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书评一个是慧眼识金,一个是善根
李叔同一生业绩为世人所称道。他擅书法、通丹青、工诗词、达音律、擅金石、精演艺,是位多才多艺、学贯中西的文艺大家,博学多能,驰誉当世。同时他又是一位最具德行的律宗高僧,戒行精严,为国内外缁素所皈仰,可谓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位非凡人物。手头的这本《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墨迹珍藏本)正是以书信的形式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段佳缘:弘一法师(李叔同)与其高足刘质平之间那情同父子的师生之谊。 熟悉李叔同的读者都知道,当年在浙江一师任教时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短短的几年给学生们留下了绵长无尽的怀念,培养出如刘质平、丰子恺、吴梦非、李鸿梁、朱稣典、潘天寿等一大批音乐美术和教育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刘质平,与李叔同更是“情同父子”。因刘质平早年家庭贫寒,李叔同重其品惜其才,着力培养他,故以自己不多的薪资,留出部分以供刘质平赴日留学。所以李叔同后来出家乃至晚年,生活中大小诸事,大多托付刘质平,即便是临终遗言,也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便留给了刘质平。李叔同生前留给刘质平的墨宝信札以及其他什物无数,尽管有的信件先生还嘱咐“阅后焚去”、“付丙”等,但刘质平都不忍毁弃,而是一一珍藏。经过了抗战逃难、国内战乱以及“文革”劫难,刘质平几近于置生命而不顾,从而保全了先生留在其手中的弥足珍贵的墨宝。 这本书所收集的“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从一九一五年刘质平于浙江一师就读期间因病回老家休养而通信起,直至一九四二年弘一法师圆寂后的一纸遗嘱止,共九十二通,时间跨度为二十七年。这些书信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不仅有完整的墨迹影印,附录全部的释文,并对信中所提的人物事件等作相应的注解,且在相关年份加上了李叔同大事记,再现了李叔同与刘质平之交,彰显了弘一法师人格与爱的延续。 通观这些书札,禅意和师徒间的情义于笔墨间时隐时现,虽然所言皆为日常琐事,然字里行间,仍涉及一些处世待人、修身养性之人生道理。尽管李叔同才气横溢、艺兼多能,但他却从不恃才傲物,而是温和静穆、春风化雨。他时常告诫弟子曰“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并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信仰,身体力行,以人格魅力和严谨自律的人生态度影响着刘质平。从更多的一些琐事嘱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叔同对刘质平的谆谆爱心,以及他进入佛门前后的心路历程,这些犹如沁人清泉缓缓流入观者心间。 众所周知,李叔同出家后,仍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他常书佛号、经偈以弘扬佛法,广度世人,得者珍如瑰宝。先生书法,尤为世人所喜爱,其书气舒、锋藏、神敛、意静,超尘脱俗,蕴藉有味。而本书收入的书信都有原件影印,更见其信笔所至之性情流露,读之仿佛有一股静气跃然纸上,洵为书法之逸品。文末,并附弘一法师手书《心经》折页,读者可以欣赏到李叔同清俊洒脱、秀美润泽的书风,这是非常难得的眼缘。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李叔同和刘质平,一个是“慧眼识金”,一个是“善根深厚”。他们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用佛教的观点说,应该前世就有很深的因缘,今生才有这样的结果。也许前世太遥远,我们都喝了孟婆汤,不再记得这些过往。只有今生如此清晰,李叔同和刘质平情同父子的师生之谊,在岁月的颠沛流离中凝聚成缓慢的河流,他和他在河的两岸,相对无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男生最想问女生的16个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活动预告丨香港观宗寺将举行一代总持觉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