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太原有座双塔寺,因公或因私常去太原,也曾有几次驱车路过双塔寺附近,远眺过双塔高耸的雄姿,不知是缘分未到,还是兴趣使然,迟迟未能走近双塔寺。

戊戌之年,孟春时节。我在参观贺昌故居时,美丽邂逅了柳林双塔寺。观赏品读,大开眼界,特别是得知柳林双塔寺比太原双塔寺建筑历史尚早年时,我心里非常纳闷,同样是双塔寺,为何太原双塔寺名扬三晋,蜚声中外,而柳林双塔寺却秘而不宣,鲜为人知?由此激发我探访太原双塔寺之美好念头。

同年,7月下旬,我因事前往太原,专程去探访双塔寺,因寺院修缮闭寺,吃了个闭门羹。国庆期间,我陪老母亲前往太原,欣闻双塔寺开放了,于是,背上行囊,再次探访,真正走近太原双塔寺,一睹芳容,一探其妙。

太原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年),距今年,见证了太原余年的历史沧桑与变迁。双塔寺是明万历年间缙绅学士在科举制下,为“昌文风、兴文运”,以开太原之文明而创建。经查“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寓意“永远传流,万世不竭”。也许这即寺名的来由和含意吧!其实,永祚寺初创时,既不是如今的寺院,也不及如今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至于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早已荡然无存。据说,当时的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叫“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宣文塔”起建的原因,在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太原府志》都曾有明确记载。因永祚寺内有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受人青睐,故被习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永祚寺之本名逐渐鲜为人知,而双塔寺之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双塔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当你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既可俯视古城太原之全貌,还可饱览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双塔寺是三晋名刹,也是太原标志性建筑,属太原“古八景之一”(太原古八景:即烈石寒泉、汾河晚渡、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栢、天门积雪、蒙山晓月),被誉为“晋阳奇观”,彰显着太原古城的悠久历史。你若留意的话,在太原市徽上的主题图案就是双塔寺。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是太原市民谈古论今,休闲娱乐的极好去处。年5月25日,双塔寺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目,双塔凌霄,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凌霄双塔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相互守望,相映成辉,吸引着南来北往造访或途经太原的宾客,成为三晋著名的旅游景点。

双塔寺,建筑比较简单也并不复杂,由前院、后院、塔院三大部分组成。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排堂、方丈等建筑,寺院占地面积约亩。其建筑布局和风格独具特色:其一,寺院坐南朝北,与一般寺庙坐向正好相反;其二,双塔尤为突出,呈东南、西北走向,这是古人东南崇拜的结果;其三,整个寺院为砖劵无梁式建筑,檐下斗拱,额枋、砖饰均为仿木结构,雕工细腻,造型精致,尤其是大雄宝殿砖饰与三圣阁砖砌藻井,极为华丽,为明代砖仿木结构的代表作。当你走进寺院山门,从中轴线上看,自北而南依次为大雄殿、碑廊和双塔,这是寺院精品建筑,也是最值得观赏的地方。

位于后院正北面,是双塔寺主殿,坐南朝北,依山而建,下殿上阁,轮廊秀美。从远处看,同一般明代木构建筑完全一样。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公元-),面阔五间,长19.35米,深11.3米。除门窗外整个建筑均由素砖砌成,檐柱、斗拱及瓦檐等都是青砖雕刻而成,内部不用梁架,前后架墙,中部巧构穹窿藻井,设计新颖,雕工精湛,造型独特,号称“无梁殿”,为无梁砖仿木建筑代表作。现殿中供奉着三世如来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其中,阿弥陀佛是铜铸立像,全高3.85米,分两节铜铸而成,全身贴金,其相貌庄严,眉目慈祥,线条流畅,为明代艺术珍品。而另外两尊是铁质坐像。据说这三尊佛像不是原配,是从别处寺院迁来的。大雄殿门额有三块门匾,正中是砖雕边框的黄底色黑字“大雄殿”,左右两边是“庄严”“清净”,赋予人一种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之美感。

位于大雄殿上部。在大雄殿东、西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拾级而上即三圣阁。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砖石无梁建筑,上有砖雕藻井,造型巧妙华丽,为寺院砖雕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阁内供奉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大士,据说这三尊菩萨也是从别处寺院迁来的。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高2米,造型丰满,体态端庄,线条流畅,衣纹生动,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之作。左边所列为文居士、夜叉、韦驮像,右边所列为武居士、金刚像。

和位于后院大雄殿东西两侧。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公元-),面阔五间,长22.5米,深9.5米,为穹窿形无梁砖仿木建筑。西边“禅堂”是寺僧念经的地方,东边“客堂”是寺僧接待香客的地方。现在这里是古塔展览馆。

寺内百年“明代牡丹”,名叫“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大雄殿前方形花坛里,历经余年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近年引进和培植了30多种近株牡丹,有红、粉、黄、白、紫、绿、墨等九色齐全。每逢春季,古技挺拔,新枝萌发,群葩怒放,竞放新花,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满园花团锦簇,游人摩肩接踵,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斓的牡丹花间,构成了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此为太原一大胜景。

通往塔院通廊,有一道“碑廊”,墙上镶嵌着明代的“宝贤堂集古法帖”,清代的“古宝贤堂法帖”和清代所刻的苏东坡醉笔石刻“赤壁怀古”,其中,苏东坡手书的“赤壁怀古”,是乾隆二十七年(年),根据拓摹勒上石的。据说此刻全国仅有两处保存,另一在湖北黄州的东坡赤壁。此外,在前院还有几大块石碑,有草书、楷书、隶书等,是书法爱好者的好去处。

位于寺院塔院,两塔形同孪生的姐妹塔。创建于先的是文峰塔,俗称西塔;继建于后的是舍利塔,俗称东塔。均为砖石结构,平面呈正八角形,共13层,总高54.76-54.78米,两塔高度仅差0.2厘米,相距60米,如孪生姐妹,相互守望依存,相映成趣益彰。双塔凌霄,巍巍壮观,历经沧桑,而屹立如故,远望像迎宾卫士,令人肃然起敬;登临可俯瞰市寰,尽收太原古城新貌。

文峰塔:位于塔院的东南隅,也叫东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至三十年(公元-),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总高54.76米,全部用砖砌而成,每层用砖雕上斗拱、廊额等,仿木结构形式。为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文化之发展,而建造的一座“风水塔”。建成之时,就略微向西北倾斜,据说这是设计者就考虑到塔处东山前沿,面对着西北风的冲击,特意向西北倾斜,以保证塔身稳固。这是封建社会地方士绅为补辅该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标志性建筑。

舍利塔:位于塔院的西北隅,也叫北塔。原名叫宣文塔(与文峰塔同名),且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宣文佛塔,或舍利塔,是供奉佛舍利子,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公元-),由明万历年间高僧妙峰大师(福登和尚)监造。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妙添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独具匠心。1-7层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雄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拔高,塔层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递至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每层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为明代砖仿木建的优秀作品。塔底层开辟两门,从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濒临顶层。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正如郭沫若所言:“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新兴工业高精大,后继英才专敢红。”

从建筑特色看,因两塔非同时所建,其属性也大不一样。文峰塔虽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同属于明代中叶建筑,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13层建筑,高低仅差2厘米;斗拱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大同小异,这反映了同一时代建筑的鲜明特色。然而,两塔也还有差别: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就塔身也还有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舍利塔却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7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这反映了两塔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艺和风格的不同。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对此历代地方志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福登造塔的发念和原由。文峰塔从诞生至今而历经年一直未倒塌,这正说明当时匠师们设计之周密与建造工艺之绝伦!

有一种声音,源于心灵,渗透灵魂;有一种禅意,超然物外,置身自然。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当悠扬的钟声敲响,一时花簇、钟声、阳光融为一体,车水马龙的路边,宁静的寺院映应在高楼大厦当中,愈发显得肃穆幽静,漫过岁月,久久回旋,不觉中,心生一丝氤氲禅意。在中国历史您久的钟文化中,古钟以其特有的姿态,孕育着灿烂的东方文明。钟声不仅能召唤人们的作息,同时还能涤荡人们的心灵:“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苦提生。”古钟,庄重、悠扬;声音,浑厚、绵长。漫步于双塔寺法界梵音—中国明代古钟巡礼,静听古钟梵音,感情真学事理,追忆古老寺的沧桑与风雨,魅力与底蕴,别是一番滋味感悟于心中。

传说之一:太上老君的“两支笔”。相传,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一次接到玉皇大帝敕诏,要去肖罗天庭比试文章、饮酒赋诗,他便从笔架上拿了两支笔,驾云前往南天门。途中路过太原上空,看到太原的晋祠殿阁峙空、古木参天;北边的窦大夫祠荷花点点、古祠森森。唯独东边却土丘参差、毫无生气,感觉短缺少些点缀。这时,他看到太原城中文瀛湖的两湖水,波光粼粼酷似一个精美的砚台,可惜无笔来配砚,正好可把带着的两支笔插到这里。于是,他放弃了去霄罗殿争名夺彩的机会,顺着清风把大袖一甩,将两支笔扔了下来。两支笔安安稳稳地插在山脚,后来那两支笔就变成了现在双塔寺两座高大的砖塔。自此,太原城中的文章圣手层出不穷,于是人们就给这两座塔取名叫“文笔双峰”,把海子边的那两个湖叫做“状元砚”了。

传说之二:“紫霞仙”的来历。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痛万分,整日守着后花园发呆。想起昔日与贵妃在此游玩的情景,不由得悲从中来。这天,唐玄宗又在花园里发呆,忽然听见一声熟悉的呼唤声。循声望去,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贵妃,只见贵妃身着彩缎款款而来,深施一礼。玄宗大喜过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他赶忙扶起贵妃道:爱妃,你现在在哪?你可知道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呀!贵妃道:我已化作蓬莱仙境的紫霞仙子,因思念皇上心切,今日特来拜见。玄宗高兴极了,便命人摆下酒席与贵妃饮酒相叙。饮至酣处,贵妃离席起舞,此时的贵妃更显得体态婀娜,娇羞无比。一曲跳罢,贵妃说道:奴婢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皇上,但你我阴阳相隔,不能相见,我愿化作仙花日夜守护皇上。话别消失不见。玄宗惊醒,原来是他独自在花园里喝酒睡着了,刚才的美梦依旧历历在目,就像真的一样。玄宗环顾四顾,突然发现花园中又长出了一株新花。浓郁芳香,颜色绚丽,玄宗认定此花是贵妃所化,故名之为“紫霞仙”。此花自明朝传入太原双塔寺,生根开花,直到如今。

传说之三:牡丹园与牡丹的来历。双塔寺建成后,寺院香火一直不旺,住持倒也乐得清闲。后来主持老病,由弟子主事。弟子不甘寂寞,想方设法增加香火,却都毫无功效。老住持见弟子愁眉不展,问他有何疑难。弟子如实禀告。老住持叹了口气,说出家人戒贪嗔痴,你却如此执着,那就在园中种满牡丹吧!弟子不解,说牡丹为富贵之花,不合寺院清静之意,恐怕适得其反。老僧不语,说你只管去做。弟子依言,广求花种,将园中种得花团锦簇。来年,寺院果然香火大盛,可惜此时老僧已然圆寂。弟子虽心有疑问,却无师可询。直到后来,有一位僧人来到双塔寺,看着满园的牡丹,赞叹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弟子恍然大悟。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山脚下住着一对贫苦的母子。小孩九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又染上了重病,卧床不起。小孩子四处求医问药,可母亲的病总是不见好转。有一次小孩子在上山采药,由于体力不支,从山上摔下,昏了过去,醒来时看到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说我有办法治好你母亲的病,便给了小孩一把金灿灿的小钥匙,让孩子到瑶池后花园的炼丹房里取一颗仙丹。老人给了小孩子一颗药丸,孩子吃了便身轻如燕,一下子飞到了天上。小孩用钥匙打开炼丹房,见里面有很多药丸。孩子想到凡间还有很多人要治病,要多带点回去,于是用衣服包了很多。这时,王母娘娘得到消息带人追了过来,孩子转身逃跑。眼看快要追上,孩子一着急把药丸全都倒了下去,心想我娘能捡到一粒就好了。王母娘娘见状大怒,提剑砍来。这时忽然一道白光,那位白胡子老人挡住了她。原来这老人就是南极仙翁,他说天下百姓有难,玉帝派我拯救苍生,要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只好作罢。孩子回到凡间,看到撒下去的药丸都长成了一棵棵的仙花。他用仙花的根皮给母亲熬了汤喝,母亲的病就好了。由于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便叫它“母丹”,后来就改名叫“牡丹”了。

传说之四:断臂狮驱逐日寇。寺院门口有两尊石狮子,左边是公狮,左掌按着一个球,寓意执掌天下;右边是母狮,右掌抚着一头小狮子,寓意大慈大悲。这是狮子原来的样子。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日军驻扎在双塔寺。日军长官住在客房,晚上梦到被一公一母两头狮子追杀。军官逃到文峰塔下,被狮子一直追到塔顶,日军官无处可逃,被狮子推下文峰塔。军官从噩梦中醒来,惊魂不定,便到园中散心,偶然间看见两头石狮子,认出是梦中之狮。他挥舞军刀砍断了母狮的右掌和公狮的左掌,正要砍断狮子头时,却突然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抽搐不已,很快不治而亡。于是,日军撤出双塔寺,从此再不敢靠近。双狮守塔,邪魔辟易。

传说之五:“贝山”的来历。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北方物资极度匮乏,人民生活困苦。大禹从南方富庶之地调集了大量物资,装载了几十条大船,从沿海向北方运输。路过东海的时候,海上突然掀起巨浪,所有船员和物资都葬身于海底,只有大禹抱着一块船板幸存下来。大禹心忧天下苍生,仰天怒吼,责骂苍天无情。一时风起云涌,山河震动。东海龙王惊恐不安,为平复大禹怒火,随召集海中贝类,聚成一座贝山,飘到大禹身边。大禹伸手去摸,贝山随即变成石头大小。从此大禹治水,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贝山,再也没有缺过物资。大禹死后,贝山不知所踪。直到有一年天下大旱,黄河见底,贝山才重见天日。到了明朝,贝山辗转来到双塔寺。据说,有许多晋商专门造访双塔寺,只为摸一摸贝山,以得到财气福运,以此成就了晋商的传奇。到了民国,阎锡山对贝山特别钟爱,认为只要贝山在,财富就会滚滚而来。所以阎锡山在统治山西的38年间,从来没有缺过钱。

传说之六:鲁班造塔。相传,明朝末年,在太原东山府一带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那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翌日,人们发现永祚寺两座高塔从上到下裂成了四瓣。皇上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命令太原的泥瓦匠三天后修好双塔,否则一律斩首。众匠人苦无对策,一晃三天就要过去了,塔还是没能修好。正当大家都以为命不能保时,却见从山坡上下来一位挑担子的老者,边走边喊:修破锅,修破碗,修大家伙咧。众人正心烦,要赶他走。老汉却说你们的事我可以帮忙。众人虽不信,但迫于无奈,就决定让他试一试。当天夜里,只见塔的四周浓雾弥漫,不时闪现出星星点点的火光,还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铁器声。第二天,待雾霭散去,露出了两座雄伟的高塔,但见塔身完好无损,不见裂痕。而修锅的老汉却不知去向,只见塔旁砖石上写着:不为献皇帝,只为救兄弟。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修塔救他们的是他们的祖师爷-鲁班。

传说之七:九孔墙的来历。相传,有一个落魄的画师,夜晚迷路,来到双塔寺,僧人收留他过夜,并嘱咐他不要到牡丹园里去。画师睡到半夜,突然被哭声惊醒。他便顺着歌声来到一个园子,看见一个美丽女子在哭泣。问她为何哭,她说自己的孪生妹妹,被生生分开,囚禁在墙的另一侧,不能相见,因此伤心。画师想了想道,我可以帮你,只要你允许我为你画像。当晚,画师为女子画了一幅肖像。翌日,画师对住持建议,在墙上开了九个孔,从此园中再也没有哭声。画师带着女子的画像离开,将画献给一位太守。太守打开画卷,画中却不是美女,而是一株牡丹。画师惊恐,汗如雨下。太守却对牡丹爱不释手,重赏画师。不久之后,太守升官。

传说之八:枯荣双树。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记载:东、南、西、北四方之双树,分别意为“常与无常”“乐与无乐”“我与无我”“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在金庸名著《天龙八部》里,大理天龙寺枯荣大师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传说之九:李自成游双塔寺留诗句。相传,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后,曾游览双塔寺,留下了著名的诗句:“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

说到“塔”,据史载,有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两大源头。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广泛扩散。随着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古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形态各异的塔系,从早期正方形演变成为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建筑技术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用材质从传统夯土、木材扩展为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按照经律系统,“塔”分为佛塔和文峰塔。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还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

据了解,山西现存北魏到清末古塔有余座,形制各异,结构多样。如勃勃隆起的汉魏古塔,是中国古塔的萌芽成长期,如云冈石窟第六窟塔柱、佛光寺祖师塔等;健康发展的隋唐古塔,是中国佛塔的发展期,如临猗双塔、平顺七宝塔等;繁荣兴旺的宋辽古塔,是中国佛塔的黄金期,如开化寺连理塔、应县木塔等。五千文明看山西,山西古建筑以绝对优势高居全国首位。就塔而言,其形制、平面、外观、内部结构、雕刻艺术、琉璃装饰等独具特色,因此,山西也被称为“中国古塔展览馆”。

说到“双塔”,在中国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人士尊重,也为各地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矗立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双塔”,历史悠久厚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极高,维护保存尚好。如,苏州双塔(姑嫂塔)、海南双塔(姐妹塔)、柳林双塔(雌雄塔)等等,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走进太原双塔寺,笔者品读其前世今生所倾注的历史沧桑,寻找其建筑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感悟其中,受益匪浅。

塔,亦如人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心之所至,就是人生的方向。常言说:看透不如看淡。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人就要在平淡生活中坚持梦想,追寻人生的诗和远方;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累时歇一歇,随清风漫舞;烦时静一静,与花草凝眸;急时缓一缓,和自己微笑。不因得到而忘乎所以,不因失去而痛心疾首,不因升迁而欢呼雀跃,不因贬谪而灰心丧气。在这轻柔而细腻的古老寺院,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啥也不去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人生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缘生缘灭,缘聚缘散,本自平常,何须挂念?“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在这简单而空灵的古老寺院,放下身上的担子,拥抱幸福的影子。笔者顿然醒悟:原来幸福由心不由境,只要你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何必让别人来评判你的幸福与否?作为古老庙宇,看似一种束缚,一种框架,抑或可谓是一种象征,其实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宣告,它所昭示的也只是一种特有的佛教文化,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作为新时代有思想的人,面对世俗,我们应保持:痛并快乐着,累并追求着,苦并奔波着,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太原市志》《山西通志》《太原府志》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双塔寺的一些图文资料,等等。

(离石融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3655.html