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莲寺的盂兰盆节
搜索历史文章,请进入主界面菜单栏“号内搜索”,或点击本页左下方“阅读原文” 近日头条:在梅龙山竹海,邂逅一缕柔情血汗钱,万万年 家训四禧堂,天井深深 阿哲哥哥橡皮筋上的歌谣岁月忽已晚,归来仍少年 文阿哲哥哥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佛教中叫“盂兰盆节”,道教中叫“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在这一天,大家祭祀父母,纪念先人,是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吃过早饭以后我便带着小女儿,前往莲华山上的西莲寺。“盂兰”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倒悬”(人被倒着挂起来)。“盆”就是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的意思就是用来救被倒挂着的人的器物。后来就逐渐演变成:用盆子装满供果,供养佛陀以及僧侣,以求拯救苦难众生。关于这个盂兰盆节,佛教中还有一个目连救母的典故:释迦牟尼佛的得意弟子目犍连(简称目连),以神通著称,传说中他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恶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非常伤心,就运用法力,送给母亲食物,可是饭菜一到母亲嘴边,就会化为灰烬,目连没有办法,只好向佛陀哭着求救。佛陀告诉目连,必须集合僧众的力量,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将各种水果放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借此功德,你的母亲才能够得救。目连就按佛说的做了,后来,他的母亲终于得到解脱。“盂兰盆节”在我国开始流行,是在南北朝时期。过盂兰盆节必须有《盂兰盆经》,《盂兰盆经》主要内容提倡的是报答父母之恩,据《释氏六帖》记载: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从此以后,蔚然成风,历代帝王臣民都争相效仿,兴办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之恩德,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的祭典活动就更加重视,各地的寺院普遍都举办盂兰盆会。盂兰盆节在西莲寺,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之所以带上我的女儿,就是想让她去感受一下传统的孝道文化。可惜我们去得有点晚,到了的时候已经快中午十一点了。西莲寺的主持高诚师,也就是我的老师,以及护法师寂宏师,带领早早来到的很多居士同修已经把《盂兰盆经》念诵得差不多了。西莲寺位于双峰县杏子铺镇的合心村的莲华山,以前叫做莲花庵。始建于唐代,山比较高,在它的隔壁就是非常有名的雷打石。山上有历代的得道高僧在此修行,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小的莲花庵也变得非常的破旧。师父高诚师来到莲花庵以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到处化缘,不仅仅莲花庵修缮好了,而且在原先的老莲花庵前面建了一座非常宏伟而漂亮的新的大雄宝殿,而且把莲花庵更名叫西莲寺。师父把莲花庵更名为西莲寺,我想师父一定是不想莲花庵只是一座小小的庵堂,而是想要它变成一座让众生学佛的大佛寺。盂兰盆节,供佛也显得非常的庄严而丰盛。供佛的各种斋品被厨房的阿姨做得非常漂亮。师父看到我到来,特别是看到我带着女儿过来,他格外的开心。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师父的精神特别抖擞。他比较瘦,我分明看到他明显有点老了。身上的僧衣已经变得那么的破旧,还缝了好几个大补丁。看到我的到来,师父还是不忘他的本份,不断的和我闲聊而开示我:“认真的学佛,一个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足够了。钱财其实非常的淡的,你现在生意不好,怪不得你。”因为非洲猪瘟影响,很多猪都得病死了,作为兽医的我自然生意不好了。师父非常简单朴素的话告诉我,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其实要得到的很快就可以得到。我明白师父的话语,我也懂得他的苦心。其实现在西莲寺还在筹建当中,他也还是有很多的困难。有时候不仅仅只是钱财的问题,他一片慈悲的心,就是希望在莲华山上能把西莲寺搞得更完善,让更多的信徒能够学习佛法,能够让这周围一切平安吉祥。师父不是本地人,他一个出家人,一个上了年纪的出家人,却为了一个不是他的家的事在努力。师父说,做一个和尚,有很多人对他们有误解。其实做和尚就是很早的起床,每天要诵经念佛。在不断的修炼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和尚的。要吃得苦,耐得“补”。这个“补”是补丁的意思。在众多居士当中,有一个居士是来自湖南永州的老阿姨,在吃过午斋以后,她对我说:“你们这里的西莲寺是真的不错。”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居士,她已经受了菩萨戒。从遥远的永州来到娄底双峰杏子铺。她还带来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蔬菜。她说她吃素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在身体非常的好,而且她还有一个女儿是一个博士。她没有念过多少书,从以前对念“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这个佛号都念不清楚的她,她不断的努力,现在都能够流利的背诵《楞严经》。老居士非常的开心,这一次特地从永州赶到西莲寺,她所带的都是自己家里面种的一些蔬菜,把它们做成干菜以后带上来的。她是拿这些蔬菜来供养西莲寺里面的高僧大德。老人家说,你应该叫更多的人来学佛。真正做到众生的平等,这是一件大功德。午斋过后,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他们八个月的儿子来寺庙还愿。可爱的小孩让高诚师忍不住抱了起来,满眼慈爱的看着这个小孩子。在大雄宝殿后面的老佛堂,年轻的夫妇抱着小孩向释迦牟尼佛磕头。其实在这一个传承孝道的盂兰盆节还愿,无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年老以后,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宛如佛祖给众生的普渡。对佛陀的信仰,要传承的正是这一个孝道。高成师念念有词,口里面不断地念诵经文。加持这个小朋友的一家能够幸福平安。为小朋友把许愿还了以后,高诚师说带我去看一看安葬在这山上的西莲寺几代祖师的坟墓,今天是盂兰盆节,他要为西莲寺的祖师去上香,也是表示一下他的孝道和尊重。因为天气比较炎热,高诚师戴了一顶草帽,穿着他那件破旧的僧衣,顶着酷暑。手里拿了一对香烛,远远地走在前面。我说:“师父,你慢点走,我走不动啦!”高诚师回过头来等我,他如飞的步伐,你能看得出他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僧人吗?到了历代祖师的坟墓旁边,有一个太阳能的念佛机,正在循环的诵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座古墓上面模糊地记载着历代祖师的名讳,就是历代在西莲寺圆寂的高僧大德。我问师父,您老人家为西莲寺做这么多,有没有想过以后要修炼成肉身菩萨,或者要别人为你建塔祭祀你?高诚师却没有很认真的回答我,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没有”。师父说,以后他百年以后,把他烧成灰,撒到河里,让水漂走就可以了。插上了香烛,高诚师非常虔诚的向祖师爷们磕头。然后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念诵着各种佛家经文。从《金刚经》念到《大悲咒》,在炎炎的夏日之下,高诚师非常的虔诚地念着,他可能在超度他的祖师爷们,也许他可能是在向祖师祈祷,祈祷他能把西莲寺建得更好。祖师爷墓前的树叶黄了,虽然才刚刚到秋天。正值中午的莲华山上,太阳正火辣辣地照着。天空已经没有多少云彩,师父还在一个人默默地念诵经文。他念得很快,我听着听着都快赶不上他的节奏。汗水淋湿了他的衣背,但是他还在继续的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什么都听不清楚了,只记住了他这一个佛号的重复,直到我听不到了。作者:阿哲哥哥,本名何卫强。双峰县杏子铺人。年生,兽医师,每天行走双峰的每个乡村角落。佛教徒。从小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作品。喜欢用简单笔调来诠释悲喜人生。对于文学的爱好,源于最初简单的心。土著民经作者授权发表。配图由作者提供。 阿哲哥哥作品集(点击标题查看):1、日落万宜堂2、夕阳下的梓花塘、一握秋叶4、李子坪,干娘石5、雾满西莲寺6、水豆腐,那角落里的芳香7、荒田湾外婆路8、三月泡熟了9、尘封的照片与母亲的面条10、数雨紫云英11、向天岩12、紫薇花开1、黄花菜,开在山岗上14、红流飞渡15、梅龙山上有人家16、西莲寺的秋17、天圫仑有棵母亲树18、又见老家红薯粉19、古井杨柳,一片寒秋一场梦20、雪下在窗外21、泉坝水边,流淌着神奇的传说22、背上我的小妹2、观察者 双峰农村丧事演出实录24、百日菊 不言语,也是夏风里的春25、四禧堂,天井深深 更多历史文章,请进入主界面菜单栏“号内搜索”,或点击本页左下方“阅读原文”土著民 乡土 文学 生活 记忆 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 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 第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 扎根乡土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0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菲央行行长政府不太可能封锁城市或大片地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