: 敕文用以毛笔楷书写于朝延专用黄纸上,纸面有汤金龙一条、祥云四朵、其左为藏文,右为汉文,合壁处盖有“皇帝之宝”玉玺。敕长公分,宽67公分,全文字 年经故宫博物馆鉴定为明代真迹 年经省博物馆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皇敕》现收藏于康乐县西蜂窝寺 《皇帝敕谕临洮地面大小官员军民诸邑人等》 “朕惟佛氏之兴,其来已远,西土之人,久事崇信,其教以空寂为宗,以普渡为心,化导善类,觉悟群迷,功德之著,无间幽显,有能尊崇其教以导引。夫一方之人,去其昏迷,尚慕善道,强不至凌弱,大不至虐小,息争斗之风,无侵夺之患,上下各安其分,长幼各遂其生;同归於仁寿之域,同安於太和之世;上足以阴翊皇度,下足以劝善化俗,兴隆佛法,一切之人咸臻净乐,功德所及,岂不远哉。今临洮大圣寿宝积寺特赐名曰正觉,所在官员军民人等,务要各起信心,尊崇其教,听从本寺僧人自在修行,不许悔慢欺凌,其常住一应寺宇、田地、山林、场园、财产畜孽之类,诸人不许侵占骚扰。庶俾佛教兴隆,法门弘振。而一方之人亦得以安生乐业,进修善道。若有不遵朕命,不敬三宝,故意生事侮慢欺凌,以阻其教者,罚无赦。故谕。”(摘自《狄道州续志》卷五) 缅怀静公——本静长老 本静长老 临洮佛教近代巨匠静公长老,俗名裴一清,临洮县洮阳镇人,城市平民。幼读私塾,因迫于生计,12岁在县城天顺东商号当学徒,16岁因佛缘成熟,于大象山永明寺为僧,遂前往兰州普陀寺修学,继又于兰州玉磊关法幢寺方丈心道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住平凉崆峒山修学佛法,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 年甘肃省佛教协会成立,长老选为县代表学习佛教宗教政策,下乡搞农业生产;在玉井峰劳动自养,他带领僧众25人,坚持农禅生活,自食其力,每人平均种一亩半地。虽年老体弱,与教友植松树一万余棵,杂树千余株。 “文革”期间长老下放至窑店南坪大队劳动改造,经历磨难,无悔无怨;穷山避壤缺医少药,长老以中医之特长爬山下沟,采药治病,一身风霜,一念慈悲,利及众生,忍辱精进。虽箪食菜根,却闻声六时。长老熟知易经八卦,擅长中医辨证论治,专治疑难杂症。常怀“上天好生之德,如来普济之心”,济世救人。大慈恻隐,誓愿普救;普同一等,无欲无求。长老医术高明,惠施群生,造福一方,深受四众弟子及病愈者的爱戴,感恩不忘,人称“白佛爷”。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回禹甸,日丽尧天,万象更新,百卉荷生。静公长老从“文革”劫灰中走出来,与政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长老恢复名誉后,本静长老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中兴祖庭,光大佛法;团结佛教四众和社会各界人士,为佛教的复苏和振兴不遗余力。长老先后陪同县有关领导和省佛教协会负责人上山下乡,落实宝塔寺、乾清寺、卧龙寺、潮源寺、慈云寺等十三处佛教活动场所。“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教助文治”为赵朴老之诗,静公长老正是这一精神的躬身立行者。他亲自主持在十方信众鼎力资助下,于废墟上重建宝塔寺、乾清寺。 年宝塔寺大雄宝殿建设完工后,本静长老携僧俗二众于大殿前合影留念 长老病势日重时,县级党政领导多次关怀慰问,僧俗弟子轮流值班看护;几个远地弟子兼程拜望,侍师午睡,悄立室外,长老闻声唤名慈悲开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去求佛?”长老随说偈曰:“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乎一心,明心见性。” 长老卧病不起,停食月余,偶欲饮茶,扶坐不易,气息渐微,犹能金刚念。忽于腊月三十,凌晨一时精神奋起,口吟五十三参,参完了!参完了!跏趺端坐;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如入禅定,面色和悦;威仪如生,安详示寂。 静公长老生于年,童真入道,髫年出家。十六岁剃度,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三十岁任东岩寺住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宗教政策,任县政协一至六届常委,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临洮县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宝塔寺住持。先后率四众弟子修复宝塔寺、乾清寺。长老一生爱国爱教,严于律己;戒行严谨,修持精进;不畏艰难,心系众生;弘扬佛法,不遗余生。于甲申年岁末腊月三十日归西圆寂,享年八十七岁。僧腊七十一岁,戒腊六十三夏。 来源:临洮县宝塔寺 责编:普济 配音:唐宋 让福德和慈悲伴您成长 长享智慧清流 甘肃省临洮县宝塔寺 si 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6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完整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