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白癜风患者能用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228/4345626.html

几年前,经云南朋友推荐我看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后,我又一次次聆听了由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创作的主题歌《离别歌》,每每想起自己经历过一次次离别,虽说没有大师那般的悲怆、苍凉、感天动地,却也是动了真心、真情,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近来,又观看有关李叔同的影视作品,颇有感慨。

李叔同的《离别歌》与其绝笔“悲欣交集”是一脉相承的悲苦,是一种同样的精神滋味。人生哪有不悲苦的,人生又何不是一场场的离别。许多人是看不透的,人们总是渴求“相聚”这样的热闹,殊不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之后的落寞,莫不慨叹“离别”的悲伤。李叔同写《离别歌》与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都是其内心对他的某一事件的感悟,他用精美浓缩的文字描写出深刻的意境,能够引起颇人生阅历的我们,尤其中年之后的,我们的情感共鸣,但其真正的情感、其内心的悲苦只有自己体会,我们再感同身受,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瞬间即逝的体会而已,而已。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是觉得他们的吵闹”,鲁迅如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感悟,有着不同的程度的理解,也有着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情感理解。所谓“感同身受”,只不过是一种“同理心”的代入。所谓的情感“共鸣”,亦不过是一刹那之间的“同频共振”。

李叔同的一生,何等传奇,又是何等的必然。他最后遁入空门,不消极,也不避世,极其虔诚地做着弘扬佛法的善事、大事。我想大概有三点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因素。时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及至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令其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从事学术研究。他学业成绩极其优异,遇到一个人渣的同学,妒贤嫉能,总给他的发展添堵。南洋公学学潮事件,作为其恩师的中文教授蔡元培先生出走,其后,其又到河南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榜上无名。满腹才华,总得不到公权力的认可。所有这些事件的累加,让其倍感失落,看透世态炎凉。

二是家庭因素。他年幼时深受其笃信佛教的父母的影响,六岁接受启蒙,七岁学仁孝处世精选书,八岁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古文典籍,涉及广泛,还练书法等技艺。特殊的家庭环境,在他细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孤独的种子,后来因为支持康梁变法,又遭受失败,出逃上海。以及后来的南洋学堂事件,尊重其母亲的意愿,迎娶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富商之女俞氏。因为出身富家子弟,一掷千金,流连于风月,后志于学,困于现实,留学东瀛。又娶其房东之女为妻。一人两妻,在当时流行新学,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

三是个人因素。“性格即命运”。一方面,他从事学术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学术的自信,使其光焰日盛,可以说李叔同当时的新风尚、新时代的代表,学术上他是极其自信的。另一方面,他的母亲,是其父亲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的第四个小妾,嫁到津门巨富之家,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在封建时代,那个清末民初的年代,小妾的地位,一生凄苦,小妾子嗣的地位在豪门中是卑贱的,这一点,使其性格上有了强烈的自卑。尤其是其母亲死后还进不了祠堂。对于至孝的李叔同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让他看透了所谓亲情“薄如纸”般的寡淡。一个“气”字,引其悲愤不已。于是乎,他面对前来吊唁的余亲朋故旧,不顾世俗眼光,自弹钢琴,省掉了一切繁文缛节,引起轰动。这个敢爱敢恨的率真男子,用自己的叛逆之举,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因此,自信与自卑两种性格,增加了性格上的矛盾性。

正值盛年的读书人,空有一身抱负和才华,却因为社会鼎革而找不到出路,在国家危难的环境中遭受窒息,灵魂无处安放,这是知识分子最为痛苦的,也是他最为受不了的。年,在其好友夏丏尊躲到西湖凉亭吃茶,一句“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当和尚倒是挺好的”彻底击中了李叔同敏感、脆弱的内心。随后,他逐步淡出红尘,遁入空门。这个饱诗诗书,做啥成啥的,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世的天才、奇才,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更是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然而,李叔同身份再变,不变的始终是一颗向善的大爱、慈悲之心和拳拳爱国之心。与其在与日籍妻子分别时答曰“爱就是慈悲”,感人肺腑,震撼人心。在日寇侵袭期间,他也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前半生风花雪月,交友宴饮,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文化和艺术,是举世瞩目的天才;后半生尝尽人间悲欢,笃志苦修,成德高望重的高僧。法师圆寂前,曾挥笔写下的:“悲欣交集。”我不知道他是否悔恨,茫茫人海中,为了他而鲜活存在过的两任妻子、两个孩子。

斯人远去,舍弃,或许是一种大彻大悟。珍惜当下,亦不失为是万丈红尘中的大智慧。

芦苇飘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