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癫疯办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虚云禅师于云居山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僧腊一百零一。

虚云老和尚遗言

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

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说毕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

摘自《虚老和尚开示录》

虚云老和尚:

10句禅语,破迷开悟,受用一生!

古来修行开悟的祖师大德都是我们的楷模,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我们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虚云老和尚是近代得道高僧,据说他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中,可见其修行功夫之深。以下摘录虚云老和尚的10句禅语,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也能破迷开悟,看懂人生。

1.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修行功夫的浅薄与深厚,关键在于自己的用心,要用心去修,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保持一心不变,不存二心,自然思想纯净,无任何妄念杂想,修行则容易得道。

2.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佛法的根基就在于“戒、定、慧”这三个字上,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就是修行的方法。从戒入手,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渐渐的安定自己的内心,由定自然生慧,有了智慧就不再迷茫了。

3.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很平常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一生的“因果”规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的时候,身强力壮,思维敏捷,如果不抓紧时间用功,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到了老的时候,什么也不行了,看什么,做什么都是苦,这不是自己所做的“因果”吗?

4.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这句禅语还是强调年少的时候一定要勤奋精进,须知人生“无常”,你总以为来日方长,等到“无常”来临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凡事都要做到“预则立”,有备无患,心中坦然,难道不是更加自在吗?

5.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我们所认为的修禅定,学佛修道,总以为要找个安静的地方盘起腿来打坐,这就是修行了,实则不然,修行可以无时无处不在,如果能够在动中也能时刻保持“内心”的安然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工夫啊!虚云老和尚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一天之中,无论“行住坐卧”,看起来与旁人没有差别,实际他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

6.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这段禅语意义非常深刻,人们生活在这个“尘世”当中,自然会与外界的环境和人产生种种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修行功夫,内心把持不住,就很容易为“境界”所动,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7.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这一点戳中了所有的凡夫,没有一个人不在“财、色、名、利”这四个字中打转,终其一生,到了最后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做,一切都带不走,须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业力,继续在生死中轮回。

8.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坐禅不能一味的枯坐,而应该保持身心调和,如果一味枯坐,要么身体不适,要么心里执着,始终会不得要领。一旦身心调和,自然会感觉十分舒畅,修行便容易开悟。

9.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断恶修善。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算是人中豪杰了,但是最终并不能开悟得道,原因是断恶修善只能为自己积累福德资粮,如果不能明心见性,彻底去除“我执”,内心就还会有“善”与“恶”的分别。六祖慧能开示说:“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所以修行还是要从“心”上去下功夫,不可执着于所修的福报。

10.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佛教中讲修行的方法有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其实说到底,这六波罗蜜最终目的都在降服“自心”。只有调服自心,才能明心见性,悟道成佛。

福慧双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