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s://m.39.net/disease/a_6108180.html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游本昌老师饰演的“济公”形象立刻就会浮现在眼前。

那个有着“半脸哭,半脸笑,半脸慈悲,半脸恶”的表情,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滑稽可爱、佛心清净、普度众生的形象,也让人难以忘怀。

对于济公,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影视剧虚构的人物,其实不然。

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就是南宋的道济禅师。

《灵隐寺志》记载,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子。

李修缘年少聪慧好学,闻名乡里。18岁时正准备进京赶考,不料父母双双患疾,没几天就撒手人寰了。

父母去世,李修缘心灰意冷,仿佛通透了一般,开始活得潇洒肆意。他先进国清寺拜发空一本为师,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再拜慧远禅师为师。

李修缘出家后,法名道济,人称“济公”。出家后的他与《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一般,言行疯癫、不喜念经、好食肉饮酒,表面上十足的“花和尚”。

济公除了在寺庙里念佛外,常常游荡于市井街头。衣衫褴褛,举止不端,很多出格的动作引得众僧侣不满。众僧联名向主持告状。

这时候慧远禅师像极了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一样,只有他看到了济公的佛心与慧根。面对众僧的指责,他只回了句“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济公虽言行疯癫,但他乐善好施,屡屡救死扶伤,除暴安良,在民间留有极好的口碑。他虽没有影视剧中的法术,但他劫富济贫、救助贫苦的事实却是真的。

济公生性豁达,凡事看得极为透彻。

有一次,他所在的净慈寺失火,众人忙碌救火中,只有他不为所动,眼睁睁地看着寺庙被烧毁。

而后,他还提笔写了一首诗,名曰《净慈寺火灾》:

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

或许很多人会说,寺庙是供奉佛祖的地方,为何还会受此无妄之灾?

济公一句,“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将众人的猜度一语点破,原来是佛祖想要新的寺庙、新的灵台了。

面对生命中无法挽回的意外与遗憾,我们要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无论你愿不愿意,它都会按照它的轨迹去发生。我们控制不了,但要学会释然。

据传,济公在世时,颇得一位包子铺的老板敬重。老板经常无偿赠送包子给他,偶尔还与他切磋诗画。

济公圆寂前一年,应包子铺老板要求,济公以“西湖”为题材,共做了4首小诗,并配了4幅画作。其中以第二首最为精妙,禅趣十足: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湖上春光明媚,湖岸杨柳依依。这美好的景致,竟然不问我收取一分钱。

甚至船夫也十分大方,也不收我的过路钱。这样我往返时还能免费欣赏山山水水,真是悠闲自在啊。

只有心中无物,豁然自达,才能徜徉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他的这首小诗,与苏轼《赤壁赋》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只有豁达如苏轼,洒脱如济公,抛却名利、用心感知自然,才能领略到自然之美,之神奇。

除此之外,学识渊博,阅尽人生淡泊的济公,在圆寂前,回望自己一生过往,也曾提笔留下24字禅诗留以后人。看似朴素,却意蕴无穷。

南宋·道济禅师·《辞世颂》: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跌跌撞撞的一生,六十年辗转流离,人生就是这样,在周而复始中重复,在碌碌无为中虚度。

如今即将归去,依旧是碧水连天。人生是短暂的,而山水却是永恒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无论贫穷富贵、荣辱得失,都是虚无的。到得临死时,我们什么也带不走。

济公圆寂留的这首诗,也是为了劝诫众生:珍惜当下,莫做遗憾的事,至于将来到底是非成败,更不必放在心上。临了,只要不觉得虚度了此生,那便是最好的。

读者们,关于“济公临终24字禅诗”,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