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正法,依止善知识,点亮心灯,共沐佛恩!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请随

手转发,利益更多众生。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做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释迦摩尼佛讲如何行孝

佛陀见到了病重的父王,并为他开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后,佛陀尽职孝道,亲自抬父王的棺椁,为世人以身作则。

有一次遇到荒年,佛陀托钵没有托到东西。有一个弟子托到了,听说佛没有托到,他就送来给佛陀说:“我托到了,世尊啊请您用餐吧。”世尊却说:“我不能用你的餐。”他说:“您是佛啊,是三界导师,您怎么不能用我的餐呢?”世尊说:“我没资格用你的餐。”弟子问:“这世上您如果都没有资格用我的餐,那谁还有资格用我的餐呢?”世尊说:“你的爸爸妈妈有资格用你的餐,你把这钵饭赶快送回家,给你爸爸妈妈吃吧。”

  这个弟子听佛陀的教导,就把饭送回去给爸爸妈妈。正好爸爸妈妈在家饿得都快死了,儿子这一钵饭救了他们的命。儿子说,这是佛陀叫他送来的。本来这个爸爸妈妈还想不通啊,我儿子跟佛陀出家了,对佛还有点意见。这钵饭就改变了他对佛的意见,“哎呀,佛真是大好人哪。”这对父母对佛生起了善念感激之念,怎么样?父母得救了。不仅仅是一钵饭救了他们的命,而且是整个改变了他们的心,救了他们的法身慧命。佛陀慈悲吧?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孝顺父母是极其重要的。所谓百善孝为先,世间之人能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慧,假如没有闻到佛法,也只是做到了世间的孝,而佛法却能救度父母的法身慧命。

道丕法师,是唐代皇族宗亲,长安人。刚满周岁,父亲为国捐躯。道丕七岁出家,十九岁时,正值玄武门之变,他背着母亲进入华山避难。当时粮价高涨,道丕法师自己不吃饭,化缘讨来的食物都供养母亲。有一天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役阵亡,尸骨至今暴露在荒郊野岭,能否想个办法,把父亲的尸骨捡回来埋葬?”道丕法师来到霍山,将战场上的白骨全都收拾聚集起来,虔诚地日夜诵经,并发愿说:“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但愿我的至诚也能感得父亲遗骨与我相认。”

过了几天,有枯骨从白骨堆中跳出来,在他眼前摇晃不停,道丕知道是父亲的遗骨前来相认,万分哀痛地抱住它,掩埋了其余的白骨,背着它回归故乡埋葬。那天晚上,母亲也梦到丈夫回来了。道丕法师的德行感动一时,后来应皇帝诏请,讲经说法,赢得世人的尊重。其事迹见于《宋高僧传》。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即前文《庐山道场》所介绍,感得普贤、普慧二大菩萨显现在梦中,请求加入莲华胜会的法师。)少年丧父,母亲将他带回舅舅家抚养,宗赜读了不少书,二十九岁出家,明心见性。后来,宗赜禅师在长芦寺任住持,将母亲接到方丈室东边的屋子,劝母亲剃发出家,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经过七年,母亲念佛往生。宗赜禅师报答亲恩的孝心已经尽了,于是按照庐山莲社的规约,创建“莲华胜会”,普劝大众念佛。其事迹见于《净土圣贤录》。

清朝玉琳国师,十九岁礼报恩寺磬山法师出家,母亲曾寄给他一封信说:“我与你宿世有缘,今生才能得此母子情分。如今你舍弃我出家,我们之间的恩爱,从此一笔勾销!当年我怀着你时,祈祷佛菩萨,希望生个男孩,怀孕期间辛苦不已。好不容易生下了你,爱若掌上明珠,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供你上学。每天,你要是回来晚了,娘总是靠在家门口伸长脖子张望等候。你父亲去世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熬过来了!娘从来没有舍弃孩儿的心,没想到儿子你却忍心丢下母亲不管,远走他乡!为娘日夜悲泪,心酸不已!既然你不肯回家,我也只好听之任之,再也不敢期望你能回家!我不要你学世间的孝子贤孙,只希望你能仿效目连尊者,度脱我生西方极乐,否则,我心中的郁结永远都解不开。”

玉琳法师精勤修持,很快大悟,磬山法师十分器重,预许为他母亲剃发说戒,法名通光。玉琳法师二十二岁,磬山法师示寂,第二年玉琳法师升座,在他的努力下,报恩寺宗风大振,并遵照磬山法师的遗命,代为母亲剃发说戒,称大慈老人,建草堂迎请母亲回报恩寺。老人专修净业,兼参禅,终于大悟。十一年后,玉琳师四十岁,大慈老人圆寂。玉琳师在墓龛前,席地珈趺长坐七天七夜,粒米不沾。报恩寺僧众全体封锅闭厨,激他进食。玉琳法师怜悯大众,带头喝粥,吩咐开锅。他的道风上传朝廷,顺治皇帝拜他为师,册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之后,玉琳国师辞驾回南方,在常熟虞山藏海寺的后面为母亲大慈老人建塔。

佛在经中说:“供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相等。”双亲健在,应当以善巧方便劝导,让他们持斋念佛,求生西方;双亲去世,就要以自己修持的功德,时常为父母亲恳切回向,愿他们出轮回之苦,永不退转,这是区别于世间的大孝。

------敬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

最初孝顺双亲: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

其次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母亲感到子女对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最上的孝顺:引导母亲接纳慈悲的佛法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母亲的恩德,深如海,但同时,父爱如山,我们佛弟子,必须孝敬双亲。

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欠缺。

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哪里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更难。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什么好的事业,如: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为人子女者不能让它中断,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我们观想天下众生都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如果妈妈来到庙里,大家应该恭敬才是,因为这妈妈生了佛子,把自己的儿子奉献给大家,儿子没有时间来孝顺妈妈,我们要帮助他一起来孝顺妈妈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啊?难道妈妈来还排挤她?要感谢她啊!如果她的儿子这个师父对你是有帮助的,你要感恩她才好啊,幸亏这个妈妈生了这个好儿子,对不对?

地藏经云:“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悦帝利罪女。升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訖”。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深入妙法,闻到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生生父母,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啊。我们的慈悲心立马就生出来了,不但要恭敬白发苍苍的老妈骂,而且对一切男众都观想是他人家的孩子,父亲,儿子,对一切女众都观想是他人家的女儿,妻子,母亲,他们也是未来佛啊,于一切处恭敬,一切法得成于忍啊。阿弥陀佛。

目犍连尊者在出家以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对于父母以及所有长辈都十分尊重。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问候,并且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由于目犍连的母亲有大手大脚的粗心习惯,做饭或吃饭时总会撒落很多食物在地上,目犍连总是顾及母亲的自尊心,在母亲离开后,才把这些掉落的粮食收捡起来,用水冲洗后吃掉。所以,左邻右舍的人都称赞目犍连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并且经常以目犍连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当双亲去世后,目犍连出家了。由于得到了世尊的亲自教诲,以及自己勤苦不断地认真修习,目犍连终于修得阿罗汉果,并且成为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目犍连修得神通之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超度已经死去的父母亡灵,以报答父母的生养哺育之恩。目犍连知道母亲的亡灵不会在天上,因为她生前浪费糟蹋的粮食数不胜数,便运用天眼观看八大地狱,想找到母亲的亡灵。目犍连以神通来到了‘等活地狱’,看见地狱中的人们正在疯狂地互相残杀著,血流满地,哀号声音,震耳欲聋。许多人在残杀中死去了,可是突然吹来一阵阴风,那些死去的人又活转过来,重新开始互相残杀。死后又被阴风吹活,重新开始残杀,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目犍连看到这里十分感叹。他在这些人当中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往另一个地狱走去。目犍连到了‘黑绳地狱’,看见众多的人都被黑黑的铁索紧勒著脖子,而且越勒越紧。目犍连在这里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又去了‘合众地狱’,在这里目睹了各种凶猛的野兽疯狂地噬咬罪人的惨状。在这里,还有许多目犍连叫不出名字的刑具,罪人们都在刑具上一个接一个的接受惩罚,但其中也没有目犍连的母亲。然后,目犍连又去了‘号叫地狱’、‘大叫地狱’、‘炎热地狱’以及‘寒冰地狱’,但是在那些痛苦哀嚎的罪人中也没有他母亲的身影。目犍连最后到了‘阿鼻地狱’,这里的气氛尤为阴森可怕,因这里已经是地下六万里深的地方。在这里的罪人,都是在人世间犯有十恶不赦罪孽深重的人。目犍连在阿鼻地狱里认真地寻找著,终于在一群饿得像皮包骨的饿鬼中找到了一个模样与他母亲相似的人。目犍连再仔细一看,果然是他的母亲。她的头发又脏又长,面黄饥瘦,整个人除了骨头外,仿佛只剩下了一张皮。她半躺在地上,连坐起身的力气也没有了。目犍连立即往他母亲的方向奔走过去,他母亲看见目犍连后,顿时泪流满面,一面后悔当初在人世时犯下的罪孽,一面恳求目犍连救她出地狱。目犍连看后十分伤心,他非常可怜母亲,于是施展神通变了一钵美味的饭食,并把它送到了母亲的跟前。目犍连刚把盛有饭盒的钵放下,他的母亲就急不可耐地伸出枯柴般的手,抓起一把菜饭便往嘴里送,可是刚刚送到嘴边时,那些食物却变成了通红的木炭,烫得目犍连的母亲大叫一声,连忙缩回了手。奇怪的是,这些火炭一掉在地上又变成了食物。目犍连的母亲又尝试了一次,结果手被烫得更厉害了。她再也不敢试了,只是眼巴巴地看著。旁边的一些饿鬼受不了食物的诱惑,也过来取食,结果一个个都被烫得缩回了手。目犍连见了自己母亲如此的悲惨,知道神通抵不过业力,只好离开阿鼻地狱,回到精舍向世尊求救,请求世尊慈悲开示,解救沦为饿鬼的母亲。佛陀说:‘你知道你的母亲在世时造了什么业吗?’目腱连尊者回道:‘我知道,她在世时贪填痴恶念很重,身口意三业不修、待人刻薄又毁谤三宝。’世尊接著说:‘她的业大过须弥山,一定要仰仗很多人的心力、福德才能救她。’目犍连尊者问:‘我要如何汇集那么多有福德的人救我母亲呢?’佛陀说:‘农历七月十五日那天,僧众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很多人戒、定、慧具足,得道证果,福德很大,你要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僧;结合这么多人的心力为你母亲祈幅,你母亲就可以脱离饿鬼道了!’于是,在七月十五日的解夏之时,目犍连尊者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为母亲超度回向,藉此僧众的功德力,地狱的刑具当下平息,许多饿鬼道的众生也因这分福德而解脱得救。目犍连尊者的孝行流传在人间,后代佛教徒因此于每年此时举行孟兰盆会,供养三宝以报父母恩,所以七月也是佛教的孝亲报恩月…

一时佛在舍卫国,阿难穿着袈裟持托饭钵,入城中乞食。看见一小儿,父母目盲,所乞得的食物,好的给父母吃,粗劣的则自己吃下了。阿难便对佛说:“世尊,这小孩儿真是难得,乞讨得来的好东西给父母,而挑粗劣的自己吃下了。”佛答:“这还不难。我在前生往世供养父母,那才是极难的。”阿难便问:“世尊,过去世纪供养父母的事情是怎样的呢?”佛说:过去,有一大国王统治国土,他有六个儿子,各治一国。那时有一名叫罗睺求的大臣,密谋起兵,杀掉大王和五个儿子。他的第六个儿子,先有鬼神来对他说:“你的父王和五位兄长,都被罗睺求大臣杀了,即刻就轮到你啦!”闻听此言,王子回到家中,他夫人见王子面容忧愁异乎平时,就问他:“你怎么这样了?”王子答道:“男人的事,不能告诉你的。”夫人说:“王子,我现今和你是生死与共,有什么事情不能告所我?”王子于是答道:“刚才鬼神来和我说:‘你的父王和五位兄长,都被人杀了,即将来杀你了。’所以忧愁,不知所措。”

夫妇二人筹划着,决定带着儿子逃到别国去。原来带了七天的粮食,计算着届时可抵达目的地,可是,由于惊惶失措,走了弯路,花了十天还没有到,而粮食都吃光了,三人困饿不已,频临死境。王子想:三个人一起求生,特别困难,宁可杀掉一个人,让另二人活下来。于是拔剑,要杀夫人。儿子回头看见父亲的举动,双手合十说道:“父亲现今别杀我母亲。宁愿杀了我,以代母之性命。”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便要杀他。儿子再次启告道:“不要杀死我,如果杀死了,肉就烂了,不能保存得久,恐怕你们还是到不了目的地。不杀死我,一会儿割一点,每天都可吃一些。”还未走到人烟处,儿子身上的肉只有三块了,儿子对母亲说:“这两块肉,父母吃了吧。还有一块,还给我,放我在地上,父母前行吧。”这时天帝释提桓因的宫殿震动起来,他便去观看是什么原因。见是这小孩做此稀有之事,便化作一匹饿狼,来讨肉吃。小孩想:“我吃了这肉命也没了,不吃也没命,就将肉施舍给饿狼吧。”天帝于是化为人形,对小儿说:“你今割肉给你父母,后悔吗?”答:“不悔。”天帝说:“你现在的苦恼,谁信你没有悔意!”小孩子于是实话实说:“我如不后悔,身上肉重新长出来,如同平常;如后悔,马上就死。”刚说完,身形即刻恢复原样,与原来没有差别。天帝于是让儿子与父母相聚,去见那位国王。国王非常高兴,怜悯其孝心,以为是前所未有的,于是借给军队,恢复了国家;而天帝也保佑他做了阎浮提王。那个小孩就是我,而那时的父母就是今天的父母。佛说:“不仅今天赞叹仁慈孝顺,过去无数世中,也常常赞叹的。”诸位比丘对佛说:“世尊,过去世代中供养父母的事是怎样的?”

佛说:过去迦尸国中,有一座大山,其间有一位迦摩迦仙人,父母年老眼盲。仙人常以好果、鲜花、净水来供养父母,将他们安置在幽静安全的地方。他凡有行动,必先告诉父母。这次他告诉父母后便去取水了。此时梵摩达王游猎,见到有鹿在水边饮水,弯弓射去,却射中了迦摩迦。药箭毒发,他高声叫道:“一箭射杀三人,何等惨酷啊!”国王听到了,即抛下弓箭,来前观察:“谁这么说?我听说这山里边有仙人叫迦摩迦,慈仁孝顺,供养失明的双亲,世人都称赞不已。你莫非是迦摩迦吗?”答道:“我正是。”接着他对王说:“我中箭之苦痛不算什么,只怕父母年老失明,今后将饥困交加而无人供养了。”王问:“你的盲父母,现在何处?”迦摩迦指点着说:“在那草屋之中。”王于是去到盲父母处。那时,迦摩迦的父亲对母亲说:“我眼睛跳,不会是我的孝顺儿子有什么患害吧?”母亲说:“我乳房也颤动,莫非我儿子有什么祸事?”盲父母听到国王脚步声,心生恐怖:“这不是我儿子的声音,会是谁呢?”王到父目前,招呼行礼。盲父母说:“我们眼睛看不见,是谁在行礼呢啊?”答:“我是迦尸国王。”于是盲父母请王坐下:“我儿子如果在,会以好的华果奉献。但我儿早上去取水,到现在还没有等到他会来。”国王于是哭泣,说诗偈道:我为斯国王,游猎于此山。但欲射禽兽,不觉中害人。我今舍王位,来事盲父母。与汝子无异,慎莫生忧苦。盲父母以偈答道:我子慈孝顺,天上人中无。王虽见怜悯,何得如我子?王当见怜悯,愿将示子处。得在儿左右,并命意分足。于是国王带了盲父母,来到摩迦身边。盲父母到了儿子身边,顿足捶胸哭泣着说:“我儿子仁慈孝顺,天下无双啊!”对着天、地、山、树、河、池各神说偈道:释梵天世王,云何不佐助?我之孝顺子,使见如此苦。深感我孝子,而速救济命!当时天帝的宫殿震动,他以天耳听到盲父母的哭号之声,即由天而降,对迦摩迦说:“你对王生了恨心。”答道:“没有恨心。”天帝说:“谁信你没有恶心?”答道:“我对国王,如有恨意,毒遍布全身,当即死掉。如我对王没有恨意,毒箭退出,身疮全愈。”果如其言,毒箭自行退出,身伤平复如常。大王非常高兴,普命国内,要慈爱孝顺。迦摩迦从此更孝顺供养父母了。要知道那时的盲父,就是净饭王;那时的盲母,就是摩耶夫人;迦摩迦就是我的前身;迦尸国王是舍利弗;天帝即是摩诃迦叶。

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过去无量劫前,波罗奈国的国王被奸臣罗睺罗谋杀篡位,并且杀害了两位王太子。国王最小的儿子在边疆为王,性格调柔贤善,天神们都恭敬爱护他。他有个七岁的太子叫须阇提,聪明孝顺,深得小王喜爱。当时,天神告诉小王:“奸臣罗睺罗谋反,杀了你的父母兄长,不久会率军前来杀害你,你赶紧逃走吧!”国王闻言,反复思惟后,决定逃奔邻国。当时去邻国有行程七天和十四天的两条路。于是国王备了七天的粮食,带着妻儿仓促出逃。三人因出走匆忙,而误入了行程十四天的路上,此道难行,又没有水草。出发时只备了一人的粮食,现在三人同吃,几天粮食便吃完了,而前面的路还很遥远。国王心想:没必要三个人一起死,应当杀了夫人取肉为食,保全我和孩子的性命。想毕,国王便拔刀想杀夫人。太子眼见要杀母亲,急忙握住父亲的手,询问原因。国王满眼泪水、声音微弱地对孩子说:“想杀你母亲,取血肉延续我们的生命,不杀也是等死,我的身体也如此,现在死活都无把握。为了保全你的性命,想杀你母亲。”太子回答:“即便杀了母亲,我也不可能吃,天下哪有孩儿吃母亲身肉的事。不吃肉,我必定会死,父王应当杀了孩儿,割取孩儿的身肉救活父母。”国王听了,内心悲痛、闷绝倒地,对孩子说:“你就如我的眼目,谁会挑自己的眼睛吃呢?即使我舍弃身命,也不吃你的身肉。”

太子说:“如果断了命根,我的身肉几天就会臭烂,但愿父母每天在孩儿身上割下三斤肉,分成三份,两份供养父母,一份自己吃,以此延续生命。”国王答应太子的请求。不到几天,太子的身肉很快吃完了,骨节相连,只剩一口气没断。太子无法支撑,倒身在地。父母赶紧抱住太子,放声痛哭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竟然吃你身肉,让你受这样的剧苦。前面的路还很远,你的身肉已吃完,现在不如三个人一起死。太子说:“还剩一天的路程,就让我死在此地,愿父母莫如一般人的见识,都在这里丧命。请父王割下我骨缝里的肉,供养父母,这样可以到达目的地。”父母听了,割下少许的肉分成三份,一份给太子,两份自己吃。吃完后,告别太子上路。太子起身目送,看着父母渐渐从视野中消失。太子思念着父母,目光不愿暂离。良久,才又倒身在地。这时,飞来许多蚊虫,在太子身上吮吸鲜血,太子苦不堪言,只剩命根没断。这时,他立誓说:“愿我前世的罪恶从此永远消除,从今往后再也不造恶业。今天我以身肉供养父母,愿父母常得福报,昼夜安乐,睡无恶梦,天护人爱,愿县官、盗贼,阴谋消灭,触事吉祥。所剩的血肉,供养这些昆虫,让它们得到饱足,愿我来世成佛,布施圣法,遣除它们饥渴生死的重病。”发此大愿时,天地剧烈震动,太阳也失去了光色。帝释天来到人间,试验太子的道心,问:“今天你难舍能舍,以身肉供养父母,以此功德,你有何愿望,想做天王、人王、梵王、魔王吗?”太子回答:“我不求这些,我唯求佛道、普度众生。”帝释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方能成就,你如何受得了这种苦呢?”太子说:“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转,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道。”帝释说:“这只是空话而已,谁相信你呢?”太子发誓:“如果我欺骗,就让我伤口始终不愈合。如果真实,让我身体恢复如初,血变为乳。”太子发誓后,身体立即恢复如初,血变成白色的乳汁,相貌更加端正。帝释天赞叹说:“如果成佛,愿先度我。”

再说,太子的父母来到邻国,向当地国王讲述了沿路经历。国王被太子的孝心感动,就派遣军队,护送他回国讨伐罗睺罗。父王率军经过与太子决别之地,遥见太子身体恢复,比过去更加端正。父母激动地抱着太子,悲喜交加。太子向父母诉说离别后的经过。一家人都很欢喜,共同坐着大象返回本国,因为太子的福德力、慈孝力,收复了国家。父王便立太子为国王。当时须阇提太子的父母就是现在的释迦佛陀的父母,须阇提太子就是现在的释迦佛陀,帝释天是憍陈如的前身。

摘自《杂宝藏经》过去释迦牟尼佛曾在王舍大城,告诉他的比丘弟子们说:“对于父母,即使作很少的供养,都能够获得无量的福报,但如果稍微对父母不孝顺,同样也会获得无量的罪业。”诸比丘对佛说:“世尊啊,这孝和不孝的罪福报应,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世尊说:“回忆我过去在很久远以前,那时在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子,名叫慈童女。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钱财也花费尽了。于是他靠出卖劳力打柴为生,每天能够得到两个钱,他把这两个钱全部都供养给他的母亲。后来日子慢慢好过了一些,每天能够赚到四个钱,同样也全部供养给母亲。这样又渐渐增长,每天能得到八个钱,也供养给母亲。他对母亲的孝顺很多人知道后,大家都很信任他,远近都来买他的柴,他所赚的钱就更多了,每天能得到十六个钱,也全部都供养给他的母亲。大家见他聪明而且又有福德,就劝他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常常到大海采集宝藏,你现在为什么不也入大海寻宝呢?”慈童女听后就问母亲说:“我父亲在的时候常做什么行业呢?”母亲告诉他:“你父亲在的时候,经常入海寻宝。”慈童女向母亲说;“我的父亲能够入海寻宝,那我为什么不能入海寻宝呢?”母亲见孩子孝顺仁慈,认为他不会离开自己。就开玩笑说:“你也可以去。”慈童女听到母亲这么一说,就认为得到了母亲的准许,便开始计划着寻找一些愿意一同前往的伙伴,准备入海。当慈童女准备好一切,向母亲禀白告辞准备要离去的时候。母亲对他说:“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除非我死了,我不愿意你离开我而入海。”慈童女回答说:“如果当初母亲不准许,我不敢打定主意。母亲既然已经准许我了,为何又阻拦呢?我希望自己能够身行立信,因为我已经许诺其他同行的同伴,所以我不可以再留在这里。”母亲见到孩子意志坚决,于是抱住他的脚痛哭,说道:“你除非等到我死了,怎么能现在离去呢?”但是慈童女去意已决,掰开母亲的手和脚,扯断了母亲数十根头发。母亲害怕孩子得到不孝的罪报,于是放他离去了。

慈童女便与他的那些商贾伙伴们,入海寻宝了。寻到宝岛,取得了宝物,便与同伴们准备返回。返回的时候,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走水道,另一条是走陆路。众人都说从陆路走,因此一群人就从陆路走。当时国家法令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有盗贼来抢劫,抓住商主,那么商人的货物都归盗贼,如果没有抓住商主,那么商主索要时就要把财物归还。所以慈童女作为一名商主,总是和同伴分开宿营。其他商人起的早,会提醒叫他。一次夜间大风,商人们仓卒早起,忘了叫他,这样慈童女作为商主就落在了后面,也就丢失了同伴,不认识路了。慈童女就只能一个人走了,不久后见到前面有一座山,于是慈童女爬上了山顶,远远看到有一座很明净的琉璃色的城池。因为很饥渴困乏,于是慈童女快速向这座城走去。这时城中有四名玉女,手中持如意宝珠,歌舞弹唱,前来迎接。慈童女便在这个城中生活了四万年,享受无尽的快乐。后来对这种生活自然生出厌离心,便想离开。诸名玉女都说道:“阎浮提的人啊,真是反复无常,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四万年,却突然舍弃我们说走就走。”慈童女不理会她们的言语,便继续向前走,又见到有一座玻璃城,有八名手持如意珠的玉女前来迎接,于是又在这座城中欢愉度日,过了八万年。慈童女再次厌舍离去。离开后又到了一座白银城,城中有十六名玉女,持如意珠,又前来迎接。在城中十六万年,享受极大的快乐。之后慈童女又弃之离去。又到达一座黄金城,有三十二名玉女,持如意珠,前来迎接,慈童女又与这三十二名玉女快乐生活了三十二万年,再次厌离而去。这次黄金城的诸玉女对他说:“你从前所住都是很好的处所,但是从这里出去以后,便没有好的住处了,不如你再继续留下来好了。”慈童女听了这话后,自认为是诸玉女舍不得他离开,想挽留他而找的借口。他想如果继续前行一定有更好的地方,于是便毅然离开了黄金城。向前走着,远远的看到一座铁城,慈童女心中升起疑惑,感觉很奇怪。于是想:外面虽然是铁,里面想必极好。便继续前进,接近铁城的时候没有玉女来迎接了,便自己想:看来此城中一定更快乐,所以都没有空来欢迎我。于是继续前行,便进入了铁城。城门关闭之后,看到里面有一个头上戴着火轮的人,这人把这个火轮取下,放到了慈童女的头上,便自己出去了。慈童女这下才知道自己走进了一个地狱城,他问旁边的狱卒说:“我头顶的火轮什么时候可以摘下来呢?”狱卒回答他说:“世间有人,造作同你一样的罪福。入海采宝,经历各城,时间也一样,然后才能代替你,否则这个铁轮始终不会坠落到地上。”慈童女问:“我作了什么福又造了什么罪呢?”狱卒回答说:“你曾经在阎浮提每天以两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琉璃城同时有四个如意珠以及四名玉女,又在四万年中享受快乐。因为你以四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玻璃城和八个如意珠以及八名玉女,又在八万年中享受快乐。因为你以八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白银城和十六个如意珠以及十六名玉女,又在十六万年中享受快乐。因为你以十六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黄金城和三十二个如意珠以及三十二名玉女,又在三十二万年中享受快乐。如此类推,而得福增倍。但是因为你不顺母亲的意愿,扯断母亲的头发,所以今天感得头戴铁火轮的果报,而且这个铁火轮不会掉下来,必须要有同样罪福的人来代替你,才可以解脱这个苦报。”

慈童女又问:“这狱中还有和我同样受罪的人吗?”狱卒回答:“有啊,那是百千万数那么多。”慈童女听了这话后,即便想到,我终究是难免这些苦报,但愿这一切受苦罪人的罪报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慈童女刚升起这个念头,头上的铁火轮就掉到地上了。慈童女问狱卒:“你不是说此轮不会坠地,现在怎么落到地上了呢?”狱卒十分生气,就用铁叉重击慈童女的头,一下就把慈童女打死了。命终后慈童女往生到了兜率陀天。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你们知道吗?其实那时的慈童女就是现在的我。你们一定要知道,如果对于父母做了少许不善,一定会得很大苦报,能对父母即使少作供养,都会获得无量的福报。我们为人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孝顺、奉养父母。”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做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所以我劝各位,念佛做功德,必须在生自做,分分自获!固能老实念佛,临终定得诸圣接引,往生净土,丝毫不需怀疑!若处病若或厄难,能信心不二,坚持弥陀及观音圣号,决定有不思议的感应,所谓有求必应,无感不通!

此公众平台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三宝龙天和各位阅读者、分享转载者及践行者。随喜各位大德分享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1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