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陀山观音道场
观世音菩萨 1.《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观世音菩萨,虽然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尤其是中国浙江一带,几乎无人不知道观音菩萨,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即使是美国人,知道有HappyBuddha的人不少,但知道有观音的人更多。可是观音菩萨,却是远在十万亿佛土以外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现正在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无量劫后,阿弥陀佛于上半夜入灭,观音菩萨,即于下半夜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佛。 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因大悲心切,愍物长迷,故带果行因,现菩萨身,助佛转轮,何止辅助阿弥陀佛,亦助十方一切诸佛。释尊降籎娑婆,观音菩萨亦于娑婆世界,印度南部的普陀洛伽山,示现道场,助释尊转法轮,度众生(见华严经)。 及佛法东来,观音菩萨又在中国浙江南海普陀山,建立行化道场。据说南北朝时代,大约梁明贞年间,日本有一位名慧谔和尚,到中国求佛法,于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时,看见一尊观音菩萨圣像,清净庄严,非常喜欢,欲请回日本供养,又恐主持不允,结果不与而取,立即买舟东渡,欲回日本。当船行至浙江舟山群岛,新罗礁附近,忽见海中出现无数铁莲华,阻挡船只,不能前进。如是三日三夜,船只不能通过,因此祷告菩萨说:‘假使日本众生,无缘见您,当随所向,弟子即于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毕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停下。当时慧谔和尚,弃舟登山,见一渔翁,说明来意,渔翁大受感动,将房舍让出,供奉观音,名‘不肯去观音院’。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第一代的开山祖师。由是可知,观音菩萨大有来历,何止是一生补处菩萨,而且是佛道中再来的菩萨。何来籍贯之有? 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 观音菩萨,既然是从佛道中来的菩萨,早证佛果,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何止是以三十二应身,化度群迷,同时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则其性别,说是男是女,是凡是圣,是人非人,皆无不可。瑜伽焰口中的面燃大士,便是观音菩萨所现的鬼王身。然则,又岂可仅凭凡夫妄念,测度菩萨的性别?当知凡夫境界,未出轮回,为时空所困,处处执着,因此见有男女、人畜、凡圣、甚至善恶好丑种种对待之法,若能超越时空,脱离轮回,悟归佛性;佛性平等,绝对待,谢是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来生佛之分,凡圣之别?圣凡都无,生佛一如,遑论性别矣!? 所谓性别,只是凡夫之人,妄想执着的假名假相而已。为佛弟子,不知会相归性,破妄显真,反而固执性别,妄论高低,甚至重男轻女,实不应该。维摩经中,有一天女散华,华至菩萨,即皆坠落,及至大弟子们身上,便着不坠,身为佛之大弟子,满身皆花,实在不雅观,于是众大弟子,皆用神通,力谋去花,但华终不去,于是天女问舍利佛,何故去花?舍利弗答:‘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说:‘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于是,展开一番辩论。 舍利弗心想,女辈之流,有此辩才见识,真是不容易;既有如斯辩才见识。又何必作为女辈之流?因此说:‘汝何不转女身?’天女答:‘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女言:‘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是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女反而自己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为女身。‘天女说:’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人,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还复如故,天女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女言:’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最后维摩居士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所现,教化众生。天女仅供养九十二亿诸佛,成就菩萨游戏神通,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便可随意现种种身,教化众生,何况观音菩萨,久证佛道,当然更能随意,现男身,现女身,甚至现十二类众生身。故法华经说:’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至此,各位对于观音菩萨的性别,应该有所认识了? 菩萨圣号的含义 菩萨之所以称名观世音,可从其因中修证,及其果上施化两方面来说明。若约菩萨因中修证而言,’观‘是菩萨能观之智,’世音‘是菩萨所观之境,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自已在因中修行,久远劫前,得值观音如来,蒙观音如来教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依之修证,从耳根闻性本觉的理体,起始觉妙智,观三种世间所有音声,皆唯心所现,故不循声转,反观闻声之性,入流亡所,解六结,越三空、终证圆通,故得古之观音如来授以观世音号。 若约果上施教论,则’观‘该是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世音‘是世间众生称念菩萨圣号的音声,或求救的音声。如法华经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是能救能度的人,’世音‘是所救度之机,能所不二,机教相投,谓之观世音。 至于菩萨的意思,译名觉有情。据自利释,觉是菩萨自觉之心,有情是指菩萨的本身,身为菩萨,并非泥塑木雕的偶像,而是与一般人一样,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高等生命。不过一般人在迷,菩萨在觉,故一般人是迷惘的人,菩萨是觉悟的人而已。所以菩萨是芸芸众生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圣者。 若据利他言,觉是指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人之所以被称为菩萨,原因是此人能于觉悟真理之后,本乎同情心,正义感,运悲启智,深入社会,以斯道,觉斯民,解除人生的迷惘,促进人性的觉悟。如果综合自利利他而说,觉是上求佛道的自利功德,有情是下化众生的利他行为,人能上求佛道之觉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悲智双连,自他兼利,故名觉有情,亦即是菩萨。 不过菩萨,有凡夫菩萨,圣人菩萨,及佛菩萨之别。位居凡夫,得闻大乘佛法,因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但初发心,功德未深,烦恼未除,虽有满胸热情,但为境所牵,未能与宏愿相应,谓之凡夫菩萨。若已久发菩提心,久修菩萨行,断烦恼,了生死,分证佛道功德,甚至分身无量,在诸佛前助佛教化,绍隆佛种,名真佛子,常为诸佛所称赞,名圣人菩萨。亦是名符其实的菩萨摩诃萨。若然三觉圆,万德备,早成佛道,但悲愿深切,愍物长迷,倒驾慈航,随流九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如观音菩萨,过去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净尊王佛;维摩居士,过去成佛,名金粟如来。而佛弟子中,须菩提过去成佛,名青龙陀佛;央屈摩罗,过去成佛,名一切众生乐见如来;舍利弗过去是金龙陀佛,此皆是佛界中的菩萨。观音菩萨既然早已成佛道,当然亦是佛界中示现的菩萨。 观音菩萨修证的法门 观音菩萨修证的法门,是从耳根闻性下手,终于反妄归真,觉悟成佛,因名耳门圆通。在未研究观音菩萨修证耳门圆通反妄归真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众生迷真起妄的过程。关于众生如何迷真起妄,又如何反妄归真,在楞严经中有详尽的说明,现在限于时间,仅作简单的介绍。 众生本具佛性,圆明遍照,无能所,绝对待,超越时空,谢绝生死,纯真无妄,自由自在。奈何众生,从无始来,一念不觉,为无明所惑,妄见能所,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亦即是无明熏真如,将白净无垢之识心,变为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第八阿赖耶识,成为第一灭结。 再由三细长六粗。因无明障蔽真智,不能了解三细中的能见相、及所见的境界相,唯心妄现,而知见妄发,引生第七识分别的智相,属于俱生我法执,成第二空结。能所相对,发妄不息,分别不已,是六粗中的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成第三觉结。 知见转深,对境执着,取舍不已。因境牵心,故由明暗通塞等十二种妄尘,黏湛发见、发听、发嗅、发尝、发觉、发知等种种心理反应;因心取境,故由见精映色,结色成根,听精映声,卷声成根,乃至知精映法,揽法成根,遂有六根之形成,属俱生我执,是六粗中的执取相,为第四根结。 六根既成,取境不已,引生六识分别,内见有我,外计我所有,是六粗中的计名字相,属于分别我执,成第五静结。 众生不知我法俱空,内执实我,外执实法,六根终日攀缘六尘,起贪嗔痴之心,做杀盗淫等业,是六粗中的起业相。由业感果,遂有众生、世界、业果等三种相续。自此,身被业系,苦不堪言,是六粗中的业系苦相,成第六动结。 若想反妄归真,破五阴,解六结,灭无明,证法身,当于六根中,选择一根,作一门深入。如能’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见楞严经)因此十方微尘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未明,问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又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又说:’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由于阿难未明’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更未明’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之理,佛即于狮子座上,取天华巾,于大众前,伦次绾成六结。巾本无结,喻众生真心原无障碍;巾绾成结,喻众生迷真起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遂成五阴六结,根局于尘,生死轮回,不得自由。 结有次第,绾时是从一至六,解时由六至一;喻众生五阴烦恼,生时从细至粗,灭时由粗至细,所谓:’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若欲解结,当于结心解,即可分散。否则,偏左偏右皆不可;喻依中道了义之教,自然可以反妄归真,否则,偏于凡小,或邪魔外道,结终难解。由于六结虽同体,而结不同时,故解结之时,亦应次第而解。楞严经说:’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观音菩萨修证耳门圆通,亦是次第解结,层层深入,终证菩提。 楞严经观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由于观音菩萨修习耳门圆通,证得佛果无上菩提,从体起用,带果修因,任运自在,谓之善获。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即是现容不可思议,说咒不可思议,受供不可思议,兴供不可思议。观音菩萨,无论是现容,说咒或受供,兴供,皆非一般人心可思,口可议,唯证乃知,故说四不思议。而此四种不可思议功德,随时可现,不假作意,谓之无作。此四种功德超胜无比,谓之妙德。 近代以来菩萨显灵与孙中山亲睹灵异 普陀山自从开山以来,从未闻有人因朝普陀山进香,遭巨浪落海而死,更未有来山进香的香船在海里翻沉,或溺死了多少香客。甚至有存心舍身投海,以报佛恩的人都不得死(相反的不是朝山进香的船,往往在海中遇险,好多的大轮船沉翻)。许多的事迹就像神话一样,一般不信佛者往往说是讹传,但有一件事情却由不得你不信,那就是孙中山先生亲睹灵异。 至今保存在普陀山有孙中山亲笔签名的《游普陀志奇》记载: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绵,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去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孙中山先生亲笔墨宝,现珍藏普济寺客堂) 抗战期间(年7月间),有日军七八千人来山,沿海各庵皆驻军官,士兵则在海滨沙滩上露营而宿,于山本无损害,但每天到四周各小岛搜来牛羊鸡鸭等在山上宰杀,血污名山(普陀在日人未至之前,从无荤腥进山)。一天晚上,忽然在善财礁外,发现红灯,日军用探照灯视之,雾露之中,似觉有同盟军舰来攻的样子,遂开炮射击,不料一炮开出去之后,忽然一灯变多灯,在海中往来不息。日军认为真有盟军,一连开了数炮,奇怪的是海中竟现无数红灯,漫向千步沙营地而来,其灯渐明,照见岸上人面了然,但不达岸,这时日人知道是菩萨显化,不喜他们在名山道场随便胡来,因此一齐跪下向着红灯拜祷,三日后即自动撤兵而去。 也在那个时期,上海有一初信佛者,过去无恶不作,平日宰牛为业,虽闻印光大师之名皈依了佛门,仍然恶习难除。有一次到普陀山进香,听人说到梵音洞去可看前世,便随人一道去看,旁人看到的都是各种不同的佛菩萨,唯有他一人看到一只黄牛在洞中现痛苦状,悚然不安,心想,难道我前世是牛?回寺后他把所见告诉印光大师,印老平静说道:“这倒不是你前世,而是你的来生,恐怕你死后要做这只牛。你杀过牛没有?……” 抗日胜利后,年农历闰二月十一日,当时的总统府资政、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章嘉法师,到普陀山,先往前后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后,再到梵音洞,当时有前后寺的知客均陪同前往,及其同来随员一共十九人,大师向洞礼拜后,洞口忽然放光一道,就在光中现出观音大士金身色相来,同来大众均能看见,另有该山警察所长陈世初先生,随护在侧,也是一同亲见大士现身,莫不欢喜,叹为希有。 普陀山及观音道场由来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湾外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春秋战国时,普陀山及附近诸岛被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此山采药和修炼,后来均得道成仙。汉代时,学者梅福曾来山练丹隐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山上长满小白华树,所以也叫小白华山。山东南紧邻一更小的岛屿,悬峙海中,称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连称普陀洛伽山。 普陀洛伽山之得名并成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确实与佛经有关。《华严经》68卷中记载,稗瑟胝罗居士指示善财云:“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众所周知而又极其灵验的大悲咒,就是当日世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世尊前说的.《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一时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经文中的“补陀落迦”及现称的“普陀洛迦”等都是梵语的音译(potalaka),汉语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 但是,佛经中所说的补怛洛伽(也译补陀落迦),本在印度南部海中(玄奘《大唐西域记》有记载),而不是指现在中国浙江的普陀山。 据明代高僧宏觉国师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载:“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土化迹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据此可知,最迟在晋太康年间(公元年——年),普陀山(当时未叫此名)已被信众视为观音菩萨应化圣地。 梅岑山改称“普陀洛迦”是在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以后的事。“唐初四杰”之一王勃所撰《观音大士赞》中已有:“遥望洛迦之山,稽首聊申歌赞,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等赞偈。而据《传灯录》记载,唐文宗李昂(--年)喜蛤蜊,东南沿海,频年入供,民不胜苦。一日御馔,获一巨蛤,刀劈不开。帝自扣,乃张,中有观音像。文宗惊异不已,急令宫监,以金饰檀香盒,贮起来供奉。即召当时德高道隆的惟政禅师入朝请问,禅师对曰:“物无虚应,乃启陛下信心,以节用爱人耳。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帝曰:“朕见菩萨矣,未闻说法!”师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师曰:“如此陛下闻其说法竟!”文宗大悦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敬奉……“则洛迦所从来也”.(现观音像的蛤蜊现已无存,磐石庵珍藏有现罗汉像的蛤蜊,半个蛤蜊内天然长成十八尊罗汉像,乃菩萨显化不可思议的神异奇迹,是一件无价宝物) 不久之后,也就是唐朝大中年间(公元年),有一天竺僧人来到普陀山,于潮音洞前燃指,指尽,亲见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灵应始启(潮音洞后称观音显圣地)。其言称观音“身长80万亿那由旬,身紫金色,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甸……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 唐咸通四年,即公元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师高足慧锷第三次入唐,从山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圣像,经明州(今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洋面,突遇大风,且海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去路。虽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行。慧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乃祈祷说,若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寺供奉。话音刚落,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乃敬置此观音像于潮音洞侧,尊称其为“不肯去观音”,山上居民张氏舍宅供奉此观音像,是为普陀山供奉观音圣像之始。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年),在张氏宅址正式建“不肯去观音院”,此乃该山最早的寺院. 宋乾德五年(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派太监来山进香。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年),钦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今朝鲜),遇风暴而望潮音洞叩祷,得以平安济渡。归国后,奏知宋朝皇帝,神宗即赐建“宝陀观音寺”.南宋绍兴六年(公元年),宋高宗下令岛上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南宋嘉定七年(公元年),宋宁宗应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两额,由此钦定为观音道场。 到了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年),将原来的“宝陀观音寺”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正式改称为普陀山。元、明、清各朝都对普陀山寺庙进行了修缮和扩建。随着国内外高僧、名宦及善信男女们闻讯而聚,渡海不绝,历代帝王和朝廷也一再扶持、敕赐,帝后妃主、王公大臣们也纷纷供养财物,修建佛像和寺塔,使普陀山佛教日加兴盛,响誉海内外。观音道场在中国除了普陀山,还有陕西南五台观音降龙之处、大香山,浙江天竺山等,都有菩萨示现垂化,且香火不绝,不过以普陀山最为殊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0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父孙中山在普陀山遭遇异象纪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