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人生在世,命运不同,但无论贫富贵贱,都各自欢喜,各自忧愁。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能保持内心的喜悦,不为外境所动。

哄自己开心是一种能力,让自己快乐是一种选择。学会哄自己开心,无论走到哪里,眼里都是风景。

1

余生不长,要学会宽容别人

古人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生活中很多时候,自己不快乐,是因为对别人不满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快乐自己。

家人朋友,和我们最亲密,但关系越亲密,我们越容易挑剔。挑剔得多了,感情就淡了,因爱生恨,既伤害了亲人也辜负了自己。

我们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不同,想法各异。总有人上赶着给你添堵,做什么都不让你舒心。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与其纠缠,不如远离,宽怀大度不计较,就是最好的反击。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非完人。”谁都有过错,都会有私心。

人生百年,都是过客,只有看淡是非,放下纠葛,才能活得洒脱。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相遇都是缘分,懂得宽恕别人,自己才会快乐。

2

人到中年,要学会取悦自己

古诗云:“若无闲事挂心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余生不长,不要浪费光阴给烦恼,要用宝贵的时间寻找快乐。

学会清空心里的尘嚣,取悦自己,享受生活。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再苦再累也要笑着面对,相信风雨过后,必有彩虹。人活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心态。做一个乐观的人,心里有阳光,人生就充满希望。

智者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惹你生气的人,远离就好;爱说闲话的人不可深交。

人生过半,更要学会给生活断舍离,抛弃那些无用社交。多留一些闲暇给自己,种一些花,品一盏茶,听听曲,看看书。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亏欠别人,不委屈自己。

佛家常说,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万劫难遇。

余生取悦自己,让此生无悔,才是该有的态度。

有人说:“让自己成为一个小太阳,被温暖着,然后再怀揣着一束光,去温暖别人。”

开心其实很简单,会心一笑,就有阳光照进心田。开心其实会传染,自己开心,身边的人也会被你温暖。

愿你做一个哄自己开心的人,余生与欢喜为伴。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会稽秦望山

一、书法、唐诗、佛教胜地-云门古刹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年-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坐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年()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着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时云门广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血书法华经全部,堪称佛门珍品。清顺治十七年(),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后毁。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及碑文。1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然后是辩才塔、"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书上说:唐高宗上元二年()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克隆"晋代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修禊盛事。)、洗砚池、白乳亭、五云山等。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后周显德二年(),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经院)。宋至道二年()九月,敕改显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元时,寺毁。明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殿堂宇舍余间。民国19年(),有僧余人。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军所焚。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住持元相惨淡经营,然终难振旧观。年,有僧22名。年,寺舍废,改民居。)、广孝寺(广孝寺前。门外有丽句亭,刻唐贤诗赋于其上。寺前有辨才塔。寺内有辨才香阁,智永禅师之徒辨才曾居此。世传辨才于云门寺凿暗槛置右军兰亭序真迹于梁上,唐太宗御史萧翼以计取之。)、广福院(老宿所栖庵)、药师院等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另外在其不远还有很多的寺院、庵堂。"云门"只是一个总称而已。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孙邈《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绍兴云门寺当地人称呼的杉木祖师墓之"杉木",应该是"散木"之误读也。据"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塔铭"载:师名圆澄,字湛然,别号散木道人,会稽东关夏氏子。湛然圆澄乃明末曹洞宗云门系的大宗师,圆寂于越州东关天华寺(现属于上虞东关),塔于云门显圣寺南山。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历代帝王都很启重此寺。如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   年1月10日,首届中国绍兴云门文化节举行,绍兴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云门文化。在绍兴文化界,云门寺被称为沉睡的博物馆,文化节活动使沉睡千年的云门文化饱受各界   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正如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意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见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也许,我区深度开发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这里正是最精彩的落墨处——

  

  这里已被人遗忘很久

  “越山千万云门绝”,唐代诗僧皎然当年游遍越中山水后,在诗中如此高度评价位于平水的云门寺风光。“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这是万历《绍兴府志》中记载的唐朝诗人秦系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云门寺层层叠叠的秀色。

  位于平水镇平江村境内的云门寺,背依秀丽的秦望山,南临若耶溪,东西两侧青山相拥,风景独好。这个狭长的山谷茂林修竹,泉水叮咚,松涛阵阵,环境清幽,民居点缀其间,若隐若现。

  云门寺自古为浙东佛门圣地,这里既是高僧辈出的辉煌寺院,又是文人墨客雅集场所。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无论山水风光,还是文化内涵,都可谓独步越中,让人刮目相看。只可惜,这里已被人们忽略很久了。

  云门寺经历了多次兴衰更替,东晋以来,一直热闹非凡,明末走向衰落。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寺毁僧散。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最终年久失修,湮于榛莽。现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厢房数间。

  

  三大文化亮点可圈可点

  一、显赫的东晋古刹

  云门寺距今多年,由东晋安帝下诏所建。这里本是世家大族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旧居,因梦见五色祥云显于屋顶而舍宅建寺。

  云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东晋以来,云门寺古刹如林,大德高僧代代呈现,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历任住持都是当时著名僧人,创“即色宗”学说的高僧支遁和“幻化宗”学说的高僧昙一都出于云门寺。因厚重的历史文化,云门文化成为江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历史上的云门寺,辉煌比肩灵隐,规模十分宏大。从晋代到明清,光皇帝就有十余位为这里树碑建塔、赐名题额。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道:“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

  据悉,前不久,有爱好爬山的驴友深入现在云门寺后面的深山腹地,山野间看到一云门寺界碑,忍不住惊叹当年寺庙规模之大。

  

  二、神秘的书法传奇

  在绍兴,除了兰亭以外,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应该是云门寺了。

  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古画《萧翼赚兰亭图》,这是唐朝大画家阎立本之作,原作今佚,馆藏为宋朝临本。这张图上展示的故事,就发生在云门寺。

  原来,云门寺前身为王献之故居,是他隐居练字之所。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辩才。唐太宗李世民爱此稀世之宝,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此帖,交给唐太宗。相传,这墨宝后来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不复见世。

  这样的一桩书法传奇,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吸引人的旧事。

  另据记载,在云门寺内,曾有王献之洗砚池等与书法相关的设施。智永和尚苦练书法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年,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还在这里模仿兰亭雅集,举行修禊活动。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

  越地山水精华集于此处,加上又是佛教重地,云门寺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脚步,这里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鸿儒云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孟浩然、王维、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刘基、徐渭等数十位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都涉足此地,流连吟咏。浙东唐诗之路兴盛时,云门寺是诗人们在越中的必游之地,到过此地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就有四百多位,那时的云门寺真是“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据云门寺住持了解,历代诗人吟诵云门寺的诗歌成百上千,《全唐诗》直接诵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宋朝陆游写了二十多首关于云门寺的诗歌。历史上这里曾有丽句亭景点,收录文人诗赋予其内。

  云门寺这片清净佛教圣地,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的选择之处。特别是陆游,更是将这里作为苦读之地,建有读书的草堂,现在还留有遗址。

  

  许多宝贝“落魄”在荒草间

  这里像一个沉睡的博物馆,山野间四处散落着残垣旧石,见证着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

  记者在“云门古刹”门口看到,半块在康熙年间题写的碑文躺在地上,日晒雨淋。在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朝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在碑的背后,有一池,传为王献之的“洗砚池”,十分简陋。

  而在附近的民居旁,石雕、石鼓、石板等残迹随处可见,农民的猪栏鸡舍、土坎地间,都可以看到旧砖古石。在一处野地里,记者看到了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师的纪念塔,杉木祖师曾去日本弘扬教义三十年之久。听当地人说,曾有日本僧人新中国成立后来此祭拜。

  据云门寺住持介绍说,文革期间,云门寺遭到了破坏,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碑记等物被农民拿去作地基去了,所以这些民居的地下,应该还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散落在荒草间的东西,如果能够收集整理,恢复原貌,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记者从区文保部门了解到,目前的云门寺,除了寺庙入口处的“五云桥”和寺内的《募修云门寺疏》碑被列入区文保点外,其他的现存建筑物连区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现存的“云门古刹”门户矮矮的,显得谦逊而单薄,让人觉得实在难以载动这里千年的风流。

  

  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精彩落墨点

  1月19日,《走遍越之南》第二期《平水养心之旅》在云门寺开拍。本期节目由柯桥旅游局、柯桥广播电视总台、平水镇政府联合推出,此次推荐的旅游线路以云门寺为核心,将周边的绿林竹海、秦望山古道、刻石山、竹缘堂·养心谷等旅游元素融合成一条完整的“微度假”线路。节目制作完成后,将在电视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绍兴文史专家、文理学院教授邹志方说,云门寺的开发潜力很大,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将佛教文化、献之故里、陆游草堂等综合开发。他特别讲到,陆游著名的《游山西村》诗,根据考证,写的应该就是从云门到平水同康这一段路上的景色,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现在开发休闲旅游最珍贵的宝贝。

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

绍兴秦望山古嘉祥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