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的数学核心素养
白癜风的食疗 http://m.39.net/disease/a_5898665.html 写在前面的话 为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及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研发了小学数学读本——《生本学材》,并成立了《生本学材》与“小学数学智能教学系统”融合发展项目组。为了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年5月20-23日,“面向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与课堂教学改革培训观摩交流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三千余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会。 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教授做了题为《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报告。史校长从“从双基到四基”“从四基到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与十个核心词”等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做了详细阐述。 一、从双基到四基 双基:年学习苏联提出双基,年作为文件的形式向全国颁布,年进一步强调。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本世纪初开始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源于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理论到实践,引发了很大的变化。 年课程改革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形式: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理念: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目标: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 一维目标:知识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必要性不言而喻,体现在教育方针之中。知识技能是结果性目标;过程方法是过程性目标。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过程性目标、问题也出在过程性目标。在描述过程性目标时仅仅使用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索。基于这样的描述,过程性目标只能作为教学目标,不能作为课程目标。 问题的关键:什么数学教育过程性目标?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一种结果,可能是思维的结果,也可能是经验的结果,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缺少智慧。智慧表现在过程之中。 经验的教育(过去):农耕时代,过程的教育(感悟) 知识的教育(现在):工业时代,结果的教育(理解) 智慧的教育(未来):信息时代,结果+过程的教育(理解+感悟) 过程是指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重视过程是为了培养智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把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融为一体,把数学课程的过程目标描述为: 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上,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课堂教学涉及到爱教育者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 从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从两能到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强调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从四基到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怎样提出来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十八大(十九大)进一步提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年)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到: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对于当时正在修改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这样,就有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怎样解释的?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人的行为有关):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眼光:数学抽象;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 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 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 三会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学段都应当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0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命教育06临终关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