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讲堂middot第22期杭州在中
年6月15日早上,杭州佛学院法云讲堂第22期邀请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授,以《杭州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为题,为我院师生与来宾分享他对于杭州十至十四世纪石窟和摩崖造像的相关研究。讲座由杭州佛学院会常法师主持。 常教授在讲座一开始,指出唐代之后,特别是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因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大变革,杭州在中国佛教思想与艺术方面有了重要表现,自此成为晚期全国佛教中心之一。在佛教思想方面,禅宗、天台宗相继在杭州建立中心,华严宗也在杭州复兴;在佛教艺术方面,唐朝之后发生重大变化,如观音女相化等,杭州因在中国晚期造像及其风格题材的创新并流传全国,因此成为中国晚期佛教艺术的引领者之一。 然而,从现存佛教艺术作品的数量来看,杭州不如敦煌和四川。但在艺术地位上,杭州比敦煌、四川还高,可视为是全国晚期佛教艺术的龙头之一。在历史上,杭州的佛教艺术并非以石刻、石窟,或是摩崖造像为主,而多是以寺院雕塑像与壁画出名。然而,后者经过千百年的洗礼,多数已不复存在。举例来说,南宋时期,净慈寺有五百罗汉像,根据古代历史记载,当时全国许多地区的五百罗汉殿皆仿照净慈寺,如今这些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常教授以地图来标示杭州目前存有的佛教造像遗址。经过严谨地研究调查之后,他认为杭州的佛教造像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唐朝之后,杭州有许多造像风格及题材为全国最早所创,或是全国现存最早之例,进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常教授分享了八组造像,以说明杭州的重要性: 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五百罗汉造像——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与石屋洞五百罗汉造像 常教授指出,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青林洞第14号刻有一组五百罗汉造像。根据题记记载,这些罗汉像刻于公元年到年间的北宋时期,是由多位出资者所造。这组罗汉像数量不满,常教授判断应该是一组未完成的罗汉像。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青林洞第14号罗汉群像除飞来峰青林洞之外,杭州石屋洞也存有十世纪时吴越国建造的五百罗汉像,是现存全国最早的一组该题材造像。根据《淳祐临安志》记载:“石屋洞,在烟霞石坞南山大仁院。有石洞极高,状似屋,周回镌罗汉总五百十六身”。常教授根据现存凿刻痕迹数下来,罗汉像不足五百尊,认为五百此数字应是虚数。他以五十年代或以前所拍照片为证据,指出当时石屋洞的造像有佛陀、菩萨和分层雕刻的罗汉像。 杭州石屋洞罗汉像(五十年代拍摄) 根据五十年代所拍照片,石洞屋当时中间的大龛里有佛、弟子、菩萨、天王像,龛上两侧有飞天像,旁边有水月观音像,皆是吴越国时期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水月观音,敦煌石窟里有五代时期的水月观音画,然而直到宋朝以后,水月观音才成为流行的观音题材。石屋洞的吴越时期所造的水月观音,是一处珍贵的十世纪该题材雕像。 关于五百罗汉像的源起,常教授认为跟天台山的天台石桥传说有关。梁慧皎(-年)在《高僧传》中提到僧人昙犹于四世纪参访天台山,跨越石桥后见到了居住在石桥另一端的圣僧们。北宋赞宁(-年)在《宋高僧传》把圣僧改为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天台石桥公元年 南宋周季常绘 二.全国现存最早的一组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十八罗汉像 明清以来,佛教寺院大雄宝殿两侧壁前普遍安置十八罗汉像。根据常教授的研究,现存最早的一组十八罗汉像位于杭州烟霞洞,为吴越国时期所造。南宋施谔的《淳祐临安志》卷九记载:“烟霞洞,……晋开运元年(),有僧弥洪结庵洞口,遇一神人指此山后有圣迹,何不显之?洪寻至山后,乃见一洞内有石刻罗汉六尊。洪既亡,吴越王钱氏忽梦僧告云: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梦觉,访得烟霞洞有六罗汉,遂别刻一十二尊,以符所梦。”此记载说明十八罗汉由不同时期不同人所造,然而现存罗汉像只有十五尊,另三尊已佚失。 对于十六罗汉的信仰是从唐朝开始。到了十世纪,中国人在十六之上又增加了两位,形成了十八罗汉。北宋以后,十八罗汉开始流行。南宋人在烟霞洞中见到的就是十八尊罗汉像。从十六罗汉增加到十八尊,增加的两位即是降龙、伏虎两尊罗汉。灵隐寺飞来峰的玉乳洞第24号十八罗汉像于北宋年前后完成,即含有降龙、伏虎两罗汉。罗汉的职责是在释迦涅槃之后、弥勒下生之前,住世保护佛法。 灵隐寺飞来峰的玉乳洞第24号十八罗汉像三.珍贵的元代《西游记》浮雕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第46、47龛的《西游记图》为元末时期造像,是现存最早的有朱八戒形象的西游记造像。《西游记》的唐玄奘西行取经故事广受民间欢迎。当唐玄奘圆寂后,人们开始在寺院里画玄奘壁画用以供奉。宋代以后,玄奘取经故事开始世俗化,在故事中增加猴子角色;至元朝添加朱八戒的角色,其当时姓“朱”,到明代因避讳皇帝的朱姓而改为“猪”。至此,西游记广受人民喜爱。从此龛来看,除前面造像为出家人玄奘之外,后面造像皆是着俗家衣饰的侍卫,第一身登高者应为猴行者持刀,中间一位是朱八戒持棍。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第46、47龛的《西游记图》 四.全国现存最早的布袋和尚与十八罗汉造像 十八罗汉的职责是散居各地,保护佛法,等待未来佛弥勒佛。在中国多种弥勒造像中,汉化的布袋弥勒在十世纪以后广受欢迎。杭州飞来峰第68号布袋和尚与十八罗汉为南宋时期造像,布袋弥勒身倚布袋,以游戏坐姿坐于中间,左手持念珠,至于膝上,右手搭在布袋上,两侧各有九尊罗汉,安逸自在。此为中国发现最早的布袋与十八罗汉造像。 杭州飞来峰第68号布袋和尚与十八罗汉像 五.禅宗祖师崇拜新体系 唐代禅宗崇拜六位祖师,即是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唐代时禅宗寺院祖师堂摆置上述六祖画像。为体现祖师的先后地位,寺院的祖师堂将祖师挂像改成昭穆式(即左昭右穆依序摆置,达摩置于中间,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依左右排列)。宋代之后,崇拜体系有所变化。根据白云守端(-年)在《祖堂纲纪序》(年)中记述:大部分宋代禅寺把供奉的六位祖师像改为达磨、百丈怀海(-年)、寺院开山祖师、首任主持,以及其后继者。此新系统视达磨为禅宗的创建人、怀海为汉传寺院制度与仪轨的改革者。杭州飞来峰第28号禅宗祖师像,完成于北宋年,比白云守端的记述要早。它是以慧可、惠能为首,(极有可能是灵隐寺)某寺院的四位开山与继任高僧在后的排列方式,记录着北宋现存禅宗祖师崇拜新体系的最早形式。 杭州飞来峰第28号禅宗祖师像,北宋,年完成 六.全国现存最早的白衣观音像和五代珍贵的双观音像 杭州烟霞洞入口有两尊菩萨像,根据前人研究,认为这两尊是北宋时期的白衣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然而,常教授通过菩萨头顶的化佛以及手中的净瓶和杨柳,以及菩萨身上璎珞吊坠的样式和摆设方式,判断此两尊皆为观音,都是吴越国时期的作品。其中一尊为白衣观音菩萨像,是目前发现全国最早的白衣观音像。 杭州烟霞洞吴越国白衣观音像 七.宋代特有菩萨像大型花冠的起源 杭州开宝仁王寺,南宋潜说友在《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六中即有记载:“开宝仁王寺,……绍兴五年()奏请权建于七宝山,主大内祈禳。”常教授认为北宋四川安岳毗卢洞的水月观音与华严洞第1窟的十二圆觉菩萨都有大型花冠,可能是源自杭州。因为在开宝仁王寺旧址上的南宋西方三圣像中的大势至菩萨像即戴有类似的大花冠。 杭州开宝仁王寺旧址带花冠的大势至菩萨像 八.全国最大的一组元代汉、藏佛教雕像 杭州飞来峰拥有大量元代时期的汉、藏佛教雕像,是公认全国最大的元代汉藏合璧的造像群。附近的宝成寺也有两座元代藏式造像龛。 飞来峰元代汉、藏佛教雕像介绍完杭州佛教造像的重要性之后,常教授对于佛教在杭州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佛教教团与世俗生活两方面进行总结。常教授提出十世纪以后,佛教僧侣为满足社会需要,把佛教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同时为让大众明白佛教艰深的义理,法师在宣讲教义的方法上也世俗化,包括用方言宣讲义理。从世俗社会方面来看,由于法师们致力宣扬佛教,平民大众的生活与社会活动深受佛教影响。宋代皇帝和贵族也欣赏文人和平民文化,如庆祝新年的平民舞狮活动等。因为在十世纪之后,文人和平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升,能够参与所有社会活动,其中文人对于佛教的诗词,广流民间,更加深佛教的世俗化。在这佛教世俗化的影响下,宋元时期佛教逐渐与印度传统佛教相脱节,走上全面中国化的轨道。就佛教艺术而言,杭州处于中国晚期佛教造像的中心,拥有许多全国现存最早的造像题材,其重要地位不可言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0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宿舍沙雕案件大调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