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73.html
7January农历十一月廿四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

菩萨行者,悲智双运

““””

智者大师,法名智顗(公元-),陈隋时代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智者大师一生,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智者大师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天台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第一个成立的宗派,也是汉传佛教存在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汉传佛教宗派。智者大师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大师对传来的各类佛法,进行整体耙梳、组织、判摄,形成一种适合中国人了解并修持的整体佛法思想体系,更好地契合汉传佛子的根机,对汉传佛教发挥着全面而深入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智者大师可谓最有成就、最为后世所敬仰的祖师之一。大师一生弘化,功德卓著,被后人尊为“东土小释迦”。

“苦”与天台圆教

““””

■依《法华》而提出佛陀一代说法的对象,是普通平凡如我们的世间人。五时的说教,就是为了度化像我们一样没任何殊胜善缘根机之人。《法华经》纯圆独妙,说一切众生皆有性佛,皆当做佛,胸襟之广大,超越之微妙,高出其他经典。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经》提炼的圆教思想,论证凡夫如何通过修行而达到成佛的方法。圆教思想就是指导我等平凡众生现实修行的一种方式。圆教的根性是大乘最上利根菩萨。别教注重的是差别,如凡圣有区别,教法有高低;圆教则完全去除差别,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教法无高下,大小无差别,互具互融,即是圆教的思想。■在苦难中升华

《法华经》提出了为其他经典所不见的‘如来使’这一概念,指在现实的苦难中实践真理的精进者,是在世风日下的危机时代高扬理想主义大旗的殉道者。因此,在修证的途径及目标上,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现实主义态度,正视人性之恶与现实之苦难,给以对症下药的救治,正是智顗(大师)毕生奋斗的目标。——王雷泉《摩诃止观》

从智者大师的传记,我们可以知道,大师一生经历了种种的苦难坎坷——家破、亲亡、国灭、易主。曾有国师的尊荣;也曾被新君猜忌而流离;曾见过恩师遭人忌惮,被人下毒;也曾经历灭法之灾。战火、饥馑、困苦、贫穷、富贵、尊位、奸人、良民、正法、邪法等等世间的种种,智者大师大概都见识、经历了。智者大师曾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大师悟道的地方。是不是“苦”造就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圆教思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若不知烦恼,怎么能知菩提?若不入生死,如何证涅槃?即使面对种种的逆境,病缘、违缘,在我们心性当中,当下如是化解。因为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本身之体就是法身,它就是法身。烦恼心是什么?烦恼的性是什么?烦恼从何起?什么是烦恼?你能懂得吗?懂得你就明白了。没有烦恼有菩提吗?两个是相对的,菩提就是专门对治烦恼的。因为烦恼才有菩提;因为菩提才有烦恼。因为有佛才知道跟众生不同;众生因为有佛才知道是佛。相对法,两者的本性是一个。烦恼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是烦恼?那菩提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是菩提?那你要这样问,我答复你:菩提从烦恼来的,烦恼就是菩提。但你不能理解,你慢慢学吧。视频链接:梦参老和尚开示: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没有到极致,又怎么能够反转?对苦不能深刻认识,又怎能了解圆教之重要?修行从来没有云淡风轻,我们唯有透过苦,才能一窥圆教真谛。■圆教思想的意义

我们修行无力,其实是因为对烦恼的认知还不够——不够深刻,所以听之任之;心存苟且,所以不能见菩提。我们没看到烦恼的本质,所以被烦恼的贪嗔痴所影响,念念追逐贪嗔痴的烦恼。我们面对贪嗔痴时,若不能如理照见,就不能从贪嗔痴当中念念看到内心的智慧。如果我们在法上有受益,境来之时正念观照,可能就不会那么执著;或许能随缘面对,随缘化解;甚至不需化解,贪嗔痴当下就是诸法缘起,既然是缘起,当下即是戒定慧。

圆教的思想,就是指导入世的态度与认知,不入于俗又不脱于俗,即不偏空也不著有,只有这样,才能在纷杂世俗中安然行走。无论是参禅念佛,还是在生活中历缘对境,若我们心中有法,起心动念都是妙法。

往期内容:

高僧传

“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

天台宗祖庭国清讲寺的正山门向东而开,向着智者塔院方向——后世弟子永远敬仰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