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101/4283860.html 读《明朝那些事儿》,我最为敬佩的人是徐阶,后来敬佩王守仁。其实都是因为四个字“知行合一”。这几个字理解很容易,我很小的时候就懂了,但见过王守仁行事才知此间艰难。初时,一直不喜欢海瑞。即使他后来是中央大员,受百姓爱戴。什么“抬棺死谏”,什么“海笔架”,他不识时务的例子数不胜数,那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更是叫人气愤不已。 这世间有杨继盛这样死劾严嵩的人,也有买好棺材死谏嘉靖的人。却也有李东阳、徐阶、这样忍辱负重、谋定而后动的人。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后者。要说杨继盛给扳倒严嵩打开了一道缺口,海瑞死谏嘉靖确无必要。一旦嘉靖下令处死海瑞,岂不是世上又少了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还搞臭了嘉靖的名声。唯一的好处只是海瑞的青史留名罢了。 我观王守仁行事,对付盗贼时用利益说话;敢以只身平叛,却不白白送死。用最恰当的方法达到目的,不拘泥于世俗,不限制于规则。此谓“知行合一”。 许多人问:“严嵩收钱,徐阶也收钱,他们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庚戌之变,俺答在大明眼皮底下烧杀抢掠,无人可挡。”徐阶所写:“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一直以为世上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有的只是做好事的人与做坏事的人。夏言,那个十分严肃却又十分可敬的老头,那个敢与张璁相抗的孤胆英雄,却心慈手软,放过了严嵩。陆炳,敢入火海救儿时伙伴,确也曾与严党同流合污。史记杨廷和心胸狭窄,又道胡宗宪拿人贿钱。若是他们都是坏人,那四朝的天下又是何人辅佐?百年的江山又是何人守卫? 人,人心是十分复杂的。当不能以好坏而一概论之。 那个时代,帝皇玩弄心术,只为保持朝堂的平衡。张永手持明证,言语激愤,告刘瑾罪恶滔天。朱厚照只说:“这件事明天再说。”嘉靖少年老成,重用严嵩,杀害忠良,妄图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鋉,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状为陛下陈之。” 当年沈鋉,杨继盛的声音,如今听来还使人热血沸腾,他就真的无动于衷吗? 在那个家天下的世界里,太平盛世、明君能臣只是少数时候。或许,百姓只能和着血泪在心里默默念上一句“天理何在”吧。 说到这儿,不得不庆幸而今的社会。是的,民主法制社会。无论有多少人批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但社会依旧不太平,离最高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仍然很远。丘吉尔曾经说过:“民主制度是不好的,但这是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好的制度。”制度如此,世界又如何呢?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个要不得的东西。虽然我们现在大多不认同,但这种准则能在古时盛行,还是有它的原因的。人立于天地间,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律才能成大事。不然,这世间将被“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思想所充溢。 可是后来,王守仁拜访一位高僧,问他可还想念家中的母亲。高僧沉默许久,最后长叹一声,道:“想啊,怎么能不想。”王守仁由此发现,人欲是始终存在的。无法也不能灭绝。 或者说,只能抑制。人是理性的,同时又是由欲望组成的。人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自站立行走开始,便有了威凌天下的气势。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员,与其它生物并无根本区别。 于是,人的一生就成为一场修行。佛家讲“开悟”。理学家说“得理”。 可是无论怎样,不管你是修行有成的得道高僧,还是万人敬仰的圣贤,都难以摆脱人的躯体的本质。若是要真的摆脱,那便是道士仙去,高僧圆寂。这样一想,便多了几分无奈,多了几分悲凉。人活于世间,却不以人该有的轰轰烈烈的姿态生活,若真如道士、高僧一般看淡、看破。那与身死又有何不同? 王守仁在龙泉驿场明悟。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明悟了什么,我只能看到在这世间的王守仁。 “我是王守仁,为黎民百姓而来!开门见我!” “我要此人何用?”王守仁仰天大笑。 “王大人,现在就我们这几个人,你凭什么认定能够平叛呢?” “因为我在这里。” “在下起兵平叛,本为苍生百姓,天下太平,如此而已。” “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 我不知道他到底明悟了什么,我只看到他孤身平叛,传道授学。在万万人恐惧于朱宸濠的号角声下时,他挺身而出。在朝廷需要年老的他时,他抱病而前。 我看到他四处建立书院,无偿传授他的心学。我看到他一生为了百姓,为了大义。 这就是答案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 世人皆在思索,答案只在心中。 所以明白无论杨继盛、海瑞、王守仁、徐阶还是李东阳,他们都是一样的。尽管海瑞死板,骨子里没有一点人情味,尽管李东阳老谋深算、处世圆滑。其实,事实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样东西,叫“大义”。海瑞买棺材时心存必死之念,但他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大义。王守仁奋笔疾书“誓死报国”、只身平叛,也是大义。中国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人出现。如张巡死守雎阳,岳飞精忠报国,苏武忠节不改。 小时候,看到大侠站在城墙外,身后是满脸泪水的妻儿,身前是成千上万的敌军。我不懂。他明明可以带着家人逃走,他明明阻挡不了敌人几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的我有些明白:不知道事情的后果而贸然行事的,叫愚蠢。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为大义。 他们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却走向同一个远方。 看《三国》时,曹操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我”和刘备说的:“我以诚心待人,人必不负我。”使我感触很深。想起曹操挥向吕伯奢的那刀,干净利落。或许,武帝的霸业就自此而始了吧。 现代玄幻小说中,主角总会来仇家满门。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曾经深以为然。后来看到金庸所著《射雕英雄传》中,穆念慈斥责杨康:“是你杀了便杀了,怎的还怕天下人知晓!却还要杀别人灭口!”才知道在那些顽固不化,自封为英雄好汉的人的眼中,还有一些人叫无辜者。 说得清谁对谁错呢?中华文化中,如前文所说,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叫“大义”。这样看到,似乎是曹操不义。可若跳开儒家的圈子,曹操此举,可一绝后患。为人薄情寡义,行事不择手段,却正是建功立业的捷径。 记得曹操曾经说过:“这世间若没有我,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世人都看错了我曹操。”如今想来,曹操枭雄之态似浮现眼前。 桃花岛主黄药师,自负聪明绝顶,不理会世俗礼法,笑世人无知。世人总以为黄药师行事怪异,不像好人,便总喜欢将污水朝他身上泼。而东邪却从不否认,也不予理会。只是笑世人无知。 “谁曾忆,万军丛中,纵横弛奔,所向披靡!只记下,豹房后宫,昏庸无道,荒淫无耻。”这是世人对朱厚照的偏见。 “为证清白,奋战而死!”这是世人对张自忠上将的迫害。 屈原踉跄至汨罗江畔,道:“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只是谁清谁浊,谁醉谁醒又何尝真的分明呢? 世人皆以为的,是不是对的? 世人规定的,是不是真的? 岳飞精忠报国,海瑞痛哭嘉靖。这本是那个时代忠义的表现,却被现代人批为愚忠。 是世界在变化,这世间的规则也在变化。 如此看来,不同的时期,世间规则不同,人们的道也不同。这样,同一时期的人,自然可以走不同的道。当世间许多人都走了相同的道路,不知走另一条小路的人是醉还是醒呢?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你若相信,它便存在。 这世间本没有什么对错,本没有什么真假。 一切,只在你所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给作者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6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实拍南海观音下的苦行僧苦耶乐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