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4651571.html

陆维钊先生与师母游虎跑

  陆维钊先生大病之后,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想饱览湖山景色,利于诗情画意的创作。于年,登上了城隍山;年,又四登玉皇山。年的春天,他想去个更远一点儿的地方。这次不是去登山,纯粹是一对老夫妻外出散心,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游览活动。师母李怀恭,多年来一直在上海教书。虽然能经常回来,但节假日时间太短,寒暑假期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不宜郊游。文革中,先生受到冲击;师母在上海也受到牵连。好不容易挨到退休归来,能像这样花上一天时间,老夫妻俩高高兴兴地出去郊游一趟,也许是近十多年来都没有的吧!

  郊游是定下来了,去哪儿呢?为什么选择是去虎跑?那是陆先生出的主意。现在想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师母那个地方没有去过,陪同她去走走;另一个原因是要涉及到丰子恺和李叔同俩人。要是那样的话,说起他们师生二人来话就长了。

▲松江女子中学校门

  陆维钊于年9月,应聘为“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国文教员。学校的校牌和新教学大楼“树人院”的匾额都是他写的。校歌的歌词也是他创作的。丰子恺是女中的美术教员。作为书画朋友,陆维钊和丰子恺情谊深厚,每有创作,必相互交换点评。陆维钊喜欢丰子恺的画,丰子恺则对陆维钊的书法十分欣赏。后来慈母逝世时,特地请陆维钊为其母亲题写墓碑。陆维钊母亲去世后,也请丰子恺为其母亲遗像题字。后来,丰子恺逝世后,其女丰一吟又请陆维钊为其父亲的遗像题字,这是后话。可见陆维钊与丰子恺二人相互敬佩,情趣相投,友情之深厚,实在是超出了一般的同事。丰子恺创作了《护生画集》,提倡吃素,爱护生灵,不杀生。陆维钊首先是出于关心爱护,曾劝他吃素不必太严格,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后来,陆维钊的生活习性反而受到老友多方面的同化。比如,偶尔也画漫画,就是在松江女中执教期间,受到丰子恺的影响。特别是晚年,他自己说“以杀生为不忍为,而将许多旧吃之物不太沾唇”了。记得大病手术之后,家里人想为他改善生活,让病体早日恢复健康。但在那个年代,副食品采购比较困难。而家里却养着一只乌龟,常在地面上爬来爬去,印象中是桐乡一位姓于的先生送来的。养了些日子,陆先生不忍杀之,坚持让人将它送到西湖里放生去了。

▲丰子恺致陆维钊信札

  一位姓李的医生去上海,陆先生托他带封信给丰子恺,说了自己手术后情况良好,请他放心。年末,病中的陆维钊接到好友丰子恺的复信。信中先说:“李医生带来大札,藉悉手术经过顺利,至为快慰。”后说:“弟行年七七,而茶甘饭软,酒美烟香,不知老之将至也”。此信用的是缘缘堂信笺,毛笔字写得十分精美。其实,经过“文革”运动批斗的折磨,老先生们的情况都不太好。他们在来往信中只说好听的,劝慰老友;不愿说自己的苦难,以免增加老友的思想牵挂。其时,陆维钊正在病中,无力回信。丰子恺健康状况也不太好,住房政策还没有落实下来,居住条件很差,卧室是一间很小的阳台,只能放张窄小的床,躺下来两条腿都伸不直,只好曲着腿睡觉。数月后,陆维钊有了点力气,复信道:“适余大病几殆未能作复,今幸可缓步庭院,即用来书语成一律,呈政”。

茶甘饭软已心宽,酒美烟香更自欢。

一室生春天地阔,百年为客去来安。

移山未觉愚公老,改造应看蜀道难。

回首淞滨灯火夜,黄垆凄绝赋江南。

  谁也不曾料到,此诗赋就尚未寄出,上海中国画院,为丰子恺先生开追悼会的讣告已经送达。陆维钊悲痛欲绝,潸然泪下。他将这首诗录寄给丰子恺的幼女丰一吟,作为与其父深厚交谊之纪念,并望她“善慰慈亲,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幸甚盼甚”。由于心情十分激动,这封信将近写完时,发现有重句的错误。于是,又换信笺重写。陆先生一向心平气和,这种激动情况,出现在他身上,是极为罕见的。

  丰子恺潜心佛学,有《护生画集》问世。他的老师是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法师。丰子恺逝世以后,陆维钊经常思念着他,这就是他俩的因缘。心中的思念,行动上的影响,陆维钊晚年对世事更无贪求欲念,更热爱师生群众和家人,不忍杀生,心灵上更加清纯,得到了净化。这实际上都是佛学的教义与思想修养。他的思想言行可以说已经受到佛学的影响,与佛学思想有缘了。

  陆维钊不是佛门弟子,也从未见他烧香拜佛。他对那些求子、求财而去拜佛的人,感到可笑。认为这种不学佛学思想,提高心灵境界,而是急来抱佛脚的人,靠焚香、烧纸、烧元宝来求子求财,不啻是对佛的一次亵渎。佛学主张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着眼在大千世界的。岂是贪图一次焚香、烧纸、送元宝,就会赐给你一个大胖小子,或金银财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弘一法师《悲欣交集》

  李叔同(—年)生于天津。家庭经济富裕,是个富二代。祖籍浙江平湖,是陆维钊的同乡,长陆维钊十九岁。八岁就熟读四书五经,是著名的音楽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维新变法,他公开表示支持并参与活动。“六君子”被砍头后;康、梁逃亡日本。他不得已,带了母亲和眷属迁居上海避祸。在上海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学习。这一时期,他才华横溢,创作戏剧,谱写了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年他25岁,母亲病逝。他将妻儿托付给天津的哥哥,自己东渡日本留学,一去就是六年。他在留学期间,学习努力,在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9年李叔同回到上海,此时的天津已家道中落,他也不再是公子哥儿。性情也有所改变,态度积极,一切自力更生。他在南京师范、杭州师范两所学校教书。授课认真,深得学校领导和学生们的喜爱。他严格要求学生,更严于律己。往返奔走于南京、杭州之间,也不觉得苦累。

  98年,39岁的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法号弘一。弘一法师弘扬律宗,比禅宗要求更高。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佛学。一边著书立说,编修佛典,一边云游讲学,宣传佛法。在佛法造诣上,越来越高深,在佛门受到广泛敬重,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年0月,写下绝笔“悲欣交集”四字,安详圆寂。

▲陆维钊山水扇面(鲍士杰藏)

  陆维钊怀念丰子恺,自然联想到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这位平湖的同乡,无论在学问上,佛学造诣上,都是值得钦佩的。既然出游,不妨到他出家的定慧寺去看看。其实,这个地方,陆先生在之江学堂读书时,早就去过多次。可巧的是,李叔同在定慧寺出家的那一年,正是陆维钊进入之江学堂读书的那一年。虎跑定慧寺与之江学堂近在咫尺,陆维钊又多次到过定慧寺,我想陆维钊与弘一法师可能见过面,而且不止是一两次。只是游客太多,他俩互不相识,思想境界也不一样,更谈不上交谈了。我相信,这桩往事,在当时是小事一桩,陆维钊先生根本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和现在要去定慧寺看看的心情,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选了个春风和煦,天气晴朗的日子,先生、师母坐在车上,我蹬着车,三人就出发了。十点光景,我们就已坐入了虎跑茶室。喝了一会儿茶,我见先生师母老俩口儿谈兴正浓,我便提出自己要去四下走走瞧瞧。我从济公殿出去,从山门回来;再出后门,去看看传说中老虎跑地出泉水的地方。先生只在正厅里和当年的定慧寺走走看看,也陪师母出后门看了山势路径和“虎刨梦泉”的地方。这里陆先生特熟,师母一直听他介绍情况。近十二点,点菜吃饭了。喝茶的桌子,就是我们吃饭的饭桌。饭后又喝茶,坐了一会儿,我们就返程了。从虎跑到汽车大马路,有很长一段距离。先生师母坚持说:“我们饭后散步!”二老相互扶持,慢慢地边走,边看,边聊。到了大马路,才坐上车子。过了四眼井,便是一个高坡。下高坡近赤山埠时,两边山体露出的泥土都是黄色的,有的带有红色。二老叫我停车,我便将车停靠在马路边上。他俩走下车去,先生找了根树枝,取了坚硬的一截;师母从手提包里找出来一个塑料袋。他俩一个用树枝撬泥土,一个挑选带红色的黄泥往塑料袋里装。两人像小孩儿过家家一样,边干活儿边交谈,玩兴很浓。在我看来,真有些返老还童的感觉。他们觉得装够了,就回到车上。对我说:“用这个黄泥可以自制咸鸭蛋,蛋黄的颜色就是红的,味道也好吃。”我才明白他们挖掘黄泥的用处。回到韶华巷家里,已经三点多了。二老脸上笑嘻嘻的,这一天夫妻俩玩得非常高兴!没料到的是,这次活动,竟是陆先生和师母毕生中最后一次出游。

作者:陆维钊书画院顾问

◆◆◆

简介

平湖市陆维钊书画院,是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艺术家陆维钊先生书画生涯为主体的专业艺术馆。书画院建院以来,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倾心于陆维钊书画作品的收藏和保管,致力于陆维钊艺术和人格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尽职于陆维钊故乡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已成为平湖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陆维钊

陆维钊(—)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年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先生助教,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潜心中国文学研究,尤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清词有专攻。教学之余,于书画艺术始终孜孜以求。年应潘天寿院长之邀,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古典文学和书法专职教授。年主持创办书法篆刻专业,年招收国内首批书法专业研究生,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陆维钊先生晚岁书法,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所创结体人称“陆氏蜾扁”,在书坛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先生学问人品为后人所仰。著作有:《中国书法》、《全清词钞》、《书法述要》、《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

▲书画院外景▲书画院外景

监制/马抱瑾

审核/司燕飞

编辑/郭 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