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和尚和尼姑是什么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
总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发扬光大于中国。那么佛教从印度东渡中国后,其中的称谓也随着语言文字的不同而产生了变化。有的称谓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将梵文含义翻译成中文,有的用于自称,有的用于尊称,以至于随着时代的变迁,甚至连佛门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实意思,甚至用错称谓贻笑方家。今天笔者就整合中国佛教中比较常用的各种称谓并详细注解整理,以供诸君参考之用。 一、和尚: 现今社会,一说起和尚,大家的惯性思维认为是称呼出家人的,在现代人心目中觉得这个称谓很普通,甚至会拿它开玩笑,这是末法时期众生不敬重法、不明佛法的缘故。因为此称谓是如今人们对于佛教称谓误解最多的一个,所以笔者将它放在开头。首先要提醒的是这个称谓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专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无论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这个尊称来称呼。而且这个称号自古以来非常尊贵,正确的写法写作“和上”,“和”形容被称呼者的道德智慧,其中含义如果要具体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略说有圆融、和谐、和善、慈悲、调和、渊博等等意思,“上”字代表尊敬,地位崇高之义。如果你尊敬某位高僧或者佛教在家大德,那么从你尊敬的这人开始,上到十方一切诸善知识以及诸佛菩萨都可以称“和上”。由于和上二字含义非常尊崇,所以千万不能自称和上,否则就闹笑话了。总而言之和上是佛教中对精通佛法并持戒精严的道德智慧之士表示敬意的崇高尊称,切不可因当下佛教乱象而对这个称谓产生误解以及轻视,甚至拿它取笑造下口业,望诸同参能够重新定义认知。 和尚应写作和上,并不是专指出家人 二、尼姑 同和上一样,尼姑也被时下国人误解了许多年。尼姑最早由印度佛教梵文中女性出家众的称谓“比丘尼”中演变而来,佛法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出家人是众生开启智慧的导师,等于是众生慧命的再生父母,是以把男性出家众比为父,女性出家众比为母。尼姑的尼字指的是比丘尼,姑字意思是把比丘尼当作长辈姑母一样来尊敬,在中国古代比丘尼的寺院一般都同时兼有孤儿收容所、福利院等社会功能在内,由于被收留的孤儿从小都称寺院中比丘尼为姑妈、姑姑,所以久而久之就将比丘尼演变为尼姑这个亲切而又具有尊敬含义的中国式女性出家众特有的称谓,并不被今时大众所熟知。 尼姑不是贬义称谓,恰恰是最亲切的称呼 三、居士、优婆塞、优婆夷 居士:指尊崇道德智慧,学习研究文化,并修持善净行的在家人,这样的人不管是否信奉佛教都称之为“居士”。 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夷是古印度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意思是清信士(女),近事男(女),近善男(女),善宿男(女)等意思。信奉佛教并受过三皈依的男性在家行者称优婆塞,女性在家行者称优婆夷。然后根据受五戒条数不同,又称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满分优婆塞/夷。前面所说居士则无此限制,也就是说,称为优婆塞/夷者,至少是受过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优婆塞/夷和居士相等同。优婆塞/夷又分在家和出家两种,已经出家但受五戒八戒未受沙弥戒的男女出家众称之为出家优婆塞/夷。 居士不一定信奉佛教 四、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 沙弥、沙弥尼:沙弥是古印度梵文音译,意思是求寂、息慈、勤策,止恶行慈,觅求圆寂。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已受十戒且未受具足戒的男子称为沙弥,女子称为沙弥尼。 比丘、比丘尼:比丘是古印度梵文音译,意思是乞士,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年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作比丘,女子称作比丘尼。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演祥居士玄奘大师最后魂归何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