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荨麻疹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一、概况

  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的大法王寺,位于登封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坐北向南,倚山而建,背倚嵩岭,南向颍水,左右龙虎二脉相抱,北高南低,逐级下降。南开口处,是深达余米的山间谷地。再南一溪横穿而过,溪南丘岗微起,犹如门屏,将山寺隐没起来。四周绝石壁立,群山环拱,山峰罗列,千崖万壑;山岗林木茂密,景色秀丽;山涧溪水潺流,环境优雅;寺内苍松翠柏,宝塔点缀;颇有“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的“藏”“幽”之妙。

  站在寺内大殿前月台上向东眺望,有高耸人云的诸多山峰,形成无数个险峻峡谷。其中有两个最高的山峰,相互对峙,形若门阙,故称“嵩门”。这里是嵩山著名的八大景之一——“嵩山待月”处(嵩山待月传说故事附后)。每逢中秋佳节,又恰是秋分时,晴空万里,皓月初升,一轮银盘似的皎月从“嵩门”中徐徐升起,不偏不倚,犹如银镜嵌于架中,十分壮观。皎洁的月光,水银般地泻满山头,使碧绿的群山披上一层银装,胜景极佳。

  古时,中秋赏月之夜,那些朱门豪户的家人,手提花灯彩笼,携酒带肉,邀朋会友,登上嵩山之坳,坐在法王寺月台上,高谈阔论,逍遥自在,直待月出嵩门,方饮酒欢歌,颇有一番情趣。而今,广大人民群众,也多借此机会赏月聊天。尤其是新婚夫妇,年轻恋人,更舍不得这个良好机遇,中秋之夜,身着盛装,偎依在月台之上,有人玩到时过三更、银月西斜,仍迟迟不愿离去。难怪古人傅树崇有“嵩门待月不忍归”的绝句。

  明洪武年间,上党郑大原幸游中原,饱览嵩门待月胜景,诗兴大作,挥毫疾书:

嵩门胜景冠中州,聿此登临置中秋。

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

只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

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

  古人亦称法王寺为“绿色宫殿”、“人间仙境”,可见它不愧为“嵩山第一胜地”。

  说它是最古老的佛寺也是有根据的。

  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乎十四年(71年),比少林寺(年)早年。在两千多年期间,寺名多有变更。三国魏明帝青龙二年(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年)在护国寺左建成法华寺;隋文帝年间,因文帝龙身不康,亲赴嵩山大法王寺朝拜进香,以求中空法师解脱。谁知当年助朝有功的中空法师已圆寂,中空法师临终前就料到文帝将亲驾该寺,所以留书信一封。信中指点他为战乱年间死亡的人念佛超生,方保圣体安康。文帝阅后,知道自己杀戮过多,难逃因果报应。于是文帝随即拨款到各寺院,设坛诵经念佛,举办水陆法会,昼夜不息,超度亡灵。数月后,文帝康复,深感中空法师指点之恩,便于仁寿二年(年)在法华寺后(即汉大法王寺后)为中空法师建一座高15层的舍利塔,葬其舍利,并将法华寺更名舍利寺,以作纪念。唐代称功德寺、御容寺等,到宋仁宗时赐名“东都大法王寺”,元、明以后仍沿用“法王寺”至今。它的创建时间,比洛阳白马寺仅晚3年,比少林寺早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叫法王寺?这与佛学有关。

  法王,是佛教弟子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无量寿经》云:“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中之王。”所以把我国建的最早的佛寺取名“大法王寺”,顺理成章。

  另外,据史书记载,佛经传人中国的时间为公元2年,但当时没有固定的处所。又据《魏书·释老志》和《洛阳伽蓝记》载,汉明帝刘庄,一日,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光,飞绕殿庭,便问群臣,大臣傅毅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可以治国,正如陛下所梦之金人。”于是,汉明帝于永平八年(65年),便派遣郎中蔡惰、中郎将秦景等18人去西方印度,拜求佛经法。历经3年,于永乎十一年(68年)回国,取回经卷四十二章。当时印度的佛教学者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应邀来中国,初居鸿胪寺(洛阳东,当时汉室的外交机关),因用白马驮经,故将鸿胪寺改名白马寺。因这里是外交接待机关,人员繁杂,又是京都闹市,不便翻译佛经;又因“摄摩腾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于是他上奏明帝:“翻译佛经,不宜于京都闹市,应另选风水宝地。”明帝便令文武官员陪同摄摩腾、竺法兰,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在嵩山玉柱峰下发现一宽敞而又幽静的最佳胜地,这里茂林修竹,沟壑纵横,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右有卧龙葱岭,风光秀丽;左为嵩门待月,观不忍归。东汉明帝应印度高僧所求,亲降御旨,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座菩提道场,即现在的大法王寺。两位天竺高僧长住大法王寺,译出《十地断结径》、《法海藏经》、《佛本性经》、《佛本行经》等。 

这说明,真正作为佛教信徒专门供奉佛祖和专门传授佛经的寺院,最早当属大法王寺。所以法王寺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我国最古老的大法王寺,原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后几经兴衰,破坏严重,历经多次修缮,现在已基本恢复了当年盛况。整个寺区10多万平方米,拥有殿堂百余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卧佛殿等,这些殿宇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错落有致,形成五进院落。两厢房舍,随中轴线建造,各有别致的分为两个院落,建有三圣殿、六祖殿等配殿。

嵩山大法王寺地藏殿居寺院中轴线,是旧址上最大的殿堂,新建的七开间三进深大殿是在清代原址上重建。(摘自:嵩山七十二寺探秘之—大法王寺作者:王寿元)殿内坐地藏王菩萨,手捧火焰宝珠,左为道明尊者持锡杖护卫,右为闵长者捧甘露钵而待,佛像造型威武,慈祥、庄严圣洁。殿内两壁前雕造十殿阎君像,左右各五。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成王,秦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十殿阎君是佛教所传的掌管地狱的十个阎王的总称。殿内东壁上画有古代忠将良相图,有岳飞、冠准、伍子胥、关云长,包拯等。西壁绘有古代二十四孝图,有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色彩绚丽,鼓舞感人地藏殿正面墙壁上由画师依《地藏本愿经》中所述的有关内容绘制阴曹地府壁画故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一度心神不安,梦见被十殿阎君带到阴曹地府,在十八层地狱目睹种种酷刑。病愈后他敕令名画师将其梦中情形绘于地藏殿,以提醒自己,昭示后人。这些绘画不仅内容形象准确,而且借古喻今,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释迦牟尼涅槃,“阿逸多”菩萨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降生,在这末法时期,只有地藏王菩萨为人天之尊,驻世弘法。其殿门上“明珠照破地狱门,金锡震开铁围城”之对联体现了地藏王的无畏精神。他“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的冲天大愿,令人敬仰。

由于地藏殿历史地位的特殊,大法王寺历代也名副其实地成了地藏王的道场。每年地藏王诞辰日,佛教弟子为地藏王法会而来,信徒百姓聚集深山,盛况令人向往。

法王寺的文物在我国的佛教史、建筑史、金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所重视。因此,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历代高僧都为振兴法王寺,经历了艰辛万苦,付出了极大代价。前面提到的二祖慧可在法王寺说法的动人事迹,流芳百代。到了唐代,佛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嵩山北麓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陈棉,13岁出家为僧,法号玄奘,苦读佛经,成为高僧,翻译家。因感佛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便于贞观元年(年)离长安去天竺(印度)游学,途经中亚、阿富汗等地,历经艰险,最后到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受学,名震天竺。贞观十九年(年),跋涉多公里,途经个国家,携佛经部返回长安,也曾在法王寺翻译佛经。时至宋代,法王寺出现慧昭、妙济高僧。妙济大师为法王寺第十三代住持。元代复庵,为嵩山大法王寺第九代大和尚。明代道衍、天泽、悟真,讲经说法,为法王寺高僧。清代碧潭,13岁习儒,出家后素持五戒,拜礼经忏,博览群书,而诗律尤长,并楷书大字。弥壑、适庵大师,在法王寺招收佛徒,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对法王寺建筑多有扩修。

  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法王寺方丈延佛大师,俗姓尚,名连福。原籍登封市城关镇人,一生坎坷,在坎坷中学习佛法度世,出家为僧,弘扬正法,为人培植福田。延佛大师生于年,3岁患风疾,慈母侯氏四处求佛,数日病愈,母感佛恩,即给他取名连佛。大师6岁人学读书,受母影响,曾发心愿,长大要出家为僧,学佛度世。他年轻时习木工、电工,乐善好施。但于架电时,不幸坠杆,造成下肢截瘫,受尽病痛之苦,冷嘲热讽。大师母子曾辞别家人,隐居嵩山。延佛大师借阅大量史书、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济世救人。

年伏日,他皈依嵩山少林寺大和尚永山门下,深入研究佛经。他心地善良,注重以德报恩。

年母亲去世,延佛大师在母坟前结茅而居,守孝百天,整日诵经念佛,超度母亲亡灵,早登极乐净土。师父去世,他为师父造塔一座,永记师恩。

年地藏王菩萨圣诞之日,延佛大师率弟子进驻嵩山大法王寺,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以佛法开示为人们解难释疑,以中医药学为百姓诊病医疾,名扬海内外。

自延佛大师任法王寺方丈后,远近居士,各门各道都来皈依拜师,求医问药、求道问路、解难释疑的佛教信仰崇拜者不计其数。多年来,延佛大师共筹资数上亿元,为法王寺征地15亩,翻修了地藏殿、未来佛殿、大雄宝殿,修复重建了紫金莲池、金刚殿、斋堂、伽蓝殿、山门、方丈室、东西配殿等,新建了卧佛殿。在大雄宝殿绘制了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画,在地藏殿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和18层地狱图等。使千年古刹面貌一新,使嵩山大法王寺建筑再现天人合一对称的和谐美。

wang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