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a_8839605.html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大孝”和“大愿”的象征。一天门便是登山入口:到此已非门外汉,进来便是箇中人。

穿越在雾气蒙蒙的竹林

一路上也没遇到个人

自我感觉还是挺好的

碰到了这只猴一直在我对面还对我凶想过来搞我幸好路中间一直有车穿过才没能过来我也加快脚步向前走去

缘来缘去终成空

切莫话心诸如穷

在远处还能看看仙境一角因为上了山真就白茫茫一片了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为安徽省重点寺院,建于清代,座落在海拔米高的一块岩体上,三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

芙蓉峰又名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米,芙蓉峰北起九华之首,上、中、下三座莲花峰,连绵拔起,石色青紫,状如莲花。清人汪管诗云:“群峰可自五丁开,剖就芙蓉可乱栽。常怪九华山上客,纷纷不为看山来。”

插霄峰即东崖,又名东峰,海拔米,九华山名峰之一。该峰峻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汇于龙池。西南为化城盆地,东北为闵园峡谷。每当云雾从龙池涌起,触该峰则分成两股云团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谷地。

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九华山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所处位置大致为南北走向,北俯长江、南望黄山、西接池州、东临太平湖,群山绵延多公里,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其中比较重要的山峰有99座,最高峰为海拔米的十王峰。

九华山不仅是一座风光秀美的名山,还是一座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圣山,从山麓到山顶间名刹古寺遍布,且古迹众多,其中现存有百岁宫、月身宝殿、化城寺、天台寺等名刹古寺78座,佛像拥有多尊,其中还不乏数量众多的文物,这一点是黄山所无法相比的,由此而吸引着来自世界格外的信徒慕名而来。

九华山众寺中有“九华山四大禅林”之说,分别是祗园寺、甘露寺、东岩禅林和百岁宫。

祗园寺又称为祗园禅寺,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刹,如今的建筑为清代时期所修建,典型的宫殿式建筑,也是九华山众多寺院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看起来格外的恢宏壮观。

百岁宫也是九华山四大禅林之一,位于海拔多米的插霄峰颠,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毁于大火后重建,如今我们的殿宇建筑为年重修而来,与祗园禅寺相反,百岁宫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庙宇,极具地方特色,如今也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除了九华山四大禅林外,还有一座寺院不得不提,它就是“天台寺”,又称为地藏禅寺,位于海拔米的天台峰颠,是九华山众多寺院中海拔最高的一座。整座庙宇的建筑横卧在两座山峰之间,远远地望过去,格外的气势磅礴。

很多人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应化道场,所以到九华山朝拜的信徒基本都会到天台寺来,因此有着“到九华山不到天台,等于白来”的说法。

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气的古寺,大多隐于山间茂密的丛林之中,放眼望去,宛若世外桃源般遗世而独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建议多走走,感受下九华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

九华山中自然分布维管植物余种,其中珍稀树木有银杏、香果、青檀、红豆树、青钱柳、金钱松、珍珠黄洋木、黑壳楠、天女花等。风景林如黄山松、毛竹、山樱、马褂木、红枫等。花卉有兰花、金步摇、仙桂、木莲、玉兰、杜鹃、钵囊花、扇脉双叶兰等百余种。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杜仲、石芝、黄莲、首乌、茯苓、九节菖蒲、三尖杉、金星草、凤尾草、十大功劳等。

九华山兽类动物约有48种,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划分,东洋界型36种,古北界型12种,两者比例为3:1;依种类划分,食肉目和啮齿目最多,偶蹄目居次。九华山两栖类动物有13种,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划分,属东洋界的11种,占84.6%;广布种仅黑斑蛙种、中华大蟾蜍2种。九华山爬行类动物有24种,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属东洋界的17种,占73.9%;广布种6种,即鳖、北草蝌、赤链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和腹蛇。九华山鸟类有种及3亚种,分属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为两类:东洋界型81种,有80种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种,仅37种在此繁殖。

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据《福地考》载,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据《福地考》载,曾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今仍在九华山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华山道教在唐代处于兴盛时期。唐开元年间(—年),朝廷特——闽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元真。今观冲,即是开元观遗址。天宝年间(—年)建有仙坛宫,乾宁年间(—)高道赵知微建延华观,富丽堂皇。

建于南唐大顺年间(—年)的保宁观、崇贞观等,都在宋治平年间(—年)得朝廷赐额。自唐开元年间新罗僧盘乔觉卓锡九华之后,九华山被佛教信众崇枣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佛教日渐兴盛,信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道教在九华山的地位渐渐退居其次,在两宋时期,曾兴旺发达的延华观被佛教徒改建为“沙弥庵”,贞元年间(公元—年)修建的“甘贽道庄”也被改建成“龙门寺”。

明清时期,九华山虽然修建了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遭观,在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岩洞处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势力仍是日趋衰微,活动范围日益缩小。而佛教在九华山的地位则日益巩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赐和地方官府及广大信众的支持。

在清至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更为减少,还出现了僧道杂居的特殊现象。如据年九华山僧道名册统计,九华道院、太极茅蓬、海慧寺、净修茅蓬、西来庵等处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后只有几个道士道姑在九华山一带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九华山区又有少数道人恢复活动,但主要仅限于度亡、医卜等方面。

九华山最高峰,海拔米,其次为七贤峰(米)、天台峰(米)。海拔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

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肛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年,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开元间(一说永徽间)渡海至此,见山明水秀,于此修行。至德初年构筑禅宇,不数年成大伽蓝。建中初,唐德宗赐名化城寺,为九华山第一座寺庙。贞元十年(,一说贞元十九年)七月金乔觉圆寂,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化身,称他为金地藏,遂建塔纪念。

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佛教在明末清初至于鼎盛。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开展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国外佛教界的交往与合作,九华山佛教逐步走向世界。

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九华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九华山佛教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它虽呈阶段性地时盛时衰,潮起潮落,但跨年而未衰。这种周期性兴衰交替与长程的总体上不衰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矛盾(如战乱)状况等直接相关联外,还有作为文化现象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在底蕴。

九华山佛教大致分为五个重要阶段:1、早期传入(东晋末至中唐之前)。虽然佛教从西汉末就传入中国,但因九华山地处僻壤,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整个九华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据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载,“晋隆安五年,杯渡禅师创寺于九华山”。百年后的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如杯渡)或凭”乡老/举荐(如檀号),虽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但末能常住九华。

2、佛教立足九华(中、晚唐)。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此间,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

3、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九华诗集》;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

4、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

5、建国后。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开始兴起,逐步走向世界。

九华山全山以化城寺为中心,有大小寺院80余所。其中主要寺院有化城寺、东崖寺、甘露寺、百岁宫、祗园寺。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始建于唐至德初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建中初年(),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贞元十年(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清圣祖(-)、高宗(-)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

东崖(亦作东岩)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唐开元末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初来九华山常在此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山下居士诸葛节发心为金地藏修建化城寺,为其居住。明正德年间,有僧周经于此结茅,后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明万历年、清同治九年重建,后被焚。其后移建于化城寺东,称东岩下院。

甘露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始建于清康熙六年(),传说动工之夜,满山松树皆滴甘露,故名。乾隆年间曾扩建,后毁于兵燹。同治年间又重修,恢复旧观。光绪二十年(1)住持僧大航募修,并于次年入京请回《藏经》一部。民国初添建殿宇。年在此开办九华山佛学院。

百岁宫,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无暇和尚在九华山刺舌血调金粉,耗时二十余年,抄写八十一册《大方广佛华严经》。无暇和尚岁圆寂,肉身三年不腐,其弟子遂将其肉身装金供奉,崇祯帝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最乐”,御题“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

祇园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又名祇树庵,是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清嘉庆年间成为十方丛林。咸丰年间被毁,后又重建。年建大雄宝殿,为全山四大丛林之首。

此外,还有天台寺、月身宝殿、旃檀林、甘露寺、上禅堂、慧居寺、二圣殿、翠云庵、翠峰寺、潮音精舍等寺院。

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必到之处。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

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头峰上有平台,约20平方米,台上有捧日亭,亭六角形,前立铁鼎,有铁栏环护。天台峰最高处名云峡,有两大岩石,并立为门,下宽上窄,从岩隙仰视,蓝天一线,又名一线天。

此处是观九华全景,看云海日出最佳处,“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前人有“石梯云折断,松洞水飞还”诗句绘其险,有“从此置身于仞上,不须别处觅蓬莱”诗句述其境。故民谣日:“上九华不到天台,白流汗等于没来。”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两峰间有拱形石桥,名渡仙桥。

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天台附近有“一线天”,“地藏菩萨”等旅游地。

相传金地藏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也亲临九华山。她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自己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一日,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此后,一天黄昏,娘娘见儿子在池边台上作晚课,但她在井边,却又分明看到儿子在井底诵经,感到奇怪,便不顾一切,跃身跳下井去。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

此时但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娘娘的身影。识者皆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嗣后,世人建七层铁塔于井上,以志纪念。该塔原位于九华山化城寺广场东南侧,清末被毁,后在原塔址掘井,恢复了当年广场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相传九华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闵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闵公。闽公家中,经常开设斋会,款待四方僧众。常来他家参加斋会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闵公因所斋僧众不满整百深感遗憾。

有一日,闵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个山洞里。心中颇为高兴。希望洞僧也来参加斋会,以实现斋僧百人的心愿;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闵公又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约,来到闵家。闵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

金乔觉称谢毕,说出:“小僧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为怀,借小僧一席之地为贫僧作栖息之所”的心愿。闵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闵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此时,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一袭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

闵公一见大惊,赶紧匍伏于地,说:“老朽乡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驾到,罪过,罪过!老夫愿将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园百里领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请神僧笑纳。”金乔觉连忙伸出双手伏起闵公,连说:“多谢施主,多谢施主。”后来,闵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从此,闵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

李白(~年),唐代大诗人,字太白。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天宝十三年(年)冬,他应秋浦友人高霁(字暄之,隐居秋浦石门山桃花坞)和青阳友人韦权舆的邀请,聚会于九华山西麓的夏侯回堂,共同谱写《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天宝十四年(年),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舟行至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自然想起在青阳任县令的友人韦仲堪,特赠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据历代《九华山志》记载,相传李白在友人韦仲堪的盛情邀请之下,曾一度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读书其中。

王安石(~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庆历年间进士。王安石为人刚正,有矫世变俗之志。

嘉祜三年(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变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曾溯江而上,游览九华,写有《宿化城寺阁》二首、《题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诗中既描述了古寺环境的宁静幽美,又表达出他对寺僧款待的满意。他的另一首题为《答平甫舟中望九华》诗,为九华山平添了“雄奇”的一笔。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年)进士。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常于池州城的“九华门”、“九华楼”远眺九华山色,或登山游览,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都留有他的足迹。

他的《郡楼望九华》,将九华的秀丽风光与李白诗句的清新风格融为一体。此外还写有《登九华楼》、《登九华楼寄张祜》等诗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