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十一rdquo游常熟,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唐诗三百首》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为唐代著名诗人少府常建所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破山寺,即今天兴福禅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为南朝齐时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捨宅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改名兴福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華严本山业林。 兴福寺山门前有一溪,流水潺潺,终年不枯,即为破龙涧。相传唐贞观年间,曾有黑白二龙在此交勇,冲涧成溪,遂成破涧,故得其名,而该寺亦曾名“破山寺”。 入山门,抬头即见天王殿,上有匾额横书“无上法门”四字,而非“天王殿”,其中之意颇耐人寻味。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亦称三佛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金身趺坐,妙相庄严。 大殿东西两壁塑十八罗汉,形神各异,金装塑身,栩栩如生;佛像背壁背面是南海观音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彩塑雕刻精美,身姿灵动,眉眼传神,色彩斑斓。 在大殿内右后部,有巨石一块,凸出地面,相传为建庙时所留,筋纹纵横,左看像兴,右看似福,故名兴福石,据说“兴福寺”之名亦得之于此。 过大雄宝殿,后有玉佛楼一座,依山而建,楼前屋脊鳞次,古木婆娑,楼后山势陡峭,竹茂林深。 兴福寺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楼为中轴线,在这些主体建筑以外,有东、西及北面三大部分,姑且称之为东院、西院和后院。作为名誉江南的齐梁古刹,寺内历史遗迹、碑刻甚多,錽亭、团瓢、印心石屋、罗汉泉、无漏泉、君子泉、竹香泉、放生池,救虎阁、日照亭、空心潭、空心亭等,散布古寺各处。 东院 遗迹 东院可从大雄宝殿左侧的戒坛往东进入,过華严戒坛,即可见空心潭。空心潭南是白莲池、救虎阁,北存空心亭、竹香泉,潭西有诗境米碑亭。 ▲華严戒坛 ▲“潭影空人心”的空心潭 ▲空心潭北面的空心亭 ▲竹香泉 (位于空心亭北) ▲天王殿东侧的白莲池 (每年盛夏,池中有千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池旁一株白玉兰树斜伸入池,与莲叶相映成趣。) ▲白莲池边的救虎阁 ▲米碑亭 (亭中立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碑。清代乾隆年间,邑人言如泗守襄阳郡,得“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写的此诗真迹,带回故乡,请石刻名匠穆大展刻碑立于寺中,此碑集唐诗、宋书、清刻于一体,人称为“三绝”碑。) ▲“禅房花木深” 西院 遗迹 大雄宝殿西侧,过“无漏泉”,有竹径,通回廊,晚清重臣翁同龢手书“通幽”二字,镌刻于壁间,即“竹径通幽处”。 ▲无漏泉 (位于大雄宝殿右前侧) ▲“曲径通幽处”的通幽 (晚清重臣翁同龢手书) ▲君子泉 (位于“通幽”过回廊右侧岩下) ▲放生池 ▲团瓢 (放生池畔石舫内设团瓢,为古时高僧闭关静修之处) ▲錽亭 (位于放生池北岸) ▲财神殿 ▲圆通殿 ▲对月谈经玉兔闻法 (位于财神殿南侧) ▲罗汉泉 (位于对月谈经亭前) 后院 遗迹 后院即云栖塔院,位于寺北,可从玉佛楼右侧小门进入或从圆通殿左侧“云栖塔院”台阶拾级而上,竹林深处,即为兴福寺后院。因后院辟有该寺高僧圆寂归葬之所,故游客稀少,此处存印心石屋、日照亭及兴福寺塔林等遗迹。 ▲印心石屋 ▲日照亭 ▲塔林 (寺内高僧圆寂安葬之所) 文化 遗迹 破山多巨木,夭矫蚪龙姿。扶疏籠翠幔,璎珞四面垂。 ——南宋陆钺这是南宋高宗时诗人陆钺题咏破山风景之幽邃胜境,描绘千百年来,破山至今古木参天,虬龙盘日,浓荫蔽空,感叹禅语钟磬,佛音远播,香火相继,青烟袅袅,空门法界的破山世外天地! 兴福寺之胜镜,自建寺以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而其中,尤以悬挂于寺内各处之楹联,最值得游览时研读欣赏。这些对子皆出自名家之手,字里行间,点线勾画,不仅雄浑厚重,遒劲有力,书写精道,而且字字珠玑,哲理禅意,寓意深远。 老马时垂耳,灵犀自彻天。 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 此处山林幽寂,初心潭影空明。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 闲暇时光,不妨去江南常熟逛逛,来兴福寺走走,在“竹径通幽处”,一杯香茗,一碗素面,静听梵音,默读楹联,或许你不仅有“潭影空人心”之收获,也会生出“寺中半日,空明一生”之感叹! 游常熟,必游兴福寺,欢迎常来常熟,常来兴福! 图文原创,未经授权,请勿引用 往期图文,点击跳转:历史上的常熟老银楼 金银饰品收藏介绍 收藏余味 绘画书法篆刻推介 杂文 杨园中学(洞泾中学)纪念系列 常熟旧事 张瑞林收藏艺术馆专栏 历史苏州文化视角人文情怀 诗文典故时事资讯艺术收藏 欢迎投稿分享 联系 点下“在看”,花开春暖!观听读写遇见你,真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1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什么法是一切修法的重中之重
- 下一篇文章: 常州四大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