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谁来这家寺院就该照顾话头参生死扬州
哪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 无准 1 禅宗毕竟是禅宗,连佛像 怎么摆都与它处不同 高旻寺是临水寺, 古运河从扬州南门澹然而出, 直奔长江边的瓜洲而去。 半道上,仪扬河从西而来, 在郊野上汇成一个三汊河口, 点化出茱萸湾风景胜地。 从扬州乘船到瓜洲, 途经三汊河, 相传此为九龙佛地, 所以从隋代起即有人在此建寺, 屡兴屡废, 到清顺治年间时, 漕运总督吴惟华因扬州频遭水灾, 求赐地建寺。 后,方有“敕建高旻寺”。 康熙帝亲书:敕建高旻寺。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目远眺,故有此题名。 高旻寺, 一直是扬州八大名刹之首, 且与镇江金山寺、 常州天宁寺、 宁波天童寺合称 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 因,是水边的寺, 高旻寺建筑总体上看 是活泼、轻灵, 内部空间造景往往 曲折幽深,幽雅又含蓄, 取意,想必是想让此间的 禅宗寺院建筑, 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情态格调, 来逐渐代替宗教里过于 神秘的色彩。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设计思想下, 才使得高旻寺新建的禅堂, 现存的老禅堂、 念佛堂、藏经楼、 西楼、水阁凉亭、 寮房均各抱地势, 高低错落,自得天趣。 湖名茱萸湾,中有小岛,有一处平日不开放的所在:水晶宫,内有虚云老和尚和来果老和尚的珍贵合影。 这里的一楼一阁, 都造得奇,隐得巧, 山光岚影恰到好处, 梵音晨钟点到人心。 寺外运河水泊, 涟漪平缓,微波荡漾, 殿宇倒映湖中, 衬以白云蓝天, 嘉木葱笼, 秀丽、恬静之中透着明洁 与几分灵秀。 然而,禅宗毕竟是禅宗, 漫步在高旻寺中, 总处处能觉知 此地与它寺的不同, 而其背后的原因, 恰在于禅宗对印度佛教的 鼎革和创新。 不必说东汉到五胡十六国时的 巫术化的浮屠道, 也不必说西晋到东晋时 玄学向般若的转化, 仅仅是禅宗大行其道的宋, 佛学的儒学化风潮, 就会让诸如高旻寺 这样后世的禅宗寺院, 带有了强烈的区别于 它寺的色彩。 大雄宝殿前的石大象和狮子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象征着智慧和行愿。非常独特。 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视角, 再去看高旻寺的大殿的 佛菩萨造像, 便能深刻体会到 此间寺院的大不同了。 比如说, 大殿东西两厢的18罗汉用彩塑, 造型生动,极富个性, 但却似佛非佛,似僧非僧, 有文有武,有老有少, 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性格特征, 刻划得细腻传神,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这一点上看, 这完全是世俗化的佛像。 十八罗汉造像,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有武,有老有少,带着鲜明的禅宗寺院的世俗色彩。 而按照学者易中天在 《禅宗兴起》中的观点: 儒学化的佛教 就是禅宗。 高旻寺的前任方丈 德林老和尚示寂之前, 独辟蹊径,也是从他这里起 开了佛教造像表门庭的先河, 德林老和尚要表的 是谁的门庭? 正是 禅宗正统的门庭。 且让我们再来看看 大殿正中的释迦摩尼佛。 与诸方丛林不同的是, 此间的释迦牟尼佛虽然 也是结跏趺坐, 但不是双手结着弥陀印, 或一手平放, 一手上举的莲花印, 也不是一手在上 一手在下的接引式, 而是左手自然垂放于膝上, 右手拈一支金色的优钵罗花, 这就表示高旻寺是个禅宗门庭。 佛祖右手拈一支金色的优钵罗花,说的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这也表明高旻寺是禅宗的门庭。 也不禁使人想起:《五灯会元》中 那个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一时,释迦摩尼佛对坐下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付嘱摩诃迦叶” 想一想,禅宗, 不就是从这里开始传承的吗? 禅宗毕竟是禅宗, 要说与十方的不同 那真是处处不同。 高旻寺既是个禅宗道场, 那么禅堂, 才是高旻寺的心脏, 也是高旻寺的性命所在。 我们就再来 看看高旻寺的禅堂。 目前高旻寺所使用的 这个大禅堂,是第四代。 第一代禅堂, 也就是虚云老和尚 开悟的那个禅堂, 是现在使用的斋堂。 第二代禅堂是现在的法堂, 是来果老和尚所使用的。 第三代禅堂是德林老和尚建的, 是不等边八角形, 分男女两座, 但因那房子过高, 而且冬天也冷, 使用起来不方便, 所以就拆除了, 改建成现在的五百人大禅堂。 上书四个大字:选佛道场 世人都说:这是中国第一禅堂。 高旻寺的禅堂上书:选佛道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禅堂是一个选佛场, 人人都可以参加选佛, 人人也都可以成佛。 高旻寺的禅堂还有个别名, 称为“道海堂”, 这表示禅法像 大海一样深广无际。 除此之外, 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 表示高旻寺的广大心量 和平等无差别心, 像大海一样不拒百川千流。 “道海堂”取意“平等无差别心”,表明高旻寺像大海一样不拒百川千流,四众皆可来此修行。 与诸方不一样的是, 高旻寺允许同为佛弟子的出家、 在家女众进入禅堂, 所以“道海堂”是个 四众共修的大禅堂。 悲悯广大女众 修行禅法无人指导, 高旻寺从来果禅师起, 就一直开着禅堂这扇大门, 可谓又是这座禅宗寺院的 另一大特色了。 悲悯女众,修行禅法无人指导,允许四众共修,是高旻寺从来果禅师起就立好的规矩,是一大特色。 后来从高旻寺分出的 二十余支禅法中 就有三支是女众的, 分别在吉林磨盘山、 广东雷州和浙江杭州造福一方。 大禅堂座落在大殿的 中轴线上, 处在大殿的后方。 禅堂从外面看, 与别的房子没什么两样, 是正方边形的, 但里面却大有文章。 最多时可以同时容纳人的高旻“道海堂”, 号称中国第一禅堂。 禅堂外圈 一道内墙,将四方形空间 切成不等边八角形, 四个弧形, 方便师父跑香, 隔音、调光 冬暖夏凉, 高旻寺禅堂的这种内墙构建, 在目前看,于国内论 也是独一无二的。 高旻寺的禅堂最特别的 还不是这些, 而是供在中央的佛像。 是围绕禅堂正中的一根千斤柱, 形成一个圆圈。 所以坐在禅堂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对着释迦牟尼佛, 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 禅堂供八尊佛像, 这是高旻寺的一个重要首创。 它地它寺 若也有, 必定也是承袭自高旻寺了。 佛分八面:坐在禅堂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对着释迦牟尼佛,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 再有一点很新奇, 高旻寺的禅堂外, 有写着“最高学府”的一堵院墙,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又要说到高旻寺 已经示寂的前方丈 德林老和尚了。 老和尚曾说: “我们所有在家出家的, 目的都是学佛, 学佛就是最高的,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高呢? 没有比佛再高的, 所以就是最高学府。” 德林老和尚的意思是说: 在世间一切学问价值和层次看, 佛教寺院是最高学府; 从佛教内部宗门和教下来比较, 宗门是最高学府; 在宗门道场内部, 禅堂则是最高学府。 这就难怪高旻寺禅堂 外挂着“最高学府”的招牌了。 历来说禅堂是选佛场, 选佛场不是最高学府是什么? “最高学府”的意思是说:宗门是佛教内部的最高学府,而禅堂又是宗门道场的最高学府。 说起来, 德林老和尚当年 接手重建高旻寺时, 已经是70高龄了, 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在一片文革被毁殆尽的废墟上, 建起了现在我们 看到的这座高旻寺。 我在来高旻寺之前, 看过很多回忆 德林老和尚的文章, 其间, 都不约而同的写到 老和尚手上的“德山棒”, 口中的“临济喝”之严厉, 但是我实地体会过之后, 就很想为这位老和尚呼吁一下, 为什么大家不到寺中的制高点 “天中塔”去亲身体会一下呢?! 中兴高旻第一人德林长老,高旻寺历史上第四十七代方丈。年6月22日晚圆寂,享寿岁。 老和尚虽然已经不在了, 但是在这里, 你能感受到前任方丈 德林老和尚的宅心仁厚, 只需要在天中塔内部的阶梯上 走上两步就知道了, 原来这塔中的台阶 皆是按照人体迈步的 幅度来精心设计的, 每一级都打造的宽大、平和、 让走的人可以保持优雅的姿态, 不失方寸。 虽是抬脚往高处走, 却丝毫不觉得半分累, 之后你很快就会发现, 在高旻寺中的任何角落, 任何需要登高的台阶, 老和尚在世时都是如此设计的, 宽而平坦,走起来不会觉得累,通往住宿区的梯子还兼顾货物运输,藏经楼的楼梯,遮风挡雨。 这让你,无时无刻不感知 到这位“以和为尚”, 将“一只静香总持无量法门, 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高悬于禅堂门楣, 又说自己 “生是高旻人,死是高旻鬼, 护持高旻寺” 随后兢兢业业地护持 打理着这个千年祖庭, 直至百岁圆寂的老和尚, 其实, 并没有真的走远。 “天底下的修行者皆为 高旻寺的这支香而来。” 从我之后实地的见闻, 高旻寺培养出来的僧人, 戒律精严,禅定深厚, 此言非虚。 当年的高旻寺, 在来果老和尚的管理下, 在高旻寺这个禅宗祖庭, 坚持着禅门的规约原则。 所有常住,只许坐香, 其他的闭关、般舟行、 念佛七、持午、讲学、学社、 学戒堂、大小经忏佛事等, 悉行禁止。 这张禅堂打七行坐时刻表,证明“天下禅林不止单”所言非虚。 其后的德林老和尚 继承了这样的规约风格, 高旻寺在他的管理下, 一不卖门票,二不卖香火, 三不做经忏佛事, 农禅并重,冬参夏学, 专心办道, 只求明心见性。 年,来果禅师为救时弊,着手为高旻寺修订了客堂、库房、禅堂、丈室规约,后合称《四寮规约》。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禅宗寺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己养活自己。 所以才有这句话,高旻寺, 禅宗毕竟是禅宗。 2 赶考高旻寺: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用参禅来抵御现实生活的窘迫 星云大师曾说: 在一年中,都市里的人 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安静生活。 否则,长期陷入浮躁、 动荡、嘈杂的生活中, 人们会失去方向,不辨是非, 被人趁乱牵着鼻子走。 而沉静下来以后, 才能真正的面对问题, 与自己对望, 与佛、与天地、 与古今圣贤交谈, 才能最终达到 “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此次我之去高旻寺参禅, 就是因了星云大师的这句话, 从扬州城中至高旻寺, 交通还是不算方便 只有一辆37路车, 可到达寺门口, 因不收门票的缘故, 寺门口也没有任何的商业, 旁边农田里的油菜花 开的黄澄澄煞是好看, 浑然一派天然。 试问天下的佛寺, 完全不收门票, 进门就送支香的 现下还有几家? 天知道,这座寺院是 如何运转的? 可和我一同前来的 临近村子一个参观团为首的一位长者告诉我 这就是你孤陋寡闻了, 我这么跟你说, 现在的高旻寺方丈是 文龙大和尚, 人家穿的是打补丁的百衲衣, 手上可是掌握着 上亿不动产的人, 想这高旻寺,从民国到现在, 又何曾缺过供养? 多少人抢着往这里送钱, 人家都不一定要呢。 这话让我更加好奇, 于是决心速速入内一探究竟。 看到进门处有些发懵的游客 还在为到处找不到售票处踌躇 一位当值的僧人 就会淡淡的说一句 “无缘不进门,进门便有缘, 买什么票?” 再看看山门内侧, 一幅是 “风清月白全然自在天机, 鸟语花香尽是真如妙性”; 一副是 “春风共一佛,无处不花红”。 一下子,我就觉出这座 禅宗寺院的禅味了。 转眼我在客堂上见到 僧值师父慧缘师父 听其意思, 现下并不是打禅七的好时机。 居士想住禅堂, 需等到每年的阴历 十月十五的“冬参”, 那时, 就可以连续打十一个七了。 可我这次来, 就是想要进禅堂坐香的, 眼看要入宝山而空返, 于是我说: “我对高旻寺慕名已久, 从杭州专程赶来, 想跟师父们学学坐禅, 就让我住下禅堂如何?” 师父沉吟片刻, 问道:“你坐过禅吗?” 我说:“坐过。” 他又问: “你读过《六祖坛经》吗?” 我说:“读过。” (还好,在来时的路上真的是读了) 他说:“那你说几句 你记忆深刻的话我听听。” 嗬,这是考我呢。 幸亏记忆力不算好的我 还记住了几句, 便答道:“善知识,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师父手一挥, 就看他点了点头轻轻的说: “好了,你,去禅堂吧。” 转身又补上一句: “大褂你没有吧, 到禅堂外的内韦驮殿上 自己去取吧。” 说完,这慧缘师父 就悄然隐入门中, 再寻他不着。 正好是坐午香的时刻, 阳光也正好。 我在韦驮殿内换好大褂, 迎着班首师父犀利的目光, 低下头,随着四众走入禅堂, 登上台阶, 走进挂了厚布幔的前门, 只觉异香扑鼻, 人便一下子踏入了虚空。 禅堂内坐了几个 早去的僧人,极静, 我能听见自己喘气的声音。 我到一个禅床上坐下, 静静地观察此间情景。 门帘那儿,人影一闪一闪的, 禅和子们陆续走进。 有僧人,有居士。 有男,有女。 早有人告诉我, 这高旻寺是僧尼共住一寺, 不过比丘尼的寮房在河对岸, 每天凌晨要用船摆渡过来, 在这边上殿、坐禅、 过堂(用餐)、出坡(劳动), 晚上再用船摆渡过去。 人来了约三十多位, 这时的门口只见阳光铺地, 不再有人影闪现。 维那师,到佛前上香, 礼佛,问讯, 请过一根长过人身的竹杖, 在地板上着(zhuo)出 几声脆响, 大家便起身按顺时针方向 在禅堂中转起了圈子。 男众在中间的空场, 女众则在两排禅床的中间。 这叫行香,也叫跑香。 坐禅要动静结合, 这是入静之前必要的动。 当下里,这一跑香时, 我平时最容易“着相” (外貌协会)的毛病就犯了, 一会儿看到面容姣好的女师兄, 不免心猿意马; 一会儿看到前面走着的悦众师, 豁牙暴口,就顿感滑稽; 要不是维那师父总能 发现人群中的异动妄想, 会及时的敲竹杖催香, 我这毛病真的会一犯再犯, 《坛经》上说,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 是真定也。” 也正是在跑香的过程中, 我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年的来果禅师, 为什么要定下 四众一起坐香的规矩, 原来,他是要你在这个过程中, 就开始, 参呐! 二板是站板,跑香毕, 之后是用茶, 小菁(上厕所)完毕, 三板一钟止大静, 僧人们纷纷在禅床上坐下, 进入到漫长的禅修正定之中, 他们都是“结跏趺坐”, 将腿双盘,两个脚掌全翻上来。 而我不行,只能单盘, 将右腿置于左腿之上。 好在禅床上有 一块方方的小棉被, 是坐禅时盖住双膝 以防受凉的, 我扯过来将腿盖上, 顺便也盖住了 我的拙劣羞怯。 灯被执事僧关掉了大部, 禅堂愈发幽暗神秘。 初时我尚敢偷偷睁眼看看 周围趺坐着的光头僧人, 看他们是如何纹丝不动, 一个个都慢慢冻结成了罗汉。 可马上就看两位执事僧 佛像前请过剑形香板, 扛上肩头, 起势大步朝我走来, 不免心生畏惧, 知道这两位称作“监香”, 是负责监督众人的, 如果谁坐得不好,或者昏睡, 香板便会毫不留情地打过去, 想起曾在 《来果禅师开示录》里读到, 当年高旻寺冬天打禅七, 参加者要向来果老和尚 告“生死假”: 色身、性命都交到老和尚手上, 一犯了规矩就要香板伺候, 打伤不管,打死勿论。 而且万一伤重死掉, 就地塞到禅床下面, 众人该干啥干啥, 一直到几十天禅事结束 也就是“解七”之后 再办他的丧事的传闻。 就急忙调整好坐姿, 闭目端坐了。 接下来便是参禅。 高旻寺的参禅话头 正是:念佛是谁? 念了两声佛, 然后我便开始问:念佛是谁? 这一问,还真把自己问住了。 念佛的是谁? 坐在这里的是谁? 来这世上之前是谁? 离开这世界之后又是谁? 父母未生之前, 是谁? 一念未生之前,又是谁? 念佛是谁?念佛是谁? 到底是谁?究竟是谁? 是谁是谁是谁是谁是谁是谁? 禅宗在中国形成之初, 是没有参话头这一说的。 那时的禅师特别强调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大多随方解缚,活泼机用, 擎拳头,竖拂子, 瞪眼扬眉,都深藏禅机, 让你自己“喫茶去”。 宗风严峻者,或棒或喝, 机锋变化无穷。 然而,禅宗不立文字 终究还是离不开文字, 丛林中传下一本一本的 禅师语录, 从唐至清有三百多种, 据说其中载存的 “公案”有一千七百之多。 后人想从公案中 学得参禅三昧, 因而就有了“参公案”的习惯。 从元代开始,有的高僧 鉴于禅门中“文字禅”、 “口头禅”、“狂禅”等弊端, 采用了“参话头”的方式, 即抱定一个话头一直参下去, 行坐不离。 原来的本参话头多种多样, 影响大的有 “何为祖师东来意”、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我以前的 本来面目是什么”、 “狗子有无佛性”、 “拖着一具死尸 行住坐卧的是谁”、 “四大皆空,五蕴非有, 我在何处安身立命”等等。 当净土宗盛行时, 有人为适应 “禅净双修”之需要, 开始参“念佛是谁”的话头。 至晚近,这话头已在 禅门中占主导地位, 多数禅人抱定的都是它, “四大丛林”更是众口一辞。
这样,“念佛是谁”这四字 便萦绕在一代代禅人心中, 不绝如缕。 具体的参法, 禅门大德们各有阐教。 像来果老和尚, 他就谆谆教诲参禅者 要从“念佛是谁” 这四字发起疑情, 念念参究,从不间断, 用功用到“终日穿衣, 没有挂着一丝纱; 终日吃饭, 没有咬着一粒米”, 甚至“行不知行, 睡不知睡, 小圊不知解裤子”。 他还让参禅者发长远心: “从初进堂到开悟, 约得三十年方可办到, 假使时间不足,再办三十年。” 后来我从禅堂出来, 体悟到,这“念佛是谁”四个字, 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哲学论题。 和西方哲学中的天问: “我是谁?” 殊途同问。 说到最高远处, 我们不断的重复参: 念佛是谁? 不就是在问: 我们为什么而活吗? 不就是在说, 人活着, 不能只是一味的、茫然的 只为苟且偷生, 做个行尸走肉吗? 禅宗是这么认为的: 人活着,应该要为学,为道, 人所以要修道, 就是要提升自己、规范自己, 要让自己因信仰而超凡入圣, 这就是活着最大的意义。 那,参禅用功那么狠, 又是为什么? 关于参禅, 《中观四百论》里有一句, 说的好,“为死故而生, 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可见参禅的人, 就是不想死后 堕入六道轮回的人, 是想了生死, 再帮助一切众生 从轮回之苦中解脱, 直到成佛的人。 这一话题我在禅堂外, 和高旻寺的一位 师父也聊了一下, 师父很年轻, 但没想到 他认识的比我深刻多了, 他跟我说: 修行,你就要真参实修, 真正的体会过 轮回的痛苦,才 能生起要了生死的心, 如此方能修佛了生死, 成佛度众生! 他接着说: 人活着就是为了 迎接死亡,参禅, 就是为了了死生大事啊, 这世上, 还有比这件事更大的吗? “死生心不切,是不好参禅的, 你又想享受世间五欲之乐, 又想要彻底解脱的快乐自由。 是不可能的, 解脱的前提是有出离心, 没有出离心, 修习佛法,意义不大, 只能得个有漏的人天福报罢了, 福享完了, 还是要堕入轮回之苦的。” 这位师父说。 我便问他, 那你觉得轮回之苦中, 最苦的是哪样? 是堕入阿鼻地狱吗? 他想了想后说: 不是, 我觉得是冤亲债主最苦。 我和他打趣,问他: 你是否也在看最近 最火的电视剧:《都挺好》? 那日,出得禅堂之后, 我也在寮房处 巧遇并结缘了 高旻寺的现任方丈, 文龙大和尚, 这是个极其低调的师父, 真的穿了件打满了 补丁的百衲衣, 但是所有碰见他的人, 远远都会给他行礼, 他问我为何而来? 我想了想放胆便说了一句: 来此地,参生死大事。 他斜起头眯着眼 端详了我一下, 确认过眼神之后, 法师便带我一并和 其他访客去到了 一处平日绝对不开放的所在。 这里是高旻寺的“水晶宫”, 里面有一张珍贵的照片 是当年的高旻寺 当家师来果老和尚 年在上海, 和虚云老和尚 法云法师、佛源法师 等在上海凤阳路侯 在里“崇德会”的合影。 那一年,岁高龄的 虚云老和尚应邀来沪, 在上海玉佛禅寺 主持为期49天的水陆法会, 法会期间上千人皈依, 与上海结下深厚因缘。 虚云老和尚我们都知道 是开悟了的, 当是时也,虚云述出二偈, 其一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其二曰:“烫着手,打着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许多高僧都是这样, 开悟时用诗偈来 表述自己的感受。 也有人不用诗偈, 比如照片中的来果老和尚, 他是在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时年27岁) 在镇江金山寺开悟的。 那天晚上六支香后 开静的木鱼一敲, 他“猛然豁落, 如千斤担子顿下, 身心顿时庆快无比, 大哭不止,悲叹无既。” 班首问“念佛是谁”, 他应答如流, 又问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等问题, 随问随答,了无阻滞。 一日慈木老和尚到他跟前, 举手巾作洗脸状, 问他:“是什么?” 他答: “多了一条毛巾,放下。” 老和尚不答而退,这是验证。 禅门有这样的规矩: 自己觉得悟了不算, 要有道行更高的人 验证才得到认可。 然也,但这是 特例中的特例了。 自古, 参禅者多如牛毛, 得道者却是凤毛麟角。 莫说平时, 就算是高旻寺每年的十月十五, 目的在于“克期取证”、 集中时间和精力猛参 深究因而特别见效的“禅七”, 几十天下来,几十、 几百人中间, 也很难有大彻大悟之人。 开悟,禅师们常用 这么一些话形容: 大死大活,枯木开花, 冷灰爆豆,普化一声雷, 极言此事之难。 在高旻寺, 我与一位僧人谈起这事, 他说如果有人开悟, 那可是惊天动地的事情。 开悟,那是太难了。 但是他也反问我:难道参禅, 仅仅是为了开悟吗? 我后来看 德林老和尚的开示录, 也有这样的话, 讲到开悟这件事: 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要得到一心。 参念佛是谁也要 参到一心不乱, 只有时间长了, 时节因缘到了, 才能开悟。 我于是问身边的同参: 既然开悟者极少, 多数人最终还是凡夫, 那么参禅还有无必要呢? 尤其是在今天, 禅对我们这些俗人 还有无用处呢? 他回道:有。 让我去看看高旻寺二道山门外 那墙上的“歇即菩提”四个字, 其中有深意藏焉。 借禅歇心,久坐必有禅, 人一旦入静, 便可以戒灭贪, 以定息嗔,以慧愈痴, 其间的好处实在是难以言传。 最起码,参禅一法, 在狂心难歇的当下, 可以用来抵御 现实生活的窘迫吧。 转过天来的下午, 我向知客师父告辞, 打算去瓜洲坐船 去镇江的金山寺。 走到二门时, 又抬眼见到内侧的那则 始终参不透的楹联, 据说是出自德林老和尚之手: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突然有所悟。 禅宗讲, 佛性人人皆有, 全凭个人修行, 一日顿悟,立地成佛。 而成佛的前提必须是心空。 我于是问自己:你的心, 真的空了吗? 如果真的是空了, 那么这所谓的“空“, 又是真实存在的吗? 在高旻寺的禅堂,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 认真的想了想“死生” 这件最大的事。 (完) 交通路线 江苏省扬州市高旻寺 可在扬州火车站广场坐26路公交车,到市中心文昌阁下车;转坐37路公交车,直达高旻寺。免费进香参佛。 坐出租车从扬州火车站到高旻寺车费40元左右。 市中心文昌阁坐“镇江—扬州”的城际公交,到扬州江海学院下车。从大桥边上的小路下去,顺古运河堤走米,即可到达高旻寺古渡口,走过桥便是高旻寺。 END 往期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2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圆霖法师书画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