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锴拴索middot傀儡mi
初期白癜风用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03219.html 點擊關注“萬里橋” 拴索·傀儡·锁骨 关于一个独特词汇的宗教寓意的考察 周裕锴 一 1 1 “拴索”(同“栓索”)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这样的工具书都不收,大约是认为太简单,不值得作为词条列出吧。按照人们的通常理解,无非是捆绑、拴系之之义,再引申为名词,无非是木栓绳索之类的东西。然而,根据我阅读禅籍的经验,却发现它具有一个从未被人注意并且极易被人误解的独特意义。 惠洪《游南岳福严寺》有两句诗:“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从诗的上下文关系来看,“拴索”是名词,而非动词,似乎指绳索之类。这样一来,两句诗的意思就可翻译为“后来众人在旧日的岩石下寻找遗迹,发现绳索还在,都感到非常惊愕”。陈自力先生在其《释惠洪研究》一书中大概就是从捆绑和绳索之义理解的,因此,他进一步把“拴索”坐实为惠洪遭“拘羁”之事,并由此而大胆地推论出此诗编年的前因后果: 宣和元年()春,惠洪由谷山前往衡山福严寺游观。政和四年春,惠洪北归时,曾到过福严寺,当时福严寺长老言禅师曾预言:“今年五月当有灾,过此毕世安适耳。”(卷二十四《记福严言禅师语》)当年五月二十八日,果然“太原造大狱,来追对验”,其后又将惠洪解递太原,拘羁数月。不过,言禅师的谶言并不全都灵验。证狱太原后,惠洪并未“毕世安适”,不仅被投入南昌狱百余日,而且出狱后迫于生计不得不到湖南投靠其法眷。此时旧地重游,追绎往事,惠洪不胜感慨:“生计居然成脱略,投老南来看衡岳。禹溪久留困霖雨,低催闷若剪翎鹤。……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卷三《游南岳福严寺》)展读其诗,可见其内心之隐痛。 照自力先生理解,惠洪重游南岳福严寺,追绎政和四年春的往事,见到旧岩下的“拴索”遗迹,不胜感慨。然而,这里至少有三个问题:其一,惠洪被拘羁解递太原,是在政和四年()五月,并非在政和四年春经过南岳福严寺时。因此,福严寺决不会有惠洪被捆绑拘羁的遗迹。其二,“拴索犹存”如果是指当年惠洪被捆绑的绳子犹存的话,也令人不可思议,政和四年到宣和元年已时隔五年,旧岩下怎会还留有绳索的遗迹?古时无尼龙绳,麻绳早该腐朽。其三,诗句明言见到“拴索犹存”是“众惊愕”,而非惠洪独自不胜感慨。显然,将“拴索”理解为拘羁是不妥当的,而通过“拴索犹存”推导出来的此诗编年,也完全靠不住。 应该承认,在《石门文字禅》一书中,有三处“拴索”的用法符合自力先生的理解: 1.依然收付建康狱,拴索珑璁惊市人。寄语小儿休嬲相,未妨大士戏分身。 2.念昔谪海南,路尘吹瘴风。未即弃沟壑,尚在拴索中。 3.天公无计奈此老,时复致之拴索间。寄语故人休念我,幸因王事得游山。 第一首诗是惠洪第一次入江宁府制狱时所作,由于南朝梁高僧宝志(宝公)也曾入建康狱,所以惠洪因自己有宝公一样的经历感到骄傲,并以宝公(大士)自喻。第二首诗回忆贬谪海南朱崖军的经历,那是惠洪第二次入狱,并随之被刺配海南。一路上被拴系前行,这只要看看《水浒传》中林教头刺配沧州的景况便知一斑。第三首诗是写被押解太原证狱之事,虽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但也表达了随时被拴缚拘羁的无奈。 尽管惠洪三次用“拴索”一词表达自己被羁押入狱、刺配之事,但我们仍然无法用拴系捆绑或绳索之义来合理解释《游南岳福严寺》诗中的用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拴索”的词义,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此诗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叙述脉络。兹引用诗中相对独立的一段如下: 永怀堂堂武津老,天骨开张耳重郭。三生来游等儿戏,灵山一会俨如昨。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解云此山增智力,鹏飞天风转羊角。江西驹儿快腾踏,青原麒麟亦超卓。折足铛中过一生,野蔬数根陈五合。故庵遗塔尚依然,行诵神交付冥漠。 “武津老”指南朝陈高僧慧思大师,天台宗尊为三祖,晚年住衡山。《续高僧传》有其传记,称:“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这段诗写了慧思的籍贯——“堂堂武津老”;写了慧思的长相——“天骨开张耳重郭”;写了慧思的道行——“三生来游等儿戏”;写了慧思与弟子智顗的缘分——“灵山一会俨如昨”;写了慧思的前世因缘——“他年遗迹旧岩下”二句(容后细说);写了慧思的记文预言——“解云此山增智力”二句;写了慧思预言的实现——“江西驹儿快腾踏”(指马祖道一,曾在南岳修行,受怀让指点)、“青原麒麟更超卓”(指石头希迁,悟道后住南岳);写了山中修行者清贫简朴的生活——“折足铛中过一生”二句;写了怀念慧思的感情——“故庵遗塔尚依然”二句。 这里所引前四句诗所写之事,均见于《续高僧传》中的慧思传,而与“他年遗迹旧岩下”二句相关的故事,也见于同一书: 又将四十余僧经趣南岳,即陈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既至告曰:“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已后必事远游。”又曰:“吾前世时曾履此处。”巡至衡阳,值一佳所,林泉竦净,见者悦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获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岩下:“吾此坐禅,贼斩吾首,由此命终,有全身也。”佥共寻觅,乃得枯骸一聚;又下细寻,便获髅骨。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报昔恩也。 由此传可知,慧思“他年”在南岳“旧岩下”见到的“拴索犹存”,原来是他前生被“贼斩吾首”留下的“遗迹”——“枯骸一聚”与“髅骨”。“众惊愕”之“众”,当然是指“佥共寻觅”的“四十余僧”。那么,“拴索”二字在此诗中原来是“骸骨”之义。 “拴索”意为“骸骨”,这绝非孤证。惠洪在其它地方还使用过此义。如: 1.发棺而视,但纸衣拴索,而莲实生头颅齿颊间。(《隋朝感应佛舍利塔记》,《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一) 2.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说偈而化。后三日阇维,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连,塔于寺之东。(《仰山伟禅师传》,《禅林僧宝传》) 这里的“纸衣拴索”是指纸衣包裹着的骸骨,“骨石栓索”更是直接把“骨石”和“栓索”连用。 在其它佛教典籍中,也可找到类似用法,如以下数例: 1.启龛见栓索不萎,骨如青铜。(《觉先传》,《释门正统》) 2.后月堂居南湖,谓师于延庆有传持之功,而塔在草莽,乃令迁之祖垄。及开土,见栓索不朽,骨若青铜。(《澄照觉先法师传》,《佛祖统纪》) 3.遂奄尔而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奉命阇维,反火灭,骸骨栓索全具,惟顶上晔晔有紫光,遽瘗于岩下。(《唐明瞻传》,《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均将“拴索”与“骸骨”连用。此外还有《续传灯录》、《五灯会元》、《法华经显应录》、《补续高僧传》、《指月录》等亦有类似用法,但都转录自上述惠洪、宗鉴、志盘、昙噩诸书,大同小异,兹不赘述。而这些典籍中最早在“骸骨”意义上使用“拴索”一词的,当数惠洪的《石门文字禅》和《禅林僧宝传》。 二 2 1 进一步考察可发现,惠洪以“拴索”称骸骨,实出自黄庭坚《枯骨颂》,其词如下: 清扬巧笑倾人城,骄气矜色增我慢。无始时来生死趣,八万苦业所依止。皮肤落尽露拴索,一切虚诳法现前。不见全牛可下刀,无垢光明本三昧。 意思是人死后皮肤落尽,皮肤下的拴索就现出来了,于是世间一切皆虚妄的佛法自然出现在眼前。虽然,这首颂并未明言“拴索”就是骸骨,但它既然是皮肤落尽后的产物,而且颂的题目就是《枯骨颂》,那么把“拴索”直接看成是骸骨的代名词也未尝不可,惠洪正是这样理解的。 但是,为何黄庭坚把骸骨称为“拴索”呢?这应当出自一种修辞性的比喻——即把傀儡戏(木偶戏)中傀儡形象下暴露出来的牵扯肢体的木钉和绳索,比喻为人死后皮肉腐烂剩下的骸骨。而比喻两端的共性,都是虚假、虚诳的外形之下露出的真相。黄庭坚还有两句著名的诗:“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任渊注引药山答马祖云:“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又引《涅盘经》云:“如大村外,有娑罗林。中有一树,先林而生,足一百年。是时林主灌之以水,随时修治,其树陈朽,皮肤枝叶悉皆脱落,唯真实在。”钱锺书《谈艺录》谓:“寒山子诗集卷上有‘有树先林生’一诗,与《涅盘经》意同,结句曰:‘皮肤脱落尽,惟有真实在。’山谷盖全用其语。”也是出自同样的思路,即外表皮肤剥落后留下的枯朽的真实。 除去“皮肤落尽”四字以外,黄庭坚《枯骨颂》中的“露拴索”三字也出自禅籍。试看禅籍中有关“拴索”和“露拴索”的种种例句,似乎大多与傀儡戏有关: 1.师云:“你纔认着道是,便被缚脚缚手,更转动不得也。……被明眼人觑见,点检出来,多少露栓索。”(《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古尊宿语录》) 2.先师会里呈真处,临济堂前吃菜时。连此三回露拴索,咄这缘台盘乞儿。(《颂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3.家贫连子屈,事急不由人。开口露拴索,郎当累近邻。(《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4.师云:“沩山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其奈用处太过,以致栓索俱露。”(《虚堂和尚语录》) 5.师云:“这僧撩拨蜂窠,亸身弗及。幽溪弄场戏剧,栓索俱形。到头不解翻交,终竟负他两踏。”(《绝岸可湘禅师语录》) 6.更云度众生,重重露拴索。(《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根据第5例,我们可知“拴索俱形”与“弄场戏剧”有关,而这戏剧就是宋时的傀儡戏。根据第4例,我们知道沩山和尚“以致拴索俱露”,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慧宗杲禅师指出:“沩山晚年好则剧,教得遮一棚肉傀儡,直是可爱。且作么生是可爱处?面面相看手脚动,争知语话在他人。”(《正法眼藏》卷二之上)意思是说沩山的学生就像肉傀儡,不知自悟,全靠沩山帮他们牵抽手脚,并替他们说话。而沩山教学生老婆心切,用意太过暴露,连牵扯傀儡的“拴索”都露出来了。第1例所说“被缚脚缚手更转动不得”,也应当是指傀儡一样的参学者,所以被明眼人看破,暴露出支配他们的“拴索”。第2例“三回露拴索”给“缘台盘乞儿”看,意思是故意将牵傀儡的“拴索”露给戏台前的乞儿们看,也用来比喻禅师老婆心切,一切说破,使参学者只能像乞儿一样向他人乞讨,不能自立。 事实上,以上这些观念的来源更早可追溯到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司空山本净禅师的偈语:“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马祖道一的再传弟子苏溪和尚《牧护歌》亦曰:“那知傀儡牵抽,歌舞尽由行主。”当然更有名的是临济宗开山祖师义玄禅师关于“第三句”的话头:“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耤里头人。”抽牵的工具就是“拴索”,即连络木偶肢体的木钉和绳索。总之,傀儡戏与禅佛教对于人生的真相的觉悟,颇有启示意义。 最早使用“拴索”比喻骸骨的黄庭坚,也对傀儡戏蕴含的佛教思想深有体会。黄氏《题前定录赠李伯牖二首》其二: 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 这就是看破人生如傀儡般虚诳,这样就任凭他鼓笛热闹,也不受瞒骗,从而再无烦恼,佛法现前。既然傀儡戏的“拴索”是傀儡形象外表下掩盖的真实,因此它也就与人的臭皮囊下包裹着的枯骨有了本质上的相似性,这就是“皮肤落尽露拴索”的比喻之所以能成立的基础。 1 3 1 必须承认,黄庭坚《枯骨颂》的比喻固然成立,但惠洪直接用“拴索”来代指“骸骨”,理由似乎并不那么充分。因为尽管前文我们分析了骸骨和傀儡戏在宗教意义上的关联,却仍然未涉及拴索和骸骨二者在形象上的相似点,而众所周知,形象的相似性应是比喻得以成立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惠洪在《禅林僧宝传》中有“骨石拴索勾连”的描写。显然,“勾连”是对“骨石拴索”形状的描绘。那么,什么是“勾连”的骸骨呢?考察佛典,我们可发现同样用“勾连”来描写高僧火化后骸骨的例子,如宋释延一《广清凉传》关于无名和尚的记载: 方议茶毗,肉随火化,霜骨端坐,鲜洁光明,支节钩连,莹滑如玉。建塔于寺。 这是说无名和尚的皮肉烧化后,白骨仍然端坐挺立,而骨节互相钩连。“钩连”就是“勾连”,而这种“支节钩连”的如玉霜骨,其实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琐骨”(骨琐)、“锁骨”或“锁子骨”。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多处解释钩连的琐骨: 1.骨琐:苏果反。《广雅》云:“琐,连也。”《字书》云:“连,环也。”案:言骨琐者,菩萨身骨也。《佛本行集经》云:凡夫骨节,才得相柱一夫之力也。菩萨节皆相钩连,如马衔连琐相似,遂成就广大那罗延力。 2.骨琐:苏果反。《广雅》云:“琐,连也。”谓骨节相钩连也。《字林》:“琐,联也,环也。” 3.琐骨:苏果反。《汉书》云:“连琐,谓以环相钩连也。”或从金作锁。案:经云琐骨者,如来骨节,如马衔相钩连,亦如连锁也。 4.骨锁:下苏果反。《汉书》云:“连锁,似环相钩连也。” 5.骨锁:苏果反。《汉书》云:“琐以环相钩连也。”《考声》云:“连,镮也。” 由此可见,“骨石拴索勾连”就是关于“菩萨身骨”或“如来骨节”的描写。那么,惠洪在《游南岳福严寺》里所谓“拴索犹存”的“拴索”,就应该是慧思大师的骨节钩连的琐骨。实际上,佛教界正是有人将南岳慧思大师的骨骸称为“锁子骨”,比如元如则会解、明传灯疏《楞严经圆通疏》卷八就提及南岳思大师的事:“是以报满亦取圆寂,黄金锁子骨尚留南岳山三生塔下,盖可验也。”这就意味着惠洪所说的“拴索”是对锁子骨形象的描述。 “锁子骨”亦称“勾锁骨”或“锁骨”,最早是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之一,如《长阿含经》言及三十二相,谓其“八者”云:“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锁骨不仅是佛的形相之一,也是菩萨和高僧的骨架。从《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到唐后众多禅典中的“马郎妇”,都记载了大体相似的美妇人尸体化去只剩一堆锁子骨的故事: 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少年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马郎妇,不知出处。大唐隆盛佛教,而陕右俗习骑射,篾闻三宝之名。妇悯其愚,乃之其所。人见少女风韵单孑,欲乞为养。女曰:“我无父母,亦欲有归,然不好世财,但聪明贤善人,能诵佛经,则愿事之。”男子众皆聚观,女即授与《普门品》,若能一夕通此则归之。至翌日,诵彻者二十余辈。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贞洁,无以一体事多人也,可更别诵。”因授以《金刚般若》。至旦,背者十数。女更授与《法华经》七轴,约三日通之。至期,独马氏子能彻。女曰:“君既能过众人,可白父母,具媒娉迸礼,然后成姻。”及马氏以礼迎之,女将至门且曰:“适以应接,体中少不佳,愿求别室。俟安,与君相见。”因顿之他房。筵客未散,而女命终。已而坏烂,乃卜葬之。未数日,有僧紫伽黎,姿貌古野,来寻女子。马氏引至葬所,僧即以锡拨开沙土,见尸已化,唯金鎻骨存焉。僧取就河浴洗,挑于锡上,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不信正法,方便诱化,当思善因,免堕苦海。”忽然陵空而去。众见悲泣,瞻礼不已。 一个高僧死后其骨骸能成“锁子骨”的模样,这说明他至少已经成菩萨,甚至成佛了,这是很高的境界。顺便说,如来三十二相中还有“顶有肉髻”,而《续高僧传·慧思传》谓其“牛行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正是佛之相,所以慧思死后的骨骸现出“黄金锁子骨”的模样,一点也不奇怪。 当然,也有学佛的居士能具有神奇的锁子骨。如唐张读《宣室志》卷七云: 有商居士者,三河县人,年七岁,能读佛氏书。里人异之。后庐于三河县西田中。有佛书数百篇,手卷目阅,未尝废一日。从而师者且百辈。往往独游城邑,偕其行者,闻居士每运肢体,珑然若戛玉之音。听者奇之。或曰:“居士之骨,真锁骨也。夫锁骨连络如蔓,故动摇肢体,则有清越之声,固其然矣。昔闻佛氏书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萨之身有锁骨。今商居士者,岂非菩萨乎?然愚俗之人,固不可辨也。”……是夕,端坐而逝,后三日,弟子焚居士于野,及视其骨,果锁骨也。肢体连贯,若缀络之状,风一拂则纤韵徐引。 商居士因长期读佛书,竟长就了菩萨的锁骨,于是锁骨成了学佛道行高深的标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连络如蔓”的锁子骨,与傀儡戏中的木偶支节相连具有形象上的相似性。众所周知,傀儡戏中的木偶是通过连络关节的拴索来操作的。实际上,在禅籍中已有锁骨和木偶联系在一起的讨论: 妄见有骨锁连持等相,所谓皮骨覆机关动作,如木偶是也。(《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 这里是说,外表皮囊下覆盖的木偶机关动作,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皮肤下覆盖的支节钩连的锁骨。而这种比喻,正是傀儡戏的“拴索”与“支节钩连”的骸骨之间的连接点。 综上所论,“拴索”一词之所以成为高僧骸骨的代称,乃源自两个层次的比喻:一是本质层次上,傀儡戏与枯骨之间具有“皮肤落尽”见真实的“拴索”的相似性,在这里,“拴索”具有宗教的寓意;二是形象层次上,傀儡戏中木偶的支体钩连与锁骨菩萨的骨节钩连具有相似性,因此连络木偶支体的“拴索”便可用来描写高僧连络如蔓的锁骨。诗人黄庭坚、惠洪通过修辞性的比喻而给“拴索”一词赋予的新义项,竟然成为僧传里描写高僧骸骨的新词汇,这种宗教性修辞所带来的词义演变的现象及其规律,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再补充说明一下,当我们明白《游南岳福严寺》“他年遗迹旧岩下”二句与惠洪遭拘羁无关之后,便可重新考虑此诗的编年。惠洪《林间录》卷上记载:“予尝游福严,览其山川之形胜,读思大(即慧思)所记曰:‘此山增人之志力,居之者多得道。’”所记即《游南岳福严寺》之事,这可从我们前引此诗“解云此山增智(志)力”一句得到证明。《林间录》成书于大观元年(),因而此诗绝不可能作于十多年后的宣和元年。据拙撰《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三卷考证,此诗应当写于崇宁二年()游南岳福严寺时。这一考证也说明,在古籍整理工作中,诗歌词语的准确理解往往有助于作品的正确编年。 本文原文发表于《宗教学研究》年03期,为方便阅读,注释从简。 文/周裕鍇 編輯/楊橋 四川大學古代文學 學術交流公眾平臺 風騷自是書生氣 翰墨元爲儒者禪 萬里橋邊絃誦罷 一輪明月印千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迎新纳福,佛佑众
- 下一篇文章: 佛弟子当知的个佛教名词见闻者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