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8849093.html

中国塔有很浓烈的人情味

我喜欢天空,因为天空,我喜欢塔这种建筑。

俊俊说,夜晚明亮而高耸的灯是人们对天空的挑衅。其实人类一直有对天空的渴望和挑战天空的浪漫,《旧约》记载,上古时候人类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唠嗑聊天毫无障碍,后来人们打天的主意,决定建造一座可以直达天堂的巴别塔。上帝为了惩罚忘记约定的人们,搅乱人类的语言,使其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巴别塔计划因此不了了之。

巴别塔虽然失败了,但塔并未就此消失,大地上塔矗立的身影越来越常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境内最少遗存着古塔多座,现代建造的塔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的塔的概念和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其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最早是安息国的僧人安世高汉代来中国翻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使用了“塔”,东晋葛洪编著的《字苑》才把“塔”字收入其中。

印度佛教的塔叫“窣堵波”,本意为“坟墓”,最初的身形圆滚滚的,是供奉舍利子和高僧圆寂葬身的场所。中国原有一种传统的建筑物名曰“重楼”,也就是层楼——楼阁层层重重加盖在一起。印度的窣堵坡和中国本土的重楼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常见的古塔,离凡人很远的涅槃之地,变得可登临、可眺望、可生活。建筑美学家王世仁说:“中国塔有很浓烈的人情味。它是人的建筑,不是神的灵境;它凝聚着人的情调,而没有发射出神的毫光。"自汉代以来,这些有人情味的古塔便一直耸立在广大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在悠久的岁月里,点缀在寺庙、山野、城市、乡村,并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诗人、画家,为之题咏和画图。

窣堵波-网图

第一次好好看塔是在高中。高中学校附近有一座奎星塔,塔身为青砖结构,楼阁式八方七级,里面空心,没有梯子,但也有很多人设法爬了上去。站在第一层仰望,可以看见塔壁上有许多涂鸦,骂人的话,表白的话,错乱的话,都有。奎星是专门主管文运之神,高中学校的文学社就叫“奎星文学社”,出的文学刊物就叫“奎星报”。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一般会有传说和典故加持,比如有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有因《西厢记》而改名的普救寺莺莺塔,有总爱托塔的天王李靖,有科举高中后“雁塔题名”的佳话,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俗语。奎星塔也一样有着故事,传说中这座塔是玉帝派文曲星下凡带领益阳乡民修建而成,用以镇住兴风作浪的鲶妖。高中期间,我去看过一两次,记得塔的顶端是个葫芦宝顶,葫芦上长了一棵树,不知道现在那棵树还在不在。

奎星塔

岳阳塔

如今在岳阳生活,见的塔多了起来。岳阳境内的古塔遗存不少,比如中洲凌云塔、临湘塔、永安塔、文星塔、培风塔、乌龙塔、慈氏塔、岳阳塔等,它们分布在市区及附近各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构成了各地风光的画面。

其中的慈氏塔我去看得最多,慈氏塔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南路,始建于唐朝,现存建筑重建于北宋治平。在岳阳的历史建筑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阳楼,但现存的岳阳楼建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于慈氏塔,它太嫩了。

慈氏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没有地宫,为七级八方实心结构的楼阁式砖塔,高三十多米。慈氏塔也有故事,或许是在水乡的缘故,它的故事和奎星塔的类似,都属于“宝塔镇河妖”一类,据宋《岳阳风土记》记载:“唐开元之间,有西域沙门妙吉祥来此,谓父老,西方白龙之孽今迁于此,久则为患,宜建塔镇之。后数苦于水土,人思其言,遂置塔”。“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

具体建塔的过程,又有故事描述:“相传,古代洞庭湖里水妖作怪,经常出来危害百姓,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于是大家决定集资修建一座宝塔镇妖。在建宝塔的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全家人被水妖涌起的恶浪吞没,仅剩下一个寡妇,人称慈氏。她听说要建塔,便把自己多年积蓄下来的一点钱全部捐献出来,还日夜不停地为造塔的人们烧茶送水,来回奔走。不幸塔未建完,她就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座塔叫慈氏塔。”还有另一个传说,说“在建塔竣工之日,修建者说要使塔显灵,就必须有一个童男或童女守塔作为塔之魂。有个慈氏之女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第一个故事远比第二个故事好,因此流传得最广。

年秋天,我第一次去看慈氏塔,那时塔正搞修缮,被围栏圈了起来进不去,但站在外面能够听到塔上的铃铛被风吹得大响,仰望塔身,可以看见每层檐角设玄黑色小钟,塔顶有铁刹相轮,上有六根铁链从塔顶直贯塔身。岳阳市基督教堂就在慈氏塔的对面,粉色的英伦建筑与青灰色的砖塔相呼应。塔和堂的中间住着一位唱赞美诗的女人,她当时唱颂的歌声和风铃声混在一起,给了我那趟行走最美妙的伴奏。

一新一旧的两间房子就在教堂的街对面,左边这家杂货店的女老板正在默读圣经,右边那位坐在门口,正拿着赞美诗大唱。

秋天,我第二次去看慈氏塔,那时塔已修缮完毕。历经岁月浸润,慈氏塔虽不复古代的盛景,成了零落人间的小塔,但无论洞庭湖上千帆过尽,它依旧巍然耸立、屹然不动。

这第二次观塔收获颇丰,我在塔上发现了佛像。慈氏塔很高,站在塔下无法看不清全貌,我便往洞庭湖边走,找了个位置回望塔身。这一远望,便让我发现了塔上的佛像,共有两尊,分别在第四层和第七层的龛内。据了解,慈氏塔的塔基用五层麻石铺砌而成,自第二层起,每层四面均设有小佛龛,共有二十八个,龛内原供小佛像。二十八变成二,这背后有太多被湖风吹散的历史和记忆。

此后,我曾多次路过慈氏塔,但并未再驻足停下来仔细看它。最近一次去看塔是今年的七月七日。这次去,看到了塔濒洞庭,出万家灯火之上,庇佑着人们的心灵。

黄昏时分,我在塔前,看见一位妇女在塔下礼拜,她绕塔行礼、念念有词,安静而诚心。我不敢打扰她,只在一旁致以远望。等她结束礼拜走后,我才近塔观看,塔修缮不久,但砖石上又生长出了青草和树木,这是鸟雀的作用。我绕塔一圈后,走到靠湖的那边仰望佛像,两尊佛像还在,但这一次,佛祖不再显得神秘,亲切地像久居此地的老者,就像那位住在塔下的老人。

不可避免地,岳阳也和所有古城一样,由政府统一规划了一片叫做“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慈氏塔所在的街道因“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四周正在拆迁,上次来,周围的旧小房子还有人住,但现在大多都搬走了,只有那位塔下老人还未离开。还有一点我很奇怪,不知道塔旁刚建不久的公厕为啥也被封堵了门,是因为周围拆迁,没人清扫,便将其废弃吗?当初修它作甚?这害得准备到此如厕的我只得继续憋着。不知道旧城拆了重建后,慈氏塔的周围会是什么样子,塔还能被人情赋予生机吗?现今的慈氏塔,一边是尘土飞扬的旧城,一边波涛滚滚的洞庭,它夹在易逝的和永恒的中间沉默不语。它虽经过修缮,但历尽沧桑的它已经残缺了,佛像不全。但好在我看见了那位来此诚心礼拜的妇人,妇人的礼拜让我还能欣赏慈氏塔的残缺之美,因为她让我相信塔本身并不存在意义,而是人给予塔的意义,让塔在人心中长存亘古。这次相遇,还让我记起一个考证,有人说所谓“慈氏”,并不是指的上面所说的那位慈氏寡妇,而是指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以慈悲为本,将会在未来的某天降临人间,给予众生快乐。弥勒即梵文“慈氏”的意思,故称慈氏塔。真好,我喜欢慈氏塔上坐着的是爱开怀大笑的弥勒。人在塔在,塔在佛在,每个舟楫往来的人间渡客,无需磕头烧香,只要诚心,便可得佛的庇佑,逢凶化吉。今天的慈氏塔算是岳阳景点里的一个打卡点,但人流却并不聚集。慈氏塔对于岳阳而言,还是太平民了。有句话说得好,越是平民的建筑,越容易被忽视,越是习以为常的文物,越难得到保护。一座城里有一座古塔的存在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岳阳,一座看得见古塔的城市,走到洞庭湖边,傍晚的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旁,慈氏塔站在我们一回头就能看到它的地方。

从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看

从西面看从北面看

从东北面看

从东面看

卫星地图没更新,已有大变化访岳阳最小古寺老僧不遇圣安寺遇猫

云的光影

竹的摇曳

雀群的鸣声

行人的脸孔

清远西西

攒杯热摩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