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摩腾,是中天竺出生的沙门。他自幼聪慧,长成之后,更是颇具威仪风雅,更为难得的是,这位高僧能够解证摩诃衍经、声闻经(大、小乘经典)的三昧之中,因其智慧广大,故而常常游化世间,巧度群生。一次,摄摩腾法游方来到天竺周围的附庸属国,并在那里演说《金光明经》。这时候,正赶上这个地方遭到了入侵,听经的佛子们,得知这个消息,心中都有所恐惧。摄摩腾法师并未焦虑,而是净心向大家说道:“大家不必忧虑,你们难道没听说过这段佛偈么:如能演说此经法义,必能得到地祇的护佑,是众生即获安乐。现在我们虽然要面对敌人的锋镝弓矢,但请诸位不要退屈,这是我们必要面对的考验。”言讫,摄摩腾法师发下弘愿,宁愿牺牲自己的身命,也要前往敌营之中劝和,避免两国刀兵相见。对方阵营见法师功德宿著,雍容风雅,乃罢兵锋。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从此成为友好的邦国。摄摩腾法师这种大悲行愿,也使他的盛名传播开来。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在夜里梦见一金人由虚空中腾飞而至。次日,明帝向诸大臣、博士询问梦中的异相。辞赋大家傅毅见多识广,于是回应说:“依臣的愚见,陛下梦中所见的,乃是西域之地的神祇,其名为佛。”傅毅虽有才学,但他对佛的解释并不圆满。佛并不是西域神祇,而是能够觉证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者,和以大悲心引领众生同乘解脱舟筏的慈尊。但是无论如何,傅毅毕竟让汉明帝认识到了佛法的存在。明帝对傅毅的奉答很是满意,于是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去往天竺,寻求佛法。蔡愔在西行的途中,正好遇到了高僧摄摩腾。此刻摄摩腾正要来汉地传法,大家相见甚欢,原来摄摩腾为弘如来遗法,曾发过誓愿,自己不惮疲劳困苦,宁可徒步穿过流沙遍地的奇险之地,只为来到洛邑(洛阳),传演佛法。汉明帝得知高僧来访,遂隆重接待,厚礼赏赐,并在洛阳西门之外设立精舍,作为高僧修行、译经的场所,汉地有沙门的传统,乃是由摄摩腾开始。摄摩腾初传佛法,不仅克服了长途行脚的艰难,也要面对义理汉化的语言难关。幸有三宝加持,摄摩腾在佛法初传时,就有所创建。只是太过精深奥妙的义理,还需后世佛子陆续行持圆满,摄摩腾为播法种,后世弟子使之成就广大菩提。不久之后,摄摩腾于洛阳精舍中圆寂,史家记载说:摄摩腾曾翻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最初封藏在兰台石室的第十四间中。摄摩腾所住之处,是洛阳城西雍门外的白马寺。白马寺之名的来源,据说是一匹白马为了护持寺院而绕塔悲鸣的故事,因为白马的护寺深情,使心怀歹念者心生善意,不再毁坏寺所,此所谓众生皆有佛性的见证。——文献来源:慧皎《高僧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