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兴旺的秘密,藏在这四个字里
家庭就像一棵树,树干直才能长得高;家庭就像一间房,地基稳才能住得久;家庭就像一条河。河道长才能流得远。 家庭要兴旺,有很多诀窍。真正的秘密不过四个字,守住这四个字,就能守住家庭的福气。 一、人需“清” 范仲淹在《教子家书》中说“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他曾告诫自己的子孙亲友“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家庭要兴旺,最重要的是要走正路。人心要清,走得路要干净。心不干净清明,总往邪路上跑,可能会得到一时的荣华,但绝对长久不了。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只有干干净净、扎扎实实做人做事,才能走得长远,家庭也才能长久兴旺。 二、事需“慎” “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这是范仲淹留给子孙的一句名言。 做事可不拘小节,但要有大义,眼光要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做决定要慎重。 范仲淹的儿子去苏州买粮,回程途中遇上了范仲淹的好友石延年,石延年穷困潦倒,食不果腹。 范仲淹的儿子就把买到的粮食全部送给了石延年。回到家后他将这件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父亲范仲淹,获得了范仲淹的连连称赞。 做事要慎重,不要被暂时的利益冲昏头脑。家庭要想兴旺离不开全家的共同努力与细心规划。 家庭要想长久兴旺,家庭成员的眼光要长远。家庭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决定都需要家庭成员谨慎商量。 三、体需“惜” 我们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家庭而言,成员身体健康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范仲淹的儿子体弱多病,他劝告儿子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范仲淹年轻时除了读书,每天还花费时间练剑,以保持身体健康。 有不少家庭因为疾病跌进深渊,曾经幸福的家庭变得破碎,曾经兴盛的家庭变得一夜贫穷。 家庭要兴旺,家庭成员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钱再多也没有身体健康来得重要,做事不要太拼命,你现在熬夜透支的是未来的健康。 家人间还要 年1月10日,首届中国绍兴云门文化节举行,绍兴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云门文化。在绍兴文化界,云门寺被称为沉睡的博物馆,文化节活动使沉睡千年的云门文化饱受各界 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正如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意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见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也许,我区深度开发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这里正是最精彩的落墨处——
这里已被人遗忘很久 “越山千万云门绝”,唐代诗僧皎然当年游遍越中山水后,在诗中如此高度评价位于平水的云门寺风光。“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这是万历《绍兴府志》中记载的唐朝诗人秦系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云门寺层层叠叠的秀色。 位于平水镇平江村境内的云门寺,背依秀丽的秦望山,南临若耶溪,东西两侧青山相拥,风景独好。这个狭长的山谷茂林修竹,泉水叮咚,松涛阵阵,环境清幽,民居点缀其间,若隐若现。 云门寺自古为浙东佛门圣地,这里既是高僧辈出的辉煌寺院,又是文人墨客雅集场所。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无论山水风光,还是文化内涵,都可谓独步越中,让人刮目相看。只可惜,这里已被人们忽略很久了。 云门寺经历了多次兴衰更替,东晋以来,一直热闹非凡,明末走向衰落。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寺毁僧散。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最终年久失修,湮于榛莽。现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厢房数间。
三大文化亮点可圈可点 一、显赫的东晋古刹 云门寺距今多年,由东晋安帝下诏所建。这里本是世家大族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旧居,因梦见五色祥云显于屋顶而舍宅建寺。 云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东晋以来,云门寺古刹如林,大德高僧代代呈现,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历任住持都是当时著名僧人,创“即色宗”学说的高僧支遁和“幻化宗”学说的高僧昙一都出于云门寺。因厚重的历史文化,云门文化成为江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历史上的云门寺,辉煌比肩灵隐,规模十分宏大。从晋代到明清,光皇帝就有十余位为这里树碑建塔、赐名题额。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道:“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 据悉,前不久,有爱好爬山的驴友深入现在云门寺后面的深山腹地,山野间看到一云门寺界碑,忍不住惊叹当年寺庙规模之大。
二、神秘的书法传奇 在绍兴,除了兰亭以外,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应该是云门寺了。 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古画《萧翼赚兰亭图》,这是唐朝大画家阎立本之作,原作今佚,馆藏为宋朝临本。这张图上展示的故事,就发生在云门寺。 原来,云门寺前身为王献之故居,是他隐居练字之所。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辩才。唐太宗李世民爱此稀世之宝,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此帖,交给唐太宗。相传,这墨宝后来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不复见世。 这样的一桩书法传奇,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吸引人的旧事。 另据记载,在云门寺内,曾有王献之洗砚池等与书法相关的设施。智永和尚苦练书法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年,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还在这里模仿兰亭雅集,举行修禊活动。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 越地山水精华集于此处,加上又是佛教重地,云门寺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脚步,这里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鸿儒云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孟浩然、王维、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刘基、徐渭等数十位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都涉足此地,流连吟咏。浙东唐诗之路兴盛时,云门寺是诗人们在越中的必游之地,到过此地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就有四百多位,那时的云门寺真是“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据云门寺住持了解,历代诗人吟诵云门寺的诗歌成百上千,《全唐诗》直接诵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宋朝陆游写了二十多首关于云门寺的诗歌。历史上这里曾有丽句亭景点,收录文人诗赋予其内。 云门寺这片清净佛教圣地,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的选择之处。特别是陆游,更是将这里作为苦读之地,建有读书的草堂,现在还留有遗址。
许多宝贝“落魄”在荒草间 这里像一个沉睡的博物馆,山野间四处散落着残垣旧石,见证着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 记者在“云门古刹”门口看到,半块在康熙年间题写的碑文躺在地上,日晒雨淋。在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朝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在碑的背后,有一池,传为王献之的“洗砚池”,十分简陋。 而在附近的民居旁,石雕、石鼓、石板等残迹随处可见,农民的猪栏鸡舍、土坎地间,都可以看到旧砖古石。在一处野地里,记者看到了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师的纪念塔,杉木祖师曾去日本弘扬教义三十年之久。听当地人说,曾有日本僧人新中国成立后来此祭拜。 据云门寺住持介绍说,文革期间,云门寺遭到了破坏,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碑记等物被农民拿去作地基去了,所以这些民居的地下,应该还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散落在荒草间的东西,如果能够收集整理,恢复原貌,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记者从区文保部门了解到,目前的云门寺,除了寺庙入口处的“五云桥”和寺内的《募修云门寺疏》碑被列入区文保点外,其他的现存建筑物连区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现存的“云门古刹”门户矮矮的,显得谦逊而单薄,让人觉得实在难以载动这里千年的风流。
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精彩落墨点 1月19日,《走遍越之南》第二期《平水养心之旅》在云门寺开拍。本期节目由柯桥旅游局、柯桥广播电视总台、平水镇政府联合推出,此次推荐的旅游线路以云门寺为核心,将周边的绿林竹海、秦望山古道、刻石山、竹缘堂·养心谷等旅游元素融合成一条完整的“微度假”线路。节目制作完成后,将在电视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绍兴文史专家、文理学院教授邹志方说,云门寺的开发潜力很大,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将佛教文化、献之故里、陆游草堂等综合开发。他特别讲到,陆游著名的《游山西村》诗,根据考证,写的应该就是从云门到平水同康这一段路上的景色,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现在开发休闲旅游最珍贵的宝贝。 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 绍兴秦望山古嘉祥寺 一、历史沿革 (1)开山祖师竺道壹 東晉会稽名刹-嘉祥寺,它坐落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平江村寺里头秦望山脚下观音斗处。 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年)至晋太元三年()间,据说曾是王羲之家族的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的一处旧宅,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梁慧皎《高僧传》载《晋吴虎丘东山寺竺道壹》云:“郡守琅琊王荟以壹之风德高远,请居僧首”。从而嘉祥寺的第一任祖开山祖师即为竺道壹了。 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开山祖师)时常聚在一起研讨佛法。史书记载:“而壹得書既,有抱契心,乃東適耶溪,與道猷相會,定於林下。於是縱情塵外,以經書自娛。” 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后来嘉祥寺成为东晋时期的一座著名寺院。 有關嘉祥寺的初建。《高僧傳》竺道壹傳下,有如此記錄: 時若耶山有帛道猷者,本姓馮,山陰人。少以篇牘著稱,性率素好丘壑,一吟一詠,有濠上之風。與道壹,經有講筵之遇。後與壹書云:始得優遊山林之下,縱心孔釋之書,觸興為詩,陵峰採藥,服餌蠲痾,樂有餘也,但不與足下同日,以此為恨耳。因有詩曰: 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 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閒步踐其逕,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而壹得書既,有抱契心,乃東適耶溪,與道猷相會,定於林下。於是縱情塵外,以經書自娛。頃之,郡守琅琊王薈,於邑(寺)西起嘉祥寺,以壹之風德高遠,請居僧首。壹乃抽六物遺於寺,造金牒千像。壹既博通內外,又律行清嚴,故四遠僧尼,咸依附諮稟,時人號曰九州都維那。 這個九州都維那道壹和尚,書上有名,石上的名氣更大。山東鄒縣有個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鐵山摩崖,千把平方米的斜崖上刻有《大集經》章句,筆法古樸遒勁,結體迥異羲獻,變化龍門,起肇虎踞。泰山經石峪刻有《金剛經》,字徑二尺,遠勝斗大,總面積六千平方米。大氣磅礴,含蓄古樸,不露鋒芒,點劃之中,深藏篆隸遺意,寬博疏放,靜穆平和。雍容爾雅,氣宇不凡。由於書家不敢在佛頭上著糞,多不落款。行家考證對比,認為釋道壹所書,幾成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0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历史上第一个被灭十族的明朝家族为修墓地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