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梁武帝实行“三教圆融”,佛教在江左再度兴盛,一时间,法门、浮屠似雨后春笋,林立于东南。

宋《咸淳毗陵志?寺庙》云:“寺院本官府之称,后汉浮屠初入中国,馆于鸿胪寺,及造精舍,因名白马寺。隋更曰‘道场’,唐复为寺院。”

常郡禅院,最早者为暨阳毗陵寺,相传始建于后汉,至今有汉时遗物——毗陵井;最大者为武进智宝寺,梁武帝舍宅建弘寺,有“骑马关山门”之说;最名者为太平兴国寺,齐高帝首创浮屠于城东,胡宿称之“萧齐古刹,吴土名兰”;最盛者为万寿天宁寺,千百年间,香火甚旺,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历代文人墨客在常为禅院题记赋诗,如梁清澄僧《智宝寺记》、宋苏轼《太平寺观牡丹》、胡宿《南闲寺记》及《感慈报恩寺记》、杨万里《重修太平寺宝塔记》、明胡濙《重修天宁寺记》等。

天宁寺位于城东通吴门外(今延陵路东吊桥处),号称“东南第一丛林”。

古刹由金陵牛头宗法融禅师始创于唐贞观、永徽年间,至今已有余年历史,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齐名,合称“东南四大丛林”。

唐天复年间,齐云长老施舍利卜居寺址,寺名“齐云”;南唐保大中,建七级浮屠,号普照王塔。宋崇宁初,更名崇宁万寿寺,塔曰“慈云”;政和初,崇宁寺改名天宁寺;绍兴初,天宁寺更名报恩广孝寺。

法融(—),润州延陵人,望族出身,自小博览经史,19岁入茅山法门,后又入金陵牛头山佛窟寺,礼佛8年,由定入慧,文思大进,后人称其“动若联珠”“玄儒兼冠”。

自金陵牛头宗法融禅师创始以来,天宁寺经历代高僧承传,至宋一代,终于成为雄尊秀蔚、巍巍卓立、香客如仪的东南名刹。

天宁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占地余亩,寺内建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普贤殿、地藏殿、文殊殿、观音殿、藏经楼、尘外楼、巽宫楼、慈云塔等。

宋元鼎革,尘外楼、巽宫楼、慈云塔等相继毁灭;清咸丰十年(),古刹又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光绪二十三年(),冶开清镕住持天宁寺,殚精竭虑,捐款筹建,复天宁以旧观。现存建筑大部分由天宁寺住持冶开清镕复建于清末。

清《庄宝澍日记》云:“吾常丛林,以东门天宁寺为最盛,历有高行僧住持方丈。康熙朝,有癞头陀善睡,破补芒鞋,执蒲扇,见人嬉笑。追之语,终不开口,语必前逐,异迹甚多。圆寂,寺僧好事,肉身塑金,位之罗汉堂。万人如海,凉月一珪,出人不意,偶露真容,故数百年来称名刹焉。”

明代学者徐问《天宁禅寺记》:

吾常天宁寺,据三吴上游之胜,自五季宋元尝毁,毁于寇,而佛殿、钟楼仅存。宣德间,复大修,创巨观杰构,屹为东南第一丛林。以故郡臣庶厘祝圣寿,咸萃于兹,而四方僧徒来游者,往往叩关,依为禅定。

嘉靖丙申岁,有西僧德山从京师来,会都纲广孜、住持信璋曰:“兹寺殿宇宏峻,前有四天王殿,久将就阤,且高敝而中开,若无屏蔽。”盖缘善士出财,易铜铸弥勒佛像以应,愿捐赀者数千余家。君子是以知善道之能劝也。

夫自三代以降,德化不行,人心蚀于利,欲恶是用长,故释氏之教得行于中国。考其法,以明心寂定为体,慈悲广济为用,专于物而不自爱其身。

其言:“生死轮回,善恶受报,尤足以移人之速。”

至于先王法,言“官府教化,若曰号于人,人将骇而走矣。是岂其法贤于先王哉,抑亦后世导之不以身而以言,实病而又文烦之耶?藉使居上者以善道牗民,示以好恶,而辅翼之行,其所景动转移,日改月化,足以厚伦淳俗,而何佛法之能补也?”

德山所事沙门,所称而尊者公家礼义。彼见吾习,有君臣上下之礼,衣冠礼乐之懿,虽未能猝迁其法,心已向慕而趋之。况闻所劝善集财,又能不私其余,不食其利,盖有实行,而后执其机以动,人宜其乐趋者众矣。

乡进士金君九成辈,咸与兹役。吾侄辨孝辈来请记,故推其所以告之,以窃自附于昌黎公序浮屠文畅者焉。

太平寺原名建元寺,位于常州城东(今红梅公园南入口处)。唐代诗人李绅《建元寺》诗云:

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

芳草垅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愁风月独沾巾。

此诗有跋:“寺在常州东郊,松扉竹院,各在冈阜。地甚疏通,连接郊外。每岁寒日,里人洒扫经过之所。大历中,诗人郭陨曾赋寒日诗,赠礼部先兄,当时以为绝唱。尝在童儿即闻此诗,非欲继和,盖纪事因书。”

太平寺为常郡最为古老的名刹之一,始建于南朝萧齐,由齐高帝萧道成创建,并建七级浮屠,距今余年。北宋胡宿称曰“萧齐古刹,吴土名兰”即此。

唐乾元年间,寺院规模扩大;宋太平兴国年间,又经修缮,以年号改额,曰太平兴国禅寺。苏东坡曾游太平寺,并作《游太平寺观牡丹》诗:

醉中眼缬自斑斓,天雨曼陀照玉盘。

一朵淡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须看。

南朝以来,古刹多次遭毁,南宋时,杨万里出守常州时,曾发出“太平古寺劫毁余,夕阳惟照一塔古”的感叹。

明洪武二十四年(),太平兴国禅寺改称太平讲寺。

明胡濙撰《太平讲寺记》:

太平兴国寺,在毗陵郡东南四里许,乃萧齐高祖所建。

逮唐乾元中,僧法偁驻锡,增广其舍宇,崇伟其殿堂,甲于诸刹。宋改太平兴国中,因取今额。建炎初,毁于兵燹,仅余塔殿。

洪武中,副都(李)纲信受,以(胡)宿德重望,纲维宗教,兼住兹寺,意图兴复,有志未就。永乐初,钦取赴京修释典,遂勿暇顾。继而仲荆珣公来领寺事,爰发宏愿,以兴复为己任。首捐衣资,及裒众施,集材鸠工,与其徒玉芳珵公相继住持,同心勠力,于正统四年作大雄宝殿,历数寒暑而成。旧有金刚殿、舍利宝塔、尊胜二幢,并加修葺。至于库庾庖湢,悉以次创建完美,始其大方之体。

今宗珵字玉芳者,因其行德超卓,阖郡诸山咸举以任。副都(李)纲来京,乃疏其寺之始末,诣南宫微子为记。且云:“殿堂高广,像设尊严。香灯幡盖,鲜洁华好,规模气象,轩豁雄丽。望之翚飞,即之山立。郡邑士庶,莫不瞻仰。恐久而泯其创兴之绩,愿记其实,以示方来。”

予考诸郡志,吾祖文恭公于赵宋盛时,尝为兹寺作记,有曰:“萧齐旧刹,吴土名兰。历数百年,既成而废,既废而成。”今则有赖于仲荆、玉芳,相继兴作,焕然聿新,豈偶然哉?莫非囿于数也?

今住持玉芳属予为兴复之记,又岂非有默定之数存焉?然尤在乎其人也。若后之继承者,苟能恪体前人之心,修葺无替,使寺宇永久坚完,又非数所能制。遂书此以酬玉芳之请,俾刻诸石,垂示于无穷焉。

清康熙四十四年(),爱新觉罗?玄烨亲巡该寺,御书“太平兴国禅寺”匾额。清《毗陵见闻录》载:“后毁于火,仅存其半,颓废者数十年。乾隆甲子、乙丑间,有游僧倡议兴修,苦志励精,殚心规画。十方善士见其诚恳,咸乐输金,不两年崇焕如故。”

咸丰十年(),寺、塔均毁于太平天国兵燹。

清末民初,天宁寺住持冶开清镕重修太平寺,再建文笔塔。

年11月寺、塔毁于日寇。后寺殿再经修缮,而文笔塔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由刘氏家族出资修复。太平寺旧殿却在红梅公园改造中被拆除。年5月,常州市佛教协会向常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对照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各项条件,考虑信众实际需求,市民宗局于年6月13日下达了准予异地恢复筹备设立薛家太平禅寺的行政许可。

清凉寺位于城南德安门外(今同济桥南堍),为常州著名古刹。

古寺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初名报恩感慈禅院,由枢密院副使的胡宿请额创建。当年寺址并不在德安门外,而在城东通吴门外。宋理宗淳祐八年(),常州郡守李迪为祀胡宿,寺内又立胡文恭祠。元末,寺、祠皆毁。

明永乐元年(),胡濙将寺移建德安门外,改额端明寺,以纪念先祖、端明殿学士胡宿。

端明寺为何又称清凉寺?据元《泰定毗陵志》记载:德安门外半里原有清凉禅院,胡宿曾为端明殿学士,明景泰五年(),胡宿裔孙、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濙奏请朝廷,允报恩感慈禅院改额端明寺。由于此地先有清凉院,后有端明寺,百姓习惯将新寺呼称清凉寺。明唐珤(唐荆川父)有诗云:

招提六月也清凉,坐对槐荫午正长。

香篆不因嘉供客,村醪还许故人尝。

明清两代,清凉寺多次修缮。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天国兵燹,现存建筑为晚清所建。光绪二十年(),住持静波开始动工修建,光绪三十年()竣工,历时10年。新修殿宇共计余间。主体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海镜堂、藏经楼、禅堂等均建于此时,规模恢宏,盛极一时,尤以藏经楼最为宏伟。

清凉寺有清凉佛学院,与天宁佛学院齐名,名扬江左。

清凉寺与常州一大习俗有关,即德安桥上对山歌。清《庄宝澍日记》载:“观自在菩萨得道日,挨家比户,香花候恭,邀福求庇,千人一心。郡南门外端明寺,俗呼清凉寺,是日膜拜者最多,昨夜尤形热闹。寺北德安桥,河衢要道,桥高数仞,白石如砥。夕阳西下,野老纳凉,说天谈地,不经人道。此夜犹有山歌,桥北桥南,互赛歌声。兵燹之后极盛难再。”又云,“清凉寺又名端明禅院,兵燹前有无梁殿,揽胜江东。殿后有井,曰观音井,本慈航道场,六月十九佛诞,称盛。寺近德安桥,是日,桥左右乡人睹赛歌会,前让后争,不欢而散。”德安桥上对山歌这一习俗在太平天国兵燹后才一蹶不振。

近年,清凉寺又重修大雄宝殿、禅堂、长廊、放生池等,规模可比当年。

明胡濙《重修报恩感慈寺大殿记》曰:

常之报恩感慈禅寺,在郡治南门外三里许,实吾祖文恭公宿仕宋为副枢时,于治平改元之初请额建造,延洞云深禅师为开山住持。

深公道行超卓,人咸信尚,当时名公亦多敬礼。若晁无咎、苏文忠公皆以诗赠遗,记载郡乘。殿宇厄于郁攸,废兴不一。

逮洪武初,古鉴辉禅师主之,仅构僧房、厨库。至永乐九年,雷庵复禅师来莅斯席,始创法堂三间,图欲次第营建。未几化去,弗克就绪。

自兹以来,虽住持相继,香灯不绝,惟兴作未遑。宣德九年,予弟克恭、克宁、克诚相与协谋,叹曰:“此吾祖宗所建寺也,忍使久废而不复兴乎?”

遂举宜兴善权寺无一聚禅师为住持,首捐己橐,及募众缘,方发宏愿,以兴复为己任,不远数千里走诣京师,谒予于南宫,有若针芥相投,盖喜其能兴废举坠,以成吾诸弟尊祖敬宗之一心也。及耳其言论,明内外学;察其操履,特达精严;审其宗派,则受业于善权心源真公,得法于万涛巨川沇公,乃天界善世雪轩之适嗣,曹洞之正宗也。况其动容详雅,仪度肃恭,诚释门之令器。

予甚嘉之,而勉其精进。归,即先治大雄宝殿,以虔奉佛祖。经始于正统六年之季春,落成于是岁之仲冬。高深修广,雄伟壮丽,侈于昔多矣。捐赀以助而外护者,则郡守广西莫公愚、二守山西赵公泰、县令黄冈朱公恕、二尹山东王公道、判簿山西马公彦斌赞襄。工讫无一,复走京师,具道其迹,托予为记,昭示将来,用垂不朽。

予闻凡物之成坏,咸囿于数;而以废为兴,则存乎人;又必人与时会,乃能不难于起废。聚公际亨嘉之运,而又能于事理圆融,故郡县官民乐为之助,不期年而成此宝构。

其营度之勤,缮缔之美,兴复之功,发轫于斯殿之建,特其权与尔。若具大方之体,尤当大书屡书,而着其兴复之迹于无穷也。姑刻此于石以俟焉。

显庆寺位于通吴门外三里许,今城东平桥北堍牌楼弄。

显庆古刹始建于唐显庆年间(—),以年号名额。据旧志记载,古刹规模宏大,取地幽胜,殿宇轩昂,甲于毗陵。宋元祐三年(),时任右丞的胡宿从子胡忠愈将该寺请为坟刹,朝廷赐额“感慈显庆禅院”。

城东平桥堍旧有牌楼,邑人俗呼牌楼弄。牌楼者,实是郡城胡氏坟刹入口之坊也,坊后即为显庆寺。堪舆家曾称此地为“凤台福地”。元末,龟巢先生(谢应芳)诗云“千年古刹传唐宋,一曲清溪绕凤凰”即指此。

宋末,显庆寺毁于元兵,明洪武年间(—)、天启年间(—)数次重修,复以旧观。明代邑人白贻清《重修显庆寺记》曰:

兰若多于城东南,城东南之兰若莫大于天宁,莫古于显庆。若其取地幽胜,既迩城郭,而自其山林修远之致,则显庆一寺,当甲于毗陵。

寺距城几五里,虽迩大河孔道,而去阛阓,稍稍入腹。清湍曲流,窈窕环匝,以纡其势。其中多苍松修竹、古树枯藤,以蔚其秀;其旁复有杏林枫岸、平桥断屿、渔火村烟,以缛其景;其外复有野陵荒墟、平畴广陆,以逸其气;其往来变幻,复有风樯雨楫、沙禽水鸟、农歌菱唱、朝烟夕月,以摇曳其趣,而触会于心。

以故选胜城东者,于兹情满意溢焉。古堪舆家称为“凤台福地”。先贤谢龟巢先生有咏云:“千年古刹传唐宋,一曲清溪绕凤凰。”其实录也。按郡志,寺创于唐高宗改元显庆时,历经千余年。其间废兴隆替之迹,古碑遗碣,厥焉无考。明嘉、隆之际,仅余败屋数椽,罥蓁莽中。

有楚归空大师飞锡至止,发宏愿而扩新之。时有凝庵唐公玄台、薛公翼云、吴公元海、胡公出龙象力为护持,遂建大殿三楹,而寺之规模恢然始大。居无何,师寂。其徒道融、孙悟也克缵厥绪,而里中诸檀那与予同志者不乏人。

万历四十年,遂建天王殿;天启元年,继建毗卢殿。三年,复新大殿,易木柱以石,爰立山门。嗣是而观音殿,而禅堂,而斋堂,而香积,而两庑,而僧寮,而寺道,以迨沿塘之下院,所以施茶汤而资行脚者,悉次第厘举,由是只树林犹现相圆满矣。

清咸丰十年(),显庆寺遭太平天国兵燹。光绪年间及民国初,显庆寺又经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寺址改作第一木器厂,殿宇逐步被拆。

年,在显庆寺旧址施工中,曾出土石经幢一座,幢高2.6米,上面刻有明万历年进士、常郡著名学者邹之麟所书《金刚经》全文。按年《武进指南》:“显庆寺中有石肚八人石轿一乘,四面刻金刚经一卷,重量殊难以数计,相传系八仙抬来云。”此物现存于天宁宝塔前。

(文章来源:人文中吴寒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