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序--求得始终

不二接触佛学是在年,其中对《心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的学习的最为深入。对这三部经典中思想的吸收和批判,对于日后不二的思想体系的建设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本次应水白之邀,逐句解读《心经》,算是“求得始终之路”。

最初,不二以为60字的经文,再加上多年的诵读,解释起来会很容易,没想到动笔后会如此艰难,前后写了三篇文章,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语言。

以前觉得自己“懂了”,是头脑里的“懂了”,是自我对话。当我将头脑里自我对话的“语言”,转化为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时,发现自己并不能说是完全懂了《心经》。

因为在经文中存在大量抽象的概念,如“般若波罗蜜”、“无明”、“五蕴”...等,这些概念在“自我对话”中可以通过所谓的“悟性”大概的理解一下就过了。但在书面中,如果这些概念也一笔带过,那就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了,毕竟这是逐句解读《心经》的文章。

这些概念,往往是信息量巨大的一组概念抽象出来的,甚至是一串逻辑链条浓缩的“代词”,这使得译文在语序、语法上的执行十分困难,因为所谓的解读就是要将这些折叠起来的概念展开,用一段完整的文字来解释这些概念。

所以,对于本文的撰写是对《心经》的一次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这其中不仅是对经文本身理解上的精进,而且也对佛陀在「证悟」之后,对于「语言」问题的深入理解。

最后,表明一下立场,不二并不信仰佛教,但十分佩服悉达多·乔达摩的学说体系。尤其是关于「空」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可算得上层次很高的智慧。本文力图从哲学层面,旨在保证客观地将经文介绍给大家,而并非是传道。

总述

60字的《心经》相比于5千多字的《金刚经》,虽然篇幅上相差甚远,但经文结构和内涵上,前者涵义相当深厚,所表达的内容要比后者更多。

《金刚经》全文主要讲解了什么是「般若」,“也就是什么是「空」?”、“为什么是「空」?”,但没有详细说如何做到「空」,只提到「如是」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因为《金刚经》核心观点:万事万物本就无「自性」,本就是「空」,修习之人“一念识得自性,即可明心见性”,悟从心内寻。

这就是为什么六祖慧能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即开悟,写出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原因。由此看出,《金刚经》是一个「顿悟」法门的经典,主要讲的是[悟],看的是的天赋,懂就懂了,不懂就换一个法门。

《心经》的内容适合各层次根器的人读,既有[悟]又有[修]。经文不但解释了什么是「空」,也解释了如何「空」,中段的[究竟涅槃]也更能给修持之人信心。

第一句“观自在...渡一切苦厄。”像是全经总论,如果能做到"五蕴皆空"就不用往下看了,是给最有根器的人看的。

后面两句以“舍利子”开头的是给第二等根器的人,从“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先破我执,到“诸法空相”再破法执”。

要还是不明白“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这一段进步一解释“一切皆空”,甚至所谓“佛法”也是空,告诉人们不要执着于一切感官、一切念头、一切法门,甚至是佛法。

修行法门讲完,“以无所得故...究竟涅槃。”描述了修得「般若」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然后怕大家不信,那就诉诸权威,就说过去佛、现世佛、未来佛都是按此法门修行的,最终都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家放心。

最后,要还是不懂怎么办?那就什么也别琢磨了直接念咒吧:“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念个几百万遍,就通了。

在总述的最后不二想聊聊一个在哲学和佛学里都很重要的问题--「语言」和[语法]。

当佛陀还是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路边死去。他问随从,“我的父王、母后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死去?”随从回答“是的”。

“那我有一天也会死去?”,“是的”。

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使悉达多放弃了荣华富贵,离开了自己的妻儿。开始了艰苦的修行,有一天他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证悟就不再起身。四十九天以后,他证悟了,他说“我所悟的是广大的、深刻的、无上的……,无法用语言去讲述。”

悉达多可能是最早意识到“「语言」、[语法]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的[智者],他发现[语言]具有缺陷,[认识]也具有缺陷。

首先,语言能否正确表达出想表达的?以及通过语言,听闻者能否正确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当想表达的意思,在现有词汇中没有怎么办?...

所以,在佛经很多语句十分具有”逻辑性”和“否定之否定”的意味,甚至是通过“前后矛盾”来表达意思,比如“非法,非非法”、“无智亦无得”。

在不二试图解释第三部分--“是故空中无色...究竟涅槃”时,就发现因为这一部分信息量很大,逻辑链条很长,导致解释起来要比前两部分困难很多。所以,读者会发现,不二对于三部分经文的解释方式是不同的。《心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经》逐句详解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我们先从「语言」的角度看一下这个句子:观自在(形容词)菩萨(名词),行深(动词)般若波罗蜜多(名词)时,照见(动词)五蕴皆空(对象),渡(动词)一切苦厄(名词)。顺一下语句:一位可以做到观自在的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时候,认识到实际上五蕴都是「空」的,祂可以脱离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再加上逻辑:一位可以做到观自在的菩萨,为什么能做到观自在呢?因为他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呢?就是教你认识到实际上五蕴都是「空」的。有什么用呢?它可以脱离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调换一下语序:观自在菩萨,能渡一切苦厄(结果)。(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原因)。这里关键就在于第二句了,因为有了第二句里所描述的这样一个[因],所以做到了第一句中的[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一个音译词,意为智慧的彼岸,太抽象,这句的钥匙就在“五蕴皆空”了。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是聚合。一,色蕴,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含了两层:实在物质本身由地、水、火、风四元素聚合而成;人对物质在意识上作出的反映色、声、香、味、触。我们可以看到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二,受蕴,是一切感受的聚合。主要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想蕴,是一切想法,念头的聚合。指的是对世间各种善、恶、美、丑所产生的思维。四,行蕴,是一切行动、造作的聚合。指的是在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后,所作出的行动。五,识蕴,是一切意识的聚合。一是我们对诸法产生的想法;二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的心识;三是能够感觉、知觉外界环境的心,也是识。[空]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这个从[语言]的角度在佛学的经文中可以佐证,如果表达的是“没有”,会用“虚空”或是“无”。在佛学的[语境]里,[空]指的是[变化],所表达的是“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五蕴皆空,意味着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也就是“色”是在变化的,“受”是在变化的,“想”是在变化的,“行”是在变化的,“识”是在变化的。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受、想、行、识都是从色而来,所以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色是在不断变化的?”首先物质本身是不是在变化的呢?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实在物质是在运动的,是在变化的。我们对于物质(实在之物)的认识、感受是在变化的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是变化的。当明晰了色、受、想、行、识的本质是空,也就灭除了一切的苦、一切的烦恼。因为苦是从五蕴来,而五蕴本身是空的,那苦也是空的;而且作为感受的苦,本身也是空的。那苦来自于哪里呢?烦恼来自于哪里呢?其实都是来自于,希望恒常不变。会变的非期望不变,苦不苦?烦恼不烦恼?那看清了实际没有不变的,没有一个可靠的,还苦吗?不苦了。非要分别并执着这个期望的恒常不变,自然就苦恼了。照见清楚了,自然就不苦了,度一切苦厄。到这里不二先不继续展开了,等到“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的时候再展开。毕竟第一句是个最上根器的修行者看的,再多说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翻译了。译文:

观世音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其深妙的时候,观照彻见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并没有自性,当体即空,除去了造业受苦的根源而无有烦恼,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舍利子”不是高僧圆寂以后化成的“舍利子”,而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这句从字面去理解:[色]与[空]没有区别,[空]与[色]没有区别;[色]的「本质」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佛学在解释经文的时候角度庞杂、浩如烟海,本次不二会从《心经》「目的」出发来解释经文,也就是从“度一切苦”出发。上回我们说到,「空」是“变化”、“可变化”的,那「色」是不是可变化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色」即一些基本元素的和合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可变的。人们对于一切和合之物映射出的声、香、味、触、法也是不断变化的,是可变的。我们从“求不得苦”来一探究竟,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想要买玩具,要是家长不给买我们会很不高兴。这是因为我们在那一刻,在意识里认为那个玩具是唯一的、必要的、永恒的,只有得到它我们的内心才会得到满足。但事实上,无论是什么玩具都是会变化的,它会变旧、会变过时、会被损坏。相应的,因为它的变化,所映射出的声、香、味、触、法也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还会不会产生在万物中存在“唯一”、“永恒”之类的意识呢?答案是“不会的”。因为在不断的变化的世界里,不存在任何可以被指定的事物,也就是不存在“这个”或是“那个”的概念。当修行者可以悟得此,并可践行即可脱离掉得不到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象变了而本质未变,色与空的转化,连绵相续,永不停歇。受是不是如此呢?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常能体会到,一些我们小时候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在我们长大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又如,很多人在青年的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又会觉得很幸福。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外界世界的感受也是在变化的,对于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也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对“世间各种善、恶、美、丑所产生的思维”的想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很显然,作为群体性的人来说对于什么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变化的。甚至每个人随着年龄和经历的积累,对于这些的认识也是不断改变的。行与识也是基于色蕴而产生的,同样会因为世界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译文:

舍利弗!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人的受、想、行、识也应该看作是这种“色”与“空”的统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句的核心是“是诸法空相”,这里省略了主语-「五蕴」。这里的「诸法」指的是的“一切存在”。「空相」是「诸法」的状态,也就是空。直译过来就是“色受想行识表达的是一切存在的空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因为「空性」是存在生、灭、垢、净、增、减的,一旦我们体证了这种空性,内心也就不存在生、灭、垢、净、增、减等的分别,自然也就达到了一种没有妄想执著的心境。译文:

舍利弗啊,刚才说的这些色、受、想、行、识啊,本质上都是空,也就是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永恒的,唯一的。因为是空,所以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不要被能感受到的东西欺骗了啊!

虽然第三部分是给最下根器的人看的,但却是最难解读的。不二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语言、逻辑、信息量和传达信息。《心经》的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第二部分有两句,第三部分有七句。这产生了一个问题:信息量越大,逻辑链条就越长、越复杂,也就越难用语言解释清楚。从“是故空中无色”到“究竟涅槃”,主要强调的是“不执著”。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因此从根本上看,空里并没有物质的色相,没有其反应出来的感受、想像、意志和意识,并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感觉。所以不要被自己的感官所欺骗,也不要被自己的意识所欺骗。当你明白了五蕴、六识皆空,就不该再执着于世间各种的因缘合和,就不该再有生、灭、垢、净、增、减等变化的分别心。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进而,也就不会有因为不明白而产生的烦恼,或是因为明白而产生的喜悦。没有因缘和合的生灭,也就不用再执着于苦集灭道。甚至连所谓的佛法都不用再执着,也就是并没有一种明确的法门称之为佛法。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通过所谓的佛法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因为一切皆空,菩萨就是这样做,因为她遵照般若波罗蜜,心里没有烦恼,因为没有对一切皆空的惊讶,不有一切因缘和合是存在的这在颠倒事实的想法,最终达到涅槃。从"三世诸佛"到“真实不虚”,是告诉人们,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就是这样获得菩提智慧的,你们跟做这样做肯定也是可以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过去佛、现世佛、未来佛,都是做到了般若波罗蜜多,达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所以要有信心。要是还不明白?那就教给给你们个咒自己去念吧“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译文全文:观世音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其深妙的时候,观照彻见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并没有自性,,除去了造业受苦的根源而无有烦恼,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舍利弗!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人的受、想、行、识也应该看作是这种“色”与“空”的统一。舍利弗啊,刚才说的这些色、受、想、行、识啊,本质上都是空,也就是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永恒的,唯一的。因为是空,所以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不要被能感受到的东西欺骗了啊!因此从根本上看,空里并没有物质的色相,没有其反应出来的感受、想像、意志和意识,并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感觉。所以不要被自己的感官所欺骗,也不要被自己的意识所欺骗。当你明白了五蕴、六识皆空,就不该再执着于世间各种的因缘合和,就不该再有生、灭、垢、净、增、减等变化的分别心。也就不会有因为不明白而产生的烦恼,或是因为明白而产生的喜悦。没有因缘和合的生灭,也就不用再执着于苦集灭道。甚至连所谓的佛法都不用再执着,也就是并没有一种明确的法门称之为佛法。所以通过所谓的佛法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因为一切皆空,菩萨就是这样做,因为她遵照般若波罗蜜,心里没有烦恼,因为没有对一切皆空的惊讶,不有一切因缘和合是存在的这在颠倒事实的想法,最终达到涅槃。过去佛、现世佛、未来佛,都是做到了般若波罗蜜多,达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所以要有信心。要是还不明白?那就教给给你们个咒自己去念吧“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不二释义: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显然是一部讲述般若智慧的经典,其根本理论在于告诉人们“一切皆空”。我们知道,释迦摩尼的学说体系是为了帮助人们可以脱离苦厄,那么“一切皆空”是如何让人脱离苦厄的呢?当洞悉世间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时,我们就会明白生、老、病、死是必然的变化导致的,既然是必然的也就没有什么好为此感到苦恼的了。当我们洞悉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我们就不会因为得不到和失去感到苦恼。因为你想得到的,以及你害怕失去的已是过去的,它不是永恒的,也就是这本身是空的。而且,你想得到和害怕失去的这种感觉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也是变化的。所以,没有什么好为此苦恼的。以及“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本身也是空的,所以不要把「此刻」的“我”太当回事,不要把「此刻」“我”对于变化世界的感受太当回事,这就是破除我执。最后,世界在变化、“我”在变化,所以,可以脱离一切苦的法也是变化的,其本质也是空的。所以《心经》是在变化的,解释心经的语言是在变化的,这一切都空的。这就是色即是空、苦即是空、我即是空、法即是空...一切皆空。所以,如果不能像上等根器的人究竟地理解“五蕴皆空”,那就按照不执空、不执色、不执我、不执法的法门去修行。一合不二

赞赏没关系,麻烦转发和点在看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