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浒传》当中塑造了不少英雄好汉的角色,而鲁智深无疑是这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位。在施耐庵的笔下,鲁智深虽说是个出家人,但是打打杀杀的事却没少干,如拳打镇关西、二龙山杀邓龙、野猪林救林冲等等,都是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迹。当然了,这些也看做是他的一种修行。不过,俗话说“修佛重心修心”,那么鲁智深在“修心”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下面小编就来带着大家重点了解一下这一点。

未入佛门,已有佛缘

鲁智深在江湖中的称号是“花和尚”,他原本是衙门里的一个小官,虽然手里面并没有多少权力,但是好歹也算得上是一个公职人员。不过,他性子十分鲁莽,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这样的形象与我们心中的佛门之中显然相差甚远。在大多数的人眼中,出家人都修身养性,不会轻易动怒,恪守清规戒律,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而鲁智深却给人一副莽汉的感觉,这样的一个人又如何能够修成正果呢?

事实上,在《水浒传》当中,从一出场,鲁智深就开始了他的修成。为了解救金家父女,他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并且在这之后说走就走,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圈”一点留恋都没有。后来,再见到金家父女的之后,他的心中没有怨悔,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鲁智深其人对于权势地位和钱财都没有什么贪图之心,由此可见,他没入佛门之时就已经有了佛心,这也可以称得上是“天生慧根”了。后来,到了五台山之后,智真长老是这样形容他的:

“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日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

智真长老可谓是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鲁智深颇有慧根。于是,智真长老决定将他剃度,并且赐给了他“智深”这个发号。要知道,智真长老就是“智”字辈的,而他在给鲁智深的法号当中加了这个字,足以见得他对于鲁智深的器重。

因为他的身上有不少的纹身,又成为了和尚,因此之后他就有了“花和尚”这个称号。不过,这时候的鲁智深并非诚心向佛,成为和尚也并非是他心甘情愿的。当时,他走投无路,避祸山门,虽然在身份上已经成为了和尚,但是在他的心里并没有什么礼佛之心,对于那些清规戒律自然也不会遵守。

他虽然已经成了出家人,但是其实连一本经都念不全。说到底,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这时候,那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快意恩仇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而这种枯燥无味的与青灯古佛为伴的日子理所当然的会让他感到非常不爽。因此,他仍旧会喝酒吃肉,仍会闹事打人,完全不知道收敛,不服礼教约束,俨然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虽然他并没有礼佛之心,但是对于智真长老他却是十分敬重的。他曾经醉闹僧堂,之后又醉打山门,在其他的僧人面前极尽鲁莽,完全不管不顾。然而,在智真长老面前的时候,他的态度却一直都是非常的恭敬,不是敬就是怕,一见到智真大事立马乖乖安静,从来没有过半分不敬的举动,与在其他的僧人面前的样子和姿态完全不同。离开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送了他四句偈语,鲁智深“跪听偈言、拜了九拜”,可见对智真长老的敬重之心。

如此看来,整个五台山上虽然僧人众多,但是或许就只有智真长老一人可以称之为真僧。这时候,鲁智深初入佛门,虽然向佛之心还不坚定,但是他却已经能够既打恶僧,又敬真僧,如此慧眼,不正是表明了他有着天生的佛缘吗?不过,这个时候,他的心中或许还没有佛。

从心中无佛到心中有佛

离开五台山之后,鲁智深又闹了桃花村,之后又烧了瓦罐寺。从这之后,他就进入了一段“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的人生。他虽然没有终日与青灯古佛为伴,也没有整天念经参禅,但是其实他的修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修心方面,他也已经有了一些起色。只不过,这些他连自己都不知道。

后来,鲁智深解救史进却不慎失手被擒,这时候他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天下无解不得的冤仇!你只把史进兄弟还酒家;玉娇枝也还了酒家,把华州太守交还朝廷!若依得此三事,便是佛眼相看……”

以佛的意念来看,这三件事也可以说是象征着三戒:放掉史进即为戒恨,放掉玉交枝即为戒色,而交还华州则是戒权。我们从他的这一段话当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鲁智深已经开始在下意识里用佛意来渡人了。

第二次上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刚一见面就这样对他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而这个时候,鲁智深却没有说什么,而是“默然无言”。鲁智深为何会“默然无言”呢?他是因为觉得在面对智真长老时无言以对,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还是说他已经开始在反思自己杀人放火,伤人性命的罪过?又或者,他在回想第一次见面之时,智真长老对他说出的四句偈言?

鲁智深不但在当时无言以对,后来在寺庙里参拜的这段时间,他的话一直都很少。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翻阅一下原著就可以发现,鲁智深在上了梁山之后,他的话就比以前少了很多了。到了下山之前,智真长老再次送给了他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一次,鲁智深的反应已经变成了“拜受偈语”,之后,他将这四字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拜谢了智真长老,方才离去。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鲁智深在第一次离开五台山的时候“跪听偈言”,虽然姿态十分恭敬,但是他跪的却是智真长老,而非是佛。对于偈语也只是“听”了一听,至于听完之后有没有记下来,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而在这一次,“听”却变成了“受”,虽然是一字之差,在意义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表明鲁智深的心中已经开始接受佛意了。从心中无佛到心中有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除此之外,他还“读了数遍”,且“藏在身边”,对待智真长老送他的偈语显然是比上一次重视得多,而他内心的转变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见性成佛,修成正果

在这一次下山之后,鲁智深仍旧是和以前一样,随军南征北战,对于念经参禅之类的事情仍旧不会去做,那些清规戒律也不见他怎么遵守。不过,若是熟读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从这时候开始,他生擒的人变得越多越多,杀死的人却越来越少。

后来,他得到神人的指点,生擒方腊,立下了头功。虽然如此,他却并不想要回到京城里去做大官,也不愿意去主持大寺耀祖门,所求的不过就是能够得到个“囫囵尸首”。这时候,鲁智深颇有些看破红尘的意味,似乎已经看破了一些。或者说,施耐庵安排他在这个时候看破了一切。

听潮信圆寂的这一段情节在施耐庵的笔下处处都是突然,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鲁智深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急赶出去杀;明白了潮信之意,忽然大悟,拍掌而笑;弄懂圆寂之意,刚准备妥当,就已圆寂;从不打坐参禅,圆寂前知坐禅椅。且看他圆寂之前写的颂子: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就在这突然之间,鲁智深听信顿悟,立地成佛了。而在他圆寂之前留下的这段话也颇有深意,尤其是“今日方知我是我”这七字,不但充满了禅意,还暗藏着鲁智深能够见性成佛的真正原因。他从前连圆寂是什么都不清楚,却突然说出“我是我”这样的话。这也表明了在此之前,他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果出家人,也从来都没有把修行放在心上,更不用说成佛了。但是,这样一个杀人无数、不守戒律的人物,却确确实实的成佛了。

他之所以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缘于他的一生之中都在济世救人、行侠仗义。这些事情并非之他刻意为之,而是缘于他天生便有如此善心,心如溪水,顺势而为,浑然天成。所谓是“一意行善未为善,无心向佛却成佛”若要成佛便要做到“空”,若是刻意为善,处处计较,又如何能够成佛呢?

结语

在佛家的理念当中,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而“今日方知我是我”七字,正是说明鲁智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即使他并没有遵守那些清规戒律,却依旧可以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历史人物简史

historical-figure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